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改採「重症清零」約九天,每日新增來到上千之譜。解封與共存的第一步應是建模,也就是預估新增、中重症與死亡的時間曲線,並提出因應之道。這波BA.2疫情在三月下旬曝光前,Rt值約4.6,疫調介入後降到2.0左右,接著人流移動指數降低,又降到了1.7,而以複製周期三天來算,再過兩周每日新增就會破萬。
新增破萬以後,中重症每日約卅例,而每人若住院卅天,約需九百床,醫療量能看似游刃有餘,問題是每天將有上千老年人確診,而因為是中重症高危險群,將被送往醫院,只要五天就會將全國床位塞滿。如果病毒攻進安養院,狀況將更嚴重,因此須先規畫老年族群輕重症監測與分流方式。
輕症與隔離人數大增以後,檢疫旅館不夠用,只能在家隔離與照護,容易導致家戶或社區感染,相關感控措施必須及早擬定。隔離導致學校停課、員工請假,甚至公家機關停擺,將影響民生運作,而許多民眾必須安排小孩與長者的照顧問題,身心壓力將會升高。
破萬以後,疫調與匡列難以進行,病毒散播將會加快,然而民眾若畏懼染疫,減少內用與群聚,則會提升防疫強度,如此一來一往,決定了後續疫情走向。
如果病毒繼續以同樣速度擴散,只需再兩周新增就會破十萬,這時PCR檢驗量能不足,必須倚靠快篩。
快篩試劑將如同先前的口罩,成為下一階段構築防護大網的基石,民眾可每周或每月普篩,確診後進行自主管理,多少能遏止疫情蔓延。
此階段所需中重症床位將達上萬,很可能擠壓醫療量能,影響醫療品質,而死亡人數每日將破百,引發不安。
大量確診與隔離將使得各行各業,包括交通、零售或餐飲受到影響,帶來生活不便,甚至造成社會恐慌。
各國的Omicron疫情曲線都不一樣,台灣何時抵達Rt值等於1,也就是拐點,難以預估,而下降後曲線尾巴可能拖更久,因此接下來好幾個月,國人都必須持續適應演變中的疫情。此過程如果持續過久,將影響GDP成長,並導致失業率增加。
各國解封後的染疫率並不一樣,台灣會落在5%到30%區間的何處,就看防疫作為。兒童打疫苗問題最近引發討論,如果能把染疫率壓到最低,就無需讓孩子冒副作用的風險。此外,「重症清零」要能達成,前提也是新增必須獲得壓制。
不論疫情如何延燒,還能匡列與隔離就要儘量做;對於隱形傳播鏈,應藉由普篩及早截斷;而如果人流移動無法降低,應考慮高風險場所或群聚加嚴管制。
至於境外檢疫繼續縮短,應視境內疫情而定,不宜冒進。長期目標雖是解封與共存,短期內可時鬆時嚴,不讓疫情失控,才能減少傷亡又兼顧經濟,為台灣防疫畫下完美句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