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常春藤解析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中級∼中高級,文法解析最詳盡、學習最快速吸收,是您必讀的英語刊物。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7/30 第90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格林童話/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鄉民都來了/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
烈焰:閱讀札記I/「想閱讀」的力量
願故事力與你同在/帶你進入廣告的世界,剖析每一個精采故事背後的故事
閱讀筆記 流動的書齋╱未知,是一個力量

新書鮮讀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文、圖節錄自果力文化
圖/果力文化提供
社區協力農業,建立小而美、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解決食安問題,打造健康的食物生態系,讓我們每日的餐桌,更美味也更永續!

內容簡介:

面對工業化食物生產模式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食安危機,以及基改風險、氣候變遷、國際糧價上漲等日益嚴峻的挑戰,我們的一餐一食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面對危機,我們可以主動出擊,以行動守護餐桌,打造健康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作者介紹:

台灣農村陣

關心台灣農村、學習土地的包容與農夫的踏實,主張「從心」認識農業、土地、食物與你我的關係,鼓勵直接購買、在地消費、享用當季、支持小農、保護環境。

搶先試閱:

【貢寮水梯田vs.狸和禾小穀倉】 種米、種水,種出生物多樣性

[引言] 收割時不經意看到從森林飛出的林鵰,讓大家有挺腰休息的藉口;濕穀過篩,別忘了救出誤入的中 國樹蟾或鉛色水蛇……以及年復一年,感受著不用化肥的田土越來越柔軟、水草越來越豐盛。「有社群 協力的農業,才能倚賴農業來維繫社區所需的環境資源。」和禾農人維護田區的多重環境功能,種米 之外也種出水資源、種出生物的多樣性。

★從保育水田生態開始……

最初是因為水田中熟悉的生物鄰居們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來到貢寮,企 圖尋求農人合作,一起保育水田生態。但透過資源調查發現,貢寮的水梯田其實具備了相當多元的環 境保育功能——水梯田終年湛水的田間管理,補償了森林草原間逐漸劣化的水域棲地,成為至少五 百一十一種生物的庇護家園,其中甚至包括許多生存受脅的靜水域動植物;同時,水梯田的灌溉系 統串連起一張繞流的水網,活絡上下游的生命與營養交換循環,六十多種魚蝦蟹螺有將近一半依賴 水網洄游完成生命史,是河溪與沿海生產力看不見的推手。水田也涵養、調節了多雨東北角的水資源, 提供可穩定供應的民生用水。

但這豐饒的環境價值,在市場上並沒有價格支持,高勞力低產量的耕作方式不利於競爭,水梯田在 七O年代開始大量棄耕,最後僅剩極少數的家庭小面積種二O一一年在林務局從生物多樣性保育的 角度支持下,一群人開始用「里山倡議」【注1】提倡的合作互惠模式,組織「和禾生產班」,用更友善的 方式經營我們共同的環境資本。「和禾」這品牌就代表從「吃」可以支持生態稻作;「和」字也表示透過對 環境的經營與對生物的讓利,找回你我和土地、農業和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深厚關係。

★恢復「為生態系服務」的耕作方式

調整不用藥的第一年,合作的農民平均七十多歲,都有四十年前不用化肥農藥的水稻栽植經驗,一 開始支撐他們的,是「田不能荒廢」的情感,還有「田會咁水,彼時溪水少有暴漲或枯竭」的共同記憶。 雖對有人要保價收購稻米充滿懷疑,但因著身旁年輕人的執著參與,老農們也展現了老一輩「說到做 到」的誠信。這裡的水田自家保種、自家育苗,使用在地適存種原,原本用藥量就低,大家擔心的是負 泥蟲——不用除蟲劑,如何防除生長初期的負泥蟲。老農之一的樹伯回憶起看過父親使用竹編蟲篩, 仿製之後果然有用,於是生產班正式重啟不用農藥的傳統農法。

第一年,推動團隊學著在耕作同時,引入生態調查與田間記錄,確認了「不能跟天討太多」的在地傳 統淺耕循環作業,確實可以做為棲地保育工具,建立了生產班的友善作業原則,以及品牌「為生態系 服務而耕作的」的承諾。「種稻不難,但能否有合理報酬?」「收割時需要的大量人力在哪裡?」收割需 要的高密集半技術勞力是一個待克服的瓶頸,而山村少與外界接觸的經驗,也讓團隊在思考引入人 潮時必須格外小心,避免衝擊。最後規劃由下山的在地青年、人禾成員,以及農陣學生組成的「青年割 友會」巡迴山谷,不但穩定農戶信心成為有經驗的助割主力,也重新帶動農戶間互助的風氣,並醞釀 出體驗學習產業的可能。

接著有《肯夢企業》支持人禾的水環境保育教育計畫,購入碾米機開啟現訂現碾的產銷模式。同時,在 這群熱情友善的美髮工作者的鼓勵下,兩戶農家開始了仿日本梯田會員制的「體驗型保育合夥人」, 發展出深度參與、學習,與長期陪伴,除了支持經濟與人力需求,一連串的互動也讓團隊更加了解田 間智慧與環境學習的內涵,從中累積農戶解說及帶領活動的經驗

★感受健康的環境脈動

隨著保育和夥人制的發展,團隊希望用不同的途徑,讓更多的環境權益關係人有不同的參與協力管 道,於是成立了「狸和禾小穀倉」,統籌田間生產履歷管理,以環境友善分級保價收購,行銷、販售稻 米,並陸續研發友善田區副產物的加工品,使散居的農戶間多了份穿梭聯繫的關心。

