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他鄉□故鄉】沈珮君/親愛的尹仲容先生(中)

聯副電子報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1/21 第658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他鄉□故鄉】沈珮君/親愛的尹仲容先生(中)
【剪影】陳偉哲/郊區
【小詩房】陳顥仁/呻吟

  人文薈萃

【他鄉□故鄉】沈珮君/親愛的尹仲容先生(中)
沈珮君/聯合報
陳誠參加尹仲容追思會,十分哀痛。他們創造了台灣經濟傳奇。
親愛的尹先生,如果有《台灣年度歷史詞典》,它應會記載:

「亡國感」,2019年關鍵詞,又稱「芒果乾」,選戰特產,有藍綠兩款,可供嚼舌。

「亡國感」其實並不新鮮。如果有《台灣年度歷史詞典》可以覆按,七十年前,1949年,關鍵詞就是「亡國感」,並蟬聯二十年。

當年苦戰八年、慘勝日本、保全了國家主權的中華民國大軍,兵疲馬困,在緊接而來的國共內戰中,一敗塗地。這樣一個被鬥得破破爛爛、連總統(李宗仁)都出走美國的政府,帶著全身破破爛爛的百萬軍民,來到一個在二戰中被炸得破破爛爛的小島。那時,台灣稍不小心,必將淪入共黨之手,中華民國就徹底亡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家庭史都要改寫。

「毋忘在莒」、「毋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現在看來好笑,當時確實全民警戒,知道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中共一定會打來,而中華民國軍人隨時準備犧牲。碧潭空軍公墓遍地墓碑,每一塊碑都是一個年輕人,很多人才二十歲出頭。隨時準備為國犧牲,這是真真正正的亡國感。

1949年,亡國感最深的一年。中華民國治權只剩千分之四,當時的台灣經濟,李國鼎以四個字形容,「一島孤懸」,「所有重要工廠、礦場、道路、電力,都因炸毀或無法保養而陷於停頓」,農業也因肥料缺乏而不能充分生產。大家吃的是霉爛的番薯籤。

那不是奇蹟,那是人完成的

台灣從這樣的戰後廢墟到經濟起飛,聯合報記者林笑峰說,那不是「奇蹟」,那是「人」一點一點完成的,是尹仲容帶著一群菁英、全民苦幹創造的。甚至連「經濟起飛」這個詞,也是你說出來的,你一說再說,所做的一切都是把這個當目標,被多少人譏之為笑話、大話。

你不斷強調,台灣資源不豐,一草一木都須用到最有效的地方,「不浪費,不遲誤」,「每一分錢的支出,都要能增加(經濟)起飛的力量」。1950年時,台灣連1000萬元信用狀都沒法兌換;1963年(你過世的那一年)台灣外匯存底已達7000萬美元,並從這一年開始連續十一年,每年經濟成長兩位數,世界開始討論「台灣經濟奇蹟」。1974年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十年經建計畫、十四項建設,台灣在八○年代成為活跳跳的亞洲四小龍。

你一定不知道,李登輝接下蔣經國棒子的前一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還有兩位數,可惜在他1996年推出「戒急用忍」政策後即下滑,在陳水扁當選總統第二年出現第一次負成長,我們人均國民所得自2005年開始被原本落後甚遠的南韓超越。《經濟學人》「2020世界情勢年報」,台灣人均所得25800美元,南韓32370美元,香港51920美元,新加坡68350美元,我們是四小龍之末,是第一名的三分之一。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你太不像政府官員。你從事公職的座右銘是「絕不可存『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之心理;應抱有『多做事,不怕錯』之勇氣。只要不是存心做錯」。你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對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些格言,你一生信守,請好友譚伯羽寫成字,高懸牆上,有時,你也寫給別人。但是,忍字心上一把刀,日日都是磨折。

你常感嘆,「人多口雜,做事者少,批評者多」,當時國民黨充滿失敗主義,你做的每件事都有人罵。

譬如,台灣當時進口最多的是肥料及棉布,多是由日本傾銷來台,你希望把外匯省下,便要「足食(肥料)足衣(棉布)」,你決定擴建台肥和發展紡織業。但是,台肥進口最新機器後,試□極不順利,變成輿論笑柄,你咬牙堅持,後來台肥六廠成為最有效率的肥料廠之一。你為了扶植紡織業,限制紡織品進口,新廠商也禁入,進口業者罵你,想加入棉紗業的人罵你,而初期國產棉紗不如日貨,甚至比國際巿場貴一倍,棉布業者也罵你,消費者更是罵你。等紡織業站穩腳步了,你立刻取消保護,讓新廠商進入,既得利益的紡織業者也回頭罵你,你打落牙齒和血吞,終於汰弱留強。

你經常被指「圖利少數資本家」,這對一個有潔癖的人是多麼不堪忍受的潑糞。你在給沈怡信中感慨,「頗欲一切不問」,不無齒冷之感,但憂而愈憤,始終撐著,「由他去說好了」。這些應都間接傷害了你的身體。

