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交戰下,我們還是幫他放了節律器,可是病人一直抵抗、喊叫、掙扎、抗議……
該尊重
病人的想法嗎?
病人坐著輪椅回診,氣定神閒,滿臉笑容:「醫師,這次真的非常感謝你。」
雖然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次卻特別感慨。我看了看從高雄上來、陪著來看病的大女兒一眼,再回答病人:「不必客氣,其實這一次最應該感謝的人不是我,而是你的小孩。」
回到上個禮拜半夜的急診室,這位病人在那裡大聲喊著:「我已經九十幾歲了,已經可以走了,我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要做!」他是我的老病人,看我的門診已經二十幾年了,這次他胸悶頭暈,噁心想吐,被兒子送到了急診,我們發現他的心跳不到四十,用了藥物也都沒有什麼反應。這時最標準的處理方法,就是到心導管室,花個十分鐘,經過靜脈放條電線到心臟,接上暫時性的心臟節律器,心跳速度就能恢復,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
可是,病人在門診時就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這次又再度神智清楚地表示不願意接受任何處置,我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該尊重病人的想法呢?但,另一方面,只需要非常簡單的處理,問題就能解決,是要我們真的見死不救嗎?
在這個時候,家屬表達了不同的意見,希望我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天人交戰下,我們還是幫他放了節律器,可是病人在過程中一直抵抗、喊叫、掙扎:「為什麼?為什麼我九十幾歲還要受這種苦?為什麼我已經九十幾歲了,還要被你們這樣對待?為什麼?」
年紀那麼大的老先生,力量畢竟不夠,我們一面壓制了病人,一面很快地由值班的王醫師幫他放好暫時性的心臟節律器,恢復了心跳,接著就把他送到病房觀察。
醫學倫理的議題
是選擇題
第二天一早,我去查房,心中忐忑不安;醫學倫理說病人的選擇永遠是第一優先,一定要尊重,醫生不可以獨斷獨行,要跟病人共同做出醫療上的決策(Share decision making)。然而,這次在半夜的兵荒馬亂之中,我們違背了病人的意願,幫他放上暫時性的節律器,不知道今天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硬著頭皮,帶著住院醫師跟實習醫師進去,卻驚訝地看到病人舒舒服服、笑瞇瞇地躺在床上,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簡單問候了一下狀況,幫病人做些理學檢查,我試探地、畏畏縮縮地問他:「伯伯,我們今天幫您開個小刀,把暫時性的節律器換成永久的節律器好嗎?這樣您就可以下床活動了。」
沒想到我沒有挨罵,病人直視我的雙眼,毫不猶豫地大聲回答:「好!」
他的語氣中沒有任何遲疑,我非常驚訝,不敢多問,趕快帶著資淺的醫師們離開了病房,打電話安排開刀事宜。
之後的過程非常順利,幾天後,病人症狀全消地出院回家了。
回想起來,我還是會捏一把冷汗,在那個半夜時分,要是家屬沒那麼堅持,或者我們堅持要順著病人,伯伯也許現在就不在人間了,但這是對的嗎?要是一個人堅持要跳下懸崖,我們應該尊重他的意見嗎?要是病人是一個容易改變主意的人,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要是病人做出明顯錯誤的決定呢?
醫學倫理的議題,常常都是選擇題,都不會有標準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