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學格言是:「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提問,是創新的開始。培養創新人才,要從提問開始。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對什麼問題都好問「為什麼」,在大人看來,這些問題大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這些可笑的問題,才引發了孩子們求知的興趣。會提問是一種智慧,提問需要開動腦筋。提問是主動學習,對孩子來說,提問會給他們帶來成就感。
童年的為什麼,正是孩子們步入科學殿堂的第一步。在求知的路上,小孩子最開心的事,就是提個問題把大人問倒。有一次,我去某市開會,會後市婦聯主任開車送我去機場,她四歲的兒子就坐在她旁邊,一路上一個勁兒地向媽媽提問。他媽媽對我說:「我的兒子可討厭了,老向我提問。」她的兒子倒也不嫌他媽討厭他,繼續向他媽媽提問:「我問你一個問題,大象的左耳朵像什麼?請回答!」男孩的媽媽很認真地回答:「像芭蕉,像扇子…」兒子都說不對,我悄悄問他兒子:「到底像什麼?」兒子神祕地告訴我:「像右耳朵。」他媽媽說:「你說他討厭不討厭。」我回答道:「人家討厭什麼,人家說得很正確,大象的左耳朵就是像右耳朵,不像別的耳朵。」孩子很開心。
一次, 我們帶孩子們去深圳搞活動。晚會上,一個女孩站出來說:
「我向大家提個問題:一個綠豆想不開從高樓上跳下來,摔死了,它變成了什麼?」我立刻舉手:「蠶(殘)豆唄!」我以為我這回肯定是答對了,沒想到,女孩大聲說:「不對!它變成紅豆了(流血了)。」場上的孩子哄堂大笑,我這才明白,他們全知道答案,只有我不知道。
和孩子們大笑之後,我才明白,把大人問倒,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許多好老師教出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提問。當他們把老師問倒的時候,他們很開心;當老師把他們問倒的時候,老師也很得意。在這種一問一答中,他們的求知欲十分高漲。一個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求知的欲望,往往比課堂上要高,正是遊戲中夥伴之間是平等的,雙方都有獲勝的可能。
★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大人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標準答案﹂」,都會否定孩子,從而打擊他們的積極性。我建議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們,能夠以兒童的心態來理解兒童的問題,和他們同興趣、同歡樂,這樣才能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精神。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一個猶太家庭。到三歲多時,小愛因斯坦還不會說話,他總是喜歡沉默不語。在四、五歲時,有一次愛因斯坦生病臥床,爸爸海爾曼怕兒子寂寞,就送給他一個小羅盤。
愛因斯坦如獲至寶,他發現不論如何轉動羅盤,裡面的指南針總指向固定的方向時,令他百思不解。當時,小愛因斯坦想像:一定有什麼東西隱藏在這現象背後。一連好幾天,愛因斯坦都對羅盤愛不釋手,雖然愛因斯坦連對「羅盤」、「磁」的發音都發不準,但這不妨礙他向爸爸提出連串疑問:「爸爸,指南針為什麼總指向一個方向呢?」
海爾曼微笑著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球磁場的原因。」
「什麼是地球磁場呢?」愛因斯坦皺著小眉頭,追問道。
海爾曼面有難色,解釋道:「磁場是地球南北兩極…」
「指南針為何要指向磁場?」
羅盤太神奇了,讓愛因斯坦產生對科學的嚮往。
七歲時,愛因斯坦上學了。不過,他在上小學和中學時學習成績都很一般。但是,後來愛因斯坦領到一本歐幾里得幾何學課本,書中論證得知許多無可置疑的公式,給愛因斯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等不及按照課程進度去學習它,竟然一口氣就將它學完。
後來,愛因斯坦成為了一代科學大師。正是這無數個「為什麼」,把他引入科學的殿堂。
小法布爾對昆蟲的「為什麼」,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小愛迪生對生活的「為什麼」,讓他成為偉大的發明家……能提出問題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做為父母的人,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提問,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孩子在提問,不要當成一個簡單的信號。
孩子在提問,這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不知不覺中,一個人的創造性也蘊藏其中了。
~以上資料摘自《媽媽這樣做,孩子一定成功》盧勤◎著
人類智庫【人類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