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為了追愛,跑了大半個地球,來到南美洲巴拉圭。住在巴國的那陣子,幾乎是與世隔絕,因為聽說治安不好,我連電腦都沒帶,唯一的手機還得在網路穩定的前提下才可用。
那趟是我第二次到巴拉圭。第一次要再往前推五年,以遊客的角度走馬看花了一回亞松森(Asunci□n);當然,什麼都很美。第二次,變成居民的身分,少了觀光,盡是活生生的日常。
學做當地人
要出門,除了給人載,我也得學會怎麼自己趴趴走。巴國尚無捷運,唯首都亞松森陸續有較新穎、附空調的現代化公車,其他周邊小城鎮大多是老式的公車,而我剛好不住在首都。
首都邊的第二大城聖羅倫佐(San Lorenzo)沒有公車站牌,主要幹道上只要有人招手公車就會停;下車也一樣,「前面巷口下車。」「加油站那邊停。」告訴司機或敲敲車頂、拉下車繩,隨處都可以是下車的點。
「所以很沒效率呀。」當地友人無奈地表示。
但在慢活的拉丁時間裡,這一點也不是問題。別說上下車卡了,光收費就完全靠司機一人收錢找錢,加上民眾沒有準備零錢的概念,常常兩萬元鈔票(約台幣一百多元)就這樣找來找去……以上動作皆同步配合公車行進,不間斷。
曾有不少搶案發生在公車上,搶匪一把搶了就跳車,動作之快,技術之好,讓警察每每推說莫可奈何,也讓事件一再上演。
為此,我坐公車一律不帶錢包和手機,若真有需要,就將紙鈔藏在鞋子裡,手機夾在內衣中,大衣拉鍊拉上,隨時保持冷靜。身為外國人難免顯眼,我總催眠自己當個像在地人的外國人,故作老神在在。
雖然小心是必要的,但老實說,我獨自旅行多年,從來沒在中南美洲發生過任何不愉快。在這麼虔誠的天主教國家裡,大部分的人都是好人;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再說,即便如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也不保證百分之百安全,不是嗎?因此,我常建議要去拉丁美洲旅行的朋友,儘量樸素低調,提高警覺,不晚歸,不落單,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
另類交易天堂
話又說回來,公車同時也是小販的交易天堂。攤販們會跳上車,兜售水果蔬菜、襪子、抹布、肥皂等日用品,偶爾也有帶著一把吉他上車演奏賺小費,或背著孩子來乞討的。通常司機對這些乘客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收車費,讓他們在車陣間來去自如做生意。
謀生不易,在這群移動商家中,有不少是孩子;幾年前,南美玻利維亞下修了合法童工至十歲的規定,巴拉圭法定雖為十四歲,但小小朋友依舊上街乞討、叫賣。
對照生活條件較好的台灣,我在巴拉圭深刻驚覺貧窮就在身邊,無時無刻當頭棒喝般地提醒自己有多幸運。想起了人類學家珍古德說的:「當你很貧困,你將會為了存活破壞環境。也許你會必須砍下最後一棵樹來種食物以餵養家庭,或是生火取暖。」是啊,當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滿足時,哪來的力氣讀書、追求更好的生活?
所幸,近幾年巴國的貧窮問題與識字率皆逐漸改善,經濟表現亦每年正成長。此外,即便身在不富裕的大環境,巴人仍熱愛生命,面對困境絕不輕言放棄。作客巴拉圭,我發現他們不僅總把家庭擺在第一順位,對於我這樣的外來者也有著滿滿熱情──這包含了,和我分享自己的瑪黛茶。
關於瑪黛茶:
南美盛行瑪黛茶(Mat□),當地人會放在小胖茶杯裡,插著過濾吸管避開葉片,直接飲用。聚餐中,當大家熱鬧聊起天來,那小茶杯就會傳來傳去,大家一起喝。
喝瑪黛茶的規矩是,一個人喝完了交給主人加水,再由主人傳給下一人。如果你被邀請共飲,先別嫌棄噁心(得共用同一支吸管),那可表示人家對你信任、對你有好感才遞杯子給你呢!
對了,因為巴拉圭氣候較悶熱,熱熱喝的瑪黛茶在此也有冰涼喝法,他們稱為「Terer□」(發音:得烈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