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園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東邊,入口朝南,門樓是明清樣式,雕工十分講究,捲棚懸山頂,屋簷下隱藏著鏤空雕刻的梅蘭竹菊和「至善園」的浮雕。「門當」上的匾額,墨書「至善園」三個勁挺的楷書大字。兩扇實木門掛著「銅鋪」獅環,門前兩對「抱鼓獅」,都是用觀音山的石材雕刻。獅子是看門的,石鼓是發聲的,加在一起有守護和警戒的意思。屋簷下最吸睛的是兩根精雕的「垂花」。上方刻牡丹,四邊掛流蘇,底部為蓮花,中間鏤空成燈籠的樣子。
門右有一塊黑白「雲紋」的石灰岩,上刻「海嶽甲觀」四個字,意思是園內有四海五嶽甲天下的景觀。石後有墨竹、朱蕉、黃楊及桂花,臨街一株樹皮蒼老斑駁,枝條依然勁拔的老梅。門邊圍牆上挖了四個「漏窗」,每個造型不同,有「壽」形的、「花」形的與「書」形的,在白色圍牆上造成通透的變化。圍牆左側三棵「大王椰子」,夾著兩株梅花,樹下擺著「綠玉大理石」的桌凳,許多遊客坐在這兒等車。
▌迴廊水榭
入門為長廊,左右兩側高起的小丘上盤踞著參天的老榕樹,許多粗壯的氣根插入地面,圍繞著中間的主幹,彷彿眾星拱月。上面枝葉繁茂、濃蔭蔽天,遠看長廊盡頭又豁然開朗,使人如入桃花源。
長廊右側有小溪奔流,由於天光微弱,湍流對比得愈發閃亮,加上兩邊山丘高起,水聲在中間迴盪,令人有「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感。
水榭及長廊都是含蓄的捲棚灰瓦,圓形的「瓦當」及三角形的「滴水」,從一九八五年建園至今,已經長滿青苔,在搖曳的樹影下泛著綠絲絨的光芒。
水榭有兩座,都架在流泉之上,第一道水榭的小木匾上刻著王寵草書「濯潔」二字,應該出自韓愈的「濯清泉以自潔」。廊內有微微彎曲,合乎人體工學的「美人靠」,非常適合憑欄。俯視流泉層疊,仰聽林梢鳥囀,確實有忘卻塵囂、洗心濯潔的效果。
▌洗筆池
第二進水榭因為裡面有白色石橋,稱得上「廊橋」,一側是寧靜的「洗筆池」,一側是奔流的泉水。原本寧靜的湖水,從廊橋下流過,立刻墜落,成為「聲喧亂石」的小湍。
「洗筆池」是圓形的,大概因為面積不大,池水的顏色較深,所以取東漢張芝「臨池作書,洗筆池中,池水盡墨」的故事來命名。匾額上寫著「魚樂」二字,旁邊設有賣魚飼料的機器,常見人站在橋上餵魚,近百條錦鱗爭食,紅黃藍白黑五彩斑斕,讓深色的湖水突然變得靈活跳脫,大人笑、小孩叫,真是人與魚同樂!
園中三個池塘,都有供魚氧氣的噴泉和讓天鵝棲息的鳥舍,為了對贈送錦鯉的中華愛鯉協會表示謝意,池邊還勒石記載。可惜而今不見天鵝,只有幾隻鴨子。
▌龍池
「洗筆池」的上游,經過一座拱形石橋與「龍池」相連。池中小島上有龍形石雕,四周被蕨類植物環繞,略見龍身和龍尾,只有龍首昂然,噴出一道清泉,激起水花和漣漪。
由前面水榭延伸過來的迴廊,繞過種滿青松偃柏、梅茶山蘇和太湖石的土丘,到龍池左側的小水榭。匾額上寫著「鵝湖」二字,表示建園之初就有養鵝的規畫。水榭前後也有「美人靠」,供遊客憑欄賞景。後方地勢高起,有參天的黑板樹、茄苳樹、杜鵑、梅花和一排濃密的龍柏,隔絕了外面的世界。
龍池邊也花木扶疏,芭蕉、垂柳、九重葛、棕竹、天門冬和龍船花錯落。還有一棵年老斑駁的台灣緋櫻,居然從腐朽的樹幹間再發新枝,早春綻放。
▌松風閣
龍池正後方有一幢高大的捲棚、重簷、歇山頂建築,是寬五間,深三間的「松風閣」。閣前種滿紅白梅和龍柏,早春梅花盛放時,在深綠色松柏的襯托下,白梅顯得格外鮮明。
松風閣不但是全園最高的建築,而且位於中央山坡上,登樓俯瞰,全園景物盡收眼底。
閣內一樓有千年古樹根切成的桌子,周圍安置七個座凳。另一側的巨碑上刻黃庭堅的名作〈松風閣〉。
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
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
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
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
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這是黃庭堅的代表作,原作就在後面故宮,至善園顯然下了功夫,黑色帶「歙硯」流水花紋的石材非常細膩,雕工也好,表現了黃庭堅如「長年蕩槳」的用筆神韻。
二樓尤為精美,雕花「掛落」除了格子還有雲龍紋的裝飾,欄杆和欄板上刻「瓶花」和「雙龍抱珠」的浮雕。中間有鋪了紅地毯的檯子,上面擺設長几,几上有古琴及經書一函。
檯後有六扇木屏風,選刻宋代書畫大家米芾的《蜀素帖》,其中最後一首〈重九會郡樓〉,大意是講米芾重陽節,與江蘇吳興的文人在郡樓雅集,回憶起晉朝的風流人物謝安和杜預:「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很有傷逝懷古的意思。
屏風左右的柱子上掛著明代祝枝山「竹月漫當局,松風時在弦」的楹聯。正好松風閣旁有「佛肚竹」、「墨竹」、「棕竹」,後面有羅漢松和南洋杉,加上古琴和宋明建築,契合了「松風閣」的名稱。
▌碧橋西水榭
龍池右側,隔著一條長長的綠地,有六曲石橋通往一座捲棚歇山頂,面五間、深三間的高大建築。其中除了擺設多組以樹根巧雕的桌凳,高高的柱子上並有董其昌題「綠天賸有書經葉,碧澗疏為洗硯潭。」和徐渭寫的「隔岸垂楊笑語,溪荷映水新妝」。建築取名「碧橋西水榭」,令人想起故宮收藏的名作〈宋吳琚書蔡襄七言絕句〉:「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
這三面臨水而且連接曲橋的水榭,因為高大寬敞,位置又好,是遊客最愛聚集的地方。晴朗的日子,許多人坐在寬闊的圍欄上,把腳垂向湖面聊天餵魚曬太陽;下雨的日子,坐在古木雕成的桌椅上,遠看霧失樓台的故宮,近看淒迷的湖水,靜聽湖畔的雨打芭蕉,也別有一番滋味。
碧橋西水榭的大門外有兩丈高的太湖石,旁邊石碑上寫著「坐看雲起時」五個大字或許是鼓勵遊客往園子更深的地方「行到水窮」吧!