舌敝脣焦,痔血流地上

很多人說你脾氣壞、好辯,那是因為你捍衛、說明政策,不遺餘力。你折衝各單位或和立委諸公辯論時經常「面紅耳赤」,激憤拍桌,聲淚俱下,憂急至此。當年人民連「經濟」兩字都不知道何意,媒體扮演很重要的教育功能,你勤於和記者溝通,林笑峰統計你從復出到過世那五年,和記者的定期會談有190次,談話紀錄超過百萬字,不厭其煩,有人以「舌敝脣焦」形容。你在住院前四天仍和記者例會,結束時還說下次再談。

「尹先生是累死的」,葉萬安每次提到你都不勝唏噓。他1953年進入經安會的工業委員會,你是他第一個長官,他跟你工作十年,直到你過世。在你去世前半年,有一次,你去國防研究院報告,慷慨激昂,葉萬安替你換簡報板上的大字報時,看到地上一攤水,細看居然是血,嚇一大跳,他低聲提醒你,你竟只往地上看一眼,繼續滔滔不絕。葉萬安後來才知道那是你痔瘡的血,自褲管流到地上。葉萬安今年九十三歲了,回想此事,仍很動容,「好震撼,我到現在都忘不了」。

張九如在追念你的悼文中,也提到你在開經貿會議時,痔血滴到辦公桌下,渾然不覺。

最後奪走你性命的是肝病。你長年身兼三職,一人當三人,一天當三天,直到倒下。你把三十年的工作,十年做完。

人才和國命有關

你是國民黨主政時的官員,但是,你不是國民黨員。國民黨現在被人貼的標籤只剩二二八、白色恐怖,但是,當年那個威權統治的政權,尚且知道「用人唯才」。

「人才和國命有關」,你常這麼說。這不是「宿命論」:國命不好,沒有人才。而是「因果論」:不識人才,不用人才,所以國命不好。這幾年,很多人充滿「亡國感」,常常私下嘆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就是一種「人才和國命」的「因果論」。國家用的不是「人才」而是「妖孽」,焉能不亡?

陳誠在1950年日記有一段反省錄,今天看來,特別讓人有感:

凡政府在決定政策前,能採納各方不同意見,為大多數民眾謀福利,這就是民主。

凡政府決定了政策,在執行時能貫徹意志,不問權貴與親朋,均「沒有例外」,這就是法治。

民主之精神在能擇善,法治之精神在能固執,古人所謂「擇善而固執之」,則庶幾近矣。

你就是那樣一個擇善固執的人。中研院研究員瞿宛文以「最後一代儒官」形容你,你受過傳統中華文化教育,充滿經世致用的胸懷,學的是電機,做的是經濟,擁有當年國家現代化時最需要的學問,卻仍像傳統知識分子用毛筆寫信、批公文、作絕句或律詩,並花十二年時間校釋《呂氏春秋》,辭職時潛心研究郭嵩燾(一個在清末即有現代知識的外交官,但為朝廷及時人所疑,抑鬱以終),撰寫他的年譜。傳統中華文化形塑了你的人格、器識,現代科學知識給了你促使國家富強的專業。「經世致用」於你,是生命的學問,一生的工作,半點不妥協。

當時國民黨政府灰頭土臉退守台灣,許多人既疑且懼,對你的創新進取,頗為側目,頻頻掣肘,而你愈挫愈奮,念茲在茲的是「突破經濟發展上的技術瓶頸、工業組織管理瓶頸,開通眾人腦筋上的瓶頸、開發能自己發明創新的腦筋」。而你也是一個知過必改的人,有錯認錯,曾為了一個中藥政策讀了《本草綱目》,發現自己的確有錯,立即修正,曾有記者譏你「朝令夕改」,你說,「知道錯了不改,那還得了」,有人質疑如此「豈非有損政府威信」,你說,「知過不改,才真的有損威信」。

中山堂同哭

你和陳誠相遇相知,對台灣產生革命性的巨變,我在半世紀後研讀你們的事,忍不住一再感念天佑台灣。

歷史令人戒慎恐懼的是,任何一個小小的環節都可能大大改變國家命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曾在《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追溯一段「中山堂同哭」的歷史場景:1950年,蔣介石希望陳誠擔任行政院長,遭到立院和黨部極大阻力,蔣介石為了說服同志,在中山堂的國民黨總理紀念月會痛陳「中華民國要亡了」,並說自己是「亡國之奴」,要跟「亡國之主」說幾句話,希望大家同心協力,「死裡求生」,蔣介石眼淚奪眶,多人泣下,終於讓陳誠組閣。

