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注意!新興毒品的危害不亞於武漢肺炎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1/31 第466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撤台商的三步驟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注意!新興毒品的危害不亞於武漢肺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武漢疫情對經濟財政的影響
民意論壇 疫情監控下的人權矛盾
武漢起「疫」重創強國夢?
彰化與武漢的距離
肺炎讓兩岸漸行漸遠
疾病不分種族 沒同理心何來民主
放下鎚子 戴上聽診器
英國脫歐背後的社會裂痕
酷經濟/過渡期後英國脫歐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撤台商的三步驟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隨著美、日、韓從武漢的撤僑行動,台灣也透過海基會向海協會探詢以包機接運台胞的可能性,但迄未接獲正面回覆。對此,大陸國台辦除強調「在湖北台灣民眾都得到良好照顧」,並指海基會稱「已就各種管道與對岸協調」,與事實不符。

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有數百人,不少人因擔心疫情及物資供應,表達返台的意願,政府自應積極協助。至於國台辦所稱「與事實不符」的部分,應是指海基會並未認真與海協會溝通協商,只是去函「告知」罷了;因此,對岸冷眼以對。

從美日韓的撤僑經驗看,武漢既已封城並封了機場,專機撤僑當然需要雙方更多的外交協調。諸如,民眾如何登記離境,要派什麼飛機來接多少人等等,都須事先確認。德國原計畫派「軍機」撤僑,中方以可能「引起民眾恐慌」為由拒絕,因此軍機不是選項。以兩岸關係的敏感,我方當然不能說「撤僑」,只能說「撤台胞」;而且也不可能指望發一張公文即有結果,須與對口單位反覆溝通協調。

其次,若獲准接運台胞,我專機須準備一組醫護人員隨行,對登機者進行初步篩檢隔離,以免健康者在途中遭到感染。日本的撤僑行動,首架即有三例確診者,第二架則有十三人送醫,情況不可小覷。

最後,是武漢台胞返台後的監控管理。是要先集中送至隔離處所觀察,或是讓他們返家自主管理,政府須有周全規劃。總之,絕不能把疫情引進台灣擴散。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注意!新興毒品的危害不亞於武漢肺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正當政府和民眾都為武漢肺炎肆虐而繃緊神經,另一個可怕的威脅正悄然掩襲,危害台灣年輕人。我高檢署最近發布統計,去年十二月即有廿八人因服用混有強力搖頭丸(PMMA)的毒咖啡包致死,其中年紀最輕的才十七歲。這款新興毒品的致死率幾乎百分之百,要說恐怖,強力搖頭丸勝過武漢肺炎何只百倍,但它受到的關注卻不成比例。

對於武漢肺炎的防疫,閣揆蘇貞昌第一時間就到機場視察,下令禁止口罩出口,並暫停出團到大陸。然而,對於高檢署春節前警示的PMMA危害,政府卻未提出明顯對策。蔡英文初任總統時,曾宣示反毒是第一要務,四年要投入一百億經費防治。但四年過去,民眾的感受卻是毒品愈見氾濫,撇開海洛因、安非他命不談,屬於三級毒品的強力搖頭丸在去年十月至十二月即奪去卅四條人命,極駭人聽聞。

三年多來,蔡英文多次宣示反毒有成,並稱施用新興毒品死亡的人數「獲得有效控制」,製毒工廠因承受不了打擊,開始消失云云。未料,繼此出現的「強力搖頭丸」竟改頭換面以咖啡包的形式問世,短短一季,即毒死了卅四人,且受害人數呈現逐月驟升曲線。

關鍵在,政府的反毒政策是否落實,尤其如何讓青少年遠離毒品危害才是重點。高雄市在陳菊市長任內率先成立「毒品防制局」,但中央並無專責對口單位;兩年前由法務部規劃設立「毒品防制基金」,業務才勉強有了交集。但在地方,依然只有高雄有毒品防制專責局處,中央地方有點有線卻構不成面,反毒便不成網。