才走幾步突然感覺香氣熏人,原來路邊種了一排四季綻放的桂花。依照中國造園的理論,桂花最好種植在四周封閉的小院,使得花香集中。這裡一面臨湖,居然花香馥郁,應該跟另一側高大的山丘作為屏障有關。
山丘由巨石堆疊而成,左右有幾株老榕樹,其中一棵樹幹中空成為山洞的樣子,寬大得足夠坐禪。山丘後方有五棵十幾丈高的蒲葵和一株老梅,山坡上種滿「沿階草」和「鵝掌藤」,還有帶貝殼化石的奇岩,掛著山蘇與苔蘚。
復前行,石磚步道的左側為小溪,溯流而上又見一座山丘,中間有棵幅寬數十尺、氣根垂如簾的大榕樹,小溪的水就從樹下流出,在錯落的岩石間飛漱。沿溪可見梅、竹、萬壽、木棉、流蘇、含笑、山蘇、棕竹、楓香、月橘和羅漢松,濃蔭下有綠玉大理石的桌椅,附近走道也以綠色和白色大理石鋪成。小徑在這兒回轉,來到小溪另一側,石頭上刻「籠鵝」二字,旁邊果然有個鐵籠,裡面三隻栩栩如生的白鵝石雕。
▌蘭亭
接著來到八角攢尖頂的「蘭亭」,亭內有圓桌鼓凳,桌上立著仿漢代的「朱雀銅燈」,亭柱上有集王羲之字的楹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溪邊巨石上刻「流觴曲水」四個大字。還有一個瓦頂的石牌坊,刻的是王右軍的《蘭亭集序》。
小溪從左邊高處流下,在亂石間喧鬧,到平緩處寧靜,層層相疊,蜿蜒變化。據說早年故宮博物院曾邀詩人雅集,模仿魏晉名士「曲水流觴」。酒杯從上游漂浮而下,到誰面前就要作詩,如詩不成,只得罰酒。
▌換鵝造像
沿曲水下行,來到「松風閣」和「蘭亭」之間的「換鵝造象」,鑄的是執卷的文人帶著背琴小僮,正跟一位老者談話。老人腳邊三隻大鵝,竹籠內七隻小鵝。
造像旁有前故宮院長在秦孝儀民國八十一年立的高大石碑《王右軍書換籠鵝造像記》,寫的是愛鵝的王羲之如何以他所寫的《道德經》,交換山陰道士養的鵝。
秦孝儀曾任國民黨副祕書長,蔣介石遺囑就是由他「承 命受記」。一九八三年他執掌故宮博物院之後,看見外面一片荒草實在可惜,又覺得應該有陰柔的庭院與故宮的陽剛相配,於是取杭州「三潭映月」的靈感,再參考院藏的宋明建築圖紙開始造園。
由於秦孝儀曾任黨國要職,當時的參謀總長郝伯村又讓官兵全力配合。石材選自花蓮,木料取材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連垃圾桶都鑄成古典「投壺」的樣式。梁柱斗拱、欄杆掛落,用精工榫卯,不著一漆一釘,維持雲杉的原色。正因此,歷經三十六年的颱風地震,不但完好如初,更增添了古樸。
占地五千六百八十七坪的至善園,雖然不及蘇州「拙政園」的廣大,也沒有「網師園」的曲折,但是另有一種「簡俊瑩潔,疏豁虛明」之美。更因為建在半山上,可以利用落差引山泉活水,所以湖水清澈、錦鱗悠游。後面巍峨的故宮和高大的華表可供借景,更遠處的青山可以襯托。至於石碑牌匾和楹聯上的內容,全部引用故宮博物院內的收藏,蘭亭、水榭、松風閣,各自營造主題。沿著一百九十五公尺的長廊走去,景隨步移,如同展開一軸宋明畫卷,古典文物跟現實園林在這裡結合,重現了中國文人生活的意境。
可惜遊客常因為坐車直上故宮展廳,不知道下面還有至善園。我每次前往,看見故宮的人潮擁擠,至善園卻遊客稀疏,都十分感慨。所以特別作了這篇文章,配合寫生,希望提醒大家:此處有名園,千萬別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