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巧合?核三廠一號機甫降轉 內科跳電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6/19 第587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巧合?核三廠一號機甫降轉 內科跳電
記者陳儷方、林麗玉、黃婉婷/台北聯合報
夏季用電高峰期尚未來到,民眾的缺電憂慮卻日益加深。核三廠一號機將於下月廿七日停機,昨天開始逐步遞減運轉,儘管政府官員掛保證表示不缺電,但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昨天接近中午傳出無預警跳電,由於AI晶片大廠輝達的台灣分公司位在內科,跳電事故再度讓供電問題引發關注。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此次跳電與缺電無關,會盡快把問題點找出來補強。

核三廠一號機組四十年運轉執照將於七月廿七日到期,機組屆時將停止運轉進入除役階段,台電核三廠表示,一號機昨天開始遞減運轉,每天約降九百萬瓦。不過,根據台電公告的電力資訊,核三一號機昨天白天仍全力發電,淨發電量占裝置容量比率維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上下,與往常相同,二號機也是相當的比率。

核三廠一號機就在酷熱的夏天準備停機除役,台電又被發現前天核三廠柴油氣渦輪機都被啟動供電,翡翠、石門兩大水庫放水發電,外界擔心缺電才是真相。郭智輝昨表示,不論是水庫的放水發電,還是核三柴油氣渦輪機的發電,都是例行的發電機組測試,確定發電機組是否能正常運作,完全沒有缺電。

就在郭智輝講完「完全沒有缺電」的兩個小時後,台北市內科就傳出六五五用電戶無預警停電,台電表示,因地下電纜接頭故障導致饋線跳脫而停電,已更換故障設備修復。當地的瑞光里長黃崇賢說,接近中午高溫炎熱,大家也只能心平氣和等來電;北市府副發言人李政軒表示,希望中央全面檢視能源政策,否則對地方產業發展及基本民生影響甚巨。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訪台,外傳他規畫設立第二座研發中心的地點就靠近內科,當時他表示輝達會擴大在台投資,但也說發展半導體產業需要足夠電力,內科跳電因此引發缺電疑慮,更被網友形容為黃仁勳的缺電擔憂一語成讖。

但郭智輝說,內科跳電與缺電沒有關係,「那是跳電,不是缺電」,可能是妥善率沒有做好,很多這類的跳電,會發生在人多或突然增加很多人,或是設備比較舊的地方,剛好還沒有維修到,就這樣跳電。

而對於核三一號機除役後的供電缺口,根據經濟部今年的上線及除役電力盤點,核三廠一號機、麥寮二號機等機組將除役,總裝置容量四四二萬瓩,至於新上線機組有豐德三號機、大潭九號、新七號機和興達新一機,總裝置容量四四三萬瓩,除役與新上線的裝置容量相當。

儘管如此,學者擔心能否「如期上線供電」才是問題。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大潭九號機及新七號機都要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供應天然氣,但三接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四月才能供氣測試運轉,今年的上線機組怎麼能把無法獲得三接天然氣供應的大潭九號及新七號機算進去?簡直畫餅充飢;今年備轉容量率最低恐降至百分之一點五,逼近限電準備的黑燈。

 
碳匯方法學 學者籲快上路
記者胡瑞玲/台北報導聯合報
企業瘋種樹優化ESG報告,但實際上自然碳匯方法學目前僅通過一項,想以此取得碳權並不容易。中興大學循環經濟學院長王升陽表示,儘管企業種樹被質疑「漂綠」,但不能什麼都不做,建議直接套用國際現有方法學規範,再因地制宜調整,愈快上路愈好;另現任環委邱祈榮認為,企業因碳匯取得的碳權應優先抵扣自身碳排。

目前環境部通過的自願減量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一項,已預告的森林經營、竹林經營、紅樹林和海草復育、改進農業土地管理、低生長林增匯等六項方法學還在審查中。

王升陽表示,建議台灣可直接參考國際自然碳匯方法學的標準規範,再因地制宜修改,讓方法學盡快上路,逐步朝二○五○淨零目標邁進。

但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認為,政府釋出國有地讓企業種樹,但要由誰來種、種植的林木又由誰來管理都是問題,不僅沒有考量土地、人力、管理的成本,還有圖利廠商的疑慮。

邱祈榮認為,若連方法學本身都無法解釋清楚,後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企業若有能力種樹累積碳匯,獲得的碳權應優先抵扣其碳排而非拿出拍賣,才有實質意義。

他舉例,目前通過的植樹方法學其實並不完整,其要求符合包含二○○○年以後種植的樹木等條件,卻有企業二○○一年種樹,如今再以植樹方法學申請未來廿年的碳權,「因為有這漏洞,企業可以拿該批樹木申請未來廿年、四十年、六十年的碳權,而無法可管」。

