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常春藤解析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中級∼中高級,文法解析最詳盡、學習最快速吸收,是您必讀的英語刊物。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31 第92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改變中國/回望中國歷史、思索台灣未來
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公民社會中被制度化成為受法律保障的「公民權利」
Dr. 小百合,今天也要堅強啊!催淚、爆笑、溫馨、呆萌的醫院實習生活/原來醫生跟你我一樣,沒有比較特別
閱讀筆記 書寫者,看見/在靈光消逝之前

新書鮮讀
別樣的色彩/閱讀.生活.伊斯坦堡,小說之外的日常
文、圖節錄自麥田出版
圖/麥田出版提供
他像一個畫家斟酌筆下色彩,用文字描繪出令人樂在其中的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由帕慕克親自選輯文章,集結雜誌專欄、隨筆、日記、演說稿,成就一本具自傳色彩的作品。他在書中談文學,談卡繆、魯西迪、波赫士、卡爾維諾、紀德等啟迪他心靈的作家;也談生活,談失眠的夜與戒菸之愁苦,談鼓舞他投入創作的父親以及與他共享親暱時光的女兒;本書更談土耳其的歷史、伊斯坦堡的人文風景,也談其始終關注的政治議題,並自述自身引發的政治風波。

作者介紹:

奧罕•帕慕克

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1974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搶先試閱:

30論閱讀:文字或影像

在口袋或包包裡放一本書,尤其是傷心的時候,就等於擁有另一個世界,一個能帶給你快樂的世界。在我不快樂的年輕時期,想到這樣一本書,一本我渴望閱讀的書,便有如一種慰藉,能幫我熬過在學校打呵欠打到滿眼淚水的日子。稍後的人生中,這念頭則能幫我捱過一些可能出於義務或是不想失禮而參加的無聊會議。我且列出幾個讓我不是為了工作或有所啟發、而是為了樂趣的閱讀原因:

1.我前文曾提到的「另一個世界」的吸引力。這可以視為逃避心理。即便只是想像,只要能夠逃離日常生活的憂傷,在另一個世界度過一段時間,還是很好。

2.十六歲到二十六歲期間,我努力地想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想提升自己的意識,並藉此形塑自己的靈魂,而閱讀正是這番努力的核心。我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世界的意義何在?我的思想能延伸多遠?還有我的興趣、我的夢想、我心裡能看見的土地呢?在體會他人的生活、夢想,以及他們故事與文章中的反芻省思之際,我知道我會把這些藏在記憶最深的角落,永不忘懷,就像年幼的孩子不會忘記第一眼看到的樹木、葉子、貓。我會利用從閱讀蒐集到的知識,畫出通往成年的途徑。由於以如此幼稚的樂觀心態為出發點,想要造就自我、形塑自我,那些年的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從想像深處汲引出來,充滿熱情又好玩的計畫。可是最近我幾乎不再這樣看書了,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我的閱讀量大減。

3.讓我覺得閱讀充滿樂趣的另一個原因是自我意識。閱讀時,我們內心會有一部分抗拒著不肯完全投入其中,並慶幸自己能執行如此深入的知性任務,也就是閱讀。這一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非常了解。他說有一部分的我們留在文本之外,注視著我們身前的桌子、照亮盤子的燈、周圍的庭院或是更遠的景象。我們注意到這些事物的同時,也在品嘗孤獨與想像力的運作,並且慶幸自己比不看書的人更有深度。我可以理解讀者想要暗自慶幸的心理(只要不是太過火),可是對那些驕傲吹噓的人卻少有耐心。

因此每當我談起自己的閱讀生活,一定要馬上這麼說:如果我能從電影、電視或其他媒體得到我上述的第一與第二種樂趣,也許我會少看一點書。也許將來有一天可能會成真,但我想應該很困難。因為文字(以及文字形成的文學作品)有如水或螞蟻,再沒有任何事物能像文字這麼快速又徹底地滲入生活的裂縫、孔洞與無形缺口。在這些縫隙中,我們能最早探查到事物的精華──那些讓我們對生活、對世界好奇的事物──並最早加以披露的則是好文學。好文學就像一句有待提出的明智忠告,因此和最新的新聞一樣具有「不可或缺」這項光環,這也是我至今仍十分依賴它的主要原因。

