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No.485 孩子只是需要相信有人愛著全部的他們,真實的他們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9/29第5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孩子只是需要相信有人愛著全部的他們,真實的他們
【新書搶先報】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這本書,很動人的,是在診間內,那流轉於醫師、孩子及陪同的家長之間,不放棄、勇敢練習及努力重建的愛與信任。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看的主要是十八歲以下的兒少,孩子帶著身體的傷、心裡的痛而來。謝醫師專業、堅定又溫柔地寫下診間故事,我們心疼地看見當孩子身邊沒有能理解、包容他的父母或重要大人,這樣的成長,多麼戰戰兢兢。於是,就有了以血寫日記的少年、狂拔頭髮的少女、不笑也不哭的女孩、暴躁易怒的男孩……他們的失控和令人搞不懂,正是重要表徵。其實孩子只是需要相信有人愛著全部的他們,真實的他們。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一書,但願成為這樣一塊孩子的浮木。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這本書也是孩子的一塊浮木。因為,這是一個大人驚恐不安的時代,也是一個把小孩填鴨到極限的時代,而李佳燕醫師彎下身,傾聽、陪伴,流淚及擁抱每一個苦說不出、淚流不止的孩子。

Top
.




購書去→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作者簡介:

謝依婷醫師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才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Top




購書去→
這些教養真相,或許殘忍, 但我們不能不面對。


一個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醫生。




•媽媽收到女兒的成績單,直接往女兒臉上丟,大喊:「我沒有妳這種女兒!」
•熱心助人的男孩,他的媽媽卻說:「他是很乖啦,可是乖有什麼用,又不能換成分數。」
•爸爸得知女兒選上排球校隊,打電話給導師:「我們家的孩子是要考醫學系的,不是來打球的。」
•媽媽栽培她,希望她考上台大。她卻在考上台大一年後,選擇休學到澳洲,離媽媽遠遠地。


李佳燕醫師,她為兒子選擇不學寫字,不學ㄅㄆㄇ與ABC,僅強調快樂成長的幼兒園。
她告訴兒子:「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
面對「你這母親是怎麼當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質疑目光與龐大壓力,她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為她記得當年自己總是考第一名,卻從此失去友誼。
31年來,她也在診間看到許多靈魂受傷的孩子。那些為了獲得父母肯定,不斷逼迫自己到無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無援,只能靠講髒話、學跆拳道自保的孩子。
她想告訴父母,請放下視考試成績為評斷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著孩子澄澈的雙眼,傾聽他們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與潛能,孩子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姿態與樣貌。



作者簡介:
李佳燕醫師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
童年成長時期的種種際遇,加上她擁有一顆細膩、易感,卻又總能反思的心,以及兒子的出生,讓她重新去看待與思索「孩子如何長成為一個大人」的過程,也開啟了李醫師關注教養/教育議題的一扇窗。
李醫師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發聲。她希望大人能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活在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雙重壓力之下,或奄奄一息或如刺蝟般叛逆的孩子,大人不能僅看外顯的討人厭行為,必須傾聽到他們的心坎裡。因此,她的臉書與粉專經常收到焦慮父母的來信。
她擅長以醫師身分討論「過動症」。不過,李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罪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討。
李醫師對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
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寶貝生病了》。
臉書:李佳燕醫師,goo.gl/kMzAfx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