 
經長:內科跳電不是缺電 外界憂未來衝擊輝達研發中心運作
記者陳儷方、林薏茹、黃晶琳、劉芳經濟日報

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昨(18)日上午11時無預警跳電,再次引發缺電討論。經濟部長郭智輝昨強調,「那是跳電,不是缺電」,核三機組除役後的電力來源,經濟部都有準備,「完全沒有缺電。」

核三廠1號機就在高溫的夏天要停機除役,台電又被發現兩大水庫放水發電,以及核三廠柴油氣渦輪機都被啟動供電,讓外界擔心缺電問題。

郭智輝昨日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無論是水庫放水發電,還是核三柴油氣渦輪機發電,都是例行發電機組測試,確定機組能否正常運作,完全沒有缺電。

然而,昨日台北市內科一度有655用電戶無預警停電,由於內科是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規劃設立亞洲首座AI研發中心之處,格外受到關注。

郭智輝昨日強調,內科跳電與缺電沒有關係,「那是跳電,不是缺電」,可能是妥善率沒有做好。

台電表示,內科跳電主要是因地下電纜接頭故障,導致饋線跳脫停電,已更換故障設備修復。

內科跳電,但據了解,除台達電停電數分鐘隨即供電外,包括仁寶、遠傳、是方、光寶等位於內科的營運總部大樓均未受影響。

核三廠1號機昨日起逐步遞減運轉,直至7月27日執照屆期停機,機組將停止運轉進入除役階段。據台電公告電力資訊,核三廠1號機昨日整個白天仍是全力發電,淨發電量占裝置容量比率維持在99%上下,與往常相同,2號機也是相當比率。

台電發言人蔡志孟說明,核三廠1號機遞減運轉會分階段進行,每天大約降低0.9%功率,在7月27日以前有39天的時間可慢慢遞減運轉,至7月27日真正停機,因為每日遞減幅度很小,初期比較不明顯。

根據經濟部2024年盤點,核三廠1號機、麥寮2號機、興達3、4號機、協和3、4號機、通霄4、5號機等除役機組裝置容量合計442萬瓩。

新上線機組有豐德3號機、大潭9號機、大潭7號機、興達新1機等裝置容量443萬瓩,除役與新上線裝置容量相當。

 
核電備用說…不切實際
記者林縉明、余弦妙/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賴總統去年競選期間拋出「核電備用說」,認為若發生戰爭,核電可做為緊急備用選項,行政院長卓榮泰昨(18)日被立委問及此事是否還在討論中?卓回應,若經過安全檢查可使用,或許是選項,但現在核電廠延役程序無法開始,也不希望兩岸戰爭的前提發生。

卓榮泰表示,首先,希望兩岸爆發戰爭的前提不會發生;現在核三廠面臨除役,若要延役須經安全檢查程序,時間長達三至五年,這段時間無法發電,如何成為緊急備用能源選項?如經過安全檢查還是可以用,也許是一個選項,但這個程序無法開始。如果未來核能有新的發展,又是另一種討論。

另外,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提出,希望台電能自負盈虧,不應一味靠政府撥補,引發討論。卓榮泰表示,郭智輝用民間企業方式管理台電絕對是對的,如何讓台電未來營運需要共同努力。

對於電價調漲,卓榮泰說,電價由電價審議委員會處理,未來電價以穩定民生用電為最大原則和優先考量,用電大戶多負擔一點,以符合社會公平跟社會觀感。

 
企業種樹換碳權 環境部坦言歹賺
記者胡瑞玲/台北報導聯合報
近年企業為爭取碳權瘋狂搶種樹,但實際要取得碳權並非易事,除要符合三條件外,還要透過適用的方法學申請、執行,才有可能取得。環境部坦言,種樹取得碳權耗時又耗成本,「不如更換LED燈泡節電快速」,但能優化ESG報告,也可固碳、協助森林經營,仍鼓勵民間企業多種樹。

不少企業盼透過種樹以獲得碳權,如台積電在二○二一年與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市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盤點規畫適宜土地讓台積電種樹。根據環境部資料,一公頃林地每年能吸收約十公噸二氧化碳,以台積電總綠化面積十六點三公頃換算,種植廿年後,每年預估能創造一六三公噸的碳匯。

另外,環境部自一九九五年起推動「空氣品質淨化區」,以植物滯塵及吸收空氣汙染物特性,企業、民間團體也能透過認養基地參與維運,作為實踐ESG目標的具體行動。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國迄今共維運一二八一處基地,每年預估可創造一萬二六九○公噸的碳匯。

不過環境部氣候署減量交易組長蘇意筠指出,若想透過種植樹木取得碳權,耗費的時間及成本浩大,還需要達到樹木不得超過廿二年,二○○○年以後種植的樹木才納入計算、種植面積須超過○點五公頃、種植時的擾動面積不能超過一定比例等條件,才能透過自然碳匯的方法學來申請。

