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網路上流傳一個說法,「美國政府修改了40年以來的錯誤:膽固醇有益無害,不再分好壞」,引發關注。這個說法稱,「美國政府部門最終接受膽固醇並非『令人擔憂的營養物』。 這與上世紀70 年代以來美國政府一直倡導民眾遠離高膽固醇食物以避免心臟病和動脈阻塞的觀點大相徑庭,實現了180 度大轉彎。」「美國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相應地也會發布新的膳食建議:不再限制居民膽固醇攝入量,建議關注糖分攝入量,這才是膳食的一大隱患。」這麼說來,雞蛋等高膽固醇食物,從此以後真的可以隨心所欲的吃了?
事實上《美國居民膳食指引》在2010 年的版本中,「每天建議攝入膽固醇不超過300 毫克」,而在最新的2015 年版本的「關鍵建議」中,確實已經沒有任何限制了。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改動,主要是因為一般正常人的膽固醇來源有1/4 來自於飲食,另3/4 來自於體內肝臟的合成,當我們膽固醇吃的多時肝臟的合成就會變少,吃的少時肝臟合成就變多,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遠比之前的理解要複雜得多。所以美國農業部在其2015 年最新的膳食指引中寫到:「長期以來,我們建議膽固醇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300 毫克。
2017年,美國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DGAC)不會再限制居民膽固醇的攝入量,因為目前的證據顯示膳食膽固醇與血脂膽固醇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換句話說,現有的研究數據還說不清楚到底人一天攝入多少膽固醇最合適,因此,對一般人每天攝入的「膽固醇量」不再設上限。但這不並不代表這份新版《美國居民膳食指引》就認為膽固醇有益無害。《指引》中有個章節叫「對健康飲食模式的深入觀察」(A Closer LookInsideHealthy Eating Patterns),詳細說明了《指引》對於膽固醇的完整態度。這裡明確指出,「取消每天300毫克的限制不代表建立健康飲食模式時膽固醇不再重要」,並且還引用了美國國家醫學院(IOM)的建議:「在保持飲食健康的前提下,膽固醇吃得越少越好。」
這一章節也明確提到,通常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而在《指引》的「關鍵建議」中已經提到了對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只要遵循這方面的飲食建議,膽固醇攝入就不會過高。《指引》沒給膽固醇攝取量「劃線」更多還是因為現在不清楚線該劃在哪兒,但依然建議不要攝入過多的膽固醇。所以「在保持飲食健康的前提下,膽固醇吃得仍是越少越好。」
至於另一個流傳的說法「關於膽固醇的說法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醫學欺騙!根本就沒有壞膽固醇這一說法。」或是「專家強調:根本就沒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之分,膽固醇在我們體內不會導致任何阻塞。」這個說法同樣也不正確。
食物中的膽固醇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所謂「壞膽固醇」,指的是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最常被提起的健康風險指標,也是血脂檢測的重要指標。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就有不少研究發現,這個LDL-C 的水平與疾病風險相關――這個指標高了,動脈硬化、堵塞心腦血管的風險也變大。與「壞膽固醇」相對的是「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被認為標誌著較低的健康風險。最新的醫學研究並沒有推翻「壞膽固醇」與「好膽固醇」的區分,只是說比以往的研究結果要複雜而已。因此「血液中的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健康威脅很大」仍是正確的。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召集心血管疾病專家共同討論,一致決議降低血中膽固醇之食物改善的優先順序。
第一,是節制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包括紅肉、內臟、奶油以及西點糕餅類。
第二,是建議採用降脂降壓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或符合衛福部規範的素食飲食,增加蔬、果、核果、全穀類、飽和脂肪含量低的蛋白食物(豆製品、魚、家禽)之攝取。
第三,針對有高血膽固醇血症的病患,若使用第一和第二種方法血中膽固醇仍然偏高者,則仍建議對膽固醇豐富食物,如:蛋、蝦蟹等仍要適量,要有所節制。
我們一致認為『「血液中膽固醇高」是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及「高血膽固醇患者」容易罹患心臟病』,這個事實是沒有爭議的。「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可以降低心臟病發生的風險」也是毋庸置疑的。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