不過我認為,若將這種樂趣視為與注視、觀看的樂趣背道而馳或互相競爭,是錯誤的。或許是因為我從七歲到二十二歲一直想當畫家,那些年就像著魔似地不停畫畫。對我來說,閱讀就是把文字轉化成自己內心的電影版本。當我們看書看到一半,也許會抬起頭來讓眼睛休息一下,目光也許會落在牆上的一幅畫、窗外的景色或更遠的景象,但這些事物卻沒有進入心思,因為我們還在忙著將書中的想像世界化為影像。要看到作者想像的世界,從另外那個世界找到快樂,你就得運用自己的想像力。當一本書讓我們自覺不只是一個想像世界的旁觀者,也堪稱是它的創造者,它便讓我們享受到創作者與世隔絕的莫大快樂。也正是這「與世隔絕的莫大快樂」讓閱讀書本、閱讀偉大的文學著作,對所有人都深具吸引力,對作家而言更是重要無比。

 
改變中國/回望中國歷史、思索台灣未來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三百年來,十六位西方顧問,他們如何改變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寫的是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從一六二○年代到一九五○年代這三百多年來,這些人貢獻優異技能,供中國人驅策。初則引入天體運行理論,終則讓中國人見識到空戰戰術與原子科學的神乎其技。史景遷從上百位在華工作的洋顧問中挑選十六位代表人物。這十六人各有所長──有天文學家、軍人、醫生、行政管理專才、翻譯家、工程師,還有一位職業革命家。他們的生涯雖橫跨三個世紀,但是所積澱的生命歷程卻有著驚人的延續。他們經歷了類似的亢奮和危險,懷抱類似的情懷,承受類似的挫折,在行為中映射出他們的時代,也突顯了中國固有的基本價值觀。

作者介紹:

史景遷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搶先試閱:

助國府抗日,缺憾還天地

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

史迪威Joseph Stilwell

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

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酷愛飛機:「我打從一開始便迷上了飛機──地平線繞著機鼻翻騰旋轉,天地如萬花筒般滾動,倒立飛行時牢牢扣住安全帶的感覺,手腳在操控操縱桿、方向舵、節流閥時的絕佳協調,使得人機渾然一體,融合成一種人定勝天的器具。」他只有在獨自翱翔天際,或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老家周圍的橡樹林和沼澤地狩獵、垂釣,才會感到自在。陳納德獨來獨往,性喜冒險,脾氣暴躁,教育程度不高,桀驁不馴;一九三七年春天,他選擇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隊(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作為人生的志業。陳納德格外重視戰鬥機的作用,大肆抨擊沒有護航的轟炸戰術,而讓他的頂頭上司左右為難。他的意見難獲重視,他對於緊密編隊飛行和飛行特技的傑出見解,也不再為各級長官賞識。陳納德被內定為應退伍人員。中國航空委員會(Chinese Aeronautical Commission)提供陳納德一紙為期三個月的合約,聘他考察中國空軍的概況,月薪一千美元,外加額外津貼,他便欣然接受這紙合約,年僅四十七歲即自美國空軍退伍。

初步調查結果委實令人沮喪。陳納德發現,中國空軍大體是由義大利顧問在一九三○年代所培訓,飛機和飛行員嚴重短缺,飛行水準低落。名義上待命的飛機有五百架,但不到五分之一可以完全正常操作。陳納德在完成報各之後已準備打道回府,動身前與實際主導航空委員會的「委員長夫人短暫晤面,她比我想的還年輕二十歲,說了一口富有南方慵懶腔調的英語。這次的會面讓我情緒翻騰,久久難以平復。自從那天起,我完全拜服。那一夜我在日記寫道,『她將永遠是我的公主。』」自此陳納德一心效忠蔣夫人,而且及於她的家人和蔣介石;而陳納德的效忠,也為他換來在美國難以奢望的財富和影響力。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中、日兩軍在北平近郊蘆溝橋(Marco Polo Bridge)發生衝突,陳納德還沒完成調查報告。之前,雙方已發生過多起這類事件,但這次衝突掀起全面大戰。日軍攻佔北平,八月中旬揮師上海。在亞洲推行「道德與中立」(morality and neutrality)政策的美國,一方面對中國深表同情,一方面又繼續向日本出口鋼鐵和石油。但是,陳納德的反應就很激烈:「我立即向委員長發電報,表明願以他覺得適當的身份為中國效勞。」蔣委員長接受陳納德的自動請纓,派他前往南昌訓練戰鬥機群。

