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在激烈交鋒後,日前通過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歐巴馬總統推動的兩洋貿易投資戰略,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在國會不能修訂,只能進行可否表決,此有助提高其他國家與美國簽署協議的意願。
目前看來,歐巴馬總統任期結束前,以東亞與歐盟為核心的貿易投資布局,有機會先後達陣,這是很大的成就,戰略高度不下於北京提出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如果順利推動,未來幾十年美國仍將主導全球貿易秩序。
貿易促進授權法案的通過,顯示近年美國政黨雖對立嚴重,但攸關美國重大戰略利益時,白宮、國會兩黨仍能以大局為重,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方案,授予行政部門較大的對外談判權限。
民主不會只有一種聲音,不管行政立法部門如何制衡,政黨間如何角力,最後仍舊要考驗他們是否有妥協合作的能力,解決國家面臨的挑戰。我們看到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之所以強盛,原因之一是他們的政黨政治不會鬥到撕裂整個國家,他們的政黨既競爭又合作,台灣的政黨要有同樣的胸懷,才能在錯綜複雜的世局裡,有效因應內外挑戰。
貿易促進授權法案通過後,預估TPP最後一哩路很快走完,屆時台灣有機會參加第二輪談判嗎?台灣能否加入國際經貿組織,以往關注的是中共因素。但是,台灣加入TPP的困難,不純然是中共問題,很大部分來自台灣內部的經濟改革不夠,與國際規範有段距離。而推動這些改革,必然觸及敏感的政治神經,包括保護政策及法規有違國際慣例等。因擔心遭反對,多年來朝野不願捅馬蜂窩。
有一種看法是,美國與中共正在角力,為了牽制北京,美國須拉攏台灣,因而台灣加入TPP或許沒有想像的困難,這種態度是等免費入場券,不想付代價。可是,像TPP這種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即使獲邀談判,台灣有可能什麼都不改變,等著其他國家讓利?這是不可能的。
過去二十年,亞洲地區各種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逐漸形成複雜的貿易網絡。雖然這些自由貿易網絡的水準不齊,隱含行政成本偏高,使用率有限,所以對沒有加入的國家,開始的衝擊沒有想像的大。可是,若再往前看,這些自由貿易網絡品質會不斷改善,不斷優化,還會再不斷整合,使用率也會不斷提升,那時圈裡圈外的差別,就很大了。
台灣內需市場有限,經濟成長靠貿易支撐,當周遭國家紛紛搭建自由貿易平台,彼此串聯,我們若漠不關心,認為只是對大企業有利,不思如何努力加入,恐怕台灣的產業還會再出走,往「圈內」移,將造成更多的失業,這個過程不會一夜發生,而是慢慢改變。
台灣今天面臨的局面是沒選擇,不努力參與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就等於把台灣放在「圈外」,經貿將會越來越吃力。不如趁這個機會努力推動內部經濟改革,做好開放的準備,讓台灣各種產業藉機脫胎換骨,轉型升級。
自由貿易協定一定是互惠的,不可能有免費入場券,所以當台灣想要加入TPP時,必須回頭看看自己是否做好準備。不肯付出改革的代價,空喊加入TPP,等於緣木求魚。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