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1.鴨舌草葉上發現隱翅蟲 | 圖2.紅胸隱翅蟲 | 當你感覺身上好像有小蟲在爬或癢癢的時候,很多人直覺反應都是"一巴掌"打下去,有些昆蟲是「打不得」的,其中「隱翅蟲」就是,種類繁多且廣佈世界各地,經常有學生和民眾被傷害的報導,只有對這類昆蟲具備基本認識,才能有辦法防治;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牠們,一打就會讓人後悔的小昆蟲。 許多人可能只看過資料或報導,未目睹這類的昆蟲,日前在科博館植物園的小池邊,在鴨舌草的葉面上,發現「隱翅蟲」的蹤跡,正好把握機會觀察一下,牠是「紅胸隱翅蟲」,體型比想像中小很多,又不敢太靠近,想觀察牠需要有好眼力,記得不要接觸牠(圖1)。 紅胸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屬於隱翅蟲科,完全變態的昆蟲,又名黃足蟻型隱翅蟲或毒隱翅蟲,體長約0.8至1公分,體型狹長,觸角約10到11節,為絲狀或棒狀,頭部黑色,前胸背板呈橙紅色,翅鞘短黑色有藍綠的金屬光澤,腹部前段呈橙紅色,後段為黑色,尾端尖而有分岔;紅胸隱翅蟲的後翅為透明的膜質翅膀,停棲時會把後翅摺疊再藏在翅鞘下面,平常翅膀"隱藏"起來,因而得名「隱翅蟲」(圖2)。 夏日是隱翅蟲出沒高峰期,普遍分布於平地到低海拔山區,水稻田、沼澤、農地或溪邊等潮濕環境中,會爬到姑婆芋或鴨舌草的葉面,捕食小昆蟲,行動敏捷。 毒隱翅蟲不會螫人,而是經過拍打或擠壓,蟲體內有毒的體液含有「隱翅蟲素」會對大面積皮膚產生刺激,在短時間內就會引起發炎的反應,進而起水泡、膿泡和潰爛,就是所謂的「隱翅蟲皮膚炎」。 雖然隱翅蟲的毒液對人有很大的危害,但牠也不是一無是處,牠們會捕食蚜蟲、葉蟬、飛虱和鱗翅目幼蟲等多種作物害蟲,對農民而言是「稻田益蟲」;此外隱翅蟲的毒素,有阻止DNA和蛋白質合成的作用,進而阻止細胞有絲分裂,有可能被研發成抗癌新藥。 瞭解「隱翅蟲」的體液會造成皮膚的發炎,民眾若感覺身體好像癢癢的,不要再像過去一巴掌打下去,萬一是隱翅蟲就可能造成大面積的皮膚發炎,只要拿物品用撥的、用搧的用吹的或用吹的把昆蟲驅趕走,就能避免造成傷害;在隱翅蟲活動高峰期間,可以採用捕蚊燈或噴灑殺蟲劑來防治;要記得喔!「打不得」的隱翅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