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文化郵票的發行 文•圖/夏麗芳 「台北2015亞洲國際郵展」活動張善楠館長(左)與翁文祺董事長(中)合影。 | 1980年7月,臺灣鐵路局建設臺東新站及調車場時,工程中大量石板棺露出地表,因此開啟了卑南遺址的歷史新頁。在1980至1988年間,臺灣大學宋文薰及連照美兩位教授受委託進行新站基地範圍之考古搶救工作,揭露了卑南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前至約2300年前生活層及墓葬層之卑南文化內涵,生活層包括生活用陶器、石器1萬多件、及50多處建築遺構;墓葬層出土1500多具石板棺,及1萬多件陶、石(玉)質陪葬品,出土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及相關之研究著作。這使得卑南遺址成為國定遺址及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也是國家肇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卑南文化公園」之源由。 卑南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奠立本館史前廳展示之重要基礎。其中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喇叭型玉環及玉管四件陪葬品文物,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顯現特殊之文化風格及技術水準,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及科學價值,2012年11月7日榮獲文化部評選通過登錄為臺灣國寶。 另外,花蓮縣鹽寮遺址1994年探坑出土的蛙形玉飾,為距今約2800~2300年前臺灣新石器時代花崗山文化玉飾代表類型之一。蛙形玉飾造型特殊且極為稀少,其立體動物的形制,可說是史前時代東海岸玉器工藝典範,展現了臺灣史前時代精湛的製玉工藝。 【詳全文】▲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