去年底,立法院修訂《毒品防制條例》,朝野對於持有毒品的罰則展開一場攻防。藍營提出的版本,主張持有一公克毒品就要處罰;但民進黨堅持數量要在五公克以上,才需受罰。最後,藍營版本遭到封殺,綠營版本勝出。當時,主張對毒品應持「零容忍」原則的李佳芬之弟李明哲,因批評民進黨的版本是「吃毒無罪」,還被告造謠。事實上,蔡政府高舉反毒大旗,卻又在毒品數量上刻意放水,未免矛盾。更糟的是,反毒工作一旦畫錯重點,緝毒將淪為績效掛帥,反而忽視反毒的關鍵環節。

根據國衛院調查,國內未成年人口首次吸毒的平均年齡,目前已降至十二.五歲。這是個驚人的數字,顯示青少年在國中小階段,就可能跟著同學同儕吸食毒品。由此看,對毒品的「零容忍」,應該是許多家長們期待的心聲;但民進黨偏偏要訂在五公克,除摻雜政治口水,只會導致毒品工廠把毒品包裝越包越小,以逃避刑責。如此一來,對於防毒、緝毒、戒毒工作,形成更大的挑戰。就在修法之際,PMMA大舉掩至,不啻給了反毒工作出了大難題。

台灣在二○○六年首度發現PMMA蹤跡,基隆兩名少年因服用過量,送醫不治。其後,檢警在二○○九年曾查獲卅餘公克,二○一五年又查獲九六○公克,即未再發現其蹤影。誰料,去年底它再以「奪命藥丸」之姿重出江湖,來得又急又猛,極不尋常。

PMMA最可怕之處是,因為它的作用時間較慢,施用者常為求藥效,不知不覺接續服用導致過量而中毒身亡。由於它的製作成本低廉,檢警並未發現走私來台紀錄,極可能是國內製毒工廠提煉合成。亦即,當蔡總統宣稱製毒工廠被打得受不了之際,毒梟可能正在趕工提煉,並摻混其他毒品分裝到印有流行圖標的咖啡包、奶茶包之中,年輕人卻因好奇嘗鮮而賠上寶貴生命和健康。

以超級搖頭丸一個月奪去廿八條命的紀錄,它比起武漢肺炎其實更致命、危害更深。政府除要從上游截斷毒品源頭,也要動員相關部會結合民間力量建構反毒防線,並加強學校的反毒宣導,才能遏止這波新興毒品的危害。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武漢疫情對經濟財政的影響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武漢肺炎自去年12月初爆發以來,已經產生全球性的衝擊。目前台灣在疫情管控上尚稱穩定,但經濟已經受到負面影響,包括大陸台商的年假被迫延長,導致供應鏈出貨減少,營收、獲利衰退,以及各國管制人員的跨國移動,經濟動能趨弱,勢必衝擊我國今年前兩季的出口,尤其對大陸、香港的出口比重超過四成,影響不容輕忽。

在內需方面,旅遊觀光業首當其衝,至少有三方面的衝擊:對陸客限制入境、赴陸旅行團無法成行、秋冬國民旅遊補助將截止等。疫情帶來的恐慌心理,也導致民眾消費降溫,衝擊百貨、零售、餐飲等產業。此外,疫情也導致美股1月底重挫,開紅盤的港股大跌,台股更刷新最高跌點紀錄,上市櫃公司總市值一天就蒸發超過2兆元,影響企業籌資能力和投資意願,也會進一步衝擊消費。

唯一能彌補內需和出口衝擊的,大概就是因疫情引發的「宅經濟」商機,包括電子商務、線上遊戲、居家健身、外送平台或物流業,以及屬於正面但影響不大的生醫產業。初估對經濟的衝擊,至少要到疫情明顯緩和或第2季後天氣轉暖才能稍歇。

疫情除了衝擊經濟之外,也導致財政面臨嚴峻的挑戰。首先是企業的投資趨緩,營收、獲利衰退以及消費減弱,導致最主要的所得稅和關稅、營業稅、貨物稅等銷售稅的稅收減少。雖然去年是連續第六年稅收超徵,但超徵數已降至600億,今年超徵數勢必銳減,甚至不能排除稅收短徵的可能。

