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薛承泰/台灣可以和「清零」共存嗎?


【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名人堂電子報
2022/04/11 第24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名人觀點
薛承泰/台灣可以和「清零」共存嗎?
薛承泰聯合報
筆者曾為文指出,台灣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特殊性:一、海島隔絕優勢;二、國人警覺性高勤戴口罩;三、醫療與公衛體系完整;四、國人自幼打過多種疫苗,可能具較強抗體。於是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兩年多,國人僅在第一與第二年各緊張約兩個月,其餘時間多數人還能維持正常生活,這是很令他國羨慕的事,政府也自詡是「超前部署」的政績!

疫情進入第三年,Omicron後來居上並席捲東亞國家。台灣也被掃到,連續數天確診破百。由於北部情況較吃緊,雙北市長數次提問中央,政策究竟是維持「清零」還是轉為「共存」?可是,指揮中心一直未明確回應。近日指揮官陳時中拋出,若單日超過一千五百人確診,就要啟動(輕症)居家隔離。聽起來,像是繼續維持「清零」,守不住就「共存」,是這樣嗎?可是,這要地方政府怎麼執行呢?至於為何是一千五百人,想必是醫療資源考量,但各縣市差異大,一旦改採居家隔離,重症機率上升,又該怎麼辦?

新冠疫情至今,全球確診近五億人,死亡超過六百萬人。去年底Omicron開始快速傳散,全球確診數從十二月初每周四三○萬增至今年一月的二千三百萬,二月雖呈現下降,三月每周仍約有一千萬人確診。一樣在這四個月當中,死亡數從每周五萬人上升至七萬以上,然後降到約三萬人。弔詭的是,這段期間全球疫苗施打劑數從八二億增至一一一億,從這數據看,感染率並沒有因增加施打疫苗下降,最近許多專家都這麼說,但仍認為打疫苗有助於降低重症與死亡率。

令人不解的是,專家們認為最近致死率低是Omicron的特性,去年致死率高也和Delta的特性有關;既然如此,不斷加打疫苗的功效並未說清楚?遑論這兩年治療技術進步及相關藥品問世,應都有助減少重症與死亡。此外,近期每周死亡數雖比去年少,但仍比兩年前尚未有疫苗時來得高;國內疑似打疫苗後之死亡數明顯多過於感染致死人數,那又該如何解釋呢?

筆者非專家,所以期待專家能撥雲見日,並建議從台灣的特殊性發展適合國人的防疫措施。最近知道中央要撥給基隆市廿萬劑進行「類普篩」,除了可篩出陽性帶原無症狀者,也應是一個好機會來進行研究,對我國疫苗政策以及選擇適合國人疫苗,會有很大的幫助。

沒想到,基隆市並不真的進行普篩,而是文青式防疫,好像家家戶戶高懸著「全民防疫愛心篩檢」旗幟,領了篩劑就可以擋住病毒?看看對岸的上海,十萬人在一天中搞定兩千萬人的篩檢,林市長就憑中央的支持以及自己施政的績效,基隆應只需一千人一天就可以搞定廿萬劑的篩檢吧!

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缺少前述台灣的優勢,居然堅持清零政策並挺過了兩年!近日上海確診數每天超過一萬名,為了清零,當局把整個上海封了!上海人口超過整個台灣,原本繁華喧囂,剎那間歸於死寂!從四月四日開始進行核酸篩檢,隔一天即完成第一輪,接著開始第二輪,這次對象還包括行動不便與高齡者的到宅篩檢。上海作為第一大城市有這樣的動員能力,令筆者想到,如果兩岸兵凶戰危…

(作者為退休台大教授)

15分鐘就看一次手機...如何克服數位分心?
數位超載可能是今天職場上的重大問題。從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夜以繼日,我們飽受許許多多的訊息和提醒轟炸,就算我們想要專心,也幾乎不可能。大多數人都同意:你應控制數位超載,而不是讓它控制你。不過,要怎麼才能辦到?

《劫命救護》槍戰飛車追逐動作加些配料之後吃到飽
《劫命救護》是商業大導演麥可貝的新作,槍戰動作、飛車追逐滿滿,場面很大,錢砸很多,所以絕對有一定的爽度。《劫命救護》也還是有一些比較特色的點,搶銀行的部份算是常見,但加上救護車內部狀況就有新鮮感了,也可以算是電影的賣點,一邊追逐一邊發生各種急救的狀況要緊急處理,增加了不少娛樂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