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 George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韓德爾於一六八五年誕生於德國,長大後的他隨著父親的期望與要求研修律法,不過喜愛音樂的他一直從未放棄,仍利用時間學習作曲及樂器演奏。憑著過人的毅力與良師的指導,韓德爾得以一展音樂上的長才,創作出無數動人的音樂,包括歌劇、神劇,還有為數不少的管弦樂作品。
◎ 冒煙的皇家煙火
雖然寫出了無數動人的音樂,但韓德爾暴躁的脾氣也是出了名的。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與管弦樂組曲《皇家煙火》有關:
今晚國王準備舉辦一場盛大的音樂會,為了讓來賓享受更高級的聲光效果,國王派人在音樂會場搭建了一座豪華巨大的背景布幕,用來和當天燃放的煙火相互映襯。音樂會一開始進行得十分順利,樂團指揮韓德爾站在台前瀟灑自如地演出此曲,但接著,災難發生了:施放煙火的工作人員竟然在音樂進行到一半時便開始燃放煙火,煙花四起,吸引了所有來賓的注意,這讓韓德爾既錯愕又生氣。但更糟的還在後頭:一個掉落的火星恰巧落在背景布幕上,然後整塊布幕便開始燒了起來!觀眾們開始四處逃竄,固執的韓德爾卻堅持繼續演出,直到其中一名團員的燕尾服冒出濃煙。
事後韓德爾除了找那名砸場的工人算帳外,當然,國王與大臣們也被迫重新聽了一次沒有冒煙的完整版《皇家煙火》。
◎《水上音樂》Water Music
想像一群多年不見的好友正開著熱鬧的同學會,或是逢年過節家族親戚們歡笑滿堂的情景,這時如果要來點錦上添花的應景音樂──韓德爾的 《水上音樂》絕對是一套最佳的助興曲目!(當然啦,如果這個宴會是在豪華的麗星郵輪上舉行,這首作品更是不可錯過。)
《水上音樂》首演於一七一五年,當時韓德爾與他的雇主英王喬治一世有些過節,韓德爾為了化解尷尬的情勢,並重新搏得國王的厚愛,於是決定在國王乘船遊覽泰晤士河時,獻上這首充滿歡樂、祥和的樂曲。
當天的水上音樂會除了國王搭乘的豪華御船外,河岸兩旁更是擠滿前來瞻仰新國王的群眾。韓德爾則是站在另一艘船上,指揮一組五十人的樂隊賣力演出。《水上音樂》歡樂、華麗、朝氣蓬勃的樂曲氣氛果然打動了所有的人,貴族與百姓們莫不鼓掌叫好,當然也使得國王龍心大悅,兩人的心結隨之一筆勾銷。
此曲原長約一個小時,現今我們所聽到的版本是由英國作曲家哈替(Harty)所改編成的組曲;其中包括了序曲、詠嘆調、布雷舞曲、號管舞曲、行板與快板共六個樂章。樂曲的開頭由圓潤華麗的號角及弦樂拉開序幕,隨後法國號、小號、長號等管樂器吹奏出明朗的聲響,樂音飄蕩在當年的泰晤士河上,十分壯觀恢弘。這首曲子的成功處在於樂曲本身的歡樂氣氛,而韓德爾首演當天在戶外水面的演出,更是利用所謂的「音波折射現象」,讓磅礡的音樂更具效果,整個樂團出色的演出,將慶典愉快的氣氛帶到最高點。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與韓德爾同年誕生的巴哈自小就深受家族影響,努力學習各種音 樂方面的知識、技巧、作曲等,他的作品特色就是以「對位法」的作曲技巧,展現多聲部的音樂效果。三百多年來,他為學生、教會及宮廷所創作的這些兼顧內涵及技巧的樂曲,再再影響著後世的音樂家們。
◎ 巴哈的飛毛腿
20歲那年,巴哈已經在威瑪的教堂擔任管風琴師,正式展開創作與演奏家的生涯了。就像學武功需要功力高深的師父帶領一樣,求學不倦的巴哈非常渴望能夠向大師級的管風琴演奏家請求指教。當時一位知名的管風琴家巴克斯泰烏德在盧比克有一場演奏會,得知這個消息的巴哈非常興奮,他心想:如果能夠聆賞這位大師的音樂,又能親身得到他的指導,那麼演奏技巧一定會進步許多的!於是巴哈不怕路程遙遠,甚至放下教堂的工作,漏夜走了三百六十公里,終於趕得及參加這位大師的演奏會,並且得到他的指點。
巴哈彈奏管風琴的技巧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在教堂演奏管風琴時,必須手腳並用、以一當百,同時扮演指揮家與演奏家的角色,或許就是從小訓練的勤快身手,讓巴哈練就了一身異於常人的敏捷功夫吧!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比起小提琴的高聲飛揚,大提琴的音色顯然低調沉穩許多,因此大提琴在樂團裡通常演出較不引人注目的低音域旋律,但若由這種弦樂中的瘖啞者來獨奏「舞曲」,又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音樂之父巴哈是第一個想到為大提琴創作「無伴奏組曲」的作曲家,他可不是興之所至隨哼幾曲,巴哈很認真的寫了六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支組曲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與五首舞曲。原本樸實無華的大提琴在巴哈的生花妙筆下,竟能以獨奏的樣貌展現對位、節奏與豐富的和聲之美。
他深諳大提琴純淨無雜質的特性,因此以無伴奏的方式讓它自然構織成一個深奧、美麗卻沒有負擔的桃花源;你能在這個桃花源裡找到他源源不絕的創意,還有大提琴樸素淳厚、令人神往的細語呢喃。
巴哈在一七一七年至一七二三年擔任科登樂長期間完成了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一系列組曲是為了表現大提琴特性與演奏技巧所寫的,每一組曲的結構為:第一曲是前奏曲、第二曲是阿勒曼舞曲、第三曲是庫朗舞曲、第四曲是薩拉邦德舞曲、第五曲是小步舞曲、布雷舞曲或嘉禾舞曲、第六曲是吉格舞曲。這些古典舞曲形式簡單,卻各有獨特的性格,例如:前奏曲舒緩和諧,流暢地揭開序幕;阿勒曼舞曲是宮廷式的慢速度舞蹈;庫朗舞曲輕快明朗;薩拉邦德舞曲展現精湛的對位技巧;布雷舞曲與嘉禾舞曲是十七世紀流行於法國的快步舞曲;基格舞曲則是源自英國,是十分輕鬆快速的舞蹈。
剛開始聽的時候很好消化,似無獨特之處,但有一種特別舒服清爽的氣氛;聽久了以後越來越覺得「奏之有物」,像一個七彩奪目的鐘乳石岩洞,明明是一些灰黯的石頭,卻在光線的折射下施展魔術般變化奧妙的色彩,令人感動莫名。聽《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這首曲子至今已成為所有大提琴演奏家的里程碑,所有拉大提琴的人莫不把它視為演奏生涯的重要曲目,是考驗演奏技巧純熟與否的試金石,同時也是他們極為鍾愛的大提琴獨奏曲。
對於一般的古典樂欣賞者而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更是一首值得收藏的名曲,特別在需要沉澱心靈的時候、想要穩定情緒的時候、渴望讓藝術豐富生活的時候;巴哈纏綿的大提琴是一種特別接近天堂,又無比平易近人的好聲音,不論陰晴悲喜,它都如實地綿延出一派悠然自在。
參考自《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華滋出版/ 許汝紘, 音樂企畫小組
◆音樂延伸閱讀:《古典音樂便利貼》 / 《圖解音樂大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