在財政支出方面,由於諸多產業受到嚴重衝擊,尤其受創最重的旅遊觀光業亟待政府紓困;製造業、零售業的中小企業也有賴政府伸出援手,各部會勢必提出減稅、融資、補貼受疫情影響等方案,都將增加鉅額的公共支出。

勞動基金(包括勞退、勞保)方面,勞保基金早已潛藏負債高達9.81兆元,精算報告指出將提早至2026年破產,蔡政府至今仍因政治考量而憚於改革,雖然去年投資好不容易才轉虧為盈,此次台股因疫情而重挫,極可能將去年的投資收益吐回,如果疫情持續,台股反彈無力,則不止影響勞動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甚至使勞保破產更早於2026年之前發生。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公教的退撫基金,都會對財政產生負面的影響。

此外,去年選前蔡政府灑錢5,000多億元,以及戰機採購有2,500多億、前瞻建設計畫未動用部分仍有7,000多億等特別預算,合計新增舉債超過兆元,當時有專家曾建議蔡政府不能因為連續六年稅收超徵而「借好借滿」,以免發生天災事變等緊急事故而需增加鉅額支出時,恐怕沒有舉債空間。蔡政府還曾以去年「總預算」出現剩餘,用於還債額度增加,仍有相當舉債空間回應。未料武漢肺炎旋即發生,可能導致稅收減少、支出和舉債增加。因此,建議蔡政府盤點選前開出的支票,如果無必要性、緊迫性,即應刪節。

在稅務方面,財政部也要密切注意疫情發展,如果本土的肺炎失控而導致許多納稅人無法如期申報、繳納稅款的情形,即應啟動稅捐稽徵法第10條「因天災、事變而遲誤依法所定繳納稅捐期間者,稅捐稽徵機關得視實際情形,延長其繳納期間」,或第26條「納稅義務人因天災、事變、不可抗力之事由或為經濟弱勢者,不能於法定期間內繳清稅捐者,得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的機制,以免民眾恐慌。

總之,我們殷切期盼武漢肺炎疫情能在短期內獲得緩解,但政府和民間仍須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面對疫情可能對經濟、財政的衝擊,及早做好風險管控和行為調適,才能將損害降至最低。

   
民意論壇
疫情監控下的人權矛盾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新北市)

針對武漢肺炎防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追蹤管理機制,其中對居家隔離者,將採取手機衛星定位監控。惟如此科技措施,除須注意執行面問題外,更該在法制上有所強化。

武漢肺炎,經衛福部疾管署公布為第五類傳染病,可對確診者進行強制隔離與治療。至於曾與之接觸者,於潛伏期十四天內,則採取居家隔離方式為監測。目前接觸者恐已達兩千人以上,不可能完全依賴人力監控,故輔以電子監控。

目前方式是,發給居家隔離者手機,藉衛星定位以得知受監控者是否離開居家處所,地方衛生機關也會要求回報所在地點與身體狀況。居家隔離者若違反誡令,主管機關可依規定進行強制管制或隔離。

惟受居家隔離者,仍須有讓其為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動空間,故對隔離者可以活動領域與距離,是否要因人、因事、因地而異,馬上就面臨問題。手機雖有衛星定位,但要能發揮作用,是以居家隔離者隨時配戴為前提,必然出現監控的間隙;為彌補此漏洞,得依賴主管者的隨時查核。又關於身體狀況,若僅基於隔離者的回報,恐又回到人性的考驗,凸顯現行監控措施的難題。

為有效解決這些疑難,似得強制要求配戴電子手環,除可隨時監控行蹤外,亦可得知受監控者的身體狀況,如體溫等,以縮小與縮短監視的間隙。只是如此的強制手段,已涉及行動,甚至是人身自由的限制,則這類用於犯罪者或刑事被告的電子監控,能否適用於未觸法的居家隔離者,實有人權上爭議。尤其現行以手機監控的依據,僅空泛的規定,人民必須配合政府為檢疫與防疫工作,但是否可涵蓋到強制配戴電子手環,也會有違反法律保留原則的疑問。

為了防疫的必要與急迫性,確實要給予主管機關極大的裁量空間,卻也因此碰觸到法律明確性的紅線。新國會開張第一件事,得儘速檢討與修正傳染病防治法,讓行政機關能有更明確的規範為依循。

政府準備好了嗎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防疫視同作戰,有政府、請安心」是行政院長的呼籲,武漢肺炎蔓延,民眾恐慌搶購口罩,有如兵臨城下;世界各國除防堵外,並協力大陸防疾抗疫與加緊研製疫苗。

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打仗前準備愈充分,優勢就愈多,勝算機率就愈大。現在武漢肺炎正要檢驗十七年前SARS帶來的防疫教訓與啟示,政府與民眾準備好了嗎?

