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想成為一個成熟、快樂且有競爭力的「全人」?快來訂閱【30雜誌電子報】,讓你擁有不一樣的全新視野及思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30 第 1267

本期主題: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文學臺灣:臺馬交響閱」,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跨界參展 ......

 
   

•★【按讚分享留言•抽《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2 個名額) ......

 
   

【進入金正恩時代】 〈完成權力繼承〉金正日死後四個月內,採取了以最高司令官金正恩為中心的全黨集團體制。接連幾天,《勞動新聞》標題右側都刊登了「全黨、全軍、全民團結一心,貫徹社會主義的豐功偉業」的標語。二○一二年四月十一日召開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會議,金正日被推舉為「永遠的總書記」,金正恩為黨第一書記、政治局常務委員及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兩天後召開的最高人民會議上,金正日被奉為「永遠的國防委員長」,金正恩則被推舉為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至此,金正恩已得到作為北韓最高領導人所需的所有頭銜 ...(more)

【「利益輸送」是印尼政治與經濟的命脈】「民主」在印尼還是個相當新的概念,許多人以為只要選出全國和地方領導者及立法者就是在實踐民主,因此印尼的選舉活動多得驚人。老百姓可直接選舉總統、國會議員、省長、省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和村長,每五年都得參加七項不同的選舉,所以選民非常了解印尼的民主運作模式,而且人人同意一件事:在全國如火如荼推展的地方自治和民主制度,已將利益輸送/貪汙營私變成更必要、更普遍的行為 ...(more)

【一青妙,嫁給臺南吧!】一青妙《我的臺南》分享會 ...(more)

 
   

•自閉、過動、分離焦慮、打人、挑食、3C成癮……父母該怎麼管教?

     
  【「文學臺灣:臺馬交響閱」 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跨界參展】文化部今(30)日舉辦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行前記者會,作家廖玉蕙女士、李如青先生、甘耀明先生及搖滾天團動力火車齊聚一堂,為參展之行暖身,文化部部長洪孟啟特地為再次整合文學、影音及出版的跨界交流加油打氣…>> more
  【賀!榮獲104年度第1期「台灣文學好書推廣補助」!!!】104年度第1期「台灣文學好書推廣補助」決選結果公佈,恭喜聯經出版公司《星星都在說話》、《寧視》、《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詩人不在,去抽菸了》榮獲文學好書推廣補助…>> more
  【中國時報】一青妙《我的台南》,賴清德按讚。台日混血女作家一青妙用日文寫下《我的台南》一書,在日本出版後,不到1年銷量已達萬本,這本書再出中文版,台南市長賴清德25日出席新書發表會,誇讚這是本寫給台南人的情書   …>> more
 
   

★【按讚分享留言•抽《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只要按讚分享,並於此貼文下方留言──「已開發世界居民或許是為了彌補其先人對他國子民犯下的罪愆,才開始珍惜地球資源。他們提出『土地富饒會把人民變懶』的論點,多少帶有種族歧視、以偏概全的意味。不過,我也常聽印尼人說:『大地之母把我們寵壞了……』。」就有機會把《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帶回家,趕快來參加!!(2 個名額) …>> more

【2015全國巡迴文藝營 8/1-8/3】在宜蘭遇見文學!招生開跑!!! …>> more

「2015年第一屆上海—台北兩岸文學營」歡迎參加!。聯經出版、《聯合文學》雜誌和上海《萌芽》雜誌第一次合辦文學營隊,希望將台灣年輕創作者帶到上海的文學現場,和對岸正在努力寫作的同儕見面,共同參與非常盛大的上海書展,以及世界各國作家齊聚的國際文學周,8/18(二)至8/24(一)…>> more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自閉、過動、分離焦慮、打人、挑食、3C成癮

孩子的偏差行為,究竟是什麼原因?
父母該怎麼管教?

推薦序(節錄)
孩子的教養問題,比生理病痛還難解
謝宗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FB粉絲團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在小兒急診室工作多年,遇過無數罹患急重症的兒童,面對緊急複雜的疾病,基本上都可以利用「理性和邏輯」一一拆解,抽絲剝繭後最終總會找出核心的「疾病源頭」,再根據醫學教科書或醫學期刊上所指示的治療建議對症處置,幾乎都可以達到一定治療效果。

然而,自從升格當父親後,陪伴孩子一路長大,深深覺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養問題遠比生理上的病痛還難以處理,教育專家建議的方法不見得有用,帶過許多孩子的長輩建議的方法不見得有用,甚至對老大有效的方法用在老二身上亦不見得有用。每個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有著截然不同的「質」,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導,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最大的困難點就在「不同」!因為沒有一定的教養方法,只能不斷嘗試、錯誤、再嘗試,眼睜睜看著孩子脫序行為無法矯正,費盡心思想出來的方法達不到效果,對父母來說無疑是最折磨的虐心過程!

