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大破大立:馬英九辭黨主席,誰來接棒?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01 第33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六個和尚沒水喝
聯合報社論 大破大立:馬英九辭黨主席,誰來接棒?
經濟日報社論 選後… 台灣該怎麼向前走
聯合晚報社論 民進黨大勝應哀矜勿喜
民意論壇 陳菊的雙戰場之戰
老黨員有話說/馬主席請換腦袋
民怨淹沒老胡政績
新世代看大選/失靈的責任政治
柯「全民政府」從重大議題下手
期待柯連抱抱大和解 台灣向前走
聯合筆記/徐霞客 穿越古今五百年
網軍好棒棒? 我只見網路霸凌
被新媒體牽著走的選戰…

聯合報黑白集
六個和尚沒水喝
黑白集/聯合報
九合一選舉結果跌破大家眼鏡,國民黨沒想到自己敗得那麼慘,民進黨沒想到自己贏得這麼多。目前藍綠都忙著分析,盤算二○一六將是誰家天下;但除了這些政治算術,朝野其實應該想想更實質的問題:將來臨的「地方包圍中央」,究竟是什麼局面?

在台灣,地方政府從未被賦與「創造稅收」的責任,長期以來,總是地方向中央哭窮討錢。短短幾年內,台灣的直轄市從兩個暴增到六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地方首長認為只要推動「升格」,就可以「乞丐變成土豪」,闊綽起來。

事實是,升格並不會帶來財富。台北、高雄兩市負債都超過二千億,台南縣市原本財務情況就很糟糕,合併後更是窮上加窮,債務不減反增,瀕臨「財政休克」局面。財政狀況較佳的桃園、台中易幟後,未來行政院會將有五位非國民黨籍市長出席,不難想見,五都首長聯手向中央要錢將是什麼場面。

無論內閣如何改組,面對這道難題,誰都很難有妙方。事實上,除了五都之外,其他縣市更是嗷嗷待哺,等著中央天降甘霖;如果中央因「會吵的孩子有糖吃」向在野黨讓步,藍營僅存的一都五縣又情何以堪?

縣市升格的目的,是希望直轄市扮演火車頭角色,帶動周邊縣市結合成不同的區域發展模式,「互補全贏」。但發展到現在,卻是直轄市扮演火車頭,領頭帶動地方政府向中央搶錢搶權。過去國民黨在多數縣市執政,許多問題還可以透過黨內協調機制解決,如今在野「地方包圍中央」成局,中央做好準備了嗎?

對此山雨欲來的形勢,朝野都應該思考:設立六都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六個和尚沒水喝,你爭我鬥又為啥?

   
聯合報社論
大破大立:馬英九辭黨主席,誰來接棒?
社論/聯合報
《九合一選舉系列之二》

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閣揆江宜樺和黨祕書長曾永權分別請辭;馬英九經過一夜長考,也決定辭去黨主席。未來數月,國民黨將進入一個凶險的混沌期,等待新主席的產生,並修改黨章。這段日子絕不好過,如果內部向心力足夠,國民黨也許能夠經過一番衝撞走出一條新路;如果黨內意志消散、爭相推諉,那麼國民黨只會繼續往谷底下沉。

馬英九辭主席,儘管將帶來一段混亂,但這個決定無論如何是正確的。事實上,如果主席的棒子能夠早一年交出,在更從容的情況下穩妥布局,設定好黨的組織改造、人才部署、意志提升的目標,今天的形勢會大不相同,這次選舉的結果也不致那麼難看。遺憾的是,國民黨去年底卻還刻意修改黨章,增加總統為「當然黨主席」的規定;此舉,不僅暴露馬英九憂慮提前跛腳的心情,也為此刻的交棒增添了時間、形勢及程序上的困擾。

馬英九先前對辭主席一事表現猶疑,主要是對馬王政爭後的黨內「逼宮」問題感到忌憚;修訂黨章,也是為防止黨內「中生代」為競逐大位引發內鬥,而影響黨內權力的平衡。事實上,從國家體制及政黨政治的設計看,透過普選產生的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其地位自遠遠高於執政黨主席;在這種情況下,總統兼或不兼主席,其實無足輕重。也因此,國民黨特意去修改黨章規定總統為當然黨主席,完全是畫蛇添足之舉;難道說,馬總統還擔心接棒的政黨主席會帶頭造他的反?