記得SARS肆虐台灣時,外島、離島若有被感染病患插管維持性命,執行空中醫療後送台灣,須與負壓隔離艙一起運送,定、旋翼機衍生的相關問題沒解決;如今若碰到相同問題,同時要能維護空中醫療後送飛行機組員,不受病毒感染威脅,衛福部準備好了嗎?

外島、離島離大陸很近,有可能發生的風險,該備妥因應,期盼相關單位做好防範措施,以備應急所需。

   
武漢起「疫」重創強國夢?
蕭徐行/獨立評論人(台北市)/聯合報

武漢肺炎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大大考驗著中國的公衛管理能力;病毒也引起各國的憂慮,近日紛紛拒絕中國旅客,甚至停飛出入中國航班,無疑是中國夢的最大挫折。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中美間將簽署第一階段貿易談判協議之際,爆發嚴重疫情,中國除面臨美國政經強力對槓,香港反送中事件仍未止息,加上非洲豬瘟,這是中國爆發的第四個嚴重危機,「武漢起疫」是考驗中國政治治理與危機管理的大魔神。

十七年前的SARS、現在的武漢肺炎,凸顯中國公衛系統仍無法避免大型流行疫情發生,加上龐大人口數量,及仍待提升的環衛觀念與教育等,如果不能針對管理制度檢討,未來重大疾病仍有爆發機率。

此外,中國政府缺乏強力的監督制衡機制,以及官僚本位主義和凡事隱惡作風,都易讓小事變大事、大事成災難。這樣的中國,要達成百年強國夢是個很大的挑戰。

習近平提出實現中國夢,不僅在於亮麗的經濟數據,氣派雄壯的硬體建設,而在真正建立一個現代化有效的政府管理機制,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存環境。

在武漢肺炎威脅的當下,中國將如何有效解決疫情,武漢封城是否明智,除了關心疫病發展外,也在看中國的公衛管理機制與科技能力,真能夠成為世界強權嗎?

   
彰化與武漢的距離
林法/公(彰化市)/聯合報

彰化與武漢的距離有多遠?從新型冠狀病毒台灣首宗本土病例地緣關係,由一些人文、地理、歷史的共同特性,也許會發現其實兩地「近在咫尺」。

論人口規模,彰化縣是全台第七大行政區,武漢為對岸第七大城市。其次兩地皆位「全國之中」,台灣西部鐵公路都以彰化為軸心向外擴散,武漢則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人貨流動十分便利和頻繁,優越的地理及交通條件,為兩地提供不同於別處的視野與風氣。加上「不在天子腳下」,許多「好的變革」、「壞的亂源」就此孕育而生。

清朝向來視台灣為「民風剽悍」之地,以「三大民變」為例;朱一貴作亂後設彰化縣,林爽文、戴潮春的崛起更直接與彰化有關。今論選戰,又是「得彰化者得天下」,這豈不代表此處居民特別具有「不滿現狀」的搏鬥精神,就像這次家住和美,遠赴大陸打拚卻不幸染病並傳給丈夫的台商,不也是延續如此「傳統」嗎?

不過基於兩岸地緣及人命關天理由,這次「失控」的顯然不止對岸。蘇貞昌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仍不忘藉機痛批中共和WHO蠻橫地排擠台灣;至於「一片綠油油」的網路,更是隨處可見「崛起的中國只是人類可怕病毒」的情緒發言,甚至連賴清德建議我方提供必要協助,只因「兩岸只有一水之隔,疫情源頭一定要控制住」說法,都遭到不少民進黨支持者撻伐。想想,病毒不會區分統獨或族群,上述販賣恐懼與仇恨的言論,除了讓自己和所討厭的人更像,對解決問題又有何助益?

