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有容乃大:金馬獎為何頒獎給「別人」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25 第338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柯文哲給蔡英文的示範
聯合報社論 有容乃大:金馬獎為何頒獎給「別人」
經濟日報社論 從中韓FTA怪現象看台灣突圍之道
聯合晚報社論 夾不起的肉,投不下的票
民意論壇 都市風廊 除空汙又降溫
歌劇院落成 台中更值得瀏覽
聯合筆記/民主不會無聲勝有聲
韓澳後發先至 時間不站在台灣這邊
台灣 拚政治?拚經濟?拚社會?
我看選戰/台灣選舉 能否如烤地瓜滋味
以發心與程序 解決器捐爭議

聯合報黑白集
柯文哲給蔡英文的示範
黑白集/聯合報
柯文哲的「超越藍綠」,有三大特徵:

一、綠還是綠,要的是藍不再藍:柯文哲的選舉,可謂是歷年來綠營最團結的一次,甚至可為柯文哲而隱藏起民進黨的旗幟。民進黨市議員候選人,幾乎人人將柯文哲的照片與自己的一起放在海報上,而柯也為民進黨候選人站台。柯與民進黨皆知,綠的還是綠的,他們要的只是藍的選民認為投柯一票不是投民進黨。

二、只談地方超藍綠,不談國家路線的藍綠:柯文哲是撕國民身分證的「墨綠」,但他以一句「撕的是道具」輕鬆帶過。其實,坐上台北市優質捷運的市民皆有同感,台北市的藍綠問題並不在台北市本身,而在台北市民對事關台灣大局與前景的藍綠路線抉擇更為敏感。但當台灣陷於中韓FTA引爆的政經危機之時,柯文哲仍將選民的眼光聚焦在台北市一隅。

三、自己可以,別人不行:柯文哲在MG一四九帳戶規章中,使用了「洗錢」二字,但不接受外界對「洗錢」的質疑;在與民進黨關係中說過「契約不是這樣簽的」,卻不接受外界對「契約」的質疑;他自己可說「竊聽」,但不接受「栽贓」的質疑。他可「超越」別人,但他不願「超越」自己。

柯文哲若贏得選舉,開票當日即可感知這絕不是什麼「超越藍綠」的果實,而其實是精明操作下綠營及民進黨的勝利。柯文哲在選季說「在野大聯盟」,尚可視為選舉策略;但他否認在若當選後會有「執政大聯盟」,則是根本違反了政黨政治的常軌。柯文哲的「綠骨白皮」有其本質上的辯證矛盾關係,恐怕終有難以為繼之日。

若將民進黨推到幕後隱身一下即可宣稱「超越藍綠」,有了柯文哲的示範,那麼蔡英文二○一六年何妨也來如法炮製一下。

   
聯合報社論
有容乃大:金馬獎為何頒獎給「別人」
社論/聯合報
第五十一屆金馬獎揭曉,最佳電影由大陸導演婁燁「推拿」奪下,最佳導演是香港老將許鞍華,大陸演員陳建斌更創下紀錄,憑分屬兩岸的「一個勺子」與「軍中樂園」拿下男主角、男配角與新導演三獎。除了陳湘琪的影后,台灣在主要獎項皆鎩羽而歸。

在頒獎典禮尚未結束前,網路上就開始流傳這類言論:為何台灣的金馬獎要允許陸港電影參加,以致「政府花錢補助金馬,最後頒獎給別人」?這種心態,也許正可反映近年台灣整體國力江河日下的原因。

當初金馬獎納入「非台灣電影」,是歷史偶然。大陸政權易手後,香港影壇分裂成「自由影業」與「左派影業」;在標榜「正統」的年代,國府當然不會放棄這塊文化戰場,因此將香港自由陣營作品視同「國片」。兩地影壇人員、資金、技術交流頻繁,更是彼此最重要海外市場。在出國觀光還相當稀奇的時代,人們透過電懋、邵氏、嘉禾、新藝城的出品,即使未親履香江,卻對東方之珠倍感熟悉。

一九九○年代解除西片輸入限制,台灣電影陷入低迷,蕭條狀況也反映在金馬獎成績單上。二○○一年的金馬獎,本地影壇只拿到一個技術項目,接下來的兩年,也各只有三個獎留在台灣。而今天的台灣電影工業,若與十多年前的窘況相比,仍可看到相當程度的復興。年度賣座排行榜上雖仍以好萊塢大片居多,但總有幾部叫好或叫座的台灣作品。就此而言,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從新聞局到文化部,其表現或仍不乏可議之處,但絕不能說在「振興國片」上未曾努力或全無成績。