亦即,從權力鞏固或政策推動的角度看,馬總統兼黨主席更能如臂使指,達到所謂「黨政合一」。然而,從「黨」與「政」在民主政治中的主從關係看,黨的功能一在「輔政」,一在扮演「選舉機器」的功能;總統兼主席反而容易造成「黨政不分」的問題,甚至增加與在野黨之間的摩擦。從這個觀點看,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不僅可以更專心致志於國家政務,一洗「大權獨攬」的印象,也應能降低在野黨不必要的敵意。

目前的問題是,馬英九在局面寬裕的時候未能及時處理此事,如今遭逢選舉大敗,黨內一片兵荒馬亂,他卻被迫要在此際交棒,國民黨面對的內外變數及衝擊勢必遠高於預期。這點,我們要提醒國民黨上下:在此險峻時刻,必須心存大局,以台灣的未來為念,不要變成徇私、倖進、毀黨之政客。

國民黨的文化一向拘泥傳統、強調儀式、講究尊卑位階,雖歷經政黨輪替,這樣的習氣始終沒有太大變化。也因此,使得黨不易建立體貼庶民、親近年輕人、開放思維的魅力。而在地方上,由於派系的長期把持、對立和糾纏,再加上地方黨部建制的官僚化,不僅無助開拓新的基層票源,甚至往往在選舉之中成為內部自我掣肘的力量,更嚴重妨礙新人在地方出線。這些問題,在馬英九擔任主席期間,情況並未見緩解;在他交棒後,新的主席必須承擔起內部的靈魂改造及外部的形象重塑之責,從長短期尋求解方。

這些工作,都不是容易的事,但與其一直捏在馬英九手上,不如交由更有企圖、更有餘裕的人來經營。關鍵在,國民黨目前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提出新的理念、新的治理藍圖,來執行黨的打氣及改造工程;但以眼前的低氣壓,恐怕是叫囂、觀望者多,挺身、奮起者少。也因此,我們建議國民黨:一,主席改選的程序應加速進行,避免空窗期懸宕過久;二,為避免權力失衡,短期內可考慮以「共治」方式集體領導;三,應鼓勵中壯世代透過民主競爭產生接班人,避免走回派系交易或老人政治。

面對這樣一場大敗,執政黨需要時間來消化內心的痛苦和掙扎,並深刻思考眼前的窘境和反敗為勝的出路。馬英九辭黨主席,除負起敗選之責,也是為了能將更多心力拉回政務,挽回民心。進一步看,藍軍的慘敗,絕不能推稱是馬英九一個人的責任;執政黨這些年來對社會民意的疏離、對人才培育的漫不經心、對國政大計推動的虛與委蛇,在在讓民眾感到心冷,才會連藍營「基本盤」都潰散崩離。

藍委責怪馬英九是「票房毒藥」,這是容易的歸咎;但今天「毒藥」清除了,「票房」會不會回來?這絕不是一個是非題,請認真想想吧!

   
經濟日報社論
選後… 台灣該怎麼向前走
社論/經濟日報
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遭遇到空前挫敗,22縣市中勉強守住六席,六都丟了五都,連新北市長都只是驚險過關;相對上,民進黨縣市長從六席增至13席,柯文哲以跨越藍綠的「白色力量」席捲首都台北市。這樣的選舉結果不但顯示人民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也徹底改變了台灣的政治文化與地方版圖,其後續影響勢必延伸至2016年總統大選及未來台灣整體走向。

這次一面倒、讓人心驚的選舉結果,彰顯出幾個重要政治意義:第一,重新定義台灣民主政治。人民用選票對馬政府執政失能表達最強烈的抗議,顯示公民力量的崛起,任何政黨若悖離民意,人民可毫不留情地收回權力;第二,打破台灣傳統藍綠政治版圖。在台灣藍大於綠的政治板塊下,國民黨不斷激化藍綠對立,試圖挽回頹勢,但選舉結果徹底打破藍綠基本盤迷思,尤其柯文哲超越藍綠訴求在一向是藍營囊中物的首都大勝,更凸顯傳統藍綠版圖的徹底解構;第三,完成政治世代交替。這次縣市長當選人很多都是沒有雄厚背景的青壯世代菁英,家族世襲及老一輩政治人物明顯不受青睞,其中年輕人及網路世代積極參與政治、改變投票行為,發揮關鍵影響力,這種結果也完成台灣政治世代交替;藍綠政治大老及天王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對國民黨而言,眼前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權力結構全面重整,雖然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已請辭獲准,但馬英九總統勢將面臨黨內要求釋出權力的強大聲浪,尤其立法委員為自保,將成為難以駕馭的政治變數;二是執政路線受到挑戰。選舉潰敗讓馬政府各種政策—尤其是以對外開放及兩岸和平發展為主軸的政策路線受到更嚴厲挑戰,未來如何推動施政將是一大難題;三是2016年總統大選及國會改選布局,這攸關國民黨能否從潰敗中重新站起,和前兩項挑戰亦息息相關,也是馬總統從政以來的最大危機和考驗。