二O一四年,農戶間形成生態旅遊的共識,狸和禾也成為體驗學習產業的窗口,在人禾的培力與共 同經營下推出「四季小旅行」及團體預約制的「和禾梯田深呼吸」,讓更多人來見證水田的生命力,以及具備先進觀念的傳統農法,體會到土地的取用來自健康的環境脈動;並實際在消費過程中回饋農 戶對土地的照顧。

這些感動來自於,翻田時鋤頭敲到的柴棺龜和黃鱔;插秧時,從田壁草叢間被驚起的長腳赤蛙;挲 草時可以近距離觀察在稻上歇息的螢火蟲;以及,收割時不經意看到從森林飛出的林鵰,讓大家有 挺腰休息的藉口。累了,就順手摘幾片白花紫蘇咀嚼提神;打穀機器桶放心地碾過一地紅皮書植物, 因為知道十天後它又能欣欣向榮;濕穀過篩前,別忘了救出誤入的中國樹蟾或鉛色水蛇;踩稻頭等 於一堂才一米見方卻講不完的生物課⋯⋯以及年復一年,感受著不用化肥的田土越來越柔軟、水草越 來越豐盛。

還有與農人互動後的領悟:有人說看著蕭二哥與牛群間的溫柔互信,感動如四周濃霧,久久不散; 小朋友在農青守隆的指導下與蜜蜂合作共產共享紅淡比蜜,迫不及待又捨不得吃完這來自潔淨山林 的禮物;稻埕曬穀的樹伯在落雨前奔回田裡,像教練親自上陣般鼓舞疲累的和夥人完割的景象,是 震攝人心的田野團隊教育;以及每次下工後,二嫂與蕭阿姨變出的菜餚,都有田埂林緣「山羌吃剩」 的想像。

而核心團隊最惦記的,是來自生產班另一半不便參與體驗產業,卻仍默默耕耘的班員:專職務農的 兩兄弟得到鼓勵,與牛一起把荒掉的旱地種回水田,讓狸老闆感動不已;而合作田地從二點四甲逐 年擴大到七甲,讓狸老闆對榮燦伯過世前那句「以後就交給你了」終於有了點交代。

對返鄉或生活重心移回農地的青壯年來說呢?恩豪面對仍不確定的未來,最大心願是希望家鄉土地 永遠維持自然的美好;在山林裡找回健康與放鬆的守隆,珍惜換工割稻和田邊聊寮修復時找回的人 情味;種田種到怕、跑到台北工作二十多年的蕭二哥,完全沒想到家鄉的土地與農業會得到這麼多人 的重視與肯定,現在這裡的新開始與新價值已變成他新的責任。而那些吃過有機米或自然農法種植的 米的農戶「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自家食用的田區,也因為「不好吃」,而不再使用便宜的化學肥。

 
格林童話/故事大師普曼獻給大人與孩子的53篇雋永童話
文、圖節錄自漫遊者文化
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我的初衷,是將這些故事以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並在書寫過程中,清除所有阻擋故事自然發展的屏障。」

內容簡介:

本書選出的五十三則童話,是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中,我認為最精湛的故事。我盡力揣摩並傳達故事精靈所發出的聲音,……以及傳述作品被格林兄弟保存下來的其他說書人所做。我由衷希望,無論是說故事者,或是讀者,從此之後,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作者介紹:

菲力普•普曼

英國青少年兒童文學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西敏學院兼任講師,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目前與家人住在英國,專事寫作。除了青少年小說外,也撰寫劇本與繪本故事。

他擅長採集童話、傳說與類型故事元素,揉合當代議題與驚人的幽默感。其代表作包括《黃金羅盤》等「黑暗元素三部曲」,《紅寶石迷霧》等「英倫懸疑四部曲」,另也有多本短篇故事集。2008年獲《泰晤士報》選為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個英國作家之一;2009年獲牛津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

搶先試閱:

對於當代繁複而華麗的敘述手法

我早已感到不耐,

我渴求只出現在傳說和童話裡

未經調味的說故事方式。

某種

已被流傳幾世紀的溫和老舌尖舔淨

的說書口吻,

也許透過老婦之口,也許是幼獸的嘴,

平靜而不具名地娓娓道來。

……因此我說的故事

要清澈而不零碎

我的主角,都是傳統的定型角色

不受過往經驗和性格的影響──

巫師、隱士、無邪的年輕戀人,

那些我們從格林童話、榮格、威爾第和義大利即興喜劇中

回憶起的角色。

美國詩人詹姆斯.梅里爾(James Merrill)的長篇史詩鉅作《桑多佛的變幻之光》(The Changing Light at Sandover, 1982),其中第一部曲〈以法蓮書〉(Book of Ephraim)是這麼開場的。他在詩中談論將以何種方式述說故事。這篇開場白點出童話中最重要的兩個特性:一是童話是以「平靜而不具名」的口吻來敘述;二是童話建構於「傳統的定型角色」之上。

當梅里爾提到格林童話,他無需贅言,我們就明白他所指為何。過去兩百年來,對於大多數的西方讀者和作家而言,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Kinder-und Hausmärchen)是西方童話的活水源頭,也是最偉大的童話選集,它被翻譯成無數語言,是同性質的敘述中最獨樹一格的作品。