看診時,我也常被家長詢問各種孩子行為問題,例如「如何讓孩子肯吃蔬菜水果?」「孩子這麼大了半夜還是會尿床該怎麼辦?」「孩子半夜總是被惡夢驚醒,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發現比起孩子的生理疾病,家長更在意孩子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也常跟我一樣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

我常想:「難道沒有一種觀念或技巧,可以像金庸武俠小說裡的獨孤九劍,一招破盡所有孩子的教養難題?」

作者劉貞柏醫師是我的大學同學,從學生時代開始對人與人間的互動關係展現出驚人的洞察力,看事物獨特的觀點常讓我驚豔不已,醫學系畢業後順利進入台北市立精神醫學中心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目前在台北榮總新竹分院擔任精神科主治醫師,他不但是我的好同學、好朋友,更是在我遇到孩子教養問題時的重要諮詢對象,不是告訴我該如何教導孩子,而是提供我更遼闊的視野,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行為問題,進而引導我思考新的可能性,間接導正孩子偏差的行為模式。

相信這本書可以啟發家長,提供 「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家長另外一種思考可能。

推薦序(節錄)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發光發熱
蘇泓洸(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認識劉貞柏醫師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十幾年來,從學生時代到進入職場,劉醫師把在學時期的熱情與活力,轉換成面對與解決病患各式各樣問題的細心和堅持,用專業知識及溫暖的態度,持續地幫助病患;同時他也樂於將臨床經驗化成文字,讓更多需要幫助卻不見得會求助的民眾,多了一股協助的力量。因此,接到劉醫師要出新書的消息,能先睹為快且推薦給大家,是我的榮幸。

精神科醫師常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我們不像內科系的醫師們,透過理學檢查、各類體液檢驗及影像學檢查來了解病患病況並給予治療,也不像外科系的醫師們,可以透過手術刀或是更新一代的機器來動手術割除病灶,精神科醫師們的診斷工具跟治療工具就是自己本身。也因此,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跟熱情,來探究病患本身及病患背後的家庭系統和環境等等的困難,並加以解決。

本書中劉貞柏醫師以在實務上的例子做引子,探討分析在臨床上常見各式各樣孩子的問題,並給予家長實質的建議,讓教養的方式不再是透過口耳相傳、見樹不見林,而能有較為穩固的基本架構,透過這個架構來看每個孩子的相同與不同。我認為,教養和醫療一樣,除了理論基礎以外更是一門藝術,這本書就像是藝術的入門,引領進門後,每位家長可以去思考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擷取書中適合的經驗,整合在自己平日的教養技巧裡面。

受教養過程所苦的父母們,常陷入「到底該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方式才對?」的泥沼裡,但我相信,與其擔心「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不如思考如何才能「讓孩子一直在跑道上」,我也相信透過父母跟孩子的一起努力,孩子才能跑在「屬於自己的跑道」上,盡情地發光發熱。祝福全天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推薦序(節錄)
用耐心,解開孩子的心情密碼
Carly(親子部落客)

懷孕生產是每個母親生命中最特別的歷程,懷胎時的美好期待,初生第一眼見到的心愛寶貝讓你深愛著,一條隱形的線也緊緊的繫在彼此心上。我們小心翼翼的,認真的摸索學習如何當個稱職的父母。抱著懷裡的奶香娃兒,四目相視時彷彿擁有了全世界,快樂,滿足。竭盡所能的讓孩子快樂成長,希望他們有良好的品德,正確的價值觀,但也常常因為滿溢的愛之深與責之切而陷入矛盾痛苦。

無數個夜晚和清晨,不成眠,躡著腳進孩子房裡,細細端看那稍縱即逝的稚氣臉龐,懊悔著不久前的叨念和疾言厲色,可愛又不會回嘴的年紀怎麼消失得這麼快?面對親子衝突,也面對一次次自我打擊為母的信心,心揪著,痛著!我清楚知道我的孩子沒有問題,更沒有生病,而問題似乎出在爸爸媽媽身上?教養的方式?和另一半不斷討論也不斷修正我們的教養方式,效果總是有限,那個愛撒嬌愛抱抱的女兒遇到不順心就亂發脾氣,自我意識高漲,成了一顆活動炸彈,有時候炸到學校同學,有時候炸傷自己。我們不過分寵溺,盡量做到不打罵,用溝通和分享的方式,但我總被孩子的眼淚綁架,孩子哭完換我哭,問題還是存在,我也始終搞不懂,在滿滿愛裡長大的孩子在憤怒些什麼?為什麼區區小事就哭得像個淚人兒?