更值得感佩的是,在台灣電影盪至谷底時,金馬獎主事者並未因「輸怕了」而閉關自守,反而將「國片」擴大至「華語電影」,讓整個大中華圈電影工業都有機會參加。因此,台灣電影或許不是華語圈最賣座,卻擁有大中華地區最悠久的影獎,而且最客觀、最不受政治與意識形態操弄限制。說金馬獎是華人電影圈的最高榮譽,殆不為過。台灣近年政經實力略顯下滑,卻在「電影軟實力」上開出泱泱之花,金馬獎功不可沒。

曾在時代潮流下被當成「漢奸」的李香蘭、描述共軍陣營人性衝突的「集結號」、記敘新加坡社會現象的「爸媽不在家」、緬懷日本殖民時代棒球精神的「KANO」、大玩粵語粗口諧音的「低俗喜劇」、以魔幻手法諷刺中共箝制香港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作品屢遭北京封殺刁難的婁燁,都可以在金馬殿堂上憑著藝術成就獲得評審肯定。

如果當年金馬獎敝帚自珍,拒絕「非本地」電影參與競爭,這些年下來的本土電影產業絕不會比現在好。正因為有其他華語電影的珠玉同台,台灣影壇才能在刺激下力圖從谷底回升。如果當時選擇「關門自己玩」,今天的金馬獎也許能讓本土業者皆大歡喜,實際上恐將無足輕重。

值得注意的是,質疑金馬獎「寧予外人」,並非起於國片最慘澹的年代,而是在近兩年出現。當初台片被港片橫掃時,許多人不以為意,如今輸給大陸片,卻暴跳如雷。尤其「KANO」雖然入圍多項卻未能掄元,「本土」陣營一片敵愾之風,質疑評審的組成與政治信仰。

這種思維,說穿了,來自恐中、仇中情結。這不僅暴露出近年人們面對大陸崛起不知所措、只知詬罵逃避的鴕鳥心態,更可悲的是,有人認定文化就要合乎「台灣為中心」的主旋律,否則就要鳴鼓攻之。如此,與中共從毛澤東延安文藝談話以來的「藝術要為政治服務」路線相比,豈非五十步笑百步?

類似心態,與前副總統蕭萬長對台灣經濟的感慨恰成呼應:廿年前台灣穩居亞太前段班,如今卻淪落為中後段;再如美國副助理國務卿唐偉康所言,台灣已經「正式落後」南韓,亦是同樣的危機。世界變化速度愈來愈快,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台灣卻充斥不想變、拒絕向外看的心理,最後,卻連「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情都恐怕保不住。

有容乃大,從金馬獎看台灣驕傲的失落,應有同樣警惕。「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是弱智與弱志者的心態。

   
經濟日報社論
從中韓FTA怪現象看台灣突圍之道
社論/經濟日報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將洽簽消息,近期猶如照妖鏡,照出台灣社會的三個怪現象。一是當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大舉對外洽簽FTA時,台灣還在自我麻醉與懷疑;二是台灣的產業升級喊了十多年,至今還是沒準備好;三是台灣人敢拚不敢贏,面對國際競爭,我們仍是少了幾分自信。

中韓領導人日前在亞太經合會上敲定年底前可望簽署中韓FTA,最近引發不少國人強烈的危機感。不過,令人詫異的是,國人近來的論戰,多是執著在政府有無打恐嚇牌,或是以阿Q式思維,認為南韓撈不到什麼好處,完全忽略了,台灣應把焦點擺在怎麼化解歧見,找到台灣面對FTA挑戰的最大公約數,及如何展開面對危機大作戰。

第二個怪現象是,台灣的產業升級喊了十多年,不論藍綠執政,都曾擘劃出美麗的未來產業圖像,但是臨到要與南韓、大陸產品短兵相接之際,包括政府及不少業者,還是難以「大器」地放下對5%、10%關稅的懸念,足見政府過去的產業政策並未成功導引台灣的各行各業,把產業升級當成求生基本功。

