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3項核心能力 在VR/AR潮流中找到定位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7/06 第29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3項核心能力 在VR/AR潮流中找到定位
建構AR/VR生態鏈 擴大產業讓人才湧入
 
3項核心能力 在VR/AR潮流中找到定位
文/呂玉娟
根據104人力銀行日前公布的「2016科技風雲報告」,國內5大IT人才:軟體工程類人員、工程研發類人員、MIS/網管類人員,以及研發部門高階主管、資訊部門高階主管,目前共缺5.4萬人,其中,尤以軟體工程類人員的缺口最大,高達2.7萬人,比2年前增加了49%,增幅最強。其中,最需要IT人才的3大產業依序是:軟體及網路相關業、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以及半導體業,合計缺口達3.2萬人,占IT人才需求的6成。

需求翻轉 軟體人才缺很大

軟體人才需求在今年首度超越硬體人才,這是過去台灣少見的現象。深入剖析原因,首先,過去國內科技業側重硬體製造代工,隨著科技製造業轉型升級,以及資訊服務業、知識密集服務業轉強,企業對軟體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除了科技製造業升級,非科技業包括金融業、批發業、零售業等也在升級,近2年積極網羅軟體人才。舉例來說,幾年前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有APP,但現在每家幾乎都有,就需要大量的APP人才,軟體技術深入各產業,勢必會造成軟體人才需求的大幅提升。

再者是軟體新創的投資成本低,透過雲端運算降低創業的成本,有了雲端運算,就像自來水一樣,有需要用才去買這樣的服務就好,因此造就軟體新創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才需求暢旺;第三是軟體和網路相關事業的成長,亦增加了許多軟體人才的就業機會。

從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來看,VR/AR、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AI、智慧創新等新科技皆是話題,而VR/AR更是矚目焦點,從產業發展及目前美國人才招募來看,VR/AR都是炙手可熱的趨勢,這與3、4年前大數據的情況很類似,我認為VR/AR的發展會持續往前走,人才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只是台灣在軟體領域發展的速度沒有像國外那麼快,所以目前VR/AR在104的人力銀行相關職缺大概是2、3百個,目前大都圍繞在內容端,核心技術大概都是國外大廠或Open Source方式大家來用這個平台。

VR/AR潮流崛起炙手可熱

VR/AR是即將崛起的產業,無論是社會新鮮人或有意轉職者,若想參與其中,就得對先對VR/AR的技術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社會新鮮人離開學校的第一堂課,可透過適當的測評工具來評估自我,花些時間做功課,了解趨勢在哪裡,同時也分析自己的狀態,以及知道自己能扮演什麼角色。

VR/AR的技術其實已經發展很久,只是近期才商品化成熟,因此在學術上要得到相關的知識,有很多資源可以用,或許核心的Know How可能需要真正進入企業才能接觸到,但電腦繪圖、多媒體視覺等課程,是進入這個領域的先修,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線上學習資源如MOOC課程,而國外頂尖大學像史丹佛及教育機構也提供線上免費課程,只要願意學,有很多資源可用。

如果想要加入VR/AR這個潮流,除了對技術與背景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外,也要知道自己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舉例來說,你也許不是本科系的人,想在VR/AR領域找職缺,可能核心工程師的職缺不多,但學中文的人,能不能在這個領域中有角色?這是可以思考的,例如有家公司要將「清明上河圖」做成虛擬實境,中文系的人是否能夠能在團隊裡面取得一席之地?

另外,VR/AR公司也會需要會計、人事、法務之類的人才,只要對這個領域有興趣,雖不是相關科技畢業,還是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新創企業利基磁吸人才

目前VR/AR多是新創小公司,新創企業利基吸引許多年輕人投入,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化,我觀察到這一代年輕人的創意、思考、思辨能力很強,勇於冒險,勇於做出與傳統價值觀不一樣的選擇,願意投入新創企業,當然這個領域也有大企業在做,如宏達電;小公司可能風險高,但報酬也高,所以看是要追求穩定的職涯,還是一開始就投入冒險、參與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端視個人抉擇。

我建議社會新鮮人從自己的個性來評估,不需要太計較大小公司起薪幾千塊的差異,因為離開學校初入職場的這段時間,可說是學習最精華、成長速度最快的一段時間,選擇一個可以讓你快速成長的環境最重要,企業的大小反而是其次。此外,要做有興趣的事,倒不一定要追求潮流,唯有做真心喜歡的事,才會有熱情,如果不是真心喜歡,你就不會熱愛你的工作。

抗變絕招 3項核心能力

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技術變動得太快,眼前是VR/AR當紅,可能過兩年又有更新的技術產生,我相信這種情境將會一直發生,無盡地循環下去,因此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3項核心能力是必備的,第一是學習能力,能夠快速理解問題的全貌,有學習力的人,在任何時候、到任何領域都是吃香的。