彰化離武漢多遠?或者台灣離大陸多遠?除了「疾病和政治」這兩種極端量尺,我想對有點想像力的人來說,應該都還有很大思考空間吧。

   
肺炎讓兩岸漸行漸遠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聯合報

武漢肺炎疫情發展至今,相關人員是否輕忽?處置是否失當?確實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然而如何安撫民心,攜手共度難關,恐是當務之急。

此次武漢肺炎爆發,也讓人看到了人性光輝及陰暗面,面對災變有人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精神,主動募集並捐贈口罩醫療物資(如日本民間),卻也有人自掃門前雪,甚至落井下石(如禁止國內生產口罩出口一個月等)。兩岸經貿關係緊密,交流頻繁,且有許多台灣人在中國大陸打拚,面對這種世紀性災難,台灣官方應該給予協助;且祈求中國大陸這波疫情趕快壓下來,袖手旁觀到頭來很可能自己害自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民,最醜陋的難道是官員嘴臉?

防疫無國界,共同防疫本是兩岸關係緩解的契機,只是剛當選副總統的賴清德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傳染病是兩岸共同敵人,應該合作抗疫,竟引來大批噓聲。綠營人士對中國大陸充滿敵意,尤其部分台灣年輕人沒有生活壓力,受到網路仇中言論影響,言行日益偏激,這樣的氛圍在網軍刻意渲染下逐漸擴大,大陸須正視,找出對策以防成災。

台灣一連串缺乏善意的互動,中國人民點滴在心頭;兩岸將漸行漸遠,和平也愈來愈不可得,武漢肺炎恐是拐點!

   
疾病不分種族 沒同理心何來民主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聯合報

昨天開工開市,年的味道慢慢消退,商家開張,大家也回到工作崗位努力;年前及新年假期,世界各地生態環境的急速改變,防不勝防事件陸續上演。

澳洲火燒山、土耳其強震、菲律賓火山爆發…到武漢肺炎,更是叫人擔憂的震撼!不止是傳染病的蔓延,及防疫工作要做好,社會心理健康在大選後後遺症依舊存在,也消耗社會的正向能量。對武漢肺炎幸災樂禍的言詞,不但於事無補,反而雪上加霜,即使是少數人的不當激烈言詞,惟毫無同理心亦不可忽視;更會影響外人如何看待台灣所謂民主精神的意義及風範。

我們的教育真出了大問題,人文藝術如果失去「真善美」,沒有慈悲心還稱得上是有創意的好作品?宜蘭頭城二二八受難者紀念碑,都是當年濟世的醫院院長、校長等,至今紀念碑仍然立在孤獨馬路路燈水溝蓋上未曾遷移,令人感傷有如一首曾經被禁唱的雨夜花。每年辦活動舉辦二二八紀念有何意義?臺靜農文人故居面臨拆除急待伸援,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淡然處之的當今詩人文人,猶如沉睡在夢中,一切就由它隨風而逝吧!年輕人更是理直氣壯一問三不知,反倒問誰是臺靜農,與我何干?這一代年輕人是長期教育失敗下的無辜受害者,不忍苛責他們,年輕世代交替沒有錯,也勢在必行,但不能失去基本人道主義,及對美學的基本認知欣賞力及視野。

如果喜歡雷鬼(Reggae),就不會忘記牙買加Bob Marley(巴布馬利),世稱人道主義的雷鬼教父,歌詞常出現的兩句名言「Don't worry about a thing,'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gonna be all right.」(不要擔心呀,因為所有事情都會順利的。)在生活困境中唱出安撫人心的輕鬆雷鬼,連諾貝爾獎得主Bob Dylan歌手等都受影響。前幾年爵士黑人鋼琴大師Herbie Hancock還到日本廣島演出,紀念當年所有受難者,不分種族。

年輕人沒有不喜歡音樂,但台灣的人文藝術教育,一年不如一年。沒有從音樂、藝術去閱讀人文及藝術家創作的素養視野真正意義,反而喜好花大錢的歡樂活動、搞熱鬧的愈來愈多,真的有落實人文觀光產業?傳染病不分種族,對經濟影響不容忽視,台灣四面環海,沿海的廟宇王爺信仰等,無不是敬天感恩神明當年如何排除瘟疫肆虐,扶持保護老百姓平安過日子。