蘇意筠舉例,空品淨化區分為從無到有種植林木,以及既有樹林中再增植。前者符合造林與植林方法學的精神,若符合上述申請的三條件,就有機會取得碳權;後者若要申請碳權,以森林經營方法學較為合適,但該方法學目前還在進行資源減量審議會初審中。

蘇意筠坦言,種樹取得碳權耗時又耗成本,甚至還可能被質疑漂綠,就算有方法學也因條件嚴謹不易取得碳權,「還不如更換LED燈泡節電快速」。

但蘇意筠也強調,植樹、經營森林除可固碳,也可能具備生物多樣性,用植樹、經營森林獲得的碳權,還可上架至碳權交易所,拍賣給環評需增量抵換或想抵扣碳費的企業,因此仍鼓勵企業團體多種樹。

 
老年年金漲 85萬人受惠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勞保基金水位首度破兆元,財務明顯改善,惟勞保年金支出仍持續擴大。除了領勞保年金人數愈來愈多、活到老領到老,使得勞保年金支出如滾雪球成長外,近年全球通膨高漲,勞保年金隨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而調升,使勞保支出持續擴大。

為抗衡通膨,勞工保險條例規定,當CPI累計成長率達5%,勞保年金就會啟動調升機制。勞動部已公布,2009、2010、2013、2014、2015、2019、2020年及2021年等八年度累計CPI調幅已跨越5%門檻,會自5月起調升,調幅為5.51%至7.59%之間,不但創下調整最多年度的一次,也創史上最高調幅,初估有85萬名勞工受惠,這筆調升年金將於6月27日首度入帳。

勞保局表示,屆時勞工會在6月27日領到二筆給付,一筆是原本請領金額,另一筆則是調升後的加發金額,顯示為「物價調整」;至7月才合併計算顯示。

近年因全球通膨,物價飛漲,勞保局大規模進行調整退休勞工的勞保年金。2022年5月已調升五個年度請領勞保年金,約有49.2萬人受惠;2023年5月再調升五個年度,預計受惠人數更多達66萬人;2024年則調升八個年度,受惠人數高達約85萬人。

截至2023年底已有174.2萬人領取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領1.8萬元計算,近年通膨高漲,勞保老年年金至少已多調5%計算,勞保老年年金每年多支出因此至少增加200億元。

 
勞保基金規模首度突破兆元 撥補金額全數到位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勞動部昨(18)日表示,今年政府編列1,200億元撥補勞工保險基金,加計疫後特別預算100億元,今年共計撥補1,300億元,已全數到位,勞保基金水位首度達破兆元規模。

政府今年撥補的1,300億元,陸續在元月5日到位300億元、2月29日到位300億元、6月3日到位700億元。而截至4月底,勞保基金規模達9,809.7億元,5月收益回升、加上6月撥補到位的700億元,水位至少1兆510億元以上。

勞動部長何佩珊已定調,撥補就是勞保改革,未來政府會持續撥補勞保,勞動部爭取以不低於過去年度撥補金額為原則。因行政院今年以預算挹注勞保財務1,200億,也就是說,勞動部將爭取2025年撥補至少1,200億元,全案待行政院拍板。

勞動部昨日舉行例行記者會,勞動保險司長陳美女表示,政府自2020年起持續撥補勞保基金,在搭配多元投資運用下,勞保基金餘額呈穩定成長,2022年底為7,534億元,2023年底為8,729億元,2024年截至4月底收益數660億元,收益率7.71%,基金餘額為9,809.7億元。

若再加上近期政府撥補款項全數到位,以及預計5月勞保基金收益數回升,整體來說,勞保基金水位上升將達破兆規模,這是史上第一次。陳美女並說,勞保基金財務穩定成長,請勞工不用擔心。

政院持續撥補勞保,除推升勞保基金水位,原預估勞保基金2028年即將用盡而面臨破產大限,也有望因此延後數年。

官員表示,勞保財務每三年精算一次,上次精算是2021年,當時精算將勞保基金收益率提高至4%,加上政府2020年至2022年共撥補720億元,讓勞保基金破產年限延後二年,至2028年破產。勞保局現已委外,將以2023年底為基準,再次進行勞保精算,報告預計2025年初發布,備受外界關注。

外界預估,近年因政府大力撥補,再加上2023年全年勞保基金收益大幅增加挹注,2024年收益亦相對樂觀,將有助改善勞保財務,破產年限再往後延數年。

行政院已連續五年撥補勞保基金,從2020年的200億元、2021年的220億元、2022年的300億元,2023年450億元、2024年的1,200億元,加上疫後特別預算共300億元、分三年撥補,政府確定撥補金額合計高達2,670億元。其中,疫後條例撥補是分三年執行,每年撥100億元,目前已撥補二年,剩下的100億元將於2025年撥補。