對贏得自創黨以來地方選舉最大勝利的民進黨而言,誠如蔡英文主席在勝選談話所表示:面對人民力量崛起,民進黨必須更為謙虛,以「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心情看待人民託付。而這次大勝也鞏固了蔡英文在民進黨的領導地位,她也將成為民進黨2016角逐大位的最可能人選。惟民進黨意料之外的大勝,相當程度是建立在人民對馬政府的徹底失望之上,如何讓人民相信民進黨有能力帶領台灣走出困境並穩定兩岸關係,才是重返執政的最佳保證。

從現在到2016總統大選,台灣必須繼續向前行,不能停滯不前,因此,馬總統有必要在穩定政局及持續推動施政上,為所當為。據報導,馬英九總統在本周三國民黨中常會將宣布辭去兼任黨主席職務,負起政治責任,一旦如此,國民黨主席改選及人事變動,配合內閣全面改組,府院黨分工及互動將有全新局面,這無疑是改革的契機。惟要維繫政局穩定,除國民黨本身改革之外,尚須因應政治新情勢,向在野黨釋出善意,從相互對抗邁向協商合作的新互動模式,才能有效推動施政。

在政策路線上,國民黨亦須勇於檢討、勇於改革,尤其須針對年輕世代對政府不滿的癥結所在,包括就業機會不足、薪資停滯、高房價、無法透過努力在社會翻身、對前途茫然不安等,作徹底反省,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可行途徑。

在兩岸關係方面,當務之急,是在立法院尋求和在野黨的必要妥協,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能夠盡速付諸審查及完成立法,以利加速「兩岸服貿協議」審查及「兩岸貨貿協議」協商進度。政治是一種妥協藝術,只要不為政黨利益繼續訴諸藍綠對抗,在野黨亦須面對民意壓力,兩岸政策絕非鐵板一塊,那麼,兩岸關係也不致停滯不前了。

   
聯合晚報社論
民進黨大勝應哀矜勿喜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民進黨在本次選舉大勝,選票已讓藍綠傳統政治板塊結構反轉;綠長藍消,意味台灣民眾有意再將國家重擔託付給民進黨。

馬英九總統執政失能已是共識,此次民意更像頭暴烈的獅子,選票風捲殘雲般地將諸多縣市一次變色,毫無憐恤可言;數位時代的民意動員與轉向常在一念之間,民進黨對慘敗的國民黨更應引以為戒,哀矜勿喜。

2016年的抉擇畢竟還未到來,民進黨恐怕不能再靠華麗的選舉詞藻贏得真正的信賴。畢竟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似乎還找不出可跟北京建立的政治連結點;若民進黨仍以仇中反中的意識形態操弄民意,並藉此與大陸周旋,而非以人民福祉為念,即令執政,其所要面對的困局,勢必更甚於馬英九。

馬英九八年執政仍未完結,但善終已不可能,但其失敗在內政與其個人無藥可救的領導風格,不在於外部尋求兩岸和平與貿易自由化的路線。但他無法知人善任,又囿於一己偏見,導致全球化政策只讓台灣跟著歐美的經濟蕭條,一起吃足苦頭,卻分不得多少好處;尤有甚者,台灣貧富與社會階層日趨固化,貧富之間無法流動,連中產階級也成為新貧,那是十分深層的憤怒,但執政者卻顯得毫無知覺。

未來如果民進黨同樣無力解決惡化的貧富差距,跟北京維繫起碼的不矛盾關係也做不到,即使執政,比馬英九更深的失政也將很快逼臨眼前,台灣的前景恐怕連一絲樂觀的罅隙都已不存。

