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以文字作為表現媒介,寫作主體以我心和彼物對應,經體物而寫物,經感物而詠志,既呈現了物,也彰顯了為文之用心。這裡的物,是指視聽等感官可感的客觀存在,不只是一般實存的物體。
運動即身體之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前者泛指一切之遊玩、遊戲或身體能力之比賽,包括競技運動、野外活動與健康活動等。後者一般指具遊戲性、競爭性、規則性的身體活動,特別講究運動員的優良風度,也包含自我完成、非競賽性的身體活動,如慢跑、登山等。
運動文學以運動為書寫對象,包含運動員、運動競賽、表現等,由於是以文字書寫,對應客觀存在,文字會組成不同文學形式,各種運動項目也會有其形式與內涵,因此運動文學也會有不同的類別,譬如說運動散文、運動小說、運動詩等。
台灣的運動文學發展情況如何?我在撰寫本文之前上網蒐尋有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份「中文運動文學書單」,大部分都是翻譯書,不免感嘆;但看到在台北市北投區的市圖清江分館曾辦過「運動文學主題書展」,高雄文學館曾辦過「棒球文學展」,表示社會還是有不少人關心運動文學的。看到台中技術學院體育室從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運動文學》,裡面的作品是向學生徵稿的,主要是新詩和散文;看到南一中曾開設「運動文學」課程,頗受學生歡迎;也看到一些相關論述,其中包括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我因之而確認,運動文學這一文類,在運動普受關注的台灣社會,發展的條件比我想像的還要好,值得加強推動的力道。
以下我擬就散文、小說和詩歌三類簡單作一些介紹。
先說運動散文。由於散文實用且靈活,書寫運動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我記得多年以前,長期在《聯合報□副刊》寫「玻璃墊上」專欄的著名作家何凡,就常寫國際棒球評論,出之以報章文體,寫的其實就是散文。
根據焦桐所述,他參與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時建議加上一類「運動散文」(見《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運動文學》,台北:時報,1998),被視為「運動散文」此一書寫類型在台灣之源起,所選四篇分別是亮軒寫馬拉松、劉大任寫網球、劉克襄寫棒球、廖鴻基寫鏢丁挽(白皮旗魚)(海上捕魚,雖充滿動感,但顯非一般的運動)。
這幾篇作品都發表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就像七、八○年代力推報導文學一樣,人間副刊在1990年代之初力推運動文學,焦桐身在其間,會建議年度散文選標舉運動散文,甚至親撰〈運動文學〉一文參加研討會,是可以理解的。
這顯然是時潮,在九○年代,麥田一口氣出版了五十多本運動書,其中包括劉大任、唐諾等人重要的運動文學專書。
跨世紀以來,詹偉雄結集自人間「三少四壯」專欄文章的《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台北:遠流,2006)、方祖涵《關於運動,我想的其實是……》(台北:遠流,2015)、徐望雲《絕殺NBA——徐望雲運動文學集》(台北:獨立作家,2015)等書,宣告運動散文專業寫作時代的來臨。
再說運動小說。
我最早讀到與運動有關的小說,應該是1960年代初禹其民所寫的《籃球□情人□夢》,但它其實是校園愛情小說,1980年代中影曾改編拍成電影;接著就是小野的棒球小說〈封殺〉了,這篇榮獲1977年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的得獎作品,堪稱小野的代表作,寫一位少棒強打者朱進財在一次關鍵比賽中揮棒的過程,他不自覺被捲入一場大人的賭局中,其中還包含他那嗜賭的父親,衝突性很強,深具醒世意味。
台灣的棒球小說已有它的演變史,小野算是開風氣之先。徐錦成所編《打擊線上──台灣棒球小說風雲》(九歌,2013。由2005年《台灣棒球小說大展》增訂)收十四位台灣小說家:小野、李潼、廖咸浩、郭箏、金光裕、林宜澐、劉克襄、張啟疆、侯文詠、楊照、吳明益、王聰威、朱宥勳、朱宥任的作品,可以說是集大成的棒球小說專集。
徐錦成另著有《運動文學論集》(高雄:春暉,2012),裡面有四篇運動小說論,他所討論的作品,有不少少年小說,包括陳肇宜、李潼、侯文詠、黃秋芳、廖炳焜、王文美等,這當然有其關聯,卻也告訴我們,將更多元複雜的因素擺進來,如社團、球團、教練及諸多利益勢力等,運動小說可開發的空間很大。
至於詩歌,我想應該有不少。上個月出版的《吹鼓吹詩論壇》32期就是「文字有氧,筋肉魂靈──運動詩專輯」,收入莫渝、方群、紀小樣等三十餘位詩人的作品,涉及的運動有游泳、舉重、健身、高爾夫、空手道、棒球、馬拉松、瑜伽、登山、籃球、跳水等,〈編輯室報告〉中說,這些運動詩「字句展現優美肌理線條,每一首都搶著當本期的極限體能王」。
我在1980年寫〈詩人的時空感知——論余光中近十年來的詩藝表現〉時,就曾舉他的〈撐桿跳選手〉論其「空間景象的呈現」。當時我並沒意識到「運動詩」,後來陳幸蕙寫賞析余光中詩,就用了「運動詩、體育詩」,徐錦成在前揭書中有一篇〈論余光中的運動詩〉,討論了十首,「共涉及六種運動:撐竿跳、瑜伽、長跑、花式溜冰、跳水及高爾夫球」。
焦桐在〈運動文學〉中提到林華洲〈少棒〉、羅葉〈在棒球場〉、劉克襄〈棒球童年〉。如能全面清理,編一本「台灣運動詩選」,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前述《吹鼓吹詩論壇》所以製作「運動詩專輯」,顯然和台北市風光舉辦的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有關;而在2018的全大運來臨之前,我們再度想到文學,它可以記錄運動、反思體能,這是文學之用的契機,當然也是考驗;我們想到奔馳、躍動於賽場上的青春身體,我們有能力驅遣文字,寫下那速度、那力量、那美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