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台後,把「年金改革」視為重要的施政目標,年金問題確實是迫切的危機,從軍公教退撫基金的收支狀況來看,軍人部分已於民國100年首見紅字,預計破產年度為108年。公校教師收支首見紅字是在103年,預計117年破產;公務人員則於104年見紅字,預計119年破產。而攸關廣大上班族的勞保基金,情況同樣堪慮,根據勞保局的統計,民國107年將出現支出大於收入的狀況,預期116年將破產。
從以上數據來看,年金改革只剩10年時間可進行,再不動作,台灣「希臘化」不足為奇。因此「改革」勢在必行。面對政府的年金改革,一般人無法做什麼,但應保有的積極態度是:從改革過程中理解問題所在,想辦法拿出具體行動,讓年金問題不困擾我們。
年金改革僅3條路可走
說起來現在讓人頭痛的年金問題,有其歷史背景因素。政府遷台後,軍公教是整個社會的安定力量,過去,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水準相對低,為了穩住這群人的心,政府提供一些優惠措施,因此有了18%的優惠存款以及所得替代率過高的情況。
歷史背景無法改變,但破產危機算得出來,此源自制度結構的因素,加上人口老化及少子化速度超乎預期,使得保費進來的遠比出去的少。年金確實是沉重的議題,只是,高喊「不公平」於事無補,共體時艱是唯一選擇了。
年金改革的方案,也沒什麼新鮮事,只有3條路可走:ヾ多繳;ゝ晚領;ゞ少拿。不過,光是「少拿」就要叫許多人跳腳了,沒辦法,既得利益者不會考慮遠憂。
仔細想一想,現在不退讓,對於「少拿」氣憤難耐,苦的是誰?還不是自己的子女。所以不希望「遠憂」落在子女身上,坦然接受改革吧!其實接受少拿才是大智慧的做法。另一方面,還在工作階段的年輕人,若了解到自己繳了費用,卻無法獲得退休保障,結果勢必是選擇拒繳,這是「近慮」。因此,如何凝聚跨世代共識,讓好的年金制度能夠永續是當前課題。
其實「多拿」、「少拿」不是關鍵,真正的議題在於怎麼拿才是「剛好拿」?怎麼樣才叫做「夠」?此依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回歸到自己的財務狀況,了解到人生要的不是最多、不是最好,而是「夠」所帶來的安全感。
為什麼要這麼複雜的回歸自己的財務狀況呢?很簡單,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收支平衡」、「知足常樂」這些人生道理,卻少有人真的去算清楚家庭的收支狀況,沒有算,怎麼會知道平衡點何在?因此當年金改革的議題一來,就會因為「少拿」而無法達成共識。事實上,只要夠,少拿也可以稱為拿得剛剛好,不是嗎?但什麼叫做「夠」?把家庭收支狀況展開來,才能一目了然。
以一般家庭的開銷來看,有4大塊是基本支出,這部分省不得。第1塊是生活費,以大數據來看,一個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在3∼5萬元之譜,1年抓60萬元可以過水準以上的生活;第2塊是安居的房貸負擔,進到台北市,買一間房子約需2,000萬元,走出台北市約1,000萬元。
第3塊是養育子女至大學的教育費,以念公立的簡單版核算,大概1個子女的花費是250萬元,若念私立則有可能跳升至500萬元。最後一塊就是退休金的準備,每人每月2∼3萬元應該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花用的金額都是「基本盤」,不加計子女學才藝、出國留學、海外旅遊等花費,以及通膨因素。
應備、已備算清楚 靠投資理財補不足
釐清基本開銷,等於是知道一個家庭「應備」的財務,接下來就要計算「已備」的部分,包括儲蓄(每月結餘)、投資理財的收益、未來可能領的勞退與勞保老年年金等。
當「應備」與「已備」都清楚了,就會知道不足的部分究竟是多少,接著擬定出符合個人需求和預算的規畫策略,再根據策略選擇合適的金融工具。當然,如果應備與已備差距甚大,請從延後目標或降低需求(欲望)著手,房子不求在台北市區、也不求大,只求住得開心如意,有個安居之所便好;生活費1個月若只能花3萬元,就不要有5萬元的豪邁。
從財務規畫的起點,了解目標缺口是多少,就不會心懸在那邊,老是覺得「不夠」;相反的,知道那條「夠」的線是多少,用行動來達標,年金怎麼改,你怎麼少拿,都能坦然接受。
邱正弘小檔案
現職: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三通資產管理顧問總經理、建業律師事務所資深稅務顧問、東海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常擔任中廣、非凡、東森、年代、中天、三立等節目特別來賓。
學歷:南京大學金融博士、東吳大學法律學士
著作:《保險私房學》等
邱正弘講座
【了解更多請參加保險對夠好,安心沒煩惱】再送你宏觀財務免費諮詢1hr+3000元財務規劃折扣券!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 錢》No.106 2016年7月號,各大超市及書店皆有販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