第三個怪現象是,最近中韓FTA引發國人心情上的躁動,就好比過去看台韓棒球賽轉播,明明中華隊有很好的投手、打擊與守備陣容,但是面對企圖心超強的南韓,往往敢追不敢贏。殊不知,台灣人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拚搏精神,若國人願意先放下對大陸的恐慌症,並擺脫失敗主義傾向,那麼台灣將可引導出擺脫困境的理性行動。

台灣缺乏的第一個理性行動,就是形成對FTA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基本態度。近期,江內閣已有不少財經首長上電視力陳兩岸洽簽貨品貿易協議的重要性,我們呼籲,藍綠應公開做政策辯論,讓全民知悉FTA、自由化與貨貿,到底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甚至也應搭配網路公民的同步提問與意見表示,讓社會公評,哪些說法是真,哪些說法隱含了一黨一人的政治之私。

第二個行動是要政府說明白,台灣今後的產業政策、升級轉型行動該怎麼走。近期,行政院雖已公布經濟部的升級轉型行動方案,不過,該方案多從籌碼面談政府的租稅、投融資工具,或從技術面談政府的輔導策略,少了從「明日產業」的觀點,說明台灣如何回應物聯網、大數據、生技等產業新趨勢即將帶來的產業革命。

國內的企業也要體認到,FTA只能提供一個與國外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無法作為激烈商戰裡的保命符。企業要求生存、保平安,還是得從根本做起,靠著每一位企業主的遠見、決心,與員工共同打拚做起。

第三個行動就是公民意識該覺醒了,不應再任由藍綠惡鬥、政黨的不作為,綁架了台灣的前途,持續造成整體社會的無力感。面對危機,每位公民都應為自己及為下一代思考、選擇並行動。不要再認為中韓FTA或是貨貿簽不簽,是遠在天邊的問題,如此才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工作自己來保障。

從最近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來看,不少國家已紛紛跨過自由化瓶頸,對外洽簽FTA速度愈來愈快,例如,南韓已與全球超過50個國家建立FTA關係,大陸繼日前宣布中韓FTA年底達陣,近日又宣告完成中澳FTA。當世界轉動速度愈來愈快,已不容台灣持續站在原地。

另一方面,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規模愈拉愈大,從傳統的雙邊FTA,一路到十幾、二十幾個國家共同整合,這對以出口貿易立國的台灣來說,絕對不容等閒視之,必須趕緊從怪現象跳脫,展開行動。

   
聯合晚報社論
夾不起的肉,投不下的票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台灣商品漲價快、跌價慢,有一笑話描述得頗傳神:當原物料跌價,廠商說便宜的貨還在海上;當原物料漲價,廠商說漲價的貨已經到港。

近期油價、豬價與日圓匯價齊跌,當初不少廠商以上述三項成本上揚為由,迫不及待調漲產品售價,但當成本走跌,消費者要求降價的呼聲起,廠商降價卻是推、拖、拉。

前幾年,曾有進口商以日圓升值為由,飛快調漲產品售價,近期日圓貶值時,又說進口產品的價格以美元報價,表示恕難降價;即便政府多次找業者喝咖啡,但民眾卻仍苦等不到應得的降價。

主計總處調查顯示,上月國人外食費比去年同期增加4.24%,連續四個月漲幅逾4%,其中蛋、肉與水產品10月的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大漲23%、11%和5%。

今年豬價受到小豬下痢疫情影響,價格居高不下,相關產品跟進漲價合情合理,但近月產地豬價下跌,當初以豬價上揚為由調漲產品價格的業者,如今卻無視豬價回落,豈非把消費者當冤大頭?

受薪階級的薪水多年不動,外食費持續高漲,等同變相薪資縮水;上班族上自助餐店買便當時,若多夾了幾塊肉,便當費常要破百。

包括日本進口商品、奶粉等價格,近期也有類似情況,外界質疑業者成本下降,卻沒反映在終端的售價上;民怨高漲,政府查價動作雷聲大雨點小,常以「沒有聯合行為」或「市場機制」輕輕帶過。

周末的九合一選舉,執政黨選情冷冰,緊急打經濟牌救選情,甚至籌組「挺FTA大隊」,密集要求財經首長上電視接受專訪,暢談FTA對台灣的重要性,卻沒注意近在眼前的庶民民怨,才是拖垮選情的關鍵因素。