陳納德終於遇到他的伯樂,而日本人的連戰皆捷也給了他嶄露頭角的機會。陳納德說到他的角色的轉變:「蔣夫人突然發覺,中國空軍軍官沒人知道如何籌畫、組織大小規模的轟炸任務。她邀我接手這項工作。」但是資源匱乏,陳納德亦難為無米之炊。沒經驗的中國飛行員時常錯估轟炸路線,誤炸了中國的軍隊或平民百姓。中國飛行員的失誤實在慘不忍睹。陳納德記述了某航空隊自轟炸上海後返航的情形:「第一位飛行員衝過頭,墜毀在稻田之中。第二位飛行員一頭栽到地面,化成一團熊熊火焰。第三位飛行員安全降落,但第四位飛行員卻撞上正在火速趕往墜毀飛機滅火的消防車。十一架飛機之中有五架毀於著陸之時,四名飛行員罹難。」一九三七年十月,陳納德的結論是,中國空軍已到了「智窮力盡」的地步,中國的飛行員只是「狩獵場裡一串串前仆後繼的鴨子。」

一九三七年底,蔣介石的權力岌岌可危。他手下最精銳的部隊在上海、南京保衛戰頑強抵抗,但遭殲滅,被迫遷都重慶。蔣介石被阻絕在先前所坐擁的華東城市、港口的金權紐帶之外。蔣介石就只能靠守舊的地方軍閥支持;在軍事上,蔣介石不過是這群軍閥聯盟的共主,而不是擁有實權的最高指揮官。日本人透過扶植幾個傀儡政權,控制工業重鎮的東北,以及華北、華中地區。沿海運輸線被切斷之後,蔣介石就只能仰賴空中或經由緬甸的陸路來取得後勤補給。在蔣介石的北方有中國共產黨盤據延安,名義上雖與蔣結成「統一戰線」,但實則別有居心。陳納德並不因前景黯淡而萌生退意,他仍以蔣委員長為馬首是瞻,對美國政府警告其國人勿捲入中、日戰爭當耳邊風,仍隨蔣介石避走大後方。

陳納德在雲南昆明設立基地,在此地為了他所謂「以美國模式打造嶄新的中國空軍這個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戮力兩年。陳納德的參謀均為美國空軍的後備軍官。「傑出的飛行員,喧嚷的牢騷客,以及危險人物一干人等圍著撲克牌桌,」陳納德如此形容他們,還說訓練學校裡永無寧日:「由滿腦子漿糊的美國人訓練食古不化的中國人飛行,極有可能激化兩大衝突文明蘊含的矛盾因子,而導致爆發令人神經緊張的摩擦。」陳納德要求中國飛行員重新接受基本的飛行訓練,為中國人監造足夠的機場跑道,並在各機場跑道設置空襲的警報系統。

然而,中國人仍沒有足夠的飛機和飛行員,以防衛日軍轟炸重慶,或轟炸日軍機場和部隊集結地區作為報復。因此,蔣介石派陳納德返美,徵募志願飛行員並採購新型戰鬥機。這時美國國內的輿論開始嚴厲譴責日本,陳納德受到財政部長摩根索(Morgenthau)和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盛情接待。一九四一年四月,美國政府通過一筆五千萬美元的貸款給中國,五月又批准了類似給英國的租借協定,使中國取得一百架的P-40戰鬥機。簽訂契約效命於「美國志願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而前往中國的美國軍官,美國政府雖將他們歸類為「非現役狀態」,但服役的年資照算。

 
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一個熱愛並生活在台灣的法裔加拿大籍資深記者,以其銳筆與深刻分析,讓國際看見真實台灣,也讓台灣人重新發現台灣。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從二○一二年年底到二○一四年秋天、這十八個月間陸續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書中多種角度探討了台灣社會力量的興起,以及這種多元蓬勃的力量,能否成為一直以來對立而分裂的台灣,醞釀出新型態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對公民運動人士來說,願意為共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國家的民主制度而戰的意願──不管後來出了什麼差錯──就是成為「自己人」的主要標準。

作者介紹:

寇謐將

寇謐將(J. Michael Cole),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也是法國研究中心當代中國(CEFC)在台北的副研究員,小英教育基金會(Thinking Taiwan Foundation)的想想論壇(www.thinking-taiwan.com)英文版主編。他先前是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安全情報局(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簡稱CSIS)分析師,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期間,在台北擔任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副組長。他是《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的固定專欄作家,經常投稿《詹氏國防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洛伊研究所部落格(Lowy Interpreter)。他的文章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渥太華公民報(Ottawa Citizen),以及另外多家媒體。他的著作有《Officially Unofficial: Confessions of a journalist in Taiwan》(官方的非官方:一位新聞記者在台灣的自白),二○一四年出版;《Democracy in Peril: Taiwan's struggle for survival from Chen Shui-bian to Ma Ying-jeou》(民主危機:從陳水扁到馬英九時期的台灣生存奮鬥),二○○九年出版;以及《Smokescreen: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after September 11, 2001》(煙幕: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之後的加拿大安全情報),二○○八年出版。他目前住在台北。

搶先試閱:

太陽花都到哪兒去了?

