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一周年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想成為一個成熟、快樂且有競爭力的「全人」?快來訂閱【30雜誌電子報】,讓你擁有不一樣的全新視野及思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30∣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讀書吧

 
>>消息快遞

台北雜誌公會「第四屆未來媒體領袖營銷創意營」招生中!

>>行家觀點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一周年

>>產業動態

亞馬遜要按閱讀頁數向作者付費,你覺得合理嗎?

圖書統一定價?其他國家這麼做

翻譯戰開打 台市場恐被陸壟斷

蘋果加入新聞閱讀器戰場 推「News」較勁Flipboard

全民閱讀撞上移動互聯網 :六成讀者在移動端閱讀

用紙本閱讀書寫,有這些電子螢幕無法取代驚人的好處!

>>活動看板

全球最火紅的盛事──法國波爾多馬拉松,你準備好起跑了嗎?

 
 

台北雜誌公會「第四屆未來媒體領袖營銷創意營」招生中!

讀書吧

  想成為媒體業精英嗎?「第四屆未來媒體領袖營銷創意營」邀請12位知名雜誌媒體大師傳授獨門祕訣,不僅可拿免費雜誌,還會頒發結業證書,7/11前報名享早鳥優惠價3,900元。...more
 
 

紐約時報「創新報告」一周年

那福忠

一年前,紐約時報一份高層內部文件在網上洩漏出來,這份文件是發行人 Arthur Sulzberger Jr. 命兒子寫的「創新報告」(Innovation Report),報告長達 96 頁,說紐時嚴重數位落後,要趕快追趕,全球新聞媒體紛紛刊載評論,造成轟動。對紐時來說也許是家醜,但對新聞界來說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報告的內容幾乎是所有傳統新聞媒體的寫照。

編輯部偏向印刷版,是這篇報告評議的重點:網版發稿要延到印刷版截稿;大型製作要延到星期天見報,因為星期天的報紙可單獨發行,讀者最多,線上讀者卻最少;行動版仍用印刷版的結構;傳統的報導方式仍用作雇用與升遷的標準;名字一旦出現在 A1 版,就被譽為金牌記者。紐時素來給人「數位優先」的印象,事實正好相反。

報告說編輯部築有很高的圍牆,甚至像蠶繭,完稿之後就拋出牆外,讓設計與生產部門後續處理,編輯部不允許外人踏進一步。許多高水準教人稱道的報導,因欠缺數位工具,使報導的追蹤與連續落後,以致高品質的內容因拖延沖淡了價值。

缺乏創意解決財務困境,是創新報告的另一評議。紐時的年營收來自印刷版為 14 億美元,來自網路版僅有 3 億 2000 萬美元,印刷部份占廣告總營收的 75%,也占總發行營收的 82%。當然這個差距目前還沒有人知道怎麼拉近,但不斷的擴大網路空間,只有使廣告點閱率下降。

事隔一年,在本月初世界新聞媒體大會上,發行人 Arthur Sulzberger Jr. 提出報告,說一年前創新報告裡所有的建議,他們都在一年內完成了,也就是完成了數位轉型的基本建構。同時找了一位助理編輯為共同報告人,因為這位編輯是第一個從業務部門轉到編輯部門的人,現身說法創新效果。他二人報告這一年主要完成的事有:

  • 紐約時報新增了三個小組:讀者開發、編輯分析、編輯策略。另外對搜尋、社群、社區也都單獨設立工作小組。
  • 數位流量比一年前增加了 28%,行動流量比一年前增加 50%。
  • 過去六個月,紐約時報的讀者增加了 25%。
  • 報社回雇最近裁撤的人力,但給予新的工作與功能。
  • 國際訂閱成長快速,國際讀者比國內(美國)讀者多三分之一。
  • 紐約時報大部份營收從廣告轉為訂閱,發行人特別說這很難想像,因為以前都是廣告佔 90%。
  • 傳統的「第一版會議」,提前到早上 9:30,但不再是決定印刷版 A1 的內容,而是把焦點放在一天內如何運用不同的數位平台。
  • 至於月前與臉書合作的即時文稿 (Instant Article) 實驗,發行人說臉書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效果很好。即時文稿是紐約時報把部份文稿交由臉書,讀者透過 iPhone 臉書快速下載免費閱讀。

參加世界新聞媒體會議的人很多也是報紙的發行人,對 Arthur Sulzberger Jr. 的報告,認為是衷心之言,在最危險的時候保護了新聞人才。有一件事這位發行人在會議上沒報告,對古老的紐約時報來說是算是數位創新,就是時報雜誌的 Walking New York (漫步紐約)。

圖是今年 4 月 23 日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地點是曼哈頓熨斗大廈前的廣場,其中一名高 45 米、穿灰色條子衣服的人,是來自中亞的 Elmar Aliyev,年僅 20 歲,目前在一家餐館工作,是有代表性的新移民。這個封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幅合成的圖片,可能是用 Photoshop 做的,但實際上是法國藝術家 JR 的作品,貼到這塊個三角形的徒步廣場,然後空拍的照片,看起來正如封面的標題漫步紐約 。