FTA對台灣固然重要,但對民眾是遠在天邊的大餅,而每天買便當時夾不下手的那塊肉,卻是眼前實實在在的需求,更是周末那一票投不下去的關鍵,政府回應民怨的速度,可得加把勁。

   
民意論壇
都市風廊 除空汙又降溫
孫振義/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台灣/聯合報
北京在十一月舉辦APEC會議期間,執行了多重嚴格的空氣汙染控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以至於山東、山西和內蒙古等周邊地區機動車限行措施,以及北京全市所有工地停止施工。在大動作整頓空氣汙染下,造就了會議期間北京出現近年罕見的藍天,並被暱稱為「APEC藍」。

不過,隨著會議的結束,北京天空再度灰濛濛。

事實上,隨著都市化的發展與建築需求的擴增,都市中大量的建築物往往讓都市變得密不通風。此現象不但讓都市在夏日高溫季節時酷熱難消,更會降低穿越風量帶走空氣汙染的機會,衍生都市出現高建築密度、高溫化與低風速之特徵。

在都市環境學相關的研究文獻中即曾發現,日本的東京灣以及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均因緊鄰海灣邊的建築物形成高而連續性的建築群,嚴重阻擋了陸地與海灣間的風流動性,而不利於都市內部的通風環境與熱逸散。為了防杜都市高溫化,政府當局已經設法透過法令讓港灣邊的建築物留設若干距離間隙,以便海風暢通流動。

因此,建議具有類似環境條件的高雄市,在法令上應有類似的斟酌考量。

另外一個經典案例是德國的斯圖加,其位處於山谷盆地地形中,在一九七○年代,因為周圍低風速特性及工業活動,使它的空氣品質惡化,並有嚴重的都市熱島效應問題。為了改善上述窘境,斯圖加利用自然風廊和茂密的植被綠化,作為減緩都市高溫化和空氣汙染問題的解決良方,並且輔以科學的量測數據與模擬方式證實這些方法的可行性。

在台灣,同樣身為盆地都市的台北市與台中市正可據此為借鏡,有計畫地運用都市計畫手段,運用綠帶與藍帶作為劃設通風廊道之基礎,具體改善都市夏季高溫的問題。

就中國大陸而言,為留住「APEC藍」,並且有效治理霧霾,北京正研究建設或打通六條「都市風道」,希冀透過自然引進之通風,能夠達到吹散霧霾與緩解熱島效應的效果。無獨有偶地,報載大陸其他都市諸如上海、杭州、武漢、南京、株洲、貴陽、紹興、福州等多個都市,亦將建設都市風道當成治理霧霾的重要手段。

就學理而言,欲實踐都市風廊降溫並不困難!只要事先在都市中各適當位置配置氣象站以監測風速風向,並且據此數據作為電腦模擬之重要資料,最終便可以確立都市中劃設風廊的最適位置與數量。然而,在實踐操作上則需謹慎為之!最佳方式是透過公有地強制配合、以及都市更新等手段,在不更動現有街廓道路系統的狀態下,以都市計畫指定都市「風廊退縮區」之方式,配合容積移轉與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經年累月地逐步完成。

都市高溫化一向是台灣各都市夏季的困擾,連帶也會造成空調用電高攀問題,而都市中的空氣汙染、霧霾,更是居民健康上的直接威脅。若能夠適當地運用幾條都市風廊,具體達成都市降溫與舒緩空氣汙染問題的目標,不正是與國家發展節能減碳、宜居城市方向吻合,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歌劇院落成 台中更值得瀏覽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聯合報
就在選舉似熱非冷的氣氛中,台中的新建築地標國家歌劇院,在驚嘆聲中落入凡人驚羨的視覺體驗中。

靠著光點、曲線、洞面所包裝的「新建築」,曾經默默的在台灣大道旁蘊含與營造,蟄伏了五年多建築修習與創新,終於綻放出美聲涵洞的光彩,為台中市的地景藝術創造出一個原創、前衛、解構,既現代又東方的文化地標。

這座文化地標,為胡市長當年想在中部創造古根漢美術館失利的遺憾,得到救贖與重生的力量。兩個月前,被媒體爆料、網友報導等看衰眼光的大眾運輸BRT系統,解救了台灣大道前往歌劇院「朝聖」的人潮,從十月紙熊貓與台灣黑熊占領了歌劇院廣場,到3D光影熱身,明華園的貓神歌劇正式展演,為藝術深耕庶民文化的生活,注入光彩。