延伸閱讀

老年年金漲 85萬人受惠

勞保改革只提撥補?何佩珊:撥補只是改革方案之一

 
國際財經要聞
風險偏好情緒提振全球市場 國際油價走揚
紐約18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在投資人的風險偏好情緒提振全球市場之際,國際油價上漲至數週以來的高點。

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州中級原油7月交割價上漲1.24美元,來到每桶81.57美元。

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8月交割價揚升1.08美元,來到每桶85.33美元。

 
從零件小廠到AI巨擘 輝達再寫驚人歷史
紐約18日專電中央社
人工智慧(AI)晶片龍頭輝達今天再創歷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美國媒體報導,華爾街投資人瞭解,擁有獨特技術的輝達是各家人工智慧與數據業者不可或缺的,如今成為市場霸主。

輝達(NVIDIA)股票7日交易後1股分拆為10股,在市場高度期待與基金換股追捧下,美東時間18日上午股價上漲3.2%,市值規模達到3.33兆美元(約新台幣107兆元),超越科技股老大哥微軟(Microsoft)與蘋果(Apple Inc.),再度寫下生成式人工智慧晶片才是當今市場霸主的驚人歷史。

美國財經頻道CNBC分析,輝達產品占科技業者資料中心晶片的8成市場,OpenAI、微軟、谷歌(Google,Alphabet)、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Meta)等業者苦苦追趕,並要求追加訂單,以建立因應人工智慧風潮所需的AI處理模式產生的龐大工作量需求。

輝達再度成為美國媒體頭條,這家1991年成立的公司,早期不過是電玩玩家需要高解析度3D影像追捧的硬體零件業者,之後虛擬貨幣挖礦晶片(Mining Chips)與雲端線上電競都需要輝達的產品。

過去兩年,華爾街投資人瞭解輝達技術才是沒有停歇跡象AI風潮背後的推手,執行長黃仁勳身價逼近1170億美元,富比士雜誌(Forbes)報導他已是全球排名第11的富豪。

過去半年,微軟受AI風潮帶動股價成長約兩成,旗下的OpenAI與新版作業系統都融入人工智慧技術。微軟的最新雲端Azure和AI技術Coplite+都使用輝達繪圖處理器(GPU),等同沒有輝達就沒有微軟AI。如今相對於輝達,微軟漲幅如小巫見大巫,輝達市值18日超越它的重要客戶。

有趣的是,輝達今年漲幅已達160%,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影響相關個股並帶動美股波動,但至今仍不是道瓊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的成分股。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輝達去年在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成分股中獨領風騷,市值成長3倍,表現遠遠拋離重要成分股與大盤。

 
輝達超越微軟市值稱冠 推動美股史指那指續收新高
財經新聞組編譯張大仁/綜合整理世界日報
隨著人工智慧寵兒輝達繼續邁向新高,超越微軟成為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史坦普500指數升至新高。

史指上漲13.8點或0.25%收5487.03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5.21點或0.03%收1萬7862.23點,收盤也創歷史新高。道瓊工業指數上漲56.76點或0.15%收3萬8834.86點。

Mahoney Asset Management創辦人馬洪尼(Ken Mahoney)表示,「你會看到投資人試圖盡可能長時間地與輝達和其概念股恭逢其盛,但現在二線個股也浮出水面」,「資金並沒有離開市場,但我確實感覺到本季領漲者正在輪換。」

輝達上漲3.51%,超越微軟成為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在本月初市值突破3兆元並輕鬆超越蘋果後,繼續其里程碑式的發展。自今年年初以來,這家晶片製造商的股價已飆升174%,因為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一些半導體股也隨之上漲,高通和台積電分別上漲2.19%和1.38%。美光科技上漲3.8%。由於零售銷售報告弱於預期,引發人們對經濟放緩和聯準會降息的希望,美國公債殖利率下降也對該產業產生吸引力。

獨立顧問聯盟投資長扎卡雷利(Chris Zaccarelli)表示:「如果沒有消費者,這個牛市將會陷入停滯,因此投資人需要看到更多的消費者支出,而不是實質性的放緩,這一點本報告可能證明了這一點。」

貝萊德推出一款新的主動式ETF,該ETF與一家高評級共同基金有著相同的DNA。

貝萊德高收益ETF(BRHY)與貝萊德高收益共同基金擁有相同的策略和投資組合經理,貝萊德高收益共同基金擁有晨星四星評級,殖利率高於6%。對投資人來說,該ETF的價格也較低。

貝萊德並不是唯一一家進一步進軍高收益領域的公司。該基金是本季上市的幾隻高收益ETF之一,伴隨著聯準會降息迫在眉睫以及美國經濟放緩的一些跡象。

高盛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柯斯汀(David Kostin)討論了他對調升年底預期的看法。他預計史指2024年年底將達到5600點,比他先前的預測高出400點。這項預測在某種程度上與微軟、輝達、Alphabet、亞馬遜和Meta的獲利快速成長有關。