台灣趕在新年前完成蘇花改、西濱快速道路(台六一線)、南迴金崙觀海大橋…改善交通便捷,促進觀光經濟產業,傳染病出現擴大的時間點,又適逢春節南北人潮洶湧時刻,接著元宵燈會等大活動將展開,全球都在拉緊發條防止疫情擴散,海陸空交通便利,無非是希望便民及帶動地方觀光經濟措施,但也讓傳染病更有機會,隨著人的來來回回,趁機而入。

   
放下鎚子 戴上聽診器
衣冠城/退休大學教師(加拿大蒙特/聯合報

這件事發生在某國。一女子懷疑自己感染武漢肺炎,到三家醫療單位就診都說沒事。該女子國內家人確診感染,她決定聽從醫生友人建議回國檢查,一下機就被發現感染立刻隔離。該女把訊息傳給當地政界人士,公開她在當地出入公共場所,呼籲當地居民小心防範。消息傳開,讓當地醫政官員面子掛不住,出面開記者會。官員一開口就警告不要聽信和傳播未經證實傳言,對於未能確診出病毒事隻字未提。

看到這裡,您會想說這國是哪國?相信許多人反應,一定是中國!其實答案是加拿大,城市是號稱是最宜人居住城市之一的溫哥華,出面否認的是BC省衛生廳長。

武漢疫情爆發擴及全世界,許多媒體、網友甚至學者都批評中共政治體制,甚至有人直指都是習近平的錯。這樣的認知,也成為網民斥責主張援助中國口罩藝人的理由。這樣歸責再容易不過,但並不嚴謹。

中國政治體制當然有問題,也被許多人不喜詬病,其實也包含許多生活在該體制的中國人。但是今天中國爆發疫情,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對疫情控管也未必比中國做的更好。

去年歐美爆發麻疹,不也是出於對疫苗一知半解民粹反疫苗運動的結果。根據美國CDC統計,從去年九月廿九日至今年一月已有一千三百萬人感染,有十二萬人住院,死亡六千六百人。歐美國家公衛觀念並沒有比東亞國家更好。

加拿大是民主國家,號稱全世界最好的醫療保險體制,但是在加拿大急診室等待時間平均七小時左右,在急診室等待致死新聞時有所聞,更別提僵化轉診制度。所以有人說,加拿大看病不要錢,要命!

有句話說:「當你手上握著鎚子,你會發現都處都是釘子。」凡是中國的問題,一概推到政治體制,而忽略其他因素,並不能解決問題。這個世界不需要太多鎚子,可能更需要聽診器,靜心聆聽真正的聲音,找出真正的病徵,對症下藥。所以我們如果比別人還多擁有些什麼,要更加珍惜,對那些不足或匱乏的人多一點理解、同情與悲憫。

   
英國脫歐背後的社會裂痕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莫內講座教/聯合報

英國正式結束歐盟會員國身分,成為第一個脫離歐盟的會員國,對英國與歐盟雙方而言,都是歷史性的一天。

四十七年前,當英國加入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時,滿心期待著參與能為衰退的英國經濟帶來奇蹟般地復興。隨著英國經濟復興奇蹟沒有發生,成為英國社會數十年來最具分裂性的議題。

英國製造業持續衰退,相對於金融服務業抓住歐洲單一市場的開放,將加入歐盟後的英國分裂成兩個世界:一邊是上升成為全球最大經貿集團金融交易中心的倫敦金融城新貴區;一邊是不斷被淘汰出局的本土製造業廠商留下的英格蘭中北部「鏽帶區」。

兩個不同的經濟世界,完全反應在二○一六年脫歐公投投票行為中。支持脫歐與留歐的地區,不是沿著傳統英國政黨鐵票區開展,而是沿著歐盟經濟整合下的贏家與輸家而斷裂。參與歐盟四十餘年,不僅完全改變英國的經濟面貌,也完全改變英國政治與社會的面貌。