台中市民曾有著遙遠不太光彩「風化城」的歷史記憶,電玩、情色與中部黑社會流動人口群雜匯入;台中沒有首都市長選舉的光環,也沒有南部草根固著的力道,溫和氣候的加分,吸引了中部縣市大批人口聚集的「大台中市人」,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線。這些年,那個以「湖心亭」為中心老台中市,隨著八公里免費公車的創舉,擴散到中市與中縣合併的空間網絡中,逐漸找回文化城往日的光彩。

但是一座文化城市的醞釀,光彩如國家戲劇院的落成,是要有多少背後心血、苦力、協調與智慧的融匯。或許,我們不該只想到葫蘆狀光鮮亮麗的劇院建築而已,建物背後的折衝與耐力,靠著腦,為市民創造了一股文化藝術的力量。

讓選舉回歸到創意與能力的競賽,希望將來的市長都能為台中創造長遠的文化願景,如同葫蘆藤蔓綿延不絕的希望,點亮在更多大小的音樂廳,讓市民更快樂!

張國偉/社會工作者(台中市)

台中國家歌劇院終於啟用,令人驚豔的外型震撼國人,有人稱讚台中國家歌劇院是台中人的驕傲。國家歌劇院的建築理念,頗符合胡志強市長常說的一個建築改變一個城市,一片綠地改變一個區域的城市治理理念。

台中國家歌劇院係由建築大師伊東豐雄設計,年初立法院審議「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市籍立委均建議由文化部接管,唯政黨立場,在地方曾掀起一波波政治風浪,直到三月間市議會以多數決議交由文化部營運管理,與台北兩廳院及高雄衛武營並列,企能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營運下,台中歌劇院的表演內容能與國際接軌,相信對中部藝文水準的提升將是深遠的。

從啟用不久的BRT沿線,以台中火車站為起點,沿線有台中州廳、台中公園等百年建築與設施,往西走有科博館、新的市政中心、國家歌劇院、秋紅谷,再往西則有後現代建築的代表作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如果BRT藍線全部完成,著名的高美濕地也將呈現國人面前,歡迎到台中來,台中值得您瀏覽。

   
聯合筆記/民主不會無聲勝有聲
沈珮君/聯合報
〈星際效應〉這部科幻電影,有一個不起眼的角度是「傾聽」,爸爸聽不見女兒,人類聽不見地球。我們通常不傾聽,危機就在這裡。

片中,小女孩不斷跟爸爸反映,她聽到書架後奇怪的聲音,看到書架上奇怪的排列組合,她叫那些看不見、聽得見的東西是「鬼」。小孩的鬼話,大人總是不耐和敷衍,我們自以為是的知識(成見)塞住我們耳朵,而且武斷的不聽他們說明。我們聽不到不帶意識形態的真知卓見,總以為那是「鬼話」。

眼睛可以閤,嘴巴可以閉,鼻子可以暫時停止呼吸,只有耳朵在生理上關不了,但是,成見、偏見卻會讓我們在心理上關上耳朵,並影響我們的決定。貓狗的聽力是人類的兩三倍,因為牠們必須獵捕及避免被獵捕,牠們總活在危機感裡,注意任何一點風吹草動。人類文明了,叢林世界的獵捕變成經濟,不變的仍是唯強者生存。

我們是強者嗎?我們難道不應有危機感?畢竟我們只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島,佇立在沒有加蓋的太平洋。

「好煩」,最近很多人在抱怨,選舉很吵,內容很卑鄙。宣傳車哇啦啦,候選人到處握手,他們說,握到一隻手就有一張票,是嗎?一隻手一秒鐘,一秒鐘換一張票,民主這麼容易?他知道選民我、我們的渴望和恐懼是什麼?宣傳車的喇叭對著我們吼,但它有一對跟喇叭一樣大的耳朵,聽我們說嗎?