   
民意論壇
陳菊的雙戰場之戰
郭立德/自耕農(高雄市)/聯合報
高雄市長選舉,不只是秋菊第二次對壘,而且是一場市長、議長雙戰場之戰,創下台灣地方選舉的新模式。

選前陳菊挾高民調,以南霸天之姿,欽點府團隊子弟兵,加入民進黨議員初選戰局,並以齊一口徑「挺菊過半」為訴求,贏得黨內初選,在近半年市長、議員競選期間,陳菊子弟兵護衛角色發揮淋漓盡致,既為「挺菊過半」護盤,另也闢議長選舉新戰場。

高雄市這場選舉,成了秋、菊、源(議長許崑源)市長、議長雙戰場之戰,起因於今年初,府會雙方為刪除五十七億預算纏鬥半年。及至七三一高雄氣爆後,市議會國民黨黨團由議長率隊控告陳菊怠忽職守、釀成災害,秋、菊、源三方激戰於是形成。「挺菊過半、完全執政」以及「監督力量過半」,成為了本屆高雄市長選戰主軸。

而楊秋興從一開始的低民調、低看好度,一路苦追,始終未能拉近距離,秋、菊、源市長、議長雙戰場的戰局,楊秋興被邊緣化,致使藍綠基本盤差距擴大。

如不考慮大環境因素,單就選戰策略而言,陳菊另闢戰場,拉開戰線,避免形成秋、菊再戰之勢,轉向許崑源開火,是陳菊能夠成功轉移市債危機、氣爆工安事件對選情之衝擊,進而大幅領先楊秋興的主因。

在高雄市議員選舉結果,國民黨席次共廿四席,泛綠共卅五穩定過半。除非跑票,「菊過半、完全執政」將成真,天佑高雄!

   
老黨員有話說/馬主席請換腦袋
黃來鎰/前國大代表(台南市)/聯合報
做為國民黨員,曾經被黨栽培過,也被黨放捨(台語)過;只是心不忍黨被看衰,雖然離開政壇十餘年,還是默默為黨籍候選人拉票,提供文宣資料。

像我這樣忠心的基層黨員還很多,可是高層如馬金者,您真的知道施政與民意的落差,不只是食安、太陽花、洪仲丘…

您領導的黨,視忠貞黨員如草履,捧外人如珍寶,領導統御這門學科您是不及格的!曾經和您在國大代表任內同事將近五年,深知您個性,但是政治不是個人的堅持,是為眾人利益妥協求得長治久安啊!

您行使權力,提名曾經破壞黨團結的人當考試委員、監察委員,我相信背後也有政治妥協;那麼為何在國家、民眾和黨的利益之下,您不能腦袋轉個彎呢?

馬主席,我曾經很尊敬的老同事,您可知道,當國民黨提名的黨員候選人,要登門拜訪您提名的國營事業負責人被敷衍,被拒絕,身為黨員的我,心有如刀割那般痛,不是憤怒而已。

   
民怨淹沒老胡政績
王朝源/農(台中市)/聯合報
變天了,變天了,國民黨連續執政幾十年的台中市,一夕之間藍天變為綠地,支持者有人歡欣鼓舞,有人痛哭流涕。選舉原本就是這麼殘酷,一翻兩瞪眼。

依筆者在地的觀察,台中市之所以會變天,並非如胡市長所言是「意外」,而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加上大環境驟變造成今日的結果。

大家不妨回想,台中市辦理市長初選提名時,由於競爭者眾,派系間相互喬不攏,黨中央遲遲不表態,拖延了一段好長的時間,最後雖然由胡市長出線,各派系檯面上雖表達共同支持,但是實際可能早已同床異夢,從各個開票所開票結果即可見其端倪。

老實說,胡市長這幾年任內的政績還算不錯,連對手都宣稱當選後會繼續推動。可惜這些政績平素的宣傳不夠,直到選前才大量出籠,讓選民產生錯覺,以為全部是選舉的花招。

其次是人心思變,在選民求新求變及喜新厭舊的心理作祟下,做太久成了他的致命傷,而胡市長也一直提不出一個可以說服選民的說法來。選前偏偏又有再生稻公糧不收的民怨,雖然市府有補助,但微薄的補助連割稻工錢都不夠,農民不滿政府農政的失策。加上食安事件連環爆,百姓對執政黨的不滿,一口怨氣無處宣洩,間接遷怒在胡市長的選票上。