然而,即使格林兄弟沒有蒐集這些故事,也會另有其人來做這件事。事實上,老早就有人在蒐羅民間故事了。十九世紀初,德國知識份子圈掀起了一陣風起雲湧的思潮。當時的德國,是三百多個由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城邦,包括王國、公國、大公國、侯爵領土、封地、選區、教區等所組成。當時所有的德國學者,包括法律、歷史和語言等各領域的知識份子,都在探討並尋求身為德國人的定位。

格林兄弟的一生並無特出之處。雅各(Jacob Grimm, 1785-1863)和威廉(Wilhelm Grimm, 1786-1859)的父親菲利普.威廉.格林(Philipp Wilhelm Grimm),是赫斯(Hess)公國哈腦城(Hanau)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兄弟倆是父親和母親多洛希雅(Dorothea)的倖存子女中最年長的兩個。他們接受古典教育,成長於歷經改革的喀爾文教會。兩兄弟既聰明又勤奮向學,他們的目標是跟父親一樣成為專業律師,他們倆的確也在這個領域逐漸嶄露頭角;然而父親卻在一七九六年驟逝,全家的財務立即陷入困境,必須仰賴母親娘家的資助才能度日。他們的姨媽亨麗葉.齊莫爾(Henriette Zimmer)在卡塞爾(Kessel)宮廷當王子的侍女,她慷慨相助,替雅各和威廉找到適合的高校,讓兩兄弟繼續求學,兩兄弟也不負眾望,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該所高校。此時,他們的財務依舊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況,當兄弟倆順利進入馬堡大學(University of Marburg)就讀時,仍過著貧困的生活。

他們在馬堡大學就讀法律時,受到法學史教授佛瑞佐區.卡爾.凡.薩威尼(Freidrich Carl von Savigny)影響甚深,薩威尼教授認為法律不應脫離語言和歷史脈絡而獨自存在,因此格林兄弟逐漸對語言學產生興趣。透過薩威尼教授和妻子庫妮昆蒂.布倫塔諾(Kunigunde Brentano)的介紹,他們結識師母的兄長克雷門.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與阿金姆.凡.亞寧(Achim von Arnim),他娶了布倫塔諾家族另一位女兒,也就是作家貝提娜(Bettina)。這群人相當熱中於德國民俗學。他們對此一主題的熱情,促成《少年的神奇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一書的誕生。這是一本蒐羅德國民間歌謠和詩作的選集。此系列的第一冊於1805年出版以來,就獲得相當大的迴響,很受讀者歡迎。

格林兄弟自然而然受到這個主題的吸引,但他們並非毫無批判地全盤接受。雅各於一八○九年五月寫給威廉的信上提到,他不同意布倫塔諾和凡.亞寧依照自己的喜好,把蒐集到的民俗資料任意增刪、改寫,並把內容現代化。然而,這點也是格林兄弟在出版《兒童與家庭童話集》時,被批評最厲的地方。

無論如何,格林兄弟蒐集童話並將之出版的決定,並非獨立事件,而是當時社會集體意識的一環。

格林兄弟所蒐羅的故事來源既有口述部分,也包括書面資料。但是有件事他們並沒有執行,就是實際走入田野,把鄉下農夫農婦的口述故事,逐字逐句抄錄下來。他們蒐集到的部分故事,是直接來自書本,其中最好的兩個例子「漁夫和他的妻子」(P93)和「杜松樹的故事」(p187)是由畫家菲利普.歐托.朗格(Philip Otto Runge, 1777-1810)以方言「低地德語」寫成的。格林兄弟拿到文稿後,將之稍事修改,亦以「低地德語」收藏於選集中。至於格林兄弟所蒐集的其他故事,多數來自中產階級的口述,包括家族朋友如藥師之女竇爾琴.威樂德(Dortchen Wild, 1793-1867),後來她也成了威廉.格林的妻子。兩百年後的現在,我們很難斷定某些文稿的來源為何。在錄音機發明以前,任何民間故事或詩歌選集都面臨這種溯源的困境。不過,當初出版的版本所展現的活力和熱情,才是我們最應看重的。

格林兄弟繼續在語言學上做出偉大和長遠的貢獻。雅各提出的「格林定律」(Grimm's Law),描述了日耳曼語某些特定語音的遞變史;兩兄弟亦合力編寫第一本德語字典。1837年發生的歷史事件,在格林兄弟的生命劃下戲劇性的一頁。兄弟倆和其他五名在大學任教的教授同僚們,因國王非法解除憲法,而拒絕效忠新任的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克斯特(Ernst August),結果格林兄弟慘遭所屬大學革職,被迫轉至柏林大學任教。

然而,真正讓格林兄弟名留青史的,是他們共同編撰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首版於一八一二年出版,這部童話選集又陸續增訂了六版(到這階段,威廉已經接手所有的編輯工作),直到一八五七年出版最後的第七版為止,格林兄弟的童話選集已大受歡迎,廣為流傳的程度只有《天方夜譚》可堪比擬,兩部童話成為當時同類出版品中,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格林兄弟的童話選集隨著版本的增訂,蒐錄的故事越來越多,故事本身也隨著整個十九世紀的推進而有所改變,在威廉的編輯下,故事長度稍微增加,敘述較為詳盡,時而顯得拘謹,但肯定比原始的版本更具道德教化意味。

這套總共有兩百一十則童話的選集,題材豐富多元,無論是文學、民俗學、政治和文化歷史學的學者,亦或是各種理論學家如佛洛伊德學派、榮格學派、基督教徒、馬克斯主義者、結構主義者、後結構主義者、女性主義者,甚至是後現代主義者,都會從中獲得豐富的研究內容。我在改寫過程中,找到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章。我把其中最有用以及最有趣的部分羅列於參考書目中。這些和其他的參考資料,總是無意間影響我的閱讀和改寫。