他們放送給我們的是夢想或夢魘?每次選舉都是負面選舉,打到最後,我們連候選人算不算是「好人」都不太確定。

台灣的民主,瀰漫著虛無,美國也是。我們各有一個跛腳「馬」,而那馬兒都曾是眾望所歸;美國「馬」剛輸了期中選舉,投票率創二戰以來新低,三十六點三趴,六成多的人誰也不選,不讓贏家太開心;台灣「馬」正在力挽狂瀾,想讓至今仍未決定的選民投「藍」,詭異的是這群人似乎不動如山,不受任何怪說、疑案影響,始終鐵板一塊。離投票日只剩四天了,誰好/爛都還讓他們不敢肯定、不敢放心?抑或,這群選民灰心了,這回真的真的「含淚不投票」?

這些沉默的訊息,政黨、候選人聽到了嗎?〈星際效應〉那對父女在離別前最後對話時,作父親的仍因不相信,聽不進女孩急切要傳達的訊息,而那個訊息來自未來,來自父親本人,可惜父親聽不見自己、看不見未來,讓他錯過了現在的真相,作錯了判斷。但當未來變成現在時,他就懂了。

看看世界,想想十年後台灣的位置、子孫的處境,我們沒有本錢等未來再驗證,現在這一票其實就決定了未來。民主不會無聲勝有聲,讓一票一票發出清楚的聲音,如果我們還是選擇沉默,啊,如果我們還是沉默,你以為他們聽得懂嗎?

   
韓澳後發先至 時間不站在台灣這邊
鄭博文/屏東大學副教授(高雄市)/聯合報
中韓FTA以及中澳FTA紛紛後發先至,讓台灣六大工商團體膽戰心驚,廿四日拜會行政院江院長,盼望行政院能協商立法院儘速讓兩岸服貿協議通過生效,並加速兩岸貨貿協議談判,將中韓FTA、中澳FTA對我方的衝擊降低。

中韓FTA、中澳FTA,對中國大陸推動亞太自貿區(FTAAP)戰略是利多消息,但對台灣是經貿發展邊緣化警訊。兩岸ECFA原本領先,中韓、中澳FTA後來居上,不是自己在野黨扯後腿,那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就中國大陸的RCEP版圖而言,如果中國大陸能與日本、印度放下領土糾紛,中印、中日的FTA也會有機會達成,中國大陸的RCEP版圖就完成,而這兩個FTA其實是已研究多年,台灣若無法及時加入,真的會被邊緣化,被孤立在FTAAP門外,台灣朝野應該好好關注中國大陸經貿戰略的進展,及早因應。

中韓FTA達成,但生效可能在半年後,因此執政黨與政府應好好與在野黨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儘速通過。台灣與韓國比較,台灣最大利基在以中文為母語,服務業是需要用言語溝通的產業,韓國人短期內無法有大量懂中文人才,一時還無法攻城掠地的展店,但韓國人若懂得授權,運用中國大陸人才,台灣服務業登陸的機會將會流失,請朝野立委要明白時間已不站在台灣這邊。

台灣已錯失許多機會,我們也不須再為往日的錯誤與相互指責,重要的是政府與執政黨能不能上緊發條多做FTA情蒐工作,整理成中文資訊定時向國人說明,讓國人明白FTA的諸多利益與可能損害,讓國人能及早因應,不要再被錯誤資訊誤導。

中國大陸在此次APEC年會要成立一個各國間FTA平台,讓進度落後國家有更多資訊來準備談判工作,就是人家已做好情蒐工作,才提出這一方案。盼望經濟部與在野黨立委能善用中國大陸商務部轄內智庫的研究報告與資訊,來理解世界各地的FTA進展,減少不必要誤解;更期望在野立委多想想別的國家一直想與中國大陸簽FTA的理由或看到韓國手頭上的FTA成果,不要再杯葛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以及未來兩岸貨貿協議,使台灣產業有機會與中國大陸經濟再發展結合,來發展台灣產業延伸至中國大陸,有些產業還能走進世界舞台,創造新台灣經濟。

   
台灣 拚政治?拚經濟?拚社會?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聯合報
雖然,大部分的日本國民恐怕已經忘記,二○一○年菅直人曾經高喊著創造「最小不幸社會」的口號,出任日本首相;當然,也不容易記得,消費稅的兩階段提升是野田內閣在二○一二年所提出並且通過的法案。但是在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民主黨政權的社會性格,無論如何,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

二○一一年三一一核災後,原本「應該」在民主黨政權(二○○九—一二)下,從「拚經濟」順利過渡到「拚社會」的日本,今天卻時代倒退似地重現「拚經濟」,甚至「拚政治」的擬象。所以說,民主黨執政的失敗,在日本政治發展史上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使得日本政治的時代性過渡,遭遇瓶頸。