自從我六月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發表一場關於台灣公民運動的演講,被問了這個問題之後,它從此就一直縈繞我的心頭:在公民民族主義的脈絡下,我們如何定義成功?還有:「當一場理念與政策之爭仍然甚囂塵上,還無法得出妥善的解決之道時,我們又該如何定義成功?」在占領立法院行動滿六個月的這一天,我會說,儘管引爆公民運動者抗議的那些有關《服貿協議》的種種爭議爭議仍未結束,這場史無前例的占領行動本身,以及行動所產生的宣傳效應都是重大的成果。事實上,我甚至會更進一步說,太陽花運動是過去十年來發生在台灣最棒的一件事,也是對台灣最好的一件事。

「成功」的定義

在反對我這說法的人(你會發現體制裡就有很多這樣的人)開始反擊之前—說太陽花不民主、不理性、情緒化、暴力、違法、遭人操控指使等等—請先容我論證我的觀點。我認為太陽花最成功的地方並不在於它延宕了立法院通過《服貿協議》區區幾個月,而是它迫使政府思索為未來台灣與中國簽訂的協議定下監督機制的可能,或者,這場運動甚至造成了國民黨內部分裂。

雖然太陽花的成就還不算微不足道,但它至多只不過是暫時的,而且我們現在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剛經歷過這場風暴的馬政府仍毫不所動,不但仍企圖通過《服貿協議》,還想加快接下來的《貨貿協議》腳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道新出爐,而影響深遠的法案自四月起作為處理未來的不安,此事無疑強化了這個觀點。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太陽花運動是否完全擋下了《服貿協議》,或者阻止馬政府在未來與北京方面簽訂類似的協議」來衡量太陽花的成果。如果我們以此作為評估成功與否的標竿,那麼太陽花運動大概算是失敗的。畢竟,這群抗議者所面對的對手,是個依照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模式行事,也就是高度父權的「開明專制主義」政府—也就是說,政府知道什麼對台灣最好,而只要有任何人反對其政策方向,一定是批評者誤解、口語表達能力不佳、或者「不理性」所致。

不,不是這樣的。太陽花運動真正的成就在於它對全國,甚至國際社會傳遞了一道強而清楚的訊息:台灣內部的壓力已經逐漸升高,現在是紓解這股壓力的時候了。雖然早在二○一二年與二○一三年(正好是馬英九第二任總統任期的開始,這並非巧合)就已有不少證據顯示島內存在著這股壓力,卻一直要二○一四年三月太陽花運動的抗爭行動明顯加溫之後,全世界才開始注意台灣的問題。太陽花運動發生時,正值馬政府與國民黨長期以來的政治對手越來越難獲得海外觀察家注意的時刻。這大致上是長期以來來自北京與台北、企業利益,以及深信國民黨比民進黨更能確保海峽兩岸關係維持穩定不變的外資的政治洗腦。結果是每當民進黨或泛綠陣營中更小的團體批評馬政府時,他們的對話者看到的卻是粗糙的政治操作或不理性行為。換句話說,民進黨的名聲遭到損害,即使他們所提出的質疑具有正當性,國際觀察家仍難以同意。其他人忽視民進黨的原因,可能純粹是認為反對國民黨(與其中共盟友)不利於經濟與兩岸關係穩定。

對兩岸議題非主流論述因而產生了結構性的阻力,而這個結構則不斷抗拒著民進黨及其盟友所提出的論述。外國觀察家台、中關係的評估因而並非建立在實證事實,而是建立在一種如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薩伊德 (Edward W. Said)在其知名著作《東方主義》(Orientalisvn)所提到的:

「一整套欲望、壓抑、情感付出與投射」之上。國際上大多數台灣專家以及外國官員被隔絕於民進黨之外(例如中華民國外交部經常在外國代表的訪台行程中「忘記」加入民進黨代表,或者在這類會議中忘記指派會議記錄員),更加劇了原本在與外界溝通時就有其限制的民進黨的劣勢。這套敘述因而陷入了一種權力政治。當代法國哲學家傅科若在世,可能會看出國民黨及其盟友在體制結構內已經掌握了大局。這樣的結果便是,儘管有證據顯示台灣社會內部的不滿情緒持續上升,但外人觀察到的卻是一切都很穩定;馬政府的親中政策,或者主導馬政府親中政策的利益團體對社會並不會造成傷害,其遭遇到的阻力就算有,也是極小。