沒人會相信這是紐約時報製作的,但這的確是紐約時報的點子,為的是配合這期雜誌報導移民。紐約有從全球各地的移民,至少有 300 萬每天默默走在街上,所以要藉封面的圖片引發大家的關注。這幅巨人圖像從貼上到拆除一共僅有 24 小時,只有少數人有機會從身上走過去,走過的人也未必知道腳下的玄機,「視而不見」正是報導的內涵。

紐約時報雇用一架直升飛機拍照,當然不止空拍幾張照片做雜誌的封面,一口氣拍攝了 5 分鐘的虛擬實境影片,可以讓很多人身歷其境看到行人走在圖像上,以及曼哈頓一些大樓的從空俯視的壯觀景色,這段影片在紐約的數位影視大展 NewFronts 發表,用 Google 或三星的虛擬實境頭盔觀賞。

用虛擬實境報導新聞,感動與震撼的效果,遠遠超過文字與影視,唯製作困難,只有大型新聞媒體有能力,紐約時報起了個頭,或許能逐漸把虛擬實境導入新聞報導的常軌。

Arthur Sulzberger Jr. 繼其父任紐約時報發行人 23 年,任集團董事長 18 年,說過一句發人省思的話:如果你還沒失敗過,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我們一年後再看紐約時報做了哪些努力。

下面是紐約時報提供的一段影片,24小時內張貼與拆除巨幅人像的快動作。

 

亞馬遜要按閱讀頁數向作者付費,你覺得合理嗎?

數位時代

亞馬遜希望通過新的分成模式釐清一個概念:購買不等於閱讀。它們認為,價值的體現應該從獲取價值開始,而這種模式把兩者緊密地聯繫到一起,更能夠激勵作者寫出吸引讀者的作品。...more

圖書統一定價?其他國家這麼做

yam news番新聞

參考其他國家的制度,可發現不僅圖書最終價格限制就好,而是牽連整個以書籍作為商品的業者,彼此相互交涉的過程。圖書統一定價是否為飲鴆止渴,就各國實施狀況來看,是毀譽參半。...more

翻譯戰開打 台市場恐被陸壟斷

中時電子報

亞馬遜中國的徵人啟事和大陸推出如「Fiberead.com」這樣的翻譯書平台,資深出版人陳穎青坦言:「第一次,我覺得台灣的翻譯書將有可能被對岸壟斷。」除了外文書可能成為對岸譯者的天下,中譯英或其他語版的機會,也較台灣來得高。...more

蘋果加入新聞閱讀器戰場 推「News」較勁Flipboard

鉅亨網

《彭博社》報導,蘋果產品管理與行銷副總 Susan Prescott 於發表會上表示,「News」會學習使用者的閱讀偏好,為讀者呈現他們可能較感興趣的報導;同時 app 內也有釘選最愛的功能。...more

全民閱讀撞上移動互聯網 :六成讀者在移動端閱讀

金融界

速途研究院日前發佈《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網路文學報告》顯示,有57%的使用者是在移動端閱讀,紙質閱讀占比15%,而PC端閱讀的用戶占28%,北京成了最愛閱讀的城市。...more

用紙本閱讀書寫,有這些電子螢幕無法取代驚人的好處!

風傳媒

當在書寫和閱讀紙本的時候,過程中不單是在瀏覽數據,還是在檢討所創造的東西。但這並非意指電子科技完全無助於思考和想像,事實上科技的便利容許了我們能自由地參與討論,並隨時激活我們的思考,這些都是一個世紀前未能想像到的。...more

 

全球最火紅的盛事──法國波爾多馬拉松,你準備好起跑了嗎?

udn讀書吧

  一邊品嚐波爾多道地紅酒、一路欣賞酒莊景緻,享樂又微醺的馬拉松之旅,美食、紅酒、旅遊、馬拉松,醉了再上吧!...more
 

一窺都會男子的內心世界──工作、性與愛以及男女關係

udn讀書吧

  被喻為當代珍.奧斯汀的艾黛兒.瓦德曼,寫給這都會裡,每一個在愛情中迷惘的男人和受過傷的女人。 ...more
 

關於世代之間,這是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udn讀書吧

  有人承擔開拓,有人鋪軌提攜。是「我們」,不是只有「我」。是「時代」,不是「世代」。屬於你我的時代,才正要開始。...more
 

在改造重現之下,《Taipei Walker》老屋的精神跟靈魂俱在,讓空間非常有味道!

如果一年只能看一本小說,歐巴馬先生,請你一定要找這本《人質之子》來看!

《F》為了對抗生而平庸的窘境,我們只能在謊言上不停地堆疊謊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