但是我對童話的最終興趣,始終在於故事如何能說得通又說得漂亮。我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將這些故事以最好,最有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並在書寫過程中,清除所有阻擋故事自然發展的障礙。我無意將故事場景改為現代,也不打算注入個人解讀,或將原作改寫為理想化的版本。我只想創造一個清澈如水的版本。引導我寫作的案頭詰問,始終是:「如果我從別人那兒聽到一個故事,進而想要傳播出去,我會如何述說?」我對情節所做的任何修改,都是為了讓故事能更自然地以我的口吻流洩而出。偶爾,如果認為故事能加以改善,我會在內文裡做一兩項變動,或乾脆在筆記中續寫一段銜接原作的內容,讓故事更形完整。(本書247頁的「雜毛姑娘」就是我為了讓故事更完整而續寫的例子,因為這個故事的原版在我的眼裡,似乎只是個半成品。)

 
鄉民都來了/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
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
圖/貓頭鷹出版提供
我們天生就愛聚在一起,而網路工具消除了集體行動的種種限制,於是——鄉民全都來了!

內容簡介:

所有的網路合作行為,都仰賴使用者之間的承諾、有效的工具和默契。承諾是我們參與一個團體的基本原因,工具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默契則是大家沒說出來的遊戲規則。如果你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你必須了解它的遊戲規則;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開創新藍海,你必須了解遊戲規則背後的形成原因。克雷.薛基深入的觀察分析,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思潮震盪。

作者介紹:

克雷•薛基

薛基針對網路世界對社會及經濟層面,特別是社會和科技網路重疊之處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寫作、教課以及諮詢。目前於紐約大學互動電信專案計畫任教,並擔任諾基亞、寶鹼、美國新聞集團、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海軍,以及樂高玩具的諮詢顧問。多年來,他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雜誌》、《IEEE電腦雜誌》,同時也經常擔任各大科技論壇及會議的主題演講者。薛基先生目前居住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搶先試閱:

先出版,再篩選

現在是五月的一個星期二的午後,讓我們看看全球為數眾多的網友發表的一些內容。

「在線日記」上,凱莉說︰

昨天天天天,經過了本世紀最機車的暴風雨之後,我和迪娜、迪生和克里斯去了購物中心。全世界的人都在那裡,我們吃了東西,然後幫迪生選了衣服。還遇到凱蒂和萊恩然後逼凱蒂和我跟迪生一起回我家。迪娜晚一點也到了,然後吉米派茲來了,後來琳也來了。真讚,真讚。今天,我家狗狂吠把我給吵醒,我聽到有人狂敲我窗戶。我嚇死了,然後傑基告訴我是傑克,我想管他去死繼續狂睡。我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是晚上上上要好好瘋一下下下

在 YouTube 上,由「德州女孩一九七九」發表的二十六秒鐘的視訊畫面裡,有一隻牛頭犬用牠的鼻子輕輕推著一群小雞的畫面,吸引了一百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九人次觀賞。

在 MySpace 裡,一名署名為「羅由能」的人在茱莉的網頁上留言︰

茱莉…………真不敢相信我錯過了昨晚!!! 崔克說妳昨天喝到茫!我居然錯過了這一幕。大爆笑

在 Flickr 裡,署名「麻子大隊」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化裝舞會裡一個彈奏夏威夷尤克里里琴的女子照片。

在網誌託管服務 Xanga 上,「雙唇_的_天使」說︰

嗨大家好抱歉我好久沒上來了亂忙的打壘球和排球我家新養的狗星期四要和我一起去田納西所以我會有一個禮拜不能上來但是我答應你們一定會上來貼照片還有密西根太……好玩了!啊我們養了一隻傑克羅素梗犬牠長成這樣!!……很口愛吧……沒在騙人的啦!!!就醬子哦對我剪了頭髮相簿裡有照片很酷吧……∼!

當然,這些只是浩瀚的網路世界裡的一點點縮影。看了大量的個人貼文、玩笑照片,還有拍得爛透了的影像,很容易產生一個結論,那就是舊有的那個充滿稀有性的世界可能有其缺點,但卻能防止我們不用受那些業餘作品的荼毒。要大吃垃圾桶裡的垃圾肯定和餓肚子一樣糟糕吧?

這種作品的統稱就是「使用者產生內容」。不過這個名詞是有些謬誤,容易讓人誤會的名稱。當你在電腦上創造一份資料時,你的文件是符合這個名詞的大致定義,但其實並不是「使用者產生內容」真正的意思。同樣的,當史蒂芬金在他的電腦上創作小說時,那也不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即使史蒂芬金就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是個軟體使用者。「使用者產生內容」不只是一般人使用文字處理器和繪圖軟體創作出來的作品而已,它也需要有再創造的工具才行,像是 Flickr、維基百科或是部落格這樣的平台,讓使用者能夠將作品傳播給其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在你電腦上創作的檔案並不算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沒有一條通到觀眾那一頭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史蒂芬金正在寫作中的小說不算是「使用者產生內容」,因為那是由出版社付費請他寫給讀者看的。「使用者產生內容」是一個群體現象,同時是由業餘群眾所產生。當大家在討論「使用者產生內容」時,他們描述的是使用者創作並彼此分享媒體的方式,和專業人士的創作完全無關。以此觀點來看,「使用者產生內容」的想法實際上並不是創造能力的個人理論,而是媒體關係的社會理論。

