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文:現任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創世紀詩社主編。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靜到突然》、《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等;散文集《微意思》、《蘋果香的眼睛》等。曾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以及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二○○六年度詩人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等。】 我退伍(一九九一年)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一書局編兒童讀物,在地理位置上,台南市離我家鄉茄萣反而比高雄市近,沒記錯的話,新手的薪資是26到28K,跟現在剛入社會的大學新鮮人起薪差不多,不過那已經是二十年前了喔,台灣的實質薪資倒退二十年,這是題外話,我要談的是「加工區」。 南一在安平工業區,我大概只待半年。想離開不是因為薪資,而是每天一大早我騎著摩托車,混在數量龐大的機車陣中,像魚群一樣湧向工業區,在車陣中那種渺小的存在感,一日一日敲擊心情。我心想,就這樣日復一日嗎?於是決定離開,到高雄市的報社工作。 到高雄才發現,原來「工業區」的大本營在高雄,台南是小CASE。高雄市縣合併後更明顯,大多集中於路竹、仁武、大社、林園、楠梓、前鎮、大寮與小港區。 除了工業區,在一九六○年代,政府於前鎮區及楠梓區分別設置「中島加工出口區」與「楠梓加工出口區」,這裡出現的「加工區」帶動大量就業機會,是高雄市早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因之一。 我小孩的保母,後來也是到楠梓加工出口區工作,加工區有很多女工,我這一輩的母親很多是到加工區工作,工時長、薪資低,加工區相較於重工業,是比較不需要專業,貼補家用,但求溫飽。於是加工區形成一個生態,其中有悲歡,有愛有恨,有些影視還特別拍攝以加工區為背景的連續劇或電影,例如富家少爺愛上加工區清純少女之類。 詩人楊牧在一九七三年八月從西雅圖回國曾參觀高雄加工出口區。那時他已經是一個學者,寫下〈高雄.一九七三〉,我抄錄最後一節,如下: 「午後的高雄開始蒸發沉重的濕度,這條船的形式逐漸解體,廢油飄在水面上,暫時的晴朗,又把貨櫃碼頭晒乾。我們沿著鐵道走,不時站好,照像。資深的港務員仍然有禮地為我們說明貨櫃裝載作業的程序,話裡夾插英文術語。忽然一場大雨,三萬五千名女工同時下班,而我的羞辱的感覺比疲倦還明快,切過有病的胸膛。」 他的羞辱的感覺,是因為經濟或文明的發展,必須犧牲我們無數的血汗與健康,是否值得?他為自己的「參觀」感到對不起和羞愧,或許那瞬間,女工大量湧出才是最真的存在,同時也產生對命運的無奈感。 加工區是台灣從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有位詩人李昌憲,他在一九七七年加入楠梓加工區的生產行列,於加工區工作期間,詩人將體驗及觀察到的勞工生活、生態環境等化為詩句,完成《加工區詩抄》(1981)、《生產線上》(1996),李昌憲說:「因為我的工作在加工區的生產線上,詩中傳達的是加工區的現實,不管美的或醜的,都是希望我們的社會,對勞工投以更多的關懷更多的愛心。」 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正是台灣輝煌的時期,被譽為「經濟奇蹟」;而創造經濟奇蹟的背後,有太多的女性勞工,日以繼夜用生命付出,詩人在《加工區詩抄》三十首中,寫女工的詩即占了二十四首。 也是高雄人的小說家楊青矗,一九七○年代作品中有一本《工廠人》收錄了十篇小說,主要談工作平權、臨時工、勞資糾葛與工作自主性等問題,在這些作品中,充斥著許多「臨時工」的身影,當時女工絕大多是臨時工,他對女性的處境寄予同情。作家和詩人都嘗試以不同角度描述女工的生活與命運。如今讀來,覺得詩文中有一股素樸又深刻的悲鬱。 高雄加工區的女性,是創造高雄經濟的主力之一,她們默默無名,靜靜奉獻,改變這塊土地。如今高雄市都已經是女性主政了,而第一位台灣女性總統也產生了,女性唱的不再是往昔哀歌,而是前進的勵志之歌,女性不只撐起半邊天,而是一片天。 【完整內容請見《KH STYLE高雄款》2016年No.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