日本已經是越過經濟發展頂點的成熟社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顯著的老年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已經接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成熟老齡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成長戰略的實施極具挑戰,同時也充滿魅力。不過,經過兩年的實驗,隨著凱因斯(第一、二支箭)與海耶克(第三支箭)的思想性抗拮日益顯現,安倍經濟學的退潮,已是歷史的必然。

安倍經濟學的第一支箭(金融緩和)和第二支箭(財政出動)是典型的凱因斯主義。凱因斯主義強調政治對於經濟政策的主導性以及市場效果的產出,期待政治對經濟影響的極大化。安倍結合中央銀行與官僚系統的力量,將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在短期內發揮到極致。兩年來市場反應積極,股匯市一升一貶,完全照政治劇本演。

但到了第三支箭(成長戰略),市場反應則明顯無力。原因無他,在連郵政和核電都已經民營化的日本,政治對於產業創新、企業成長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所以除了市場開放、規制緩和,極度減低政治對經濟的影響之外(新古典派經濟學),早已無計可施。

東西冷戰的終結以及日本泡沫經濟的瓦解,幾乎同時。泡沫經濟瓦解後的四分之一世紀,日本宛如政治經濟學的實驗室一般,人類史上最長的零利率時代,以及相對於預算規模最高比率的財政赤字都已經在日本實現。日本廿幾年來用盡了經濟學教科書上所有的金融、財政手段,也無力刺激景氣的回復。問題已經極為明顯,長期而且固定的「美元貶=日圓升」,被認為是廿餘年來日本經濟漂流的根本病灶。

只是,在全球規模的零組件供應鏈高度完成的今天,對於在長期日圓升值過程中,早已不得不揚棄全套型生產體系的日本國際企業而言,區別進口利益和出口利益,已無太大意義。例如,兩年來在相對的日圓貶值趨勢下,日本依然連續廿八個月(今年十月止)出現貿易赤字,即是明證。

廿五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是日本泡沫經濟的頂點,日經股價指數來到了史上最高的三八九一五點。當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一一.六%;今天,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也已經達到全人口的一一.五%,幾乎一模一樣。雖然廿五年後的台灣,是不是今天的日本,沒人知道。不過,如何從「拚政治」和「拚經濟」過渡到「拚社會」,將是未來廿五年台灣最重要歷史課題。

   
我看選戰/台灣選舉 能否如烤地瓜滋味
陳伯源/高中生(新北市)/聯合報
時間的轉盤轉啊轉,眼下又快到東北季風的日子了。

天氣一涼,熱呼呼的烤番薯就跟著出爐了,象徵能隨時握在手中,炙手可熱的幸福。我靜靜看著一位母親溫柔的剝開地瓜,分與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的小女兒,邊品嘗嘴中的甜,邊感受掌心的溫暖,踩著輕快雀躍的腳步踏上歸途。夕陽下,那對母女閃耀著微光,讓背後五花八門旗幟上一張張選舉人臉上的燦爛相形黯淡了,原本的鮮明退化成無彩色,默默融入了一棟棟高樓以及這城市的灰。小小一顆地瓜便有這等魔力?我靜立無語。

台灣的選舉,能否也像地瓜一樣?

吃烤地瓜,能帶給人幸福感;而選舉,也該是為社會人民創造幸福。選賢與能,讓有政治理想的人一展長才,帶我們朝向更美好的未來。烤地瓜的過程是辛苦的,要一刷子一刷子的在冰涼的水中洗去塵泥,灰頭土臉的砌窯擺磚,在扒開熱燙的土堆前,什麼也不能做,只能期待;選舉的過程也是辛苦的,候選人要在茫茫人海中掙一張選票,要在他人的冷漠眼神下維持自身熱度,在選舉結果公布前,什麼也不能做,只能期待自己的眾多心血能迎來勝利的滋味。剝開地瓜時,一口咬下,那甜美恣意消融在舌尖每一寸味蕾,令人迷醉;勝選時,奮力呼號,那當選的滋味在心上驕傲的翻騰。只不過,地瓜可以分享,勝選卻不能與輸家共勉。想當然爾,勝選可是用多少場造勢晚會、掃街拜票才換來的,怎能與那為寇的敗者共享?