二○一二與二○一三年間,一小群公民運動者、非政府組織、自救組織等在台灣各地組織了一共好幾百場抗議行動,但世人卻幾乎不報以任何關注。畢竟台灣已經是個民主國家,就算有幾百個不滿現狀的反抗者上街頭、對政府官員丟鞋子、或短暫地占領政府機關大樓抗議一連串的迫遷事件又怎樣?一般常見的說法,也是官方鼓勵的說法,是抗議者只是社會中的極少數;他們並不代表「沉默的大多數」,更重要的是,他們「不理性」。

太陽花運動卻改變了這一切。忽然間,抗議政府政策的不再只是幾百或幾千個人,而是好幾萬人,而且這一次他們因占領了國會二十四天,還占領了行政院好幾小時而違法。此外,那些比平常激烈的手段更伴隨著嫻熟的文宣戰,透過社群媒體與全球各地串聯起來的個人協助翻譯與散播訊息,並且在海外組織抗議行動。體制內的反對力量無法發揮功能之處,太陽花運動卻成功了:他們清楚地表達了不滿,不僅全球各地的人聽到了,而且在世界上許多角落,他們的行動被認為是正當,而且同等重要的是,值得媒體關注的。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公民社會中被制度化成為受法律保障的「公民權利」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台大哲學系 苑舉正教授 親譯。深入分析導讀,重現超越時代的人文關懷,閱讀盧梭政治理論的核心之作,重新審視自然與平等的真諦。

內容簡介:

《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一書收錄的兩篇文章,為盧梭早期的重要論述。〈論科學與藝術〉一文原為盧梭為參加第戎學院徵文比賽所撰寫的作品,在以追求科學發展為社會主要氛圍的啟蒙時代,盧梭敢於反對視科學與藝術為「全民運動」的理念,質疑科學與藝術對文明與道德的正面影響,提出「科學與藝術無助於風俗的淨化」的論點。論文一經發表,不但大受評審青睞,更獲得第戎學院論文獎首獎。五年後,盧梭再次參與徵文,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一文,闡述剖析人類不平等的因由,並探討社會的形成如何趨使人類與原始的良善漸行漸遠。

作者介紹:

盧梭

日內瓦公民,長年旅居法國的思想家、哲學家,18世紀啟蒙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29歲時,隻身前往巴黎,期間結識《百科全書》的主編狄德羅(Denis Diderot),並於1749年參與撰寫《百科全書》。1750年,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獲得第戎學院論文比賽首獎,成為了巴黎名人。另著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1755)、《新愛洛伊斯》(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 1761)、《愛彌兒》(Emile: ou De l'éducation, 1762)、《懺悔錄》(Les Confessions, 1782)、《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1762)。

搶先試閱:

看人透過自己的努力在某種意義上脫離虛無,這真是一幕既偉大又精彩的景象。人依靠理性的光芒,驅散因自然所掩蓋人的黑暗,提升並超越自身,藉著心靈飛到天界,宛如太陽一般以巨人的步伐橫跨宇宙中的廣闊疆域。同時,更偉大的與更困難的還是回到自己,研究人,以圖瞭解人的本質、義務與目的。在這短短的幾代之間,這些令人讚嘆的事又已經重新開始了。

歐洲曾經陷入原始時代的野蠻狀態。雖然世界上這個地方的民族,現今是如此的開明,然而在幾個世紀之前,他們曾生存在一個比無知還要糟糕的狀態。我不知是什麼莫名其妙的科學用語,比無知更為可鄙,不但竊取了知識的名義,還對於知識的返回,造成無法攻克的障礙。實在需要一場革命,為的是使人們重新擁有常識。最後,這個革命卻在最不被期待的地區出現了。這個革命來自於愚蠢的回教徒,它帶來文藝上的永恆災難,在我們之中重生文藝。君士坦丁堡寶座的喪失,把古希臘的遺物帶入義大利。輪到法國,則是以這些珍貴的戰利品豐潤自己。旋即,科學追隨文藝而來;思考藝術加入書寫藝術。雖然這逐漸加深的轉變,看似有些不尋常,但似都是非常自然的。人們就開始感受到參與藝術與知識的主要好處;尤其是使人們更加社會性的好處,藉由值得大家都互相稱讚的作品,激發彼此取悅的慾望。

