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案的游牧民族
相信這幾年大家在各行各業中,都可以感受到斜槓浪潮的衝擊。不同產業的技術分工與專業身分變得愈來愈模糊,以前學會一樣技術可以過一輩子,現在要身懷十八般武藝才有辦法混出名堂。演員這行同樣無法倖免,愈來愈少人能夠只靠演戲養活自己,漸漸地大家開始開發第二第三專長、找第二份工作;有人研究保養品、有人做飾品、有人寫書寫劇本,也有人必須打工等待合適的案子。我很幸運地在工作的空檔,認真發展演戲以外的第二專長,並獲得小小成就,即是我靈魂的摯愛--攝影。
演員的收入狀況與生活型態對大眾來說似乎是神祕的,但我們其實很像接case的freelancer,一個案子一個案子地接。戲劇酬勞通常是以集數計算,多寡取決於演員知名度、表演專業、社群熱度、得獎紀錄、製作單位預算等等。一部八到十五集的戲,通常會需要三、四個月的工作時程,十五集以上到四、五十集可能會到半年或一年多。戲的總預算都是固定的,但每檔戲的分配比例略有不同,有時候是卡司必須分配多一些,有時候是場景造景,有時候是美術動畫……無論如何,製作單位一定會儘量把開銷控制在預算內,否則將無法在市場上回收成本。
不見不散,不散不見
按照以集數計算酬勞的邏輯,五十集至一百集起跳的高收視率長壽劇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除非角色有異動或者其他特殊因素,基本上可以跟著這部戲劇走下去。但長時間在相同的拍攝環境裡,連續且密集的拍攝,演員和劇組人員的健康與體力上的負荷也相當大。若想要嘗試其他類型的演員們,就必須要在短集數的劇集或國產電影中另尋生存,這其中的生態圈更是百家爭鳴,充滿變數。
生活形態方面,在拍攝期間,演員和劇組人員幾乎是簽下賣身契,人生一切行程與時間安排都以軋戲優先,很多時候會突然要拍或取消;或是沒日沒夜地翻班(指從第一天拍攝至半夜直至第二天的白天);家裡有事但人卻卡在遠方山上,無法馬上回家處理、陪伴……所以業界裡大家常開玩笑,說開拍了就是「人間蒸發」,這段時間是找不到這個人的。
但有趣的是,如果沒有案子接的時候,整個人又會變得非常悠閒。這時候要是不安排各種興趣或技術培養,或是出門與人談話互動,幾個禮拜下來還真是會心慌慌的。
我們偶爾會從娛樂新聞上,看到一些演員出現經濟困難、需要親友伸出援手的消息,其實這不一定是演員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裡花錢如流水,而是演員的工作確實不太穩定,未來又沒有什麼保障,常常前一季工作滿檔,下一季可能什麼角色都軋不到,要捱到吃老本。這樣難以規畫的未來,難免令人焦慮,常常要告訴自己隨遇而安,避免被得失心或其他演員的境遇影響,專注在自己身上,保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劇……
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觀眾的觀影習慣在短短幾年發生劇烈變化。只是幾年以前,市場上的劇本集數,一般來說都是十五集起跳至二十集左右的九十分鐘周播劇,但現在的主流已變成八到十集為一季的劇集,而且一集才一小時,甚至在網路上唾手可得,想看就看!那幾年前的我們,到底是如何乖乖守在電視機前,一次坐九十分鐘的呢?
現在八到十集為一季的故事,劇情內容、結構、台詞的組成都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正版劇集,因此尼爾森收視率長年以來可以說是戲劇製作、劇本題材、選角方向最大的參考指標。但這幾年正版的國內外網路平台,如Netflix、HBO Asia、Fox、公視+……正式登陸影劇市場,數據的調查再也不是只有尼爾森收視率,這些劇烈的差異,在影劇發展史上,劃下了一道清楚的時代分界線,對長年在線上工作的人員來說,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而演員們也必須觀察時代動向,跟著浪潮起伏,才不怕被淹沒。但要如何在跟進潮流之中又堅定自我,不讓自己的本質與特色跟著被帶走,也變得格外重要。
藝術還是娛樂,是個問題
如果表演是藝術,那麼演員就是一位藝術家。藝術家的核心價值在於透過藝術表現帶給觀者與社會心靈上的撫慰、反思的機會,以及靈魂層次的提升。但影視演員所處的環境終究是娛樂圈,接觸的觀眾是源自各種同溫層的普羅大眾,太說教顯得不平易近人、難以欣賞、推廣程度有限;太輕鬆又像是速食文化,迅速食用完畢後難再有思想或文化上的反饋或漣漪。藝術與娛樂之間,該如何自處,是一個演員無可避免、時時都在思考的生存問題。
林予晞Allison Lin,女演員,2014年出演TVBS戲劇節目《A咖的路》正式出道,2017年以《必勝練習生》入圍第52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曾主演《春梅》、《料理高校生》、《酸甜之味》、《我們與惡的距離》、《天堂的微笑》(2019)等電視劇;著有《時差意識》(有鹿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