胡市長的健康狀況也是選民是否投票予他的考量之一,選前筆者曾到區域醫院看病,醫、病間除了聊病況之外,無意間談及胡市長的選情,那位醫生表示,假如他是胡市長的話,他寧願以身體健康為重。

現在想想醫生的話還滿有道理的,如今胡市長雖然敗選,但如與健康相比較,能夠放下好好休息也不是壞事,誠懇的祝福胡市長。

   
新世代看大選/失靈的責任政治
李祐棠、徐郁翔、林泰甫/聯合報
李祐棠/研究生(台北市)

二○一四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此情此景,猶如八年前的二○○五年三合一選舉,國民黨在縣市長狂勝民進黨、又如二○○八年立委選舉和總統選舉國民黨大勝。

綜觀兩次選舉,皆是執政黨不得民心,累積的民氣一夕爆發,頓時風雲變色;這樣的大勝與大敗,其實反映了台灣責任政治的失敗與監督制度的失靈。面對大環境不佳、政務官貪汙或是立委們的誇張行徑,人民無可奈何,只能歸咎給當時的執政黨,民氣只能在四年一次的選舉裡表現。

官員、民代權責不符,選舉上台即可高高在上逍遙四年,隻手阻擋人民參與政治,讓民意無法正常的疏通,不用負責勢必演變成完全的腐化,這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民主社會。

可預見的未來內,台灣將面臨少子化、高齡化、國際競爭等問題,未來執政將愈來愈難使所有人滿意,這樣如鐘擺般在兩黨間來回跳動的執政變化,會變得愈來愈常態,願台灣的執政者們,勿以一時大勝為驕,著手改善台灣的民主參與,否則下一場大敗已經等著你們。

徐郁翔/大學生(台北市)

柯文哲勝利了,其「重新定義政治」的豪語,從團隊的競選策略、風格來看也確實達成了,這絕對值得敬佩,甚至被人稱做「柯神」,儼然成為新一代政治偶像。

然而,當年陳水扁、馬英九亦是在政壇上發光發熱、所向披靡的政治明星,最後卻隨著地位愈來愈高,離支持者愈來愈遠。政治人物是人,不是神。而且,人都會犯錯,何況是政治人物?柯文哲獲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雖然犯錯,但至少願意承認並嘗試改進,而非否認或切割,但在他進入市府後,這項優點能否繼續保持呢?

所謂「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就是民主政治注重權力制衡與責任政治的原因。

我們在推崇柯文哲之際,亦要牢記他不是神,他也會犯錯。除反對者外,投給他的支持者更要督促他實踐承諾,不要讓選票背負的希望落空!請柯文哲和他的粉絲們謹記,「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凝視著你」。

林泰甫/公(南投市)

身為新世代的一分子,我們當要對自己期許:在資訊如此流通的社會,我們造神易,讓其下神壇也快,在台北選舉能超越藍綠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很羨慕台北,但也只有這個城市能做這場最大規模的社會實驗。

柯P未來挑戰艱鉅,因願景終要跟現實結合,希望他能超越;藍綠惡鬥仍沒有止息,只有成功的施政,才有機會把這種理念在台灣遍地開花,喚起公民意識,喚起政黨政治的本質,不是急就章勝選分贓,應是舉人唯才,建立安居樂業的社會。

   
柯「全民政府」從重大議題下手
楊永年/成功大學科技治理研究中心/聯合報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有意推動「全民政府」,希望讓市民有更多的參與空間與管道,聽取更多元的聲音,並作為市政決策的參考。這是很好的構想,不過體制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磨合。特別是,市政問題相當多元繁雜,可能不容易所有議題都用這種模式思考。因此,推動全民政府,不妨從重大議題開始,主要理由有四:

第一,全民政府體制建立需要時間:全民政府其實也是民主政治的一環,而台灣推動民主政治不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美國民主政治走了兩百多年,算是比較成熟的民主國家,他們所謂的全民政府體制,自然值得參考。筆者去年前往加州進行環境保育體制研究,就發現舊金山灣區擁有的「全民保育」機制,讓灣區成為環境品質優良與生態盎然的地區。其推動環境保育過程,非常值得台灣學習。但這條「全民保育」之路,舊金山灣區走了五十多年,主要是一九六一年時三位家庭主婦推動環境保育運動所促成。