我卻不認為,這些勝選者曾真正嘗過地瓜的滋味。

地瓜的滋味,樸實無華,甚至略嫌平淡,但在市井小民生活中卻交融得完美無缺—不只因它低廉的價格,更因它早已納涵整體背景文化的縮影,象徵一般階層的需要。現下檯面上的政治明星,許多沒嘗過地瓜裡一絲一絲纖維的粗糙,抑或飛黃騰達後便習慣肉糜的豐美。電視上,一張張鋒利的嘴攻訐著,緊咬著,搶奪屬於自己未來的肉糜,而那一塊塊地瓜,統統被掃進議事桌下漆黑角落。每次新官上任,我們總期待著手中地瓜更加細緻、甜美。期待著,總是期待著……

地瓜外皮總是乾乾癟癟的,布滿皺褶,卡著厚厚的塵土。但它從不在乎外表可人與否,只在乎如何充實內部,使其飽滿而散發迷人的香氣,成為秋日裡的金色收藏,帶給人一口咬下時鬆軟而扎實的滿足。現下台灣的選舉,則是滿布一張張親切可掬,鎂光燈怎麼也照不壞的笑容,一個個光鮮亮麗的外表,握手比誰都誠懇。殊不知除下了皮,他是否也有扎實的內裡?選票到手之後,伸出的手是否仍和先前一般熱切、充滿力量?

台灣島長得像極了地瓜,我們堪稱地瓜之子,台灣的選舉,是否也能像顆地瓜一樣呢?現下真正懂得地瓜滋味的人還有多少?

買了個烤地瓜握在手裡,我等待著答案。在夕陽餘暉下,我看著那一張張旗幟上的笑容,隨著金光褪去,慢慢變冷。

   
以發心與程序 解決器捐爭議
吳育政/醫(彰化市)/聯合報
閱讀聯合報對於〈器官捐贈爭議〉的專題報導,報導中提及,目前醫界對於無心跳器捐的爭議主要在於:是否可以在撤除維生設備後給予藥物、心跳停止多久可以摘除器官、以及心跳停止前能否用藥物維持器官的完整性等。但筆者認為這些爭議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關鍵是發心與程序的正確是否。

國內在民國七十六年訂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時候,就犯了大錯。在這條例中,把腦死判定與器捐連結在一起。這樣的結果,導致國內絕大部分的腦判,都是為了要做器捐。而有些病人已經腦死,可是因為他有癌症或傳染病,無法器捐,就沒有做腦判,只好讓他在加護病房,等待死亡的來臨。這是明顯的無效醫療,只是在延長病人的痛苦。

將來修法時,應該把腦判和器捐分開。腦判是為了減少腦死病人的受苦,不做無效的醫療。至於病人確定腦死之後,是要回家往生;或者是要器捐,這要尊重病人及家屬的意願。

同樣地,如果病人已經是沒有意識,依賴維生設備,將來不可能清醒存活的狀態,家屬同意撤除維生設備,讓病人自然往生,這時候,醫師撤除維生設備,給予藥物減輕病人的痛苦,這是在救人,減少無效醫療,不是安樂死,更不是殺人。至於病人心跳停止後,是否要做器捐,一樣要尊重病人及家屬的意願。

發心的正確,就是主治醫師都是為了減少病人的痛苦,家屬的折磨,而做的醫療行為,與是否要器捐沒有關係。

程序的正確,就是一定要主治醫師與家屬,確定要為病人做腦判或撤除維生設備之後,器捐小組才可以來詢問意願。這代表先前的所有醫療行為,與器捐無關。

器捐可以救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是大愛的表現。只要發心和程序都是正確的,為了保存器官的良好而做的醫療行為,是為了救受贈器官的人,筆者原則上都認同。

   
15分鐘就開動!上班也能簡單做、安心食
面對食安危機,料理部落客小廚娘Olivia表示,動手做菜真的是最安心的方式,而且有些料理其實很簡單,別擔心自己沒有下廚經驗,上完這堂課,就算是上班族也能簡單做、安心食。

自由之心之可貴 不自由,毋寧死!
「不自由,毋寧死!」多麼強烈的字句,是美國政治家派翠克.亨利於獨立戰爭時所發表的演說內容。本次邀請到設計師蕭青陽與編舞家張曉雄,請他們暢談創作時的自由馳騁與苦煉掙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