科斯汀說,這5家公司「真正推動了市場」,「這的確是今年的重點。」

在過去20個交易日中,即使大多數成份股收低,但史指有7個交易日上揚。根據Bespoke Investment Group,自1990年以來,這種情況只發生過3次。

在這段長時間內上次出現分歧是在2020年8月。Bespoke指出,當時大型科技公司被認為是新冠疫情的主要受益者。

聯準會理事庫格勒表示,她有信心通膨將繼續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並允許今年稍後降息,「雖然我對通膨下降持謹慎樂觀態度,但通膨仍然過高,而且下降緩慢。我相信政策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她補充指出,「我相信經濟狀況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經濟按照我的預期發展,今年稍後開始放鬆政策可能是合適的。」

在主題樂園營運商宣布合併將於7月1日完成後,Cedar Fair和六旗遊樂園(Six Flags)的股價上漲。

合併後的公司將以六旗娛樂公司的名義運作,使用股票代碼「FUN」。六旗還宣布,將向交易結束時持有該股票的投資者派發每股1.53元的特別股利。該合併方案於去年11月首次宣布。

Cedar Fair上漲8.18%,而六旗則上漲5.79%。兩者均觸及至少一年來的最高點。

西方石油公司上漲1.74%。一份最新監管文件顯示,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買進更多該公司股票,將其持股比例提高到近29%。

該股落後大盤,2024年僅上漲2.3%。

 
財星評選東南亞500大/托克營收稱冠 星展最賺錢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東南亞受惠於西方業者分散供應鏈,大舉前往此區設廠,加上東南亞國內生產毛額(GDP)快速成長,在2015~2023年間激增56%以上,逼近4兆美元。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有感於此區潛力,首次發布東南亞前500大企業排名。

財星以2023會計年度的營收為基準,評比東南亞七國的企業,包括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編制出此區前500大企業排行榜。

財星發現,新加坡原物料貿易巨擘托克集團(Trafigura),是此區規模最大的公司,去年營收達2,440億美元。托克的獲利能力驚人,儘管2023年營收年減23%,盈餘卻改寫歷來新高,達74億美元。

至於東南亞最賺錢的公司是星展銀行(DBS),去年盈餘為75億美元。此區獲利最高的前20家企業,有九家是銀行。

東南亞最大製造商則是偉創力(Flex),以264億美元的營收,登上此區第八大企業。偉創力生產商品種類繁多,包括電腦、呼吸器、車用零件、電動工具、吸塵器等,該公司雖在矽谷創立,但於1990年在新加坡註冊登記。東南亞前500大企業中,有30位女執行長,偉創力的蔚阮欣(Revathi Advaithi)是其中一員。

另外,東南亞公司排行榜上,有五家業者足以獲納去年的財星全球前500大企業。五家公司中營收最低者為310億美元。這五家公司占東南亞前500大企業總營收的26%。

各國而言,東南亞前500大公司中,以印尼企業最多,達110家,印尼擁有2.8億人口,GDP為1.5兆美元。泰國緊追在後,有107家企業上榜,該國人口達7,000萬人,GDP為5,500億美元。新加坡雖然僅有560萬人,卻以84家企業位居第三。

越南是此區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有70家公司上榜,是上榜企業第四多的國家。當地的龍頭業者是國營石油集團Petrolimex,去年營收115億美元。

東南亞前500大企業去年總營收為1.8兆美元,年減2.5%、或450億美元。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柬埔寨以外的核心六國展現出相對韌性,2023年GDP均攀升。

 
美股重量級ETF大幅拉高權重 輝達股票迎百億美元活水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股一檔規模710億美元(約新台幣2.3兆元)的重量級科技指數型基金(ETF)周五(21日)收盤起,將依照經調整後市值改變部位,輝達(NVIDIA)權重將獲大幅拉高15個百分點,成為第二大成分股,預料將為輝達股票帶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活水,蘋果權重則將遭調降,股價可能遭遇賣壓。

道富環球(SSGA)發行的科技精選產業SPDR基金(代號:XLK),其追蹤的標普科技精選產業指數將21日收盤時,根據經調整後市值重新平衡,微軟仍將是該指數的最大個股,輝達權重將提高到第二大,並調降蘋果權重。

道富SPDR美洲研究部門主管巴爾托利尼(Matthew Bartolini)說,在本周五新權重實施後,微軟權重將從目前的約22%降至21%左右,輝達權重將從目前僅6%拉高至約21%,蘋果權重則從約22%驟減至4.5%左右,這項調整的有效期間為一季,即便蘋果市值在這段期間大幅超越輝達。

因此,科技精選產業SPDR也將隨之調整部位組成,分析師以該ETF約710億美元的規模推算,若調整15個百分點的權重,相當於調整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