那些不知道要怎麼開頭的疑問,在一次和劉醫師網路上的閒話家常延伸為電話中求助而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借重劉醫師的精神科醫師專業,抽絲剝繭解開女兒的心情密碼。

慢慢的,我學會接受孩子還有自己的不完美,原來不是有「愛」就夠了,還要付出相當的耐心和堅強的心智;孩子出生時,父母也如同育兒學校的新生,和新生的寶寶一起學習,一起從失敗中成長。

很開心受到劉醫師看重邀請,為他的新書寫推薦序,我想,是當時那個無助又自責的母親,在電話裡哭得傷心淚流滿面,令他印象深刻吧!閱讀這本書,除了興奮還多了份感謝,那些曾經和著鼻涕和眼淚談論到的觀點,被具體的印刷成冊。育兒教養路上若再次遇到連情緒都打結,或面臨僵持不下的緊張親子關係,套句書中ㄚ伯醫師所寫「孩子不壞,即使有時候他們看起來像小惡魔。認清孩子行為背後訴說的話語,是溝通的第一步」。要能了解孩子的想法,爸媽也必須拋棄自己的思考模式,貼近孩子的,共勉之。

作者序
「劉醫師,我家小孩有沒有問題?」我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會找我提問的對象非常廣泛,從醫院工作同仁到過去的同學、朋友,多曾問過親子教養議題。有時是聊天般話家常、偶爾是特別撥出空檔好好聊個半天;有時聊天氣氛輕鬆愉快、更多時候朋友家長們談到深刻感動處,潸然淚下。面對這樣場景,我更希望依據專業背景,多盡棉薄之力。因為我知道:幫助一名家長,就等於幫助一對父母;連鎖效應傳遞下去,幫助到行為問題孩童,也將間接幫助到他的手足。

之所找上我,表面上是因為「精神科醫師」身分。精神科醫師注重心理層面,問我算是問對人。然而我並非正規兒童精神科醫師,若要尋求正規治療,可諮詢轉介熟識且信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為何要詢問我呢?推測第二層原因相關。

第二層真正的原因在於「我是他們的朋友、而且找我問問題不必掛號」,這當中有很大區別。朋友們並非吝惜掛號費,而是因為「他們的小孩沒有生病」。若孩子有明確診斷,如典型自閉症、過動兒、發展遲緩等,大部分家長已順利進入醫療體系,接受恰當治療。然而有更多孩子並沒有生病,同時避免將問題行為附上「疾病標籤」,反而因此得不到正確的諮詢管道。

「我的孩子最近入學,進教室就嚎啕大哭,怎麼辦?」「我的孩子不想去才藝班了,怎麼會這樣?」「我的孩子最近突然變得不敢下樓梯,怎麼回事?」這些尋常卻重要的問題,在不同家長間重複被提起。經過詢問,孩子們大多暫無明顯精神科特定診斷。然而這些憂心忡忡的家長們向我諮詢,總要替他們想想辦法。

開始我會試著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看看家屬的擔心點跟孩子的問題到底是否一致;描述過程中是否有思考盲點;親子互動中是否有過多情緒依賴與心理投射。這類似心理治療過程,跟精神分析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對象針對家長,而非孩童本身。
分析問題外,我根據「認知-行為模式」給予建議。透過條列式建議,讓家長從深層情緒上理解「永遠有活路走」。許多家長面對親子教養難以跨越的鴻溝,常有束手無策之感,內心既擔憂又委屈。旁觀者清,往往稍稍繞過思考盲點就能豁然開朗。因此真正的解決方式,並非硬照著萬用建議走,而是提供彈性思考的另一種選擇。讓深深苦惱的家長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一定還有方法可試試。」孩童問題在家長多方努力下,即使未收立竿見影之效,但家長的煩惱在過程中逐漸化開,孩子行為也有正向改善。

從幫助身邊的人開始,希望透過本書能向大眾推廣。身邊朋友們的孩子普遍就在本書聚焦的年齡層,書中所列問題也常發生在朋友家長間。「有機會就電話聊聊、有空就約出來聚聚。醫生朋友們真的太忙,就寫本書讓大家看看啊!」當初懷抱這種構想,促成此書出版。

感謝父母給我愉快童年,順利成長。在編纂書稿時,每每回顧童年經驗,比照朋友家長們口述的孩子問題,竟也驚人地相似,彷彿這些親子角力與教養點滴跨時代地一再重複,令人不禁莞爾。我相信這是每個親子世代間共通的情感羈絆,構成萬千世界令人動容的家庭樣貌。僅以此書獻給我的父母,及所有用心關懷子女的天下父母們!