其次是問題分析能力,面對新的技術、新的潮流趨勢,有辦法問對問題嗎?能夠掌握問題,知道要做什麼改變來因應嗎?這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第三是溝通能力,隨著科技複雜度越來越高,每個人的專業越來越專精,也越來越需要團隊合作,而團隊合作高度仰賴溝通能力。

無論是現階段的VR/AR,或面臨未來任何的技術演進,如能具備這以上3項能力,無論到任何產業、做任何職務,都將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優勢。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建構AR/VR生態鏈 擴大產業讓人才湧入
文/袁宗瑜
AR/VR的科技應用與發展,是近來最夯的話題之一,就連今年新政府上任後,也喊出「體感互動元年」的口號,顯見AR/VR的推動已經刻不容緩。長期致力AR/VR的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白璧珍認為,台灣相關產業應先把軟體、硬體都準備好,免得市場真正來的時候趕不上,而以往的硬體思維也要轉換成軟實力,這將會是台灣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AR/VR生活新境界

宇萌數位科技自2010年致力AR創新科技發展與商業應用至今已有6年多,由於一開始就看好這個產業,很清楚其未來的升化價值所在,因此視之為長期產品線,並持續關注中。多年來,宇萌的方向即在於與所有產業做升化連結,光是AR方面,就結合了1百多個、分屬不同面向產業的客戶,包括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娛樂或是閱讀行為,甚至是製造業相關等行業,例如:霹靂國際多媒體、KKBOX、Line、台新銀行、LG台灣樂金、奧美促動、摩根富林明、Motorola、城邦媒體集團、康軒文教集團、Asus、Nissan、迪士尼頻道、Samsung、Toyota、花博未來館、英雄聯盟等國內大型品牌與廣告商。

白璧珍表示,AR是個可以跨產業領域,達到生活化的應用模式,因此打造AR的生態鏈,讓眾多商業服務可以集結在此服務平台領域上做各種應用,一直是宇萌的思維。因為AR是一種包含真實、創意與媒體世界的新科技,技術超越前一代的VR,可進一步地將實體與虛擬結合,進行即時互動,商機存在於各個生活領域中,而就VR而言,白璧珍說,VR自2015年隨著硬體發展,重新開始受到重視,目前的虛擬實境裝置能在很短的時間帶領使用者進入另一個世界,使用者可馬上感受到不同的情境,未來VR有機會更深入到某些垂直產業的領域。

使用者行為導向

在這股迎接虛擬實境的浪潮上,白璧珍認為,台灣的優勢在於本身就是硬體大廠,國外很多VR設備或AR眼鏡的設備,其實來源就在台灣,只是國人習慣了以往的代工思維,製作的產品多半是其中的零組件或是裡面的模組化,沒有再發展出獨立的平台。白璧珍不諱言指出,台灣廠商的想法要改變,應從「使用者」導向出發,否則只是製造出一個硬體,始終不知道終端消費者的需求。相較於宇萌做法恰巧相反,在發展應用技術的角色上,便是從使用者行為來引導,硬體反而成為搭配。

白璧珍表示,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及時,宇萌著重是在PC端的應用,當時曾針對家長做過一個教育平台,透過家中電腦或電視連網做AR互動,達到教學目的,至今仍深受消費者歡迎。白璧珍認為原因在於,這種教學情境無遠弗屆、使用者隨時都可以接收到這樣的服務。到了2012年,智慧型手機已逐漸步取代傳統手機,宇萌發展的觸角也從PC端到手機平台。2015至2016年更進入穿戴式載具時代,對宇萌來說也不是問題,思考的重點則轉變成如何透過消費者習慣使用的載具模式,達到發揮AR/VR體驗上最大的效益。

就目前科技趨勢講求的是軟硬體整合,白璧珍認為,台灣有很深厚的硬體基礎,若再加上像宇萌這種偏向軟體使用者導向的思維做整合,一定能發展出符合消費者使用行為的模式。「智慧型穿戴式載具被視為下一波風潮,隨著程式裝置的普及,未來市場在哪邊,大家可往這方向看。」白璧珍提醒,做AR/VR領域應拉回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我要強調軟體的魅力,其實是可以透過不同載具去結合、體驗,實現消費者互動想達到的精采度或最終效益,這才是大家要思考的本位。」

白璧珍接著說,但是若將AR/VR歸類為資訊軟體,又顯得很無趣,其實這個領域既有技術又有創意,因為以AR/VR在全世界的發展,目前還沒有誰特別領先,現在正是個很好的市場機會,也是極被看好的趨勢。因此在人才培育上,這個領域有無限可能,很希望年輕人能盡情發揮他們的經歷與無限創意。

建立AR/VR人才庫

面對AR/VR新科技,宇萌很清楚,即便是現在,市場上都很難找到精通這方面的人才,更遑論5、6年前宇萌才剛成立時。因此白璧珍表示,原本對AR/VR不了解的人,進到這個領域一定有個摸索的過程,而透過公司培訓,新進人員都能清楚認識這個領域相關Know How及其商業模式,但前提是人員本身的基礎知識要足夠。白璧珍說:「學生在就學時期、以及就業職場中培養的基礎能力很重要,像現在所打造的AR平台,程式上有非常多細節,需要了解不同程式語言能力的人共同完成,雖然公司內部有企劃、行銷公關、業務等各方面人才,但這些學有專精的同仁,都不是在了解AR/VR後才加入。」

