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有點擔心,對日本的政治狀況不是很了解,看《失憶的總理大臣》會不會有代溝?結果是,或許有些時事影射看不出來,但整體來說,還蠻能享受這部輕鬆的諷刺喜劇。
其實,說是諷刺喜劇,倒不會覺得《失憶的總理大臣》很針對某些點在攻擊,甚至只要當一部好玩的喜劇來看都OK。當然,如果就是要看政治的諷刺,也是絕對有的。
先說說《失憶的總理大臣》的故事好了,主線是直接從一個最糟糕的總理失憶開始,所以我們觀眾所知道的資訊跟總理本身差不多,一無所知,只能從他身邊幕僚口中了解他是個怎樣的總理、以及總理到底要幹嘛。對於很多不是很熟悉政府內部運作的觀眾來說,這樣的切入點是很友善的做法。
我們跟著天真的總理一起去險惡的政壇探險,這強大的對比帶出很多笑料,很多以前的爛總理做出的事情,失憶的天真總理要接著做,會變成什麼模樣?這是《失憶的總理大臣》很主要的搞笑方式之一。
其實這種搞笑當中也帶著很多諷刺,但《失憶的總理大臣》會用正面的那一面來呈現,而不是用力去批評。舉個小例子,總理都不跟太太吃飯這件事,《失憶的總理大臣》的呈現是讓失憶的總理去邀請太太共進晚餐,結果太太直喊驚悚,被嚇壞,觀眾看到是好笑的一面,這樣看起來其實是輕鬆愉快的,而不是覺得在批評什麼。
雖然過程中的確無法完全理解日本的政治機制,但不會影響對劇情發展的理解,就算不喜歡/不熟悉政治的觀眾還是可以當喜劇小品來看。
我個人還蠻喜歡這個概念:失憶。雖然現實不太可能遇到,但《失憶的總理大臣》用這種方式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我們因為很多過去的包袱,很難做出太多改變?包袱除了是指曾經做過的事情外,也包括大家對我們的印象、期待,或是說長期建立的形象等等,我們很難去做很不一樣的嘗試。但如果失憶了,可以重新來過,從一張白紙開始,我們還會走一樣的路線嗎?
舉個簡單例子,就比如一個在運動上蠻厲害的男生,在朋友圈大家都會稱讚他很man,也許他其實心裡會想去學他完全不會的花藝,可是他不想被大家說娘,也不想展現自己蹩腳的一面,他可能永遠不會去嘗試。如果有一天他失憶了呢?忘了這些形象、期待,也 忘了自己過去成就建立的面子等等,他有沒有可能就單純去做他想要做的,就大方去學花藝了?
我們其實不自覺受到很多限制,讓我們無法走出一個框框,《失憶的總理大臣》只是透過失憶來告訴我們,不是做不到的,只是我們的腦袋有太多顧忌(有些可能我們也沒意識到)告訴我們不要去嘗試。如果知道這點,我們能不能刻意讓自己失憶一下,回到一張白紙的狀態,回到初衷,重新思考自己是否想做些改變?
很好玩又有思考空間的幽默小品,導演三谷幸喜真的是很有才。若想用輕鬆的心情看點不一樣的小品,很推薦《失憶的總理大臣》。
U值媒•同步放映 《失憶的總理大臣》別讓記憶限制自己的改變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