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最具影響力建築大師/《建築之境:路易•康》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5 第35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照過來 守護神媽媽 多元幸福
•臺北短波 最具影響力建築大師/《建築之境:路易•康》
守護神媽媽 多元幸福
文╱許麗芩;攝影╱吳金石
▲陳秀珠每天都過著溫馨接送情的生活。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朝詩人孟郊這首〈遊子吟〉幾乎已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對於母親形象的寫照。但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現代媽媽的形象越來越多元,在台北就有許多「非典型」媽媽,例如:外配媽媽、司機員媽媽及同志媽媽,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方式生養小孩,但相同的是,她們都像是家庭的守護神,堅強地守護著家庭的幸福。

泰籍華裔新住民 為兒女盡力學好中文

守護神媽媽╳李汝玉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孩子能有一技之長,能夠在他們喜歡的領域中快樂成長,我就很高興了……」泰籍媽媽李汝玉慈愛地看著已經唸大學的兒子朱鴻敏,一邊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及育兒經,可以感受到她對兒女的關愛。雖然已經有一對已上大學的兒女,李汝玉依然風姿綽約,跟兒子站在一起時宛如姐弟一般。

二十多年前,李汝玉陪同也是泰籍華裔的先生、帶著一對兒女來台發展及定居,原本她在泰國已擁有不錯的工作,卻因為台灣當時的環境,所學的專業難以發揮,只能從基層的勞力工作做起,如賣便當、當女工等,過程中體認到要在台灣生活,就必須學好中文,才能融入台灣社會。於是,她不眠不休地努力認真學習中文,如今二十年過去,不只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引用成語,擔任翻譯,在中央廣播電台主持、採訪,在財團法人台灣新住民家庭成長協會擔任職務及投入公益,希望能夠幫助新住民姐妹少走一些冤枉路。

或許是因為李汝玉以正面積極的人生觀教養小孩,幾乎不錯過每一場的家長會,一對兒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未因為新住民身分而產生不適應的情況,兒子朱鴻敏的表現非常優秀,她從不煩惱他的學業成績,反而擔心兒子太傲,經常提醒兒子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很支持很有繪畫藝術天分的女兒就讀藝術相關科系,「父母有義務替孩子選好的讀書環境,把他們擺在對的位置上,才能讓學習事半功倍,快樂成長。」

雖然已經融入台灣生活當中,李汝玉從不忘本,在教小孩學習中文之餘,也教導孩子泰國母語。「現在台灣的新住民很幸福,擁有很多友善的多元生活環境、政策與補助。」她希望能夠讓民眾真正覺得新住民對台灣人是有價值的,例如可在大專院校設立東南亞語文學系,讓新住民可以成為台灣與東南亞社會接軌的橋梁或助力。

女運匠的溫馨接送情

守護神媽媽╳陳秀珠

如果常搭270路公車的民眾,對於陳秀珠這位服務親切、笑容可掬的女司機員,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將近二十年駕駛270路公車的歲月中,很多通勤民眾幾乎是我一路看著長大的。」在目前大都會公車凌雲站二十九位司機員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司機員算是屬於男性的工作,陳秀珠卻是一位打破傳統既定印象的優秀女運匠,更令人咋舌的是,由於她曾跟隨前夫做過黑手,專門修理大貨車,幾乎從補胎到換零件皆樣樣精通,還曾經擔任大貨車和聯結車等重量級車輛的司機,與一般男性司機員相比,不遑多讓。從她的開車經歷中,可能會有人覺得她個性很陽剛,但事實上,她卻是一位對女兒貼心、溫柔的好媽媽。

由於父親早逝,陳秀珠很小的時候就有居安思危的觀念,個性獨立的她很早就知道要學習一技之長,並在「可能會用到」的心態下,早早就將各種類別的駕駛執照考到,後來果然憑著這份駕駛公車的技能而擁有穩定的收入,得以將兩個女兒帶大。