脫歐此單一議題,讓保守黨成功瓦解數十年來由工黨所主宰的英格蘭「紅牆」鐵票區(即鏽帶區),去年大選中取得卅年未見的選舉勝利,它也分裂原本政治性不高的英國社會。過去,僅有不到卅五%的英國人有政黨傾向,但現在卻有七十五%以上選民,認為自己有強烈留歐/脫歐認同。脫歐議題已從一經濟利益分配的問題,延伸為英國社會上一個短期內難以療癒的傷口。

從現在起,英國必須誠實地、無從逃避地面對問題叢生的經濟與社會,還有如何在脫歐後維繫聯合王國,不至四分五裂的政治難題。失去第三大會員國的歐盟,也必須深思:為何上世紀帶給歐洲人和平、進步、繁榮的歐洲統合,卻已不能再創造出更好的生活,代之所見的卻是經濟不公的擴大?當來自歐盟法令已占據歐洲人八十%以上生活內容時,不能提供更好未來的歐洲統合,要如何維繫其正當性?

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有熱切期待的台灣言,英國脫歐的這一天,能理解的是,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追求經濟成長與維繫市場競爭力的必要、卻非充分要件,因為不必然保證更好的經濟未來。該思索的是,如何做好準備,讓每一個經濟行為者,都能成為區域經濟整合下的贏家。

   
酷經濟/過渡期後英國脫歐風險
林建甫/聯合報

英國將於一月卅一日正式離開歐盟。除英國脫歐支持者外,大多數英國和歐洲人都認為不會有任何不同。真的是這樣嗎?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英國保守黨在國會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大選終結了國會在脫歐問題上的僵局,今年一月九日,首相強生清除了在下議院的最後障礙,以三三○票對二三一票通過《脫歐法案》。該法案為首相強生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訂立法律框架。

一月卅一日後,英國與歐盟分道揚鑣,進入過渡期,英國實際上仍然留在歐盟的關稅同盟和單一市場。但將被排除於歐盟政治機制之外,這部分影響不大,或許這就是很多人認為不會有什麼不同。

但到年底,英國政府在《脫歐法案》中,排除以任何方式延長過渡期。因此,屆時就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雙方進行了談判並達成貿易協議,確保二○二○年後英國與歐盟保持密切關係;第二是無序脫歐,即英國在無協議下離開歐盟,也就大家擔心的硬脫歐,仍將到來。

眾所周知,歐盟一再宣稱的內部四大自由:商品、資本、服務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是加入成員國最大價值。歐盟單一市場擁有五億人口和消費者以及不受約束的商品和服務流動,對歐盟企業來說是最大福音。英國要脫歐,照理講就不該擁有這些福利。

歐盟首席脫歐談判代表巴尼耶就明確表示:離開歐盟,這是英國的選擇,要承擔後果;但英國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這些後果,現在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日前他甚至來了個下馬威,警告英國脫歐勢必面對負面影響,歐盟絕不會在貿易問題上讓步。

首相強生倒是認為,由於英國與歐盟的價值觀與規則完全一致,因此談判應該很簡單。可是,評論者指出,英國希望擁有偏離歐盟規則的自由,以便與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議,這很可能成為英國與歐盟貿易談判過程中一個主要的歧見產生點。另外,歐盟尤其擔心如何確保與英國的「公平競爭環境」,擔心英國的各項企業補貼政策,對歐盟的企業形成不公平競爭。

BBC一個有趣看法是,英國脫歐是場馬拉松,現終於跨過終點線,卻又面臨全新的起跑線。

   
2020全球大趨勢搶先報
專家如何看待2020年的新趨勢呢?國際研調機構顧能提出10大策略性科技趨勢,分別是技術全民化、增進人類機能、超級自動化…等,由此可知AI以及自動化依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有別於過去,2020年更加聚焦於實用性。

產地到餐桌零距離 返鄉夫婦引領旅人認識食材
徐麗敏和蔡仕霖夫婦返鄉回台南,在將軍區從事社區營造,承租將軍農會的倉庫,培訓夥伴一起開起社區公益餐廳「地利小食」,與返鄉青農合作,透過推廣當地農產品,結合飲食與遊程體驗,讓人認識台南將軍的風土文化。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