正如同身體一般,心靈亦有其需求。身體的需求是社會生存的基礎,而心靈的需求則使社會生存變得愉悅。當政府與法律提供人群的安全與福祉時,科學、文學與藝術則比較不專制,但可能更為有力地在圈禁人們的鐵鍊上鋪上花圈。它們壓制人們原有自由的情操,而人們似乎是為這自由而生,卻使他們喜歡他們的奴役狀態,而成為我們所謂的文明民族。需求提升了王權;科學與藝術鞏固了王權。世間的掌權者啊!喜歡才華吧!並且保護那些培養才華的人吧!。文明民族啊!培養才華吧!快樂的奴隸啊!殊不知你們這引以為傲的精緻與細膩的品味,以及這促使你們之中如此親近與隨和交往,在個性上的溫和與風俗上的禮貌,其實來自這些君王。一言以蔽之,這些都只有各種德行的表面,卻無任何德行。

正是這種禮節,其愈少顯現,其愈加親切,使得昔日的雅典與羅馬在它們的宏偉與璀璨之如此自豪日子中突出。毫無疑問的,是這種禮節讓我們的世紀與我們的民族將超越所有時代與所有人民。這是一種以自然但體貼的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哲學態度,它既不帶有學究氣息,也不像條頓蠻族那樣的粗魯,也沒有義大利的矯揉造作。這是品味的果實,藉著良好的學習而獲得,以及在人際交流間而完美。

如果外在舉止展現的總是內心想法,如果禮儀就是德行的體現,如果我們的道德標準就是作為我們的原則,如果真正的哲學與哲學家的頭銜不可分的話,那麼生活在我們之中,將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這些特質極少是匯合一起的,並且德行也很少在排場很大的情況下發展。服飾上的華麗,可以表明一個富有的人。服飾上的優雅,可以表明一個有品味的人。而健康且強壯的人,則可以用其他的標誌來識別;就如同在一個勞動人的樸素服裝中,而非在一個朝臣的金縷衣中,我們才能找到身體的力量與生氣。而對於代表靈魂力量與生氣的德行而言,服飾是不相干的。一個好人,就像是一位喜歡赤身上陣的運動員:他輕視所有無價值的裝飾,因為它們只能妨礙他力量的使用,而且它們的大部分也只是發明來遮掩身體中畸形的部分。

早在藝術塑造我們的態度,以及它教育我們的情感說矯揉造作的言語之前,我們的倫理風俗是粗樸的,但也是自然的,同時,舉止的差別立即能顯現出個性的差別。實際上,人性並非是最好的,但是在人與人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因為很容易互相瞭解,而彼此找到安全。我們現在感覺不出這個安全感價值的好處,卻為他們免除了許多惡行。

今天,更細微的研究,以及更精緻的品味,把取悅人的藝術化約為原則,在我們的倫理風俗中盛行一個卑鄙又虛假的同一性,使得所有的心靈好像都被丟放在同一個模子裡。禮節不停止地要求,規矩不斷地在發號施令―我們不停止地跟著慣例,卻從未跟著他自己的天性。我們再也不敢以原有的面貌出現,並且在這持續的限制之中,若是沒有特別強烈的動機,轉移人們在同樣的環境下,做同樣的事情,組成這個叫做社會群體的人們,放在同樣的環境,將會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們永遠無法明確知道我們是和什麼人打交道,要辨認個人的朋友,就只能等待重大的場合,也就是說等待時機失去的場合了。因為只能用這樣的場合,本質地來辨認朋友。

還有什麼一連串的罪惡不會伴隨這樣的不確定性呢?再也沒有真摯的友誼,再也沒有真實的尊敬,再也沒有堅實的信心。懷疑、嫉妒、害怕、冷漠、心機、仇恨、反叛,將不斷藏在那禮節同一而且奸詐的面幕之下,藏在那種來自於我們時代文明所造成的,很吹噓的文雅之下。我們將不再以粗話褻瀆萬物主宰的名,而將是以咒罵來侮辱祂,卻不使我們謹慎的耳朵受到觸犯。我們將不再誇耀自己的優點,卻將貶低別人的優點。我們將不再粗俗地侮辱敵人,卻將巧妙地中傷他。民族的仇恨將會減弱,但對祖國的愛也一樣會減弱。我們以危險的懷疑論取代被輕蔑的無知。一些浮誇事物將會被禁止,某些罪惡將會被認為不體面,但仍有一些浮誇事物與罪惡將會以德行的名義裝飾起來,人們會認為應當擁有它們,或者假裝擁有它們。任何人想要誇耀當代智者的拘謹,可以隨他的意,但對我而言,這只能讓我看到對不節制行為的精緻化,它與當代智者的詭詐簡樸一樣,不值得我的讚美。

 
Dr. 小百合,今天也要堅強啊!催淚、爆笑、溫馨、呆萌的醫院實習生活/原來醫生跟你我一樣,沒有比較特別
文、圖節錄自創意市集
圖/創意市集提供
 混入美國醫學系!批踢踢笨板名人小百合的醫學生實習全記錄。Nonstop!全書故事一篇接一篇,讓你笑了再哭、哭了再笑、哭笑不得、邊哭邊笑啊啊啊啊啊∼∼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我學醫過程的精華,也收錄了我在醫院實習期間遇到的點點滴滴,如果我的文章有幸能為醫療環境帶來些許改善,能鼓舞第一線醫護同業,能促使你我更珍惜生命的每個當下,就算只有一點點,我也就感到萬分滿足了! 