第二,重大議題可吸引「全民」注意:如果議題夠重要,能夠引起全民重視與共鳴,民眾自然會有高度的參與意願。以前述舊金山保育為例,當然三位家庭主婦除了喊出「一人一元救灣區」外,還推動通過法案,同時推動成立非營利組織(Save the Bay,目前仍在運作)。該法案同時催生了「灣區保育與發展委員會」,成為舊金山灣區環境保育最重要的管制機關。灣區任何工程建設,都必須經過該委員核發許可證;審核過程完全公開透明,任何議題必須經過公共會議公開審理,而且十天前就必須在網站公告議程。

第三,議題導向容易聚焦:如前文所述,建立灣區環境保育機制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保護灣區免於不當開發、汙染,以及不當利用。因為一九六○年代整個舊金山灣區就像大垃圾場,而且各地方政府為增加土地與收入,所以不斷在灣區海岸「填地」,若無法有效管制,灣區很快會被填滿,生態就被完全破壞。因此,透過議題導向建立機制,容易聚焦人力與組織相關資源。

第四,政府資訊公開尚待努力:事實上,我們雖有資訊公開法,但仍有很多資訊沒有公開,所以政府才會被批評黑箱作業、悖離民意。具體而言,作者對於加州政府官網「議題導向」式的資訊公開模式印象深刻。對於重大議題,民眾可以輕易在官網找到相關且深入的充足資訊,可以很快了解每個機關的策略與施政作為。如果台北市政府能以議題導向,建立資訊公開機制,將成全國政府機制網頁設計的表率。有了資訊公開體制,全民政府與公共參與體制,很快也能建立。

台北市是台灣首善之都,尤其中央政府在台北市,得天獨厚的獲得最優沃的資源。因此,就推動全民政府而言,台北市政府能力最強、資源最豐,最有成功的條件。如果台北市政府能夠推動成功,將引領全國走向「全民政府」體制改造;而要成功不妨從重大議題著手,舊金山灣區的環境保育經驗,提供全民政府很好的學習範例。

   
期待柯連抱抱大和解 台灣向前走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主任(/聯合報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全面潰敗,反映了民心思變。選舉結果出乎意料之外,但回顧這次的選舉過程,一如往常,充滿負面言語與情緒,讓許多民眾感到心煩。選舉過後,大家該思考的是,台灣如何繼續向前走?

選舉結果必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我更想討論的是:「選舉對台灣民主的意義是什麼?」選舉是民主社會的一種必要手段,制度的初衷是透過選舉的競爭,讓人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但台灣現在的選舉文化,已經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手段扭曲了目標的本質。

過去三十年,台灣歷經全國、地方等大大小小的選舉,政黨與候選人為了爭奪政權、擴大政治版圖與資源,將每一次選舉都搞成「前哨戰」、「保衛戰」的激情選戰。一場選舉剛落幕,傷口尚未癒合,下一次選舉又接踵而來。選舉周而復始的撕裂社會和諧,侵蝕了政黨之間的互信基礎。在選舉期間,候選人除了勝選之外,對於其他的社會價值幾乎完全漠視。

民眾對於政黨惡鬥的厭煩,已然成為台灣民眾的共識。政黨政治本來是希望不同政黨可以在相互競爭中,激勵進步;事實上卻往往淪為互扯後腿與比爛,只論藍綠、不問是非。過去二十年來即使兩次政黨輪替,台灣經濟社會的發展卻陷入遲緩,而民眾對政黨惡鬥的反感,則隨著服貿貨貿延宕、薪資停滯與房價居高不下而愈來愈深。

中華民國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我們民主的品質與風範卻一直沒有提升,每一次選舉過後都是一道道的傷痕。馬英九總統在國慶文告呼籲北京應該讓中國大陸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習近平的回應是「兩岸應尊重彼此政治社會制度的選擇」;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說:「對於台灣政治發展道路對其自身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無意評論。」言下之意是台式民主並不可取,不足以成為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垂範。

提高台灣的民主文化與素養。每當我看完NBA籃球賽後,都會注意到賽後雙方不論輸贏,兩隊球員都會透過拍肩擁抱的方式,相互致意,讓人無法連想到前一刻,雙方球員還在球場上激烈拚搏、肢體衝撞。