也有分析師估算,該ETF準備買進110億美元的輝達股票,同時大賣120億美元的蘋果股票。這個數字絕非微不足道,因為蘋果股票可能遭賣出的推估金額,相當於過去三個月的平均每日交易額。

科技精選產業SPDR之前持有輝達股票占比大幅偏低的原因,是美國一項規定避免共同基金投資太過集中在少數個股,也就是若有個股部位占資產超過5%資產,這些持股的總占比不能超過50%,目前該ETF對微軟和蘋果的權重分別是22%,輝達權重為5.7%,以避免超過50%的集中門檻。


延伸閱讀

從零件小廠到 AI 巨擘 輝達再寫驚人歷史...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輝達超越微軟 市值躍居全球上市公司第一

黃仁勳再賣輝達24萬股 價值約3,100萬美元

 
輝達超越微軟 市值躍居全球上市公司第一
紐約18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人工智慧(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今天在美國盤中市值超越微軟(Microsoft),成為全球目前價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美國財經頻道CNBC報導,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交易的輝達,今天盤中股價上漲3.2%,推升該公司市值達到3.33兆美元(新台幣約107兆元),超越微軟。

輝達市值在6月稍早首度抵達3兆美元里程碑,並且超越蘋果。

 
黃仁勳再賣輝達24萬股 價值約3,100萬美元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根據向美國證管會(SEC)的申報資料,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分別於本月13日、14日各出售12萬股輝達股票,總價值約3,100萬美元。

finviz.com彙整的資料顯示,這兩筆交易每股平均售價分別約128.74美元和131.73美元。輝達17日收盤價為130.98美元。

黃仁勳上次出售輝達股票是在去年9月14日,當時他行使選擇權,以每股4美元購買29,684股,然後將其出售,平均售價為455.75美元,套現近1,350萬美元。在他上次出售股票後,輝達股價在九個月內上漲了兩倍,過去一個月漲42%。

黃仁勳並不是唯一出售股票的輝達高層,營運執行副總裁休魁斯特(Debora Shoquist)於6月3日出售41,140股股票,價值超過4,500萬美元。根據Washington Service彙編的數據,隨著輝達股價持續上漲,今年來公司內部人士已套現價值超過7億美元的股票。

 
要聞
信用卡簽帳 刷出最強5月
記者楊筱筠、林勁傑/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在海外旅遊與母親節檔期促銷下,國銀5月簽帳金額噴發達3,728億元,寫下歷年同期新高,較4月大幅成長131億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逾6%。

其中,中信銀拿下流通卡、有效卡、刷卡王三寶座,有效卡行前三名為中信銀、北富銀與玉山銀;星展銀因換卡單月發出44.9萬張巨量。

今年5月全體銀行單月刷出3,728億元,不但寫下今年第二高,並創歷年同期新高,更成為有統計資料以來第四高紀錄。

國銀業者認為,今年全年信用卡簽帳金額將有機會突破去年刷卡4.1兆元紀錄,因累計今年前五月,國人已經刷破1.78兆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2,076億元,年成長13%,全年有機會挑戰4.2兆元新天量。

強勁刷卡力道,帶動國銀信用卡手續費淨收益大幅成長。北富銀指出,財富管理穩健成長,加上今年信用卡客戶基本盤擴大,帶動有效卡及簽帳金額較同期大幅成長,貢獻手續費淨收益成長;國泰世華銀也指出,受惠財管各項商品銷量提升、信用卡海外簽帳金額增加,累計淨手續費收入表現亮眼。

 
身障投保被拒 三管道申訴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保險業者小心了,不公平對待身障者投保,恐遭金管會開鍘。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昨(18)日說,身障者在投保時,有遇到一、被業務員逕行拒絕受理,二、業務員拒絕協助送件或勸退,三、保險公司僅因身障者就拒保等這三種情況,可提出申訴。

有三大申訴管道,一、致電金管會1998專線,寫信到金管會電子民意信箱或郵寄申訴資料至金管會保險局,並請主動表示為身心障礙者,以利金管會瞭解個案爭議有無受到不公平對待情形。

二、致電產、壽險公會身心障礙者投保申訴專線(產險公會:0800-221-783;壽險公會:0800-221-348),金管會已責成產、壽險公會與所屬會員公司建立聯繫處理窗口,即時處理相關申訴案件。

三、向業務員所屬保險公司之客服管道(如0800、官網、客服中心等)反映。林志憲說,過去常見身障者被拒保都是健康險居多,基本上,金管會是尊重各業者的核保程序,但不能因為身障者就拒保,應該要做評估並據實向身障者回覆說明。

據金管會統計,2021年、2022年共有12件因對身障者投保不公挨罰,累計罰鍰達720萬元,每件裁罰金額都是60萬元。

 
台彩董座 黃志宜接任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彩券公司昨(18)日召開董事會,因應原董事長薛香川任期屆滿,昨日會中決議將由董事黃志宜擔任董事長,即日起生效。台灣彩券指出,未來將在黃志宜董事長領導下,繼續為台灣的公益彩券產業穩健發展努力。

