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台灣冷颼颼,氣溫不久回升,然而經濟的寒冬則沒有遠去跡象。一年來全球經濟擺盪,股匯市大幅波動,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已下修三次。除油價下跌因素,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後續影響,陸續浮現,嚴重衝擊台灣經濟表現。上個月數據顯示,台灣出口連十一黑,製造業則連續八個月出現藍燈。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同機構預估在一.五七%至二.三二%,比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三.四%低。
今年全球經濟風險不容輕忽,財經單位尤須繃緊神經,因應全球金融可能突發性的變化。值此時刻,台灣剛完成總統、立委選舉,民進黨大勝後,拒絕立即組閣,二月一日後張善政出任行政院長實際是脆弱的少數政府。民進黨著眼於五二○後的布局,未來一百多天,張內閣被定位為「看守內閣」或「過渡內閣」。
從內外經濟情勢的凶險來看,政府根本沒「看守」或「過渡」的空檔。任何一個全球或區域的金融股市風暴,倘若成形,各種應急措施須馬上出籠,怎麼可能等五二○後解決?
再者,行政院與立法院同為政府的一部分,難以切割。面臨內外經濟危機時,能否攜手,乃是成敗關鍵。國際危機不會因我們政府在「過渡」,就不來;唯有靠強有力的政府,統合朝野力量,才能克服危機。
台灣政黨惡鬥已久,沒有互信,談合作困難重重,此也是民進黨規避未來一百多天與國民黨共治的原因。從長遠看,只要有選舉,就不能保證總統與國會多數同屬一個政黨。
共治與聯合政府是現行憲政體制下的可能情境,此不僅因憲法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且民國八十六年國民大會修憲提案取消閣揆同意權時,提案要旨指出「本項調整旨在賦予總統根據民意逕行任命行政院院長的權力。惟該項權力之行使仍必須考量立法院之政治情勢,任命多數黨可接受的人選。」惟憲政的實際卻是,政黨間恩怨深至寧可形成少數政府,也不肯合作,再次暴露台灣政黨政治不易修補的裂痕。
不管何種憲政體制,政黨除了監督制衡,彼此合作是有效治理不可或缺的章節。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德、英、法的經驗看出,政黨間合作,絕非輕鬆愉快的事,尤其當雙方意識形態與政策主張南轅北轍,更是困難。然而為了國家,有時不得不妥協,以協助渡過政治或經濟危機。我們也看到一些失敗的例子,政黨窮於內耗,互扯後腿, 國家因應危機的能力隨之滑落 。
台灣經濟正在轉型時刻,各種複雜的改革,十分棘手,不因換黨執政有所改變。選後台灣仍須面對嚴肅的治理問題,譬如提振內外投資,土地、水電、勞工與法規問題,如何解決?譬如打算加入TPP,美豬問題又如何解決?此外如政府舉債上限、年金問題、能源問題、服貿貨貿問題,無不需朝野協商,凝聚共識。政黨政治是既競爭又合作,若鬥到老死不相往來,爭相讓對方出醜以獲利,將是台灣民主的悲劇。沒有大的格局思考台灣整體的發展,台灣終將因政黨持續內鬥,失去回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大選已經落幕,這是新的契機,政黨應該停止零和競賽,先想想近在眼前險峻的內外經濟情勢,究竟可以為人民做些什麼?行政院與立法院多數黨應速建立政策、法案的溝通、協調機制,先好好合作一百天,不要忽略彼此善意的訊息,為未來四年的合作,創造有利的空間。雖然很困難,但總要跨出建設性的一步。(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