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Works,我們每年都會組織一次矽谷參訪團,邀請約20位稍有成就的台灣創業家,一起去灣區拜訪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世界頂尖網路公司,與他們的高管交流,學習這些一流企業的管理思維與方法。 由於年年都去,每次都可以明顯感受到矽谷一年來的成長。在11月中,我們再次踏上了今年的矽谷之旅,整整一個禮拜,10多家企業參訪下來,我得到了滿滿的收穫與啟發。 本次專欄,就與大家分享這次學到的3個2016重要的管理新觀念: 產品經理不再是團隊主管 在過去的科技產業,產品經理往往同時身兼產品開發管理、人才管理,以及技術管理的工作。這樣的設計理想上可以讓他做出最好的產品相關決策,並且有效的分配資源去執行。但在實務上,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很難找到同時在產品開發、人才,以及技術,3種截然不同領域上,都能表現優秀的管理人才。 因此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由工程師升任的產品經理,很會管理可以更Smart做產品與技術管理,但在人才管理上卻是無可救藥、問題百出的情況。而另一種由MBA擔任的產品經理,在管人上往往做得非常好,但卻容易出現在技術選擇上壓錯寶的窘境。 今年在矽谷,我看到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各公司紛紛採用新的結構設計,去解決科技業的這個老問題。解法其實很簡單,既然3種職務很難有一位經理人可以兼顧,與其強求而達不到效果,他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它直接拆成3個職位。 所以現在的矽谷產品開發團隊,通常會有3種角色:人才經理(People Manager)、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以及技術領導(Tech Lead),分別負責3種工作──人才經理負責同仁的管理、考核、升遷;產品開發的內容、節奏、目標,交由與開發人員是同儕的產品經理去負責;產品底層技術元件的選擇、訓練、更新,則是交由技術領導負責。 把原本複雜、難以勝任的多重管理工作切割,讓個別管理者去負責,除了大大改善了過往難以全部發揮效果的困境,同時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升遷管道的多元化。善於技術、但不善於管人的工程師,可以走技術領導的升遷路線。善於管人,但不喜歡鑽研技術的人,則可以走人才經理的職涯。 因此在矽谷,中、大型網路公司,紛紛開始採用這樣的新管理邏輯,我認為非常合理,值得台灣的科技產品開發團隊參考。 半年為期的考核機制 傳統上,企業的員工考核,往往是一年執行一次。但在變化日益迅速的現代,一年才評估同仁的表現,給予升遷的機會,或是改進的建議,已經愈來愈緩不濟急。因此在矽谷,我發現他們的網路公司,多半已改為6個月一次的考核週期。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