作者介紹:

小百合

出生於台北,在台灣念到國小畢業,也在國外順利的拿到大學學位。某天下午閒閒沒事, 一口氣看完《醫龍》全集,突然莫名被當中的熱血劇情感動。帶著理想與勇氣,目前就讀於美國某醫學系。寫文章的動力主要是想分享醫院百態,以及求學期間碰到的點點滴滴。

搶先試閱:

格鬥抽血

來醫院做檢查最怕什麼?

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抽血」吧!病人最怕碰到經驗不足的醫護人員,針頭來來回回戳個七、八次,結果整條手臂瘀青,看起來就像被家暴。反觀,醫護人員抽血時最怕碰到動來動去的失控病人。

我跟提姆是剛進醫院見習的菜鳥,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幫住院醫師學長(resident doctor)處理雜事,任何跟病人有關的瑣事,學長都會派我們去處理。反正菜鳥的時間最多,我們不做誰做呢?

某個星期六,我跟提姆在醫院值班。

學長:「你們抽過血了沒?」

小百合:「報告學長,還沒有!」

學長:「好,你跟提姆去一○一病房幫病人抽血。」

小百合:「謝謝學長!」

一想到終於可以為病人抽血就有點小興奮,心想「今天應該是成為醫師的第一步吧!」,回頭一看,這才發現提姆表情凝重。

小百合:「怎麼啦?你不想做啊?」

提姆:「……我知道一○一房是誰。」

小百合:「誰?」

提姆:「……一個暫時性精神錯亂(delirium)的病人。」

小百合:「喔……這樣是好是壞?」

提姆:「他有暴力傾向,據說已經打傷了好幾個人。剛剛護理站打電話來說不願意幫他抽血……」

小百合:「不能把他綁起來嗎?」

提姆:「學長說最好不要,因為有些病人會因為過度掙扎而受傷。」

小百合:「等等,這聽起來是高難度case 耶,連護理師都沒轍,我們怎麼可能會有辦法?不行,還是請學長自己來好了。」看到提姆憂心忡忡的眼神,我也跟著緊張了起來。

提姆:「今天是星期六,學長一個人要負責多達二十床的病人,你覺得他會有空嗎?」

一開房門,就看到一個年約五十歲的中年人躺在床上。

小百合:「你好,我是小百合,他是提姆,我們要為你抽血做些檢查。」

病人發出一些怪聲,雙手開始朝空中揮動。我注意到他的二頭肌異常發達,身材壯碩結實,如果跟他比腕力的話,絕對會被秒殺。

小百合(小聲):「提姆,我可能抓不住他耶,等下我們要抽幾管血?」

提姆(小聲):「五管……」

小百合(小聲):「……你技術比較好,我抓住他右手,你來下針。」

提姆(小聲):「不行,你那麼瘦,等下一定抓不住他的,我來固定他右手,你來下針。」

小百合(小聲):「好吧,小心他的左勾拳,被揮到就慘了。」

提姆(小聲):「我知道,還有,你若扎到我,等下我一定會殺了你。」

在腦海裡簡單排演幾次後,我們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行動!

小百合:「先生,我們要開始抽血了喔,請你放輕鬆,不要亂動。」

病人:「呼嚕呼嚕∼喔嗚嗚嗚∼(表情呆滯)」

提姆這時一個箭步衝上前,左手握住了病人的右手臂,右手握住病人手心,身體呈現一個「尺」字的形狀固定病人。我則開始迅速用酒精消毒,拍彈病人的右手背,努力尋找細小的血管。病人則是不斷吼叫,左手一直拍打著提姆跟我的身體。

小百合:「馬上就好了喔,You are doing great! 加油!」

提姆(驚險躲過一記勾拳):「小百合你快一點啦!我快不行了∼」

好不容易找到血管之後,我趕緊下針,這時病人開始激烈反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這時開始用左手拉扯著提姆的褲子。

提姆:「小百合你你你還沒好嗎!他……他……他在脫我褲子耶!!!」

面對病人突如其來的舉動,我其實無暇分心,也沒心思理會提姆的褲子。當下只是想守住那條纖細的血管,導出五管血液。

過沒多久,提姆又叫了出來! 「小百合快一點啦!我內褲快被扒下來了啦!」

好,抽好兩管了,還剩三管。我專注地按著針頭,完全無視提姆的淒厲哭喊。

小百合:「先生,請保持冷靜,我們是來幫你的喔。」

好不容易抽到剩下一管了,但這時卻發現,尷尬了!針頭移位,血流不出來,這樣下去可能要再扎一針。 正當我努力調整針頭位置時,提姆再度叫了出來!