MySpace 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社交網站,使用者多達千萬。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個數字是因為 MySpace 的主管(以及它的母公司「新聞集團」)只要一抓到機會就不忘提醒大家它有多少使用者。但是大多數 MySpace 的使用者並未與這麼大規模的使用者互動。大多數使用者只和少數幾個人互動,MySpace 裡的朋友數量的中位數是二,而「朋友」數量的平均數則是五十五。(平均數之所以偏高是因為很多人會將自己列為當紅樂團的「朋友」,或是這個網站的創辦人湯姆安德森的「朋友」。)就算是五十五個朋友的這個平均數已經偏高,它還是證明了一種不平衡,那就是這個網站已經建立了超過一億個使用者帳戶,但是大多數人最多只和幾十個朋友連繫。沒有人能輕易地與這個網站裡群集的上百上千萬人溝通(新聞集團除外),即使是彼此連接,大多數的對話都只在小得多的群體中進行。這樣的情形在社交網站中是一種常態,包括「臉書」、「在線日記」和 Xanga 都是如此。在部落格的世界更是這樣,只有幾十個部落格擁有超過百萬的讀者,而數百萬的部落格都只有十幾個讀者,甚至更少。

我們很可能會將這種情況視為是一種失敗。誰想要成為只有一打讀者的出版者?同時我們也很容易看出為什麼大多數使用者產生內容的觀眾如此小眾,因為內容盡是些用字遣詞令人不敢恭維,加上去購物中心幫迪生買衣服這種生活瑣事的文章。我們也會很輕易地嘲笑這些文章是自我感覺太良好的人所為——怎麼會有人把這種無聊的垃圾公開放上網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觀眾不是你。

我們錯讀了這些看似膚淺的貼文,因為我們不習慣在公開的平台上看到設定的讀者不是我們的文字。發表訊息給小眾是一種不同於發表訊息給上百或上千名讀者的溝通方式。先前提到過,數目一多了,就是不一樣。而數目一小了,也很不一樣。一群讀者不只是一個大社群,這群讀者是匿名的,同時各個讀者之間的關聯性也很低。一個社群也不只是一小群讀者而已,社群有著讀者群所缺乏的社會密度。以小眾群體運作的部落客和社群網站使用者都是社群的一部分,他們享受的東西正是和購物中心類似的隱密性。隨便找一天到購物中心的美食街去看看,你一定會找到一群青少年聚在美食街聊天。他們待的地方是一個公共場所,你要是想要的話,也可以坐在他們旁邊的桌子偷聽他們的交談。他們會聊些什麼呢?他們會說,「真不敢相信我錯過了昨晚!!!崔克說妳昨天喝到茫!」換句話說,他們說的話和他們在「在線日記」或 Xanga 上寫的東西差不了多少,但是如果你在購物中心偷聽他們的交談,而不是在網路上讀他們的貼文,那麼很顯然的在這裡怪異的人就是你了。

大多數「使用者產生內容」實際上根本毫無「內容」可言,至少以其用途來說,充其量不過是和你與家人的一通電話的「家人產生內容」一樣。每天產生的大部分產出物都是些平常瑣事,八卦、生活近況,外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罷了。不同的是現在這些東西都是在專業人士產生內容的同一個媒體上出現。同樣的,大家也不會想要專業人士產生內容在和社群相關的情境裡出現。好比說,我唱歌非常難聽,但是如果我小孩生日時,我不自己唱超難聽的生日快樂歌祝他們生日快樂,而是用音響播放出完美的生日快樂歌時,我的小孩一定會氣瘋。

在過去,對我們認識的一小群人說話和對我們不認識的一大群人說話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以前溝通和傳播媒體之間的區別是技術功能的差異,而與人性的深刻面無關。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當我們談論媒體時,我們談論的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一個是傳播媒體,一個是溝通媒體。傳播媒體,像是收音機和電視,也包括報紙和電影(這個名詞指的是把訊息從一個中心點廣泛地傳播出去,不管使用的傳送媒體為何),就是用來將訊息傳送出去讓大家都看到(或者有時候,是讓所有購買者或訂閱者看見)。傳播媒體的理念就像是一個擴音器一樣,將一條單向訊息放大而且從一個發送者傳送給很多個接收者。溝通媒體,則是像電報、電話和傳真,是用來進行雙向交談的工具。在概念上來說,溝通媒體像是一根管子,放進一端的訊息會在另一端由一個特定的接收者接收。

溝通媒體介於一個發送者和一個接收者之間。這是一種一對一的模式,我說你聽,然後你說我聽。傳播媒體則是介於一個發送者和多個接收者之間,接收者不能回饋。這是一對多的模式,我說、我說、我再說,而你只能選擇要繼續聽下去或是關掉。至於直到最近我們才擁有的是多對多的模式,通訊工具促成了群體交談。電子郵件就是第一個具有此種模式的使用簡便又全球性通用的工具(不過現在有愈來愈多其他工具,像是後來發明的簡訊和即時通)。

既然現在我們的通訊技術有了改變,那些通訊模式的區別就消失了。在兩種溝通模式中強烈的差異現在成為了平順的過渡。大多數使用者產生內容都是為了小眾之間的溝通而創作,但既然我們都很不習慣溝通媒體和傳播媒體被混為一談,我們就認為每個人現在都在傳播訊息。但是這種想法是錯的。如果我們監聽其他人的電話,我們大概都猜得到會聽到些什麼內容,一定是言不及義的閒聊,還有只有當事人才聽得懂的笑話等等,但是大家的電話是不公開的通訊。大部分使用者產生內容背後的驅動力,就是原本私密的交談不再像是電話一般。