前言(節錄)
遇上教養難題,專業醫生可以給予什麼協助?
面對孩子脫序行為,家長若非親自發現,就是由老師、保母告知。自然而然第一時間會向對方徵詢教養方針。資深有經驗的老師、保母常能提供部分建議。

不足的部分,家長會向鄰舍親友諮詢,見招拆招,許多孩童問題迎刃而解。但在某些時刻,老師建議家長直接帶孩子找心理醫師諮商或精神科醫師掛號。某些家長不禁疑惑:「為什麼老師會要我找精神科醫生?我的孩子有那麼嚴重嗎?」另外,有些家長希望尋求教養第二意見,畢竟周遭親友問也問過,老師建議也做過,但就是效果不彰,孩子行為依舊。想要徵詢教養第二意見,卻又不知道往哪邊問。聽人家說可以找醫生,但專業醫生到底能提供哪些幫助呢?

專業醫生可提供的協助
•評估孩子是否為嚴重精神疾病:典型精神疾病如自閉症、過動症、注意力缺失、早發精神病、發展障礙、智能不足等,皆需醫師診斷。

•評估親子互動盲點:孩子是人、父母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其行為模式與盲點。當雙方盲點恰巧踩對方地雷,易動輒得咎、雪上加霜。父母希望孩子好,孩子也希望親近父母;雙方想更靠近,因方法不對而屢遭挫折。醫師站在第三方角度,旁觀者清。針對盲點提出建議,化解問題。

•評估家庭動力: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成員是齒輪,彼此協調才能運轉。孩童的行為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失衡,光靠孩子改變,效果很差。每個齒輪稍微「喬」一下,系統恢復運轉,家庭動力順暢,孩子問題自然解決。

•提供資源連結:有時孩童面臨困難,家長無法解決,需要外在資源協助。孩童發展遲緩,家長不知早期療育從何處找起,醫療單位可提供資訊;孩童需認知行為治療,家長想自費找治療師,醫院亦可適時轉介。

•提供情緒支持:現在小家庭居多,家長找不到專業人士討論。古早時代,教養問題可找明理的長輩請教,或從教會系統內找牧師長老、育幼院人員討論。這些人員特色是:有指導經驗、立場超然不偏頗、能給父母情緒支持、對其他家屬具權威,講話有分量、掌握資源,必要時能協調轉介、了解人心(心理學)。目前國內社區連結不足,這類需求轉到精神醫療單位,由醫療人員扮演過去的諮詢角色。

教養方式家家不同,把握四個基本重點
•專注優點、看好不看壞:孩子行為必有「好」、「壞」兩面,教育方針也是。我們鼓勵優點,對缺點多些耐心,對成果保持樂觀,不以「成功」或「失敗」來定義。

•常見盲點是「九次成功、一次失誤」:
孩子跟同學商量借玩具,九次成功,商量失敗的那一次是「心急出手搶玩具」,老師通知家長,家長只看到那一次失誤。

•家庭教育根源於日常生活互動:身教大於言教,孩童會模仿父母,語言指導不過是給予口語上的定義。孩童根據這些語言指導,融入自己思考中,逐漸養成獨立人格。指導語不精確,孩子會誤解。

•父母需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許多父母有鑑於此,為了教育孩童,家長自己變得謹言慎行,未嘗不是好事。反之,不成熟的父母原地踏步,缺乏洞悉自身行為的能力,原本的盲點會從孩童的表現突顯出來,不明所以的父母還以為是小孩出了什麼問題,沒想過問題早已存在,差別在於「孩童偏差行為」這個觸發因子。

用心思考教養問題是父母最大的優點,感覺有所不足才會向醫師諮詢。「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家長,是本書主要協助對象。此書羅列各種假設,目的在促進思考、提供另外一種思考可能:
「會不會是這樣呢?」
「有沒有可能跟你原來想的不同?」

內文選摘(節錄)
21. 過度保護猶不及,行為退化停看聽
明明已經會的,怎麼又賴皮說不會了?

