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劍橋等字典每年都會收錄些新的流行語,比如Hangry就已正式收錄,意指餓到氣。我曾在某電視台擔任助導,當時其中一項職責是「外景前要帶工作人員去吃飯」。不是訂便當(人數太少),不能到公司員工餐廳吃(這就不能算公費)。我們主要跟拍記者會,如果有活動剛好卡到午飯時間,公司要包餐,我就必須先帶工作人員去茶餐廳吃飯(最重要是負責拿公費埋單)。
公司很遠,通勤要九十分鐘,九點到公司,沒處理什麼雜務,十點和工作人員出發,半小時車程去茶餐廳,十點半放一小時吃午飯,再搭半小時的車去會場,提前半小時在現場設置攝影機卡位。拍完回公司三點才準備後製,幾乎大半天的大費周章只為了提前吃那頓不餓的午餐。現在回想來,這制度雖僵化,卻確保了工作人員的勞工權利和福利;但年少氣盛時的我不懂,只覺浪費時間。
後來又回到雜誌工作,記者的條件就是「鐵腳馬眼神仙肚」,能到處跑、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最重要的是能撐得住餓。我帶攝影師去國外採訪,往往很沒人性地很晚才放飯。工幹時間緊迫,能拍多點就出多點版面;歐美國家消費高,連快餐漢堡都貴,我們預算有限,午餐還浪費時間坐車、找便宜的小店、送餐手腳又慢,不如一早吃個豐盛的早餐,中午忍著餓,到三、四點再吃飯。
特別是冬天,歐美日韓晚天亮、早天黑,拍攝需要日照,有好天氣更要靠運氣,商店又早關門,不能浪費黃金的中午時間呀。我常半哄半鼓勵地跟攝影師說,會餓就路上隨便買個麵包吃,「難得天氣好,再拍一個地方,拍完放飯就直接收工更好哦。」真是個地獄式操勞同伴的工作夥伴。
後來去澳洲打工度假,不知道是那邊好山好水、吃得太健康了嗎,回香港腸胃不適應,胃痛好一陣子。以前上班可以喝杯水就衝出門,直接到下午茶才進食,居然變得沒吃東西出門走到一半就反胃,好幾次都生怕自己要在街上嘔吐起來。
香港的天王歌手黎明有句金句:「我早上不會空腹吃早餐。」一直讓香港網民訕笑沒邏輯多年。我在歐洲跟朋友住,約好出去吃早餐,出門前我總要趕急吃點什麼,一塊餅乾也好、幾口優格也好,總之不能讓胃空著,才不會在路上反胃。他們笑我,都要吃早餐了還要先吃個早餐?對,不能空腹去吃早餐,我現在竟然深切明白這句話的奧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