提姆(驚恐):「小百合!他……他……他在脫自己內褲了啦!!!」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他會想脫自己內褲,不過本來就不能以常理判斷暫時性精神錯亂患者。所以,我決定繼續無視提姆,也不理會病人的暴露傾向,繼續找血管。就這樣持續了幾分鐘(感覺像是經過好幾個小時),我終於抽完五管血液,而提姆此時也差不多全裸了。

幫病人止血包紮(還有穿回褲子)後,我們長長地呼了一口氣,像是洩了氣的氣球,癱倒在一旁。病人則是回到先前的狀態─發出怪聲、雙眼呆滯、雙手朝空中擺動。

小百合(苦笑):「提姆你看,他在跟我們揮手掰掰耶∼」

提姆(眼神已死):「他是在跟我的貞操說掰掰吧……」

小百合:「你覺得他清醒後會記得這件事嗎?」

提姆:「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我會努力遺忘今天的事。」

 
閱讀筆記
書寫者,看見/在靈光消逝之前
聯合報/祁立峰
《書寫者,看見》書影。 圖/允晨文化提供
我常聽到研究者引述班雅明靈光(aura)這個理論,靈光指藝術品真跡特有的氣氛,相較於複本,看上去就是有一圈獨具而神聖的光暈。

只是研究生誇誇談靈光時,我發現他們多半不知道班雅明這本《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不過是薄薄一本攝影集,而且更關鍵的是他們常誤解了這理論核心。班雅明指的是沖洗拷貝等技術發達的後現代,靈光勢必會消逝,我們更該張開雙臂、歡迎這樣的消逝大駕光臨。

既然藝術品真跡有靈光,那麼作家本尊,他們的手稿、書房、專用稿紙甚或是鋼筆,自然也有靈光寄居。讀陳文發上一本《作家的書房》,我曾揣想他或許就是迷戀靈光的讀者,而到了這本《書寫者,看見》後記,明確提到陳除了攝影,更熱中收集作家手稿。我們都知道即便複製技術已更臻化境,但遠自藝術品的真跡鑑定,近到我們擠在水洩不通的發表會場、就為看作者本尊一眼的粉絲情結,在在都是對靈光的執愛。

在陳這本書中,記述了從前輩到新世代五十位作家的訪談,附上自己的攝像,這些訪談未必聚焦什麼主題,作家們或談自己的身世、經歷,陳文發更從自身與他們人際互動或作品的連結切入,叨叨纏纏,草繩灰線,築構成了一幕巨幅雄偉、宛如無敵艦隊般的行伍陣列。那些作品的後台祕密,在黯淡又發光的房間細膩鐫刻而生成的場景,格外引人著迷。

此外我也慚愧於書中所攝作家,知其名號者不過二分之一。而這些作家們少則四五本、多則數十本等身著作,到了我這世代竟然多已不識了。陳文發於書序提到作家有名無名的辯證,但我卻更感傷地想起曹丕《典論.論文》的名言——「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典時期深信不疑的立言以不朽,如今對照有些諷刺了。

但這並非是現代資訊高網速時代的徵狀。我研究南朝文學,宏觀南朝一百六十九年,史傳提及四百餘作家,今日充其量就剩幾位大家而已。說得更殘忍一些,文學史可能是一場不斷選汰的過程。但正因為我們看不到更久以後的歷史興廢,文風更迭,所以更需要像《書寫者,看見》這樣的典故與本事,永遠替即將到來、核心與邊緣流動著的文學史,預錄好一輪太平盛世。

 
直播市場搶食250億商機
影音廣告在未來2至3年內,會占網路廣告30%以上。另外,台灣電視每年固定的廣告市場是250億,現在也正在緩慢轉移到網路,將來也會是台灣影音平台的商機。

2015諾貝爾獎獎落誰家?
2015諾貝爾獎已經公布囉!這些科學家為人類福祉而努力,為滿足人類的好奇心而不斷探索,值得我們敬佩,得獎實至名歸,我們就一一來認識這些得獎內容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