黃志宜擁有豐富完整的彩券經歷。過去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EMBA),歷任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法人金融、零售金融、財富管理、區域經理等業務,於2007年8月至2017年1月獲聘出任台灣彩券公司總經理。

黃志宜擔任台灣彩券總經理期間,經營彩券初期,以穩定系統為優先,創新彩券行銷方式,逐步將彩券年銷售額從600多億提升到破千億,甚至創下2015年銷售額1,376億元的歷史新高紀錄。

 
央行標售10年債銀行搶翻 得標比重衝逾83%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昨(18)日標售10年期公債,得標利率落於1.675%,符合市場預期,並較5月10日發行的同年期乙類公債得標利率1.68%,微幅下跌0.005個百分點;央行統計顯示,本期公債標售金額350億元,獲銀行業熱烈搶購,得標比重衝上83.43%,創近一年半以來同年期公債最高水準。

央行上周四召開理事會決議維持利率政策不變,但加碼第六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及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個百分點;央行指出,調升存準率1碼的效果等於從市場上收回1,200億元的資金。

央行理監事會後首場公債標售昨日登場,資深債券商主管分析,從銀行大舉搶下逾83%的籌碼看來,目前10年公債的水準被銀行所認可,得標利率1.675%,也符合市場預期的1.65%至1.68%區間。

央行上周四決議調升存準率,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但昨天的10年期公債得標利率仍低於5月標售的同年期乙類公債,對此,資深債券商主管說,央行調升存準率1碼,等於從市場收回1,200億元資金,和央行發行1,200億元定存單的意義相當,對市場的影響不大。

央行統計顯示,昨天標售的10年期公債,銀行業得標83.43%、最為積極,證券業則抱回剩餘的16.57%,票券業與保險業均空手而歸。

央行資料顯示,今年6月至昨天為止,央行定存單到期金額為4兆0,377.95億元,發行金額為3兆5,811.5億元,在這段時間內減少發行4,566.45億元,央行定存單餘額為7兆3,085.7億元。

央行表示,調升存準率及發行定存單都是央行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透過降低市場流動性,達成貨幣數量管理成效,不過兩者使用時機不同,且收回資金的效果及鎖住期間亦不同。

首先,調升存準率將增加銀行準備金應提額度,降低銀行可用資金,短期能立即、有效達成流動性管理;中長期將使銀行對投資與新承做放款更加審慎,且影響效果明確,宣示效果強,且鎖住資金的期限長,是有效降低流動性的貨幣政策工具。

至於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因應短期市場資金情勢而進行日常的操作,其收回資金成效與鎖住期間需視銀行意願而定;當金融市場資金產生暫時性的緊縮或寬鬆時,央行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放出或收回資金,以調節當日銀行體系資金水位。目前央行定存單發行餘額以28天期以內金額最多,占比近七成六。

 
上海銀拓版圖 擬設日、澳分行
記者林勁傑/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上海商銀(5876)將持續擴大國際金融版圖,今年評估前往日本、澳洲設立分行,尤其著眼於台積電至日本熊本投資後相關供應鏈商機。至於持股達99.9%的柬埔寨AMK也在當地主管機關要求下,計劃於明年申請轉型為商業銀行。

上海銀行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的新建總行大樓,昨(18)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由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與該行董事長李慶言、常務董事榮康信、獨立常務董事陳木在及總經理郭進一共同主持。大股東榮家也齊聚一堂。

上海商銀目前於國內有74家分行,並布局亞太,拓展國際金融版圖,於香港、中國大陸無錫、越南同奈及新加坡設立分行,在柬埔寨、泰國、印尼及越南北寧設立代表人辦事處,並於柬埔寨投資AMK 微型金融子公司,香港也擁有子行上海商業銀行。

李慶言表示,上海商銀以台灣市場為業務基礎,深耕傳統金融,發展數位金融、高資產財富管理和資產傳承業務,建立策略性投資部位,並擴大國際金融服務版圖。

上海商銀發言人呂紹宇提到,今年將評估前往日本、澳洲設立分行,尤其著眼於台積電至日本熊本投資後相關供應鏈商機。他強調,現有東南亞辦事處升格分行不易,泰國政府不讓外資銀行辦事處直升分行,而是鼓勵去購併當地規模小、體質較不健全的銀行;印尼也不開放新分行申設。

陳彥良致詞時指出,上海商銀是國內少有的「儲蓄銀行」,1915年成立時資本額只有10萬元,如今成長為資本額486億元、淨值近2,000億元,資產更超過1.5兆。他並提到,金管會現在的目標是安全和發展並進,提出更多政策辦法,讓金融業有更多機會。

