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對國會表示,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重新校準美中貿易關係,檢驗中國如何落實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她建議美國應從事「戰略性投資」,提高戰略產業競爭力,捍衛本身經濟利益,並與盟友合作,使供應鏈更具韌性,以免受中國不公平經濟做法負面衝擊。有評論指出,戴琪的證詞代表美國對中國經貿戰略的轉變,這話沒錯;但我們認為,深層次看,這又何嘗不代表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戰的無效甚至是挫敗。美國從歐巴馬以來,以遏制中國快速崛起的經濟政策,包括在歐巴馬時代是「封」,如以TPP封殺排除中國;到川普時代則是「打」,以懲罰性關稅、制裁中國企業,甚至汙名化中國的產業政策;到去年拜登上台,更是提出各式各樣的新思維新工具,如「創新法」、印太經濟架構等,但所有這一切,在戴琪的評估中似乎均收效甚微,而不得不進行再一次的大調整。
有三個現象或指標也許可以說明美國對中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的失敗:
──川普2017年上台之後,2018年3月開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一再提高並擴大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商品的懲罰性關稅,但近三年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但未見縮小,反而愈見擴大。
──3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宣布,重新豁免對352項從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關稅。美國此舉,除了默認川普以為對中國商品提高關稅有利改善貿易逆差的觀念錯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此等關稅的課徵反而大幅助長了美國的物價膨脹。近一年來,美國的CPI從去年4月的4%逐月升高,到今年2月已上升到7.9%;換言之,美國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戰不但無益於貿易逆差的改善,反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助長了美國自身的通貨膨脹。
──去年年底,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偉大的競爭:21世紀中國與美國的較量》,該報告對過去20年以來美中兩國之間的科技競爭進行了分析,並對未來的趨勢作了預測。報告指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科技製造大國。」報告具體列出,中國在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科學等領域已成為世界第一;在另一些領域如半導體、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等,則可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所有以上已經領先美國或即將領先的科技都屬於人類第四次工業(科技)革命的核心範疇。
面對這些現象折射出經濟戰的無效或挫敗,美國政府當局實有必要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深層次原因,而非沿續著既有的以反中為訴求的經濟戰思維,繼續地錯誤下去。
美中貿易失衡的深層次原因是結構性的,一方面是美國長期以來過度強調金融化所導致的製造業空洞化,另方面是中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充分發揮製造業優勢的結果。美、中兩方面的效應相乘相加,在商品貿易上的巨大失衡是邏輯上的必然,美國採取任何經濟戰的手段,或無濟於事,或兩敗俱傷,或美國自傷更大。
美國要搞「戰略性投資」,還強調與盟友合作,以強化供應鏈來保障美國利益,並對抗中國,這一切也都違反了美國自己一再強調與信奉的市場經濟原則,不但無益於自己,還拖著一眾「盟友」下水,最終傷害了全球利益。
美國最佳的、理性的而且是唯一的選擇,就是徹底揚棄反中思維,回歸全球化大道,尊重市場經濟,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根據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全球範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共謀全球發展的最大利益。一門心思對中國大陸搞經濟戰是一條死胡同,走不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