這真是「亡國感」的五內俱焚,憂憤交加。當年,若不是蔣介石堅持陳誠的人事案,並充分授權,若不是陳誠充分信任你,讓你先後或同時主掌生管會、工業委員會、中信局、經濟部、美援會、外貿會、台銀,台灣可能在十幾年內翻好幾番,飛快進入開發中國家之列?這麼多大權集中一人,這是多大的信任,多高的風險,但是,得其人時,這又是多有效率的授權。你沒有辜負這樣的相知,從代紡代織、進口替代到外匯改革,最後推出「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獎勵投資條例」,往自由經濟逐步邁進,民有民治民享,全民共富,讓台灣亮麗的出現在國際舞台。這是真正的讓台灣走出去。

1972年,你去世不到十年,《紐約時報》報導,台灣人均國民所得已為「亞洲最高國家之一」,「台灣貿易量將首次超過中國大陸的貿易總額達52億美元以上」,「維護了國家聲望,阻遏了共黨勢力的入侵」,這是國家主權、國家尊嚴、國家安全的真正維護。

尹先生,我在讀你的資料時,才知道當年的威權政治不是一言堂,只是達成共識後,反對者不會永無休止的扯後腿。台灣經濟改革,經過三次大辯論,國之重臣吵得臉紅脖粗,但拍板後,大家只有一條心。以外匯貿易改革為例,九人小組歷經數月爭論,只有你和陳誠有強烈改革企圖,其他財經金首長幾乎都一面倒的反對,最後陳誠把你的改革案呈報蔣介石,蔣明確指示,「外匯貿易政策必須改變,本案極客觀,不會錯」,堅持保守立場的外貿會主委兼財政部長徐柏園辭職,但跟屬下宣示:「政府既已決定執行全面性改革政策,我個人雖有異議,但我們應捐棄成見,全力配合」。事前力陳己見,事後絕不杯葛,這是何等廓然大公。

你和徐柏園對財經改革意見經常相左,陳誠除了讓你接任外貿會主委貫徹改革大計,還請了嚴家淦二次回鍋擔任財長,讓你好做事,台灣經濟才能飛速改革。但是,當你和糧食局長李連春對糧食出口政策衝突時,心直口快的你應是對李連春口出不遜,讓陳誠忍不住在日記裡兩度直言批評,「尹固有其長處,但對人對事有成見、偏見,實為最大缺點」,「尹仲容雖極能幹,但說話太多,尤其尹對李連春,不宜以責罵對之。」

大家都是為了國家,雖對政策有激烈衝突,但不記恨。你的么兒尹宙建中畢業即赴美讀書,對你的工作及交往並不熟悉,但他記得李連春,因為李連春常到尹府商談公事,「我媽媽1987年過世時,李連春送了好大的輓聯來」,讓他印象深刻。張九如說,「尹雖常面折同寅之非,但因其心地坦厚,終能使人人欣賞其剛直忠誠,慍而不怨」。記者張齡松在你逝世多年後,在一篇評論中寫道「當時恨他的人,如今都在懷念他」。

尹先生,「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原來應這樣解釋。(中)


【剪影】陳偉哲/郊區
陳偉哲/聯合報

有個地方叫遙遠。此地噪音絕種,光害薄弱,草皮繼承真實的翠綠,陽光懂得暖和每個避風的路人。風車是共同語言,順風勢徐徐轉出迷你幻覺,像小時候用力吹的小風車也不懂吹到哪粒星球去了。世界盡頭忽然有座村落,有村民經營雜貨店,還有一塊塊以時間兌換發酵完畢的乳酪,端坐木架散發連奶牛都不曾聞到的乳香。從城市的日記自我抽離,空頁設法安置在眼前親昵的大地,想像退休後,把全球的母語引渡到這裡再用乳酪的音調同化微微感受小小的成就感。我想起Isle of Innisfree與世無爭,荒涼是幸福的,是繁榮不斷矛盾的遺憾。穿越每棟房的故事,背對著貓喵狗吠牛哞黑綿羊咩咩叫,我願意花一整座白天跟風車聊起沿途的光景,憧憬慢慢捲入他的漩渦,換作另一種力量來磨碎穀類尚未涉世的成長史。

(本欄歡迎投稿,文長以300字為度,附照片一幀,稿寄:lianfu@udngroup.com)


【小詩房】陳顥仁/呻吟
陳顥仁/聯合報
愛的時候

骨頭打開

醒來之後

骨頭摺回來

一個空間

在裡面放碗

那麼深情

背拱起來

用身體裝飯


  訊息公告
台版《天氣之子》場景!大溪玻璃棧道限時開放拍仙照
被網友封為台版《天氣之子》場景的桃園大溪透明景觀橋,美景在IG上曝光,吸引不少遊客想前往朝聖。此處將在2020年1月開放,提供遊客免費入內拍照。

提早上班出車禍 不是職災?
上下班途中受傷的通勤災害是否屬於職業災害,需從適當時間通勤途中、日常居或住處所往返就業場所過程、非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無重大交通違規等四大要件加以掌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