 
烈焰:閱讀札記I/「想閱讀」的力量
文、圖節錄自群星文化
圖/群星文化提供
片段靈光,在一坐一念之間寫下,那是我重拾少年幻夢的中年路徑。

內容簡介:

本套書是楊照從多重閱讀經驗中,截取靈光,隨手寫下對「為什麼要閱讀?」、「當在閱讀時,我在想什麼?」「哪些書哪些人勾起青春回憶」的閱讀隨筆,預計分三輯出版。在札記中,我們看見楊照如烈焰般對閱讀的熱愛,如地熱般蓄積對閱讀的能量、如星火般傳遞對閱讀的火苗。

毫無疑問的,楊照是引發我們「閱讀」衝動,最有「閱讀」本事的閱讀體。

作者介紹:

楊照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搶先試閱:

閱讀是一種源自於書籍,卻不限於書籍的人類美好行為。

我們閱讀書籍,然而我們也閱讀繪畫、閱讀雕刻、閱讀音樂,還有,閱讀人。

當我們「讀一個人」,意味著不只是看看他,認識他,而是要深入理解與他相關的種種。什麼時候,我們會不只看看一個人,點點頭跟他打個招呼,卻會想要「讀一讀」他呢?顯然,第一,我們從芸芸眾生中挑出這個人,對他產生了最高度的興趣;第二,我們覺得這個人跟我們的生命,有某種特殊親近的連結。

需要用心時,我們就「閱讀」;希望有些什麼知識或經驗,可以觸動我們的靈魂時,我們就「閱讀」。從閱讀書籍來的態度教我們,要放慢速度,同時放開感官的敏銳接收範圍,我們才有辦法專注地對待格外重要的事物,也才有辦法讓外界外來的東西,進入自己,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常習慣性地以為,讀書動用的就是視覺。我們是用眼睛看書,然而只動用眼睛的話,我們看了書,卻沒有讀到書。我們跟書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多種,翻翻看看,不等於閱讀。

唯有啟動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尊重地先願意視書籍為一個獨立且豐美的世界,讓文字紀錄的意義隨時幻化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且投注以悲欣痛喜,依照書的訊息調整我們的世界關照與生命理解,我們才真正「閱讀」了一本書。

用抽象語言描寫起來似乎那麼艱難的過程,奇怪,卻是我們大部分的人,從小一接觸到書,很自然就會了解的。成長過程,我們就內化相信了這種「閱讀」態度,是對待書本,最對最好的方式。

通常,我們不會自然地如此投注對待電視電影,甚至不會如此投注對待平常聽到的音樂。是因為和書相處,累積了「閱讀」的美好靈魂經驗,有一天,我們才突然意識—那,難道不能用同樣的態度,來「閱讀」別的東西嗎?「閱讀」一張母親年輕時的照片,突然,本來「看」照片不曾有的感動,鋪天蓋地淹沒了我們。「閱讀」一首年少時走在涼風街道上,習慣會哼唱的歌曲,突然聽到了自己生命中本來一直沉默著的某個腔調。

「閱讀」是動員生命感受與外物誠摯對應的訓練,過去因為書籍在文明傳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藉由對書籍的謹慎態度,最容易自然學到「閱讀」。現在的人,書讀得愈來愈少,損失的,不是書中承載的那些訊息內容,毋寧是本來可以從和書的互動中養成的「閱讀」習慣與能力。畢竟,我們不太可能用以前讀書的敬謹態度來看待網路上五花八門的訊息,不是嗎?

如果有一天,生命中再也沒有可以引發我們「閱讀」衝動的人,或者,對於再有趣再親近的人,我們都失去了「閱讀」他們的本事,那麼,活著,是不是少了愈多靈魂悸動的快樂?

11

愈來愈覺得,讀書最大的敵人,是想要將書讀懂的習慣。

很多人讀書的方法,最早都是從學校裡讀課本的經驗中學來的。而我們課本的教法,真叫「鉅細靡遺」,而且永遠都有標準答案。讀課本,先得認識每一個字,再來認識每一個詞,再來搞清楚一個段落,最後,就是把文章背起來。這樣還不夠,還要背註釋,還要背別人規定的這篇文章表達的意義。如此學久了,很多人就以為讀書該這樣讀,而且只能這樣讀。遇見任何一本書,一翻開來,不自覺地,就用一種嚴苛的態度在心中衡量評估著:這書,我看得懂嗎?

「看懂」,掩蓋了一切,成為讀書最重要的判準,於是當然就產生了選擇性,只看自己看得懂,自己可能看得懂的書,排除了其他書。也就排除了讀書原本內在含藏的冒險誘惑。難怪台灣儘管每年出那麼多書,可是國民們平均卻讀得那麼少。而且會被許多人閱讀的書永遠都是一副模樣,沒什麼新鮮驚奇的。新鮮驚奇的東西,都被擋在「看不懂」的門檻外面了。久而久之,「看不懂」也就帶著一種奇特的理直氣壯,好像只要說一聲「看不懂」,誰也不能質問說: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書你都不看?