眾所矚目的台北市長選舉,無黨籍的柯文哲在藍大於綠的台北獲得勝利,一個重要因素是其有別於傳統的選戰策略。他把格局拉高,跳脫政黨對決的態勢,訴求「改變台灣政治文化,從首都開始」,要結束對立、仇恨,以愛為名進行改變政治的社會運動,用愛擁抱台北。柯文哲說「我們也許有不同的過去,但我們有共同的現在,這場選舉要決定我們是否選擇共同的未來」。

選舉結束了,我們多麼期待柯P能向連勝文伸出橄欖枝,雙方握手言和,擁抱致意,寫下台灣民主風範的新頁!

   
聯合筆記/徐霞客 穿越古今五百年
謝邦振/聯合報
大陸下一步申遺,想到的是「徐霞客遊線」。旨趣不凡的題目,大陸管這叫「線性文化遺產」。

晚明徐宏祖(又作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一輩子花了三十年,遊遍十九個省(縣、自治區),足跡遍及河北、河南、陝西、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貴州。

四百年前,徐霞客遊記從浙江寧海開篇,所以寧海縣等一干地方,本月起啟動徐霞客遊線標誌地認證。三年內,專家團隊將對四百年前徐霞客所經過的代表地,進行考察認證,形成一條更為清晰,有著代表性地點的徐霞客遊線。

晚明文人旅遊風氣很盛,遊必有記,但大部分是「小品」,像張岱的「湖心亭賞雪」、「西湖七月半」,袁宏道「鑑湖」、「雨後遊六橋記」,都是短程定點旅遊,所記也是很個人的內心抒發—因景而生的末代感傷,恍惚驚愕,繁華夢醒。

同時代的徐霞客遊記很不一樣,它是一人壯舉,線性動態延伸,延伸三十年,翻山越嶺、過河渡湍,所經歷之人文風俗、景觀異緻、地質奇貌、種族宗教…,無不一一記錄,留下三十餘萬字遊記與資料。所以,地質學家丁文江讚賞,徐霞客千古奇人。

霞客復出,奇人奇文可能使二十一世紀中國旅遊波瀾更壯闊。

兩岸前幾年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掀起一股「讀旅」風,閱讀苦旅,穿梭歷史人文之間,但有遐思,跟著他的筆觸時空交錯,不必出門,各有領會。徐霞客遊記屬於地理探險,尤其登山溯溪、遭險逢阻,不但要有登山客的勇氣,還得有探險家的毅力,更得有生命的豁達。

申遺,不只路線標誌地認定,更有霞客精神復萌。

徐霞客的精神遺產是什麼?清人潘耒形容得好: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

遊記最有名的一篇「湘江遇盜記」,當被土匪洗劫一空,友死心慟,有人勸他回鄉,徐霞客講了一句曠代名言:「吾荷一鍤來,何處不可埋吾骨耶?」

徐霞客精神寓涵在三十萬字遊記裡,三年前大陸有了英文全譯本、兩年前也有了韓文全譯本,標誌地認證的同時,將這線性文化的寶典翻成外國文字,使國際認識,絲路之外,還有一方一帶山水風物,還有一片精神焯爍。

台灣學生大概都念過徐霞客遊記篇章,大陸申遺,閱讀經驗難不也引發另一番嚮往。

據了解,整個認證申遺過程至少八年、十年,勢必又掀起一股行旅風,但千萬別複製沈從文的邊城鳳凰,遊線走偏,但見處處「山寨」,而「沒了」霞客。

   
網軍好棒棒? 我只見網路霸凌
彭新旺/資訊服務(台北市)/聯合報
在晚餐時,瞥見一則新聞,報導中盛讚本次選舉「網軍」發揮了極大作用,對選舉結果有相當的影響力,並將此一現象譽為「科技戰」。

看了這則新聞,讓我食不下嚥,何以我們的社會是此如的扭曲,如此的理盲!這一則新聞無異地是在告訴我們,多數人都知道網路上發生了什麼事,卻縱容它、姑息它,甚至進一步媚俗地美化它。

是的,網路在這次選舉中的確發揮了決定勝負的力量,但是在我看來是一種負面力量,我不知道上網是否能和科技劃上等號,但是我卻眼看著一場鋪天蓋地的網路霸凌血淋淋為這個社會做了最壞的示範。

學校教育教我們的小孩不可有霸凌的行為,不只是暴力霸凌,也包括言語霸凌與關係霸凌。但是從選戰伊始,網路上就出現大量的言論以粗俗不堪的字眼戲謔非支持對象的候選人,這是我們要的社會教育?