白璧珍認為現階段的瓶頸主要在於,在台灣要找到對這塊有專業度的人有難度,主要因為開辦AR/VR學科課程的學校並不多,不僅教授了解有限,更何況是學生。白璧珍期待,日後透過產業的蓬勃發展,會有更多的學生與職場上的人才投入,因此期待從培訓做起,讓這個產業持續擴大,人才不斷進來,產業才能有足夠的人才庫。而較令她感到擔心的部分是,很多人基礎工都還不夠紮實,就想直接跳應用,導致實際進入職場後工作難以銜接,對公司來說也較不易培訓。看好產業現階段已有市場需求,公司內部也有了完整的訓練計畫,但要如何銜接到外部的產、學,或是人才培訓,是宇萌現正積極進行的規劃之一。

工程師也需具備創意

「AR/VR很多部分需透過體驗實現最終的效果,所以公司很重視員工有無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創意。即便只是工程師,也要有一定的創意,創造出來的東西才會吸引消費者,因為這是體驗為本位的產業。」白璧珍表示,宇萌的管理模式並不會太死板,很鼓勵員工常常去接觸新的事物、各種體驗模式,以及商業模式,她認為這不僅是學習技術,很多新意也蘊含在其中。公司內部也會用許多方式不斷刺激同仁們的創意。

「早期宇萌在創造很多新的產品或有些類似平台時,就會希望大家多參與、去了解。團隊中包括技術人員、企劃人員、業務、行銷等,每個人的角色都很明確,所以會希望是集體合作,讓他們以做專案的角度,發掘目前市場內有哪些新的想法與創意,結合公司想要的業務核心,再加以發揮。此外,公司不定期也會舉辦員工日,像之前有與互動領域相關的電影,就會讓員工當天下午不用工作,放鬆去看電影,並從中發想。」白璧珍進一步說明,這個領域的工作非常生活化,很多靈感需在日常中尋找,透過活動參與與工作之餘的放鬆,都有助於在產品發展上的貢獻。

白璧珍表示,目前宇萌到已發展出很多很創新、獨特且很有商業模式的產品或平台,公司在這塊產品發展上是非常有步驟與想法,而這些都是仰賴全體員工的投入。在這產業領域,大家一但投入都會蠻專注。所以員工進來,都是真的對這產業很有興趣,而不是純粹當成工作。

現在年輕人找工作與過去大不同,許多人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可以尋找有興趣、長期投入的工作,白璧珍鼓勵年輕人若想跨入這一行,一畢業時應先從事職務內容紮實、能累積自己實力的工作。她解釋:「有些年輕人若不必為生活憂慮,可能會去做服務業,但這行業性質相對單純,就是付出勞力,但卻難讓自己在職涯上有所成長。其實不管在哪個產業領域,專業部分是不會被拿走,所以除了累積實力,還要選擇對的產業,像是目前正在有5年、10年發展願景的產業,若都能選擇一個可以幫自己加分的工作,相對也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力。」

白璧珍認為,年輕人假使沒有選到正確產業,自以為小確幸的過了很長的時間,屆時想再回頭來做些事情已經來不及了。「我覺得不管做什麼、對什麼有興趣,要在該行業累積自己的專業知識。」因此她建議年輕人選擇一份有前景的工作,先好好的培養自己、證明自己,就算想要自己當老闆,這個時機再投入也不晚。因為創業並非想像中容易,要有資金、人脈、資源等,這些都是關鍵要素。

儘管台灣現正處於整體景氣低迷之際,白璧珍倒是持著開放的心態,「以前大家會想錢多事少離家近,目前會越來越國際化。台灣不景氣是事實,其實眼光就放遠一點,除非你從事的工作只能在當地發展,會受到較大的波動,但若你有遠景,很多事就能放大來看,市場也可以無限大。」

向外拓點 打造生態鏈

至於公司的下一步計畫,白璧珍大致歸類成兩點:

1.打造AR/VR的生態鏈

以往幾年宇萌主軸是在建立自身的架構,常會遇到人才問題,包括來源與如何培訓才能跟上公司腳步。現在所打造的AR/VR生態系,希望體系下有很多生態鏈,包括軟體、硬體、內容、平台、人才,可以全部串在一起,形成龐大的生態鏈,並與台灣產業的發展環節相扣。由於宇萌本身是軟體平台,所以也可與硬體廠商結合,希望經由這樣的體系建構,可幫這個產業導入源源不絕的人才,不僅讓該產業整體蓬勃發展,也可幫台灣找到出路。

2.國際化的腳步不能停

除了在台灣的據點,宇萌目前也有大陸與新加坡的市場,期待未來在整個東南亞,甚至美國繼續拓點,才有機會讓台灣的產業往外擴展。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6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