讀書的樂趣,不應該被「讀懂」給窄化。讀書是最容易接近別人經驗與陌生知識的管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權利、沒有資格要求別人一眼被我們看穿,知識得迎合我們既有的理解。只有耐心與時間,才能把我們帶到不同的,擁有異花異果的世界裡去。我們忍耐「不懂」,但繼續將書讀下去,為了給自己鋪一條通往異境的路,一知半解中我們彷彿透見了遠方的靈光片段,正因為沒有全貌,所以值得期待值得努力想像。

還有一些時候,「不懂」本身,給我們多大的刺激!感受到世界之大,感受到面臨深淵般的暈眩,感受到巨靈在眼前升起的驚懼。以我們的感官,而不是智力,與書遭遇。不是與書對話,而是在書之前,謙卑匍匐。對自己寬容些,也對書寬容些,給那些「看不懂」的書,留些空間,別太快把它們趕出去。學著去享受「看不懂」卻還是可以看下去的樂趣,你和書的關係,書能給予你的經驗。

 
願故事力與你同在/帶你進入廣告的世界,剖析每一個精采故事背後的故事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好的故事活下來,一切就活了。和戀愛一樣,一刻即永恆,好的故事讓你得永生,至少,不會死得太難看。

內容簡介:

大眾對廣告冷感、對行銷無感,你該如何為你的產品、為你的品牌,甚至,為你自己說一個好故事?這是「故事力」至上的年代,說一個精采的好故事,效果遠勝花俏的行銷手法,因為唯有故事,才能打動人心。本書作者Kurt累積於廣告界打滾十多年的經驗,與你分享打造故事力的心法,教你說好故事,也活出好故事。

作者介紹:

盧建彰

廣告導演、詩人、小說家、作詞者、學學文創講師、跑者,執導柯P廣告「這一票,你聽孩子的話」,「Google齊柏林篇」獲選十大微電影,與張鈞甯等合力創作高雄氣爆、八仙塵爆詩詞朗讀。

你的人生剩不到22K (廣告導演盧建彰)

搶先試閱:

做擅長的事,做喜歡的事,

並謙卑地盡其可能地,讓這件事是件好事。

給這城市一首詩,給人心一首詩,這是我想做的事。

所以,我就在我的小本子上寫下了。

「你有多久沒聽你的孩子說話?」

萬事起頭難,當我在小本子上落下這一句以後,一切就清晰了起來,彷彿近視去配眼鏡時,醫生把鏡片一塊塊夾入那帥氣鐵框鏡架中,當那正確觀看世界的角度被把握抓到時,隨著鏡片的滑入,一切眼前的景物,開始成形,線條勾出,細節明確出現,焦點開始清晰,一句一句變得明確,我的手被牽著握住筆桿,毫不費力,把心裡的話語,平靜地一筆一劃寫好。

每個人的創作習慣不同,我喜歡一次寫下來再修改,好玩的是這次竟沒有經過太多修改。一個多星期來持續思考的壓力有點大,面對歷史的不知所措,讓手中的筆感覺有點重,但心卻因為寫出來而輕鬆了,不知為何竟有一種告白後如釋重負的心情。

當時寫下的文案如下:

你有多久沒聽你的孩子說話?

你知道他們擔心什麼?

生活從來就不是容易的

他們擔心沒有工作

他們擔心沒有房子

他們不敢生孩子

後來又生不出孩子

他們認真面對每個挑戰

但被迫吞下肚的都不是真的

你有多久沒有聽你孩子說話?

你知道他們擔心什麼?

他們跟當初的你一樣努力、認真

但他們得到的跟你不一樣

他們被欺負

他們不敢想像在你的年紀,有跟你一樣的生活

他們不敢想有錢

只想要安全

而連這樣想,都不太保險

你有多久沒聽你的孩子說話?

你知道他們擔心什麼?

他們擔心你不聽他們說話

這城不再誠實

這城壓迫你的孩子

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

孩子受傷

你會幫忙

那受罪呢?

或許你無法給你孩子工作

你無法給你孩子另一個房子

你更給不了你孩子一個孩子

但你可以像他們小時候一樣

保護他們

幫助他們

這次你不為自己投票

你為你的孩子投票

你為你的孫子投票

真實的力量最穿透

接著就是影片的風格思考了,一如文字的誠懇直白,我認為影像也要能夠有相映襯的樣貌支撐。考慮之後,我想以台北市井小民的心聲出發,藉真實形式操作,蒐羅台北市年長者生活樣貌,舉凡巷弄、公園、市場、街道、捷運、公車,上下班,間雜數處市政挑戰(大巨蛋路樹、雙子星、帝寶),讓成熟長者的影像呈現,讓公民關心社會的氣象被看見,透過一個客觀的眼睛觀看,關注這城的挑戰和心情。我想得很單純,也希望這影像很單純,去除許多廣告手法上的炫技,原原本本實實在在地,把真的東西拿出來,因為我相信人們已經厭倦虛假,對空言大話疲憊。真實,將在最重要時候顯像,並在歷史上定格。

客廳小革命

進一步的,一個負責任的創意工作者,應該去思考故事如何被人們聽到,也就是媒體傳播策略。因為假如你做出了一個很棒的故事,但聽到的人,只有你的家人,那麼影響力一定很小,也對這個精采的故事不公平。