從網路泛濫使用「天龍國」一辭,到網路對特定對象的圍毆,這些「網軍」是不容被霸凌者反抗的,輕佻者調侃這只是玩笑,偏激者封鎖你的發言,讓你無從招架,更遑論還手。且最嚴重的是,這是多欺少、眾凌寡,這與酒店內糾眾殺警的行徑何異?更令人心寒的是,媒體竟公開地讚揚如此的行為。

今天當你看到與你無關的人(甚至是你所討厭的人)被霸凌,你不聲援或制止,反而稱讚其有夠力,你確定日後你不會也淪為被霸凌的對象嗎?

暴力,易放難收,今天你為達目的,教導或美化年輕人的暴力,一旦網路霸凌成習,整個社會終將受害沉淪。

   
被新媒體牽著走的選戰…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聯合報
選舉結束,藍天被綠地覆蓋。

地方型選舉,經濟不振與食安風暴產生對當權信任感產生危機外,「資訊」透過選舉模式,在此次大選產生基本的質變。

數位化學運後,「新媒體」透過打卡、直播、圖影、社群等方式,為低頭族找到一個資訊參與出口。人類溝通的演變,書寫、閱讀、上網、發表,到分享,科技在網路頻寬萌芽所創造的展演舞台,因隨拍隨傳的境地,成為數位原生世代新媒體使用人的基本技能,而通訊速度更是催化仙丹。

新世代快速溝通的優點,這是擅長開會、撰寫記錄、公布結果傳統官僚科層難以體會的新溝通模式。時間、空間、傳播所創造的科技現象學,產生的非線性權力,當前臉書或LINE所延伸的新媒體特性,資訊傳遞快速伴隨影片與符號加持,象徵溝通語法快速轉變。

行政院曾成立青年顧問團以蒐集新媒體議題,而這些敗選如北市、桃園、台中的執政縣市,並不是沒採用新媒體行銷;只不過,他們沒有抓住滑世代的「心」,產生的感染力不夠,首都連陣營沒有破解優渥子弟的資訊流,幾個微影片的宣傳卻更凸顯這樣的框架;台中市胡陣營不差的政績,仍舊打不過「做過久」陰影;而第六都桃園航空城的願景,竟得不到執政吳營加分,桃園一路打起來,平平淡淡,給了深耕地方在野的舞台。

傳播工具的新媒體,強化了快思,在這樣「後現代式」沒有舞台規則的舞台中,綠營掌握了劇本的主導權,而藍營在轉換傳統政府思維改變中,仍舊只想製造讚量與圖片交換的執事者,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曾說,人類在進行傳播時,科技是人類感官的延伸。因此,新媒體不只是「再生產」議題的工具,而是藉由新媒體融入新世代溝通方式,加入他們那國,創造「額外」的溝通效果與融合過程。

行動社群新媒體的推陳出新,宣傳力滲入螢幕與低頭族,開啟另一種資訊行動方式,我們在行動中無形的加入點選,完全不用負責。手機世代在虛擬世界產生真實連結,增加動能與感情投票,傳統媒體選民,賭爛與無動力棄投,更使得這次選舉成敗立見。

然而,新媒體也非萬靈丹,有圖有真相也常非真實。而如今選民觀眾將導演權替換,那些虛擬無形中鍵入文字、分享連結、創造圖片表意過程的記憶,如今換成真實上台的「網路邀約」。

綠軍如何演?藍軍如何改?踏入新媒體情感邀約的選民,要看,別只盲目按讚。

   
零和貿易?貨幣戰爭?台日韓的日圓狂貶習題
日圓貶值恐將成為複雜習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將持續干擾投資及金融市場。匯率是雙面刃,日本是中國以外台灣最大的進口國,台灣對日本有相當大的貿易逆差。

不確定的大時代,只能把小確幸當飯吃
身處不確定的大時代,才讓人們這麼想要抓住小確幸。無良商人把消費者當成笨蛋愚弄,才迫著大家要變精明;當太多東西讓我們失望,到最後我們只能相信自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