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隱身於三峽小巷內的雅賓西褲店,迎面而來,各式布料在透明玻璃櫥窗內整齊排列著,懸掛在天花板上的火車牌熨斗,還有堆疊了歲月痕跡的縫紉機,以及老闆黃加添和老闆娘臉上漾開的親切笑容,讓小店裡散發出濃濃的台灣人情味。
細磨基本功 務求穿得合身
說話總是一派和氣的黃加添, 是宜蘭員山人,從小家裡務農,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國小畢業後,他思考著未來要從事的工作,當時他心想,做土木常要日曬太過辛苦,還是學做衣服比較輕鬆,於是16歲時就跟著宜蘭的師傅學做西裝。這一學就是3年4個月,一直到當兵,後來退伍後繼續在西服店當員工。
直到25歲時,因老闆不做了想頂讓,於是黃加添便接手了西服店,他笑笑地說著,「那時候剛退伍沒什麼錢,所以只好先借錢頂下西服店,錢好幾年才還清!」
談起學做西裝的過程,黃加添說初始總是辛苦的,「想要有工作就要學,學工作不能那麼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就是要認真學,才學得會。」、「剛開始學的時候,師傅說什麼,我就照做什麼。」始終秉持一股認真堅持的精神,這也是他學做西裝的態度。
而想學做西裝,得先從學做褲子開始,而基本功相當重要,所以得先學會縫褲子的鈕扣和褲腳,都是需要手工縫製的細工。當這些做得熟練時,師傅才會進階教導其他技巧,「褲子和西裝都有學,做西裝會比較難,先學會做褲子,然後才教做西裝;西裝會做了,然後才學裁剪。」黃加添說道。
「做西裝最重要的是, 客人要穿得舒服、要合身!」所以師傅也不會要求必須做得很快,因為如果不合穿,客人就會有所抱怨,之後可能就不會找你做了。
他接著說道,「師傅都會把會的教你,不會藏招,他教的是正統的基本功,但你要懂得變化。」意指即使出師後,還是要不斷努力鑽研技藝,並要懂得延伸變通。
量身訂製 依客人身形丈量尺寸
黃加添神情認真說著, 當客人來訂製西服時,會先請他們挑選中意的花色布料,等選定後,才會開始丈量身形,包括肩膀、身長、袖長、後肩寬、前胸線、腰圍、臀圍等尺寸;而在褲子的部分,則是要量褲底、褲長、褲腰、臀圍、大腿寬、褲底前端、褲口等尺寸。
他進一步說明, 因為每個人的身形都不同,所以丈量時要先看客人的體格,例如,如右手出力時,袖長量起來就會比較長;而有些客人有著特殊身材,如有O型腿、長短腳或是駝背,就必須特別註記在尺寸簿上,在為他們丈量後,在布料上畫下裁剪,再做出量身訂作、專屬於他們的西裝、西褲。
黃加添邊說邊示範著,只見他在肩膀上掛著軟尺,專注而自信的神情,用粉餅熟練而俐落地,在布料上畫出一道道白色的線,這是歲月累積出的經驗,彷彿剎那間目光就停留在他舉手投足間。
不敵成衣業興起 西服店逐漸沒落
回想起三峽西服店的全盛光景, 黃加添不禁唏噓。他說道,在民國60年,光是市區就有30幾家西服店,但隨著成衣業興起,工廠大量生產,也讓西裝業慢慢沒落,「現在只剩下我一家在做,」黃加添感嘆地說。
以前西服店生意好的時候,「在忠孝街8號的舊址,客人多的時候,一件褲子要2星期才能取貨。」當時一本可登記50個客人的尺寸簿,大約8天就可以寫完,而現在生意則不如前,「現在一本簿子,要1∼2月才會寫滿。」黃加添說道。
而西服店裡的客人年齡層大大小小都有,黃加添回憶,有父母親帶小孩子來,也有上班族或學生;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有個客人從年輕時就是忠實顧客,結婚時還來訂製西裝,連生了小孩也帶他來店裡光顧。
好口碑口耳相傳 技藝持續發光發亮
抬頭環顧黃加添的西服店,有不同尺寸尚未取貨的西褲懸掛著,他一邊翻著尺寸簿,一邊說著銀行的上班族一次訂製了三件西褲,還介紹很多行員來光顧。這是累積多年的好手藝,才會有口耳相傳的好口碑。
雖然現在因為快時尚興起,讓手工訂製的西服店已漸漸沒落,但在純樸的台北三峽,投入西服業已有52年資歷的黃加添,仍然讓自己的技藝,持續在溫暖的小店裡發光發亮,一如他始終爽朗的笑聲,讓人感到容易親近又十分親切。
黃加添
現職:雅賓西褲店老闆
學歷::國小畢業
經歷:西服店學徒、西服店師傅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8/9月號(479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