行為退化的背後,是想跟父母說……
孩子的每一次行為退化或犯錯,都是在向父母表達「請重新評估並調整我的發展進度表」:

1.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只會更累。
如果大波學會摺棉被,以後就多了一項任務。長期下來就變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既然如此,還是省些力氣,不要學那麼快。
解決之道:「限定學習範圍」,告訴孩子:不會學會煮白米飯之後,下次就要求他炒菜。家長應依照情境跟年齡調整進度表,並給予口頭保證:不會因為大波學會摺棉被,下次就要求他打掃房間,或要求他幫弟弟摺棉被。

2.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會失去更多愛(注意力)。
如果大波很快就學會自己綁鞋帶,父母出門時只把力氣花在小寶身上,大波就覺得失去父母關注。
解決之道:撥出「親子專屬時間」給大波,當成額外獎勵;同樣地,當小寶長大,也額外撥出專屬時間給小寶。接著由孩子自主決定,看看這個專屬時間是否願意跟手足同享。這在後面篇章會另外詳述。

3. 如果我學得太快,你會捨不得。
孩子認得回家的路,可能就不再安分地一路上緊握爸媽的手。老實說,孩子太早把手放開,父母也捨不得。有時孩子稍大,還願意回頭撒嬌,牽父母的手,家長也感窩心。
解決之道:偶爾的退化跟撒嬌只有一線之隔,父母在包容之餘,可試著了解背後的原因。有時根本原因在於「父母捨不得孩子長得太快、太成熟、太不需要爸爸媽媽的保護」,父母本身的心理需求,無意間助長孩子的依賴及退化。但不必擔心,自然的親子互動本是在一次次進退之間調整,家長逐步輔助孩子獨立。

4. 如果我學得太快,我怕會犯錯。
學習本是從犯錯失敗中進步,但沒人喜歡挫折打擊。練習生字,明明學過卻還是會出錯,我們要試著看看孩子的困難在哪裡,而不是責問「為何教過了還會出錯」。如果不會再度出錯,何必重複練習呢?
解決之道:既然犯錯和挫折是學習的本質,家長應該避免處罰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面對挫折」是學習的重要部分。孩子對有天分的項目興趣昂然,對表現較差的科目興趣缺缺。若要學習挫折忍耐力,就要專挑孩童表現較差的部分。
家長引導時,將重點放在「願意努力嘗試」、「持續度很好,有繼續堅持」、「過程中沒有任性放棄」,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有沒有進步」。比如練習踢足球,重點不在「有沒有踢進球門」,而是「有沒有專心練習一小時,沒踢進也不放棄」。
獎勵準則:達到家長要求的持續度就給予獎勵;若沒達到要求,這次不獎勵,但下次要「降低標準」(例如一小時改為四十分鐘),以「孩子多些堅持就能達到目標」為基準。

5. 我學不會,乾脆放棄算了。
孩子也有自尊心,學習中必然遇到的挫折,即使旁人不加以苛責,孩子也很難一笑置之。幾次下來,可能直接投降放棄。面對挫折、心裡窩囊,逃避是個「低成本」的壓力因應方式。
解決之道: 顧及挫敗心理:我們同理孩子的挫折感(球怎麼也踢不進),不急著「驅趕壞心情」、也不急於「用獎勵來鼓舞,讓孩子馬上重現笑靨」,因為壞心情也是一種真實的感受。沒有人受挫折內心難過臉上還笑得開懷,勉強孩子擠出笑容只不過是另一種扭曲。
建議家長可在旁陪伴,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沒踢進球很不爽、甚至有點生氣、也有點難過(同理其感受)。但今天你很認真練習我都有看到,我覺得這點很棒(鼓勵其正向努力)!你下次練習時,我依舊會陪著你(承諾將共同承擔未來的挑戰與挫折)。」

6. 我學不會,只好假裝已經會,才不會丟臉。
孩子怕功課退步遭責罵,或落後其他同學,名次更差,只好假裝自己已經學會,怕被揭穿還拒絕師長協助。內心一再加深「我不夠好」的信念,嚴重打擊自信心。
解決之道:勿以對錯來評量孩子的學習成果。孩子英文背過老是忘記,要「假設孩子遇到某個困難,所以想背也背不起來」,協助尋找困難。如果只因成績不理想而責罵孩童,孩童「最節省成本」的改進方式就是「不擇手段得取高分」,例如作弊或隱匿考試成績。

 

^TOP
    
   
    悠遊卡「取消」八折?柯文哲幫大家上一堂行銷課
悠遊卡不給台北市民優惠?真的嗎?如果你新聞只看標題不看內文,那你也錯怪柯了。柯的做法是「直接把票價改成原本的折扣」。換句話說,有悠遊卡的人,你的優惠可是一分一毛都沒少。

長者死亡風險 研究:「肌肉量」是關鍵
一般觀念認為老人胖不是福,年紀大要清瘦一點,可是這個觀念可能要修正了。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公布一項針對台灣老人做了9年的追蹤調查,「肌肉量」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
 
  
聯經出版公司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
關於內容請洽
聯經出版公司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