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倒數74天,藍綠兩黨參選人在政治議題上針鋒相對,但都認同台灣必須「拚經濟」。只是如果不能推出正確的政策,拚經濟恐徒勞無功,還可能愈拚經濟愈差。
提出正確經濟政策前提是了解、掌握台灣產業結構特性,才能對症下藥,補強台灣產業弱點,充分發揮優勢;台灣產業體質改善,提升企業競爭力後,台灣經濟才能有更好的表現。
台灣產業結構在水平結構上多屬寡占或競爭性市場,垂直結構上多屬垂直分工、企業規模上多屬中小企業。相對的,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的產業結構多屬垂直整合、大規模企業。
大規模垂直整合企業的營運績效,高度倚重管理與領導,從最上游的設計到最下游的品牌行銷,產業上下游每一階段的產品生產與傳遞過程,皆須依賴最佳的管理制度設計與卓越的領導,確保企業經營效率。
相對的,台灣的垂直分工產業,則以市場機制取代垂直整合企業對管理與領導的高度依賴。在垂直分工產業體系中,中下游廠商自中間財或零組件市場購買生產所需的中間財或零組件。在市場機制充分運作下,只有價廉物美的產品才能售出,因此,經營效率高,有能力生產價廉物美的零組件供應商,才得以留在市場,經營效率不彰者自動被市場淘汰。
另外,台灣大多為中小企業,個別廠商若經營不善結束營業,對整體經濟衝擊不大,政府缺乏動機挽救這些低效率廠商。因此,廠商必須兢兢業業努力經營事業,避免被市場淘汰,被迫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發揮最高的經營效率。經營績效低落的廠商將被迫退出後,則釋出擁有的生產性資源,讓更有效率的企業接手資源,創造更大價值。如此,產業生產與經營效率可自動達成。
台灣產業結構的主要優勢在於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製造與生產上表現出最高的效率。但在研發的意願與能力上,台灣企業受限經營規模小,遠遠不及他國的大規模垂直整合企業。此特性對不需持續創新的傳統產業影響較小,但對電子業是相當嚴重的弱點。科技電子產品生命周期短,廠商必須擁有持續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產品,才能維持市場競爭力。
研發投入被視為企業的高風險投資,只有大規模企業才願意以高意願及能力進行此高風險投資。譬如,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三星集團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持續投入龐大資源進行研究發展,並在許多領域取得創新與技術領先優勢,嚴重威脅台灣電子產業發展。台灣電子產業目前得以與南韓抗衡,是因為台灣廠商大多從事製造或代工,主要的創新與技術進步來自於國際品牌大廠的技術移轉,才得以維持企業競爭力。雖然製造與代工利潤微薄,但電子業不敢輕言放棄。
另一方面,廠商研發投入不足是台灣產業結構必然的結果,未來的執政團隊必須積極規劃、整合國內研究部門與教育部門的研究能量,投入更大資源。具體做法包括獎勵或補助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進行實務性的產業研發計畫,協助企業或與企業合作進行研究發展;調整研究機構與大專院校的升等與研究獎勵制度,創造誘因機制,引導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與大專院校師生參與產業相關的應用或實務性研究。
唯有政府相關部門致力於整合既有研究能量、調整制度與挹注更多資源,有效提升產業研究發展投入,克服台灣產業結構弱點,才能拚出好經濟。(作者是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