由於柯P的預算有限,不如對手的海洋艦隊,要讓這相較如原子般渺小的資源發揮原子彈的威力,除了要有好故事外,還要有好的讓人聽到故事的方法。

之前柯辦的夥伴就大量操作網路行銷,有許多精采且進步的作法,我總是建議一般商業品牌操作者都應當仔細觀察好好學習,因為和多數消費族群是完全相符的。

我們這支片的製作規模雖然和一般商業廣告相差無幾,但預算部分甚至稍稍再下修一些,屬於合理但比較小的預算。儘管如此,但對柯辦來說卻仍是比例上十分重大的支出,畢竟他們不是營利組織,無法靠賣出商品獲得利潤回本,一分一毫更是來自不容易的捐款,勢必要有更多出奇制勝的方法,否則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新台幣。

我們想到從新網路反攻主流媒體,讓年輕世代有機會反過來邀父母聆聽,製作一長版影片,從長者的角度出發,提醒年長者該傾聽年輕人的需要,好在關鍵時刻為年輕人的未來投票。讓網路上大量討論,甚至藉由社群網站散布,以不需要過分大量的媒體預算,增加討論頻次,而網路族群的快速分享傳遞,更會造成真正的閱聽。同時相信若內容精采,一定可以贏得媒體報導,快速創造賺得媒體,也就是earned media,這在現代傳播學裡已經成為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

接著鼓勵年輕人轉傳分享給父母看或回家邀父母觀看,創造這城市裡每個家庭客廳裡的小革命,不流血,不損耗過多地球資源,只有增加世代的親密感。

 
閱讀筆記
流動的書齋╱未知,是一個力量
聯合報╱陳克華
想像一個對文字極端敏感,對文字所衍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充滿想像的年輕人,獨坐位於北京市區一方書齋,四壁皆立著排滿詩集的書架,牆上掛著一幅陳丹青的油畫,和一幀作家木心站立於紐約街頭的黑白照片,椅子後方一張碧娜˙鮑許的演出海報。也許偷偷闖入的你對他的抽屜有興趣,拉開一看,有幾枝寫詩專用的自來水筆,各種西方世界的戲劇,藝術表演,畫展等等的宣傳單,撕過的入場券,包括各大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和音樂會,一本認認真真的日記,和幾封寫了一半的給台灣朋友的信 。

這樣的空間的氛圍,似乎每個詩人年少時都營造過。如今甚至溢出了個人的書房,流向了普羅咖啡店,茶藝館,藝廊,古玩店,和林林總總的不同商家。

「詩意的居住」。海格德仰慕詩,詩人,詩的語言。彷彿要了解一位詩人,他的詩,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走入他最私人的空間——書房,坐在詩人平日寫作的位置,感覺一下座椅的高度和硬度,俯仰觸目所及,便是一個詩人的全部世界。

我對劉道一的理解和了解,還未到「走入他的書齋」的地步(也真的是沒去過),但劉道一是那種「把書齋隨時帶在身邊」的人。一如海明威說年輕時待過巴黎的人,一輩子都會把巴黎帶在身邊,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劉道一帶著他詩意洋溢的書齋四方行旅,不定期出沒,又似鴻雁有信,尤其在台灣。

哲學式的抽象語言,主題絕對是知識文化人的挑剔,潔癖,神經質之下的關注與關照,其中又不乏自戀與自省(多麼矛盾!),是不折不扣小眾中的小眾,菁英中的菁英;劉道一的詩不是勞動人民流離長征在黑夜荒野升起的篝火,卻更合適在台北深夜街頭的小酒館沙龍邊品味邊佐以上好葡萄酒及乳酪。

有隔。絕對有隔。讀劉道一詩的興味之一,便在這「隔」上琢磨。然後突然就進去了,走進他所說的「不可見的可能」裡去。

「打開未知,在這裡相遇。」劉道一說。如此盛情邀請。

詩人決意要寫「未知」的詩,而未知,是一個力量,未知的力量。他說,充滿對自我的期許。

妙的是他在邊界手記(代序)裡,對於自己的創作作了最深入而且準確的描述和剖白,誰說詩人本身不是他自己作品的權威?讀懂了邊界手記,方才得到進入劉道一的詩世界的通行證。在詩人以類似佛菩薩之強大意念所創造的「詩淨土」裡,他「跨越過去與未來的距離,超越孤獨與寂寞的障蔽」,「在存在中發現虛無,在語言中沉澱焦慮」,並且「想像的空間隨焦距拓展,」──劉道一於他「流動的書齋」中碧落黃泉,上下求索,悠遊於各類藝術,文化,歷史與國度,企圖從他壓縮到極致的詩句裡生出無數宇宙,這「納須彌於芥子」的工夫與境界,與背後的意圖,令人讚嘆。

但也誠如他自己所言:以意象織就的心路歷程:脫胎,見反骨。是的,劉道一對現實與生活的批判也是絲毫不離詩人本色的,銳利,淋漓,卻又極其迂迴,抽象,掉書袋。這「脫胎」是可見的物境,「反骨」卻還在「不可見的可能」。

究竟劉道一的詩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超越灑脫呢,還是「既爭一時,又爭千秋」的生猛巨獸呢?

我深深期待著。未知。而未知是一種力量。未知的力量。

 
台股反彈之路 專家教戰選股卡位淘金
台股在2個多月內,從萬點高點一路下跌1200多點,甚至一度閃跌500點,是不是差不多到底部了?讓我們來看看,台股在大跌過後,反彈之路要怎麼走?怎麼看?

「非有機蔬果」該怎麼洗,才能去除農藥?
建議欲實踐「生食療法」的朋友,一定要選購信任可靠的「有機蔬果」食用。如果是「非有機蔬果」,一定要以「大量清水」沖洗。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