近年中型銀行吹起興建大樓風,上海商銀此棟鑽石意象的總行大樓也與陽信銀斥資80億元於去年啟用的總行大樓相鄰。

上海商銀於2020年1月開始歷時五個月的舊大樓拆除工程,並於同年6月開工興建基地面積約705坪,地上16層樓、地下四層,總工程及精裝修費用約35億元,歷時三年多建造,於2023年9月正式取得使用執照。

新總行大樓外觀如同鑽石意象,設計透過斜交的幾何造型和淺色金屬質感的玻璃帷幕,兼具現代環保及智慧節能。建築結構以超耐震規格打造,耐震係數高達法規的1.5倍,並配備樓板調諧質量阻尼器及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人民幣存款 上月大增51億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銀人民幣存款餘額止跌回升。中央銀行昨(18)日公布,5月國銀人民幣存款為人民幣1,307.87億元,單月大增人民幣51.91億元;央行外匯局副局長洪櫻芬解釋,5月人民幣存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的電子業法人客戶收到大陸地區匯入投資所得與股利收入,國內散戶則是持續減持。

央行資料指出,5月外匯指定銀行(DBU)的人民幣存款餘額為人民幣961.72億元,較前一個月僅微幅減少人民幣1.25億元。洪櫻芬解釋,5月DBU的人民幣存款餘額大致持平,主要是法人戶存款微幅增加,但個人戶減少,兩相抵銷下差異不大。

不過,5月台商海外資金調度中心OBU的人民幣存款餘額單月劇增人民幣53.16億元,為過去較為少見的情況;對此,洪櫻芬表示,主要是有電子法人客戶收到大陸地區的匯入投資所得與股利收入,且金額還不少。

央行統計顯示,5月國銀人民幣存款合計為人民幣1,307.87億元,月增人民幣51.91億元。

對於人民幣存款餘額跌至近十年半新低後終於回漲,是否代表人民幣存款跌勢已經終止,洪櫻芬說,因為本月有OBU法人客戶收到大陸地區匯入投資收益的特殊因素,是否代表國人已經回心轉意、願意持有較多人民幣,目前還很難說。

洪櫻芬指出,目前國銀各天期人民幣最優存款專案,1個月期為永豐銀行的5.7%,3個月期為陽信銀行的1.9%,6個月期為渣打銀行的2.2%,1年期為陽信銀行的2.2%。

央行統計顯示,5月人民幣兌美元貶值0.36%;人民幣兌新台幣貶值0.75%。

截至5月底,國銀外匯指定銀行(DBU)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辦理人民幣業務的家數分別為65家及56家。

 
投信投顧引進「另類基金」 鬆綁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金管會昨(18)日宣布,最快今年底前,39家國內投信投顧業者將可擴大引進國外公司發行「另類基金」(如投資黃金、不動產等非有價證券)在台銷售。從過去國外公司只能「一對一」委託一家做基金總代理,未來改以「基金別」,如發行三檔基金就可委託三家做代理銷售。

此舉對國外資產管理機構來說,選擇在台銷售通路時更有彈性,可提高引進多元商品的意願;國內投信投顧業者則可擴大基金總代理的合作空間,擴大高資產業務範圍;投資人也增加投資管道,國內外公司與投資人同享利多。

這也是金管會新任主委彭金隆就任滿月的政策大菜。他在2024年行動創新法規調適的八大鬆綁措施中,其中研擬放寬國外資產管理機構發行未具投信基金性質的境外基金,在台銷售總代理的限制。

所謂「未具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性質」,是指資產池中,投資股債等有價證券低於六成,主要是投資如黃金、不動產、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主,市場多稱是「另類基金」,銷售對象限以專業投資機構、高資產大戶。

依現行規定,國外資產管理機構要來台銷售這些「另類基金」,僅限委託一家基金總代理人,等於只能「一對一」;未來將依基金檔數,如國外公司發行三檔另類基金,就可委託三家基金總代理人銷售。

據金管會統計,目前共有39家國內投信投顧業者都符合境外總代理人資格,截至4月底有九家業者總代理17檔境外的「另類基金」,總銷售規模170億元。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舉例,新制上路後,這17檔境外基金就可委託17家基金總代理人公司銷售,可擴大國內外公司合作空間。

她說,因各投信投顧專長不同,客戶屬性也不同,有些基金投資屬性,也可能偏向特定客群,鬆綁境外公司委託在台的基金總代理銷售機構後,可擴大銷售金額,成本也有機會降低。

金管會將修正相關函令,最快今年底放行。這也是金管會在2022年先鬆綁承辦高資產財管的國銀,可對其高資產大戶銷售境外的「另類基金」,再進一步放寬境外公司發行這些另類基金時,在台銷售通路的彈性。

金管會是在2022年8月18日宣布,開放承辦財管2.0的銀行業者,可對其高資產財管客戶提供海外私募股權基金、避險基金或以黃金、不動產的各類現貨基金(即未具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性質者)等另類金融商品。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