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本專欄裡介紹過首屆台灣豎琴音樂節(第一部份:6月16-18日;第二部分:8月27-31日)。我連聽三晚,不只認識更多曲目和作曲家,更意外得到前所未有的心得。 無可諱言,即使經過三十年推廣,豎琴在台灣仍屬小眾,學習人口不過百餘。「既然有鋼琴、小提琴或大提琴可聽,為何要聽豎琴獨奏呢?不少愛樂者有如此問題,然而演奏家透過樂器,表現出的不只是音樂,更有從樂器本身性能建構出的音樂觀。要表現歌唱,鋼琴、豎琴、小提琴、木琴、長笛和小號,會有非常不同的處理方式,即使那歌唱的「概念」實無二致。聽自己不熟悉的樂器,正是幫助自己思考歸零,重新校準。 另一方面,樂器只要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特點,更要反其道而行,挑戰本身的弱處。愈要專精,就愈必須從相反道理推索,從既有視角推展出最豐富的可能。比方說弓弦類樂器善於歌唱,音高自由調整,因此如何斷音清晰快速且音準穩定,既是難處,也是演奏者追求的目標。演奏小提琴,既要演奏地「像」小提琴,也要思考如何演奏地「不像」小提琴。聽豎琴如何表現特長又挑戰侷限,絕對是很好的腦力激盪。 最後,豎琴曲目不比鋼琴眾多,勢必要演奏原本寫給鋼琴的作品。但豎琴有獨特的音響配置,高低音域的表現效果和鋼琴截然不同。聽豎琴改編曲,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音質殊異,更有另闢蹊徑的視角與觀點。也正是如此視角與觀點,令我們重新思索其演出樂曲的本質與表現可能,再次體會多元性的可貴。一如每種語言都含有其無可翻譯的文化精髓與無可取代的生活智慧,世界也不能只依賴少數強勢文化和語言運行,不同樂器所呈現的甚至不只是不同音樂觀,更是對世界的不同想像與看法。只聽「主流」獨奏樂器和「主流」音樂曲目,不只常會錯失迷人樂曲,更可惜的是失去品味並珍惜不同觀點的能力。愈是習於主流,也就愈陷於盲點。強大帝國之所以崩毀,燦爛文明之所以傾覆,見諸歷史,原因往往正在盲點之中。 培養對「小眾」的興趣,不先入為主地輕視任何一門文化,絕對能讓你我獲得更多。如果你不知道該從何開始,挑個你最不熟悉的樂器,聽首你前所未聞的作品,答案應該就在那裡。7月17至23日,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老師籌畫的「蘭陽國際低音提琴夏令營」,就要亮麗登場。他只要以低音提琴挑戰演奏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全集,更請來國際名家教學並演出。曲目精彩特殊,絕對值得愛樂者規畫宜蘭旅遊,從低音提琴的眼光認識世界—相信那會是絕妙無比的經驗,體會低吟方能高歌的道理。 7月17至23日 宜蘭演藝廳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