由於工作所需,她常要早睡早起,生活作習規律,能夠陪女兒的時間不多,但仍是會在起床後為女兒準備早餐,請公司安排上早班、方便在下午三四點時去接女兒放學,一有假期就會帶著女兒和母親去遊玩,而女兒也因為體諒媽媽駕駛工作很辛苦,會格外貼心,幫媽媽慶生,如今兩個女兒都已經結婚生子,陳秀珠不只是媽媽,也升格當奶奶了。

陳秀珠很喜歡這份駕駛工作及環境,也因為她誠懇待人、做好份內工作,很快就融入男同事的社交圈中,她認為這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讓她很感恩,尤其她所載的路線,每天都會經過北一女,很多搭過她車子的學生還會在她經過就跟她揮手打招呼,讓她覺得溫暖。

可以說,陳秀珠每天都在過著「溫馨接送情」的生活,她除了是自己小孩的媽媽之外,更是許多乘客安心託付通勤的「司機員媽媽」。

攤在陽光下的幸福同志家庭

守護神媽媽╳大龜、周周

在一般人的保守觀念中,「同志」仍是一個需要隱誨的名詞,面對外界的異樣眼光,可能會遮遮掩掩,更不會讓自己的「同志家庭」身分公開。但這些現象,在大龜與周周(兩位同志伴侶的暱稱)身上卻都看不到,這對相愛相伴多年的「女女」同志伴侶,不只共同走過起初各自家庭的「不贊成」及社會異樣的眼光,還共同創立了服裝公司,共組同志家庭,在六年前更決定成為「同志媽媽」,以公開透明的方式來成就她們所要的完整幸福人生的生涯規劃,坦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項挑戰,雖然仍因為台灣同志相關法規的問題,有些遺憾,但她們勇敢面對生活的正面能量,也讓周遭許多親友為她們獻上祝福。

撇開生物學對「男性」和「女性」的認定標準,外表看來,男性化氣質裝扮的大龜和長髮溫柔的周周十分速配。她們大約十五年前開始交往,並且在各種親友聚會場合帶著對方去「見家長」,雖然開始時未獲得認同,但當家人看到她們誠摯的情感及「在一起很快樂」的情況,終於同意她們共組同志家庭的心願。

大約六年前,因大龜的母親過世,讓她開始認真思考「要有小孩」這件事,便跟周周討論擁有小孩的可行性,因為受限於台灣對同志的相關法規,兩人特別前往國外以試管成功人工受孕,周周回台後順利生下一對龍鳳胎,兩人悉心照顧兒女,周遭親友也將這對雙胞胎當作寶貝來疼愛。

大龜表示,目前台灣對於同志的概念跟過去相比已經開放很多,並有不少諮詢及協助的管道,除了在一些為同志爭取權益的抗爭場合、讓她感受到某些不同理念者的排斥之外,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特別不愉快的經驗,加上周遭親友的認同,讓她感到很幸運。令她高興的是,一對兒女所就讀的幼稚園校風開放,她與周周在帶小孩出門、就醫或求學時,都會坦然告知所接觸的人她們是同志家庭,大多受到友善的對待。而在家庭中,她們會幫兒女以照片記錄「成長日記」,坦白告訴孩子她們的家庭情況,孩子也都能坦然接受叫大龜「爸比或阿比」(父親之意),叫周周「媽咪」,開放的家庭教育,讓這個同志家庭生活得很健康快樂!

由於對子女的愛,大龜與周周希望能夠「循求法律途徑」,讓兒女可以像一般的家庭受到法律上的保障,成為台灣第一對申請領養孩子的同志家庭,雖然暫時受限於各種因素而無法達成,但她們會繼續努力,希望能夠在不久後的將來可以實現願望。

有句話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外配媽媽、司機員媽媽,或是同志媽媽,她們對子女的愛絕不打折,更能推己及人,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及努力,為更多的媽媽帶來幸福生活的希望,讓我們向這群「非典型媽媽」致上最深的敬意。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五月號568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臺北畫刊App》iOS版】。

【《臺北畫刊App》Android版】。

 
最具影響力建築大師/《建築之境:路易•康》
文╱觀止;攝影╱許斌
▲本次展覽帶領民眾進入路易.康的建築世界。
從平面圖開始,建築師依著上頭的每個細節,成就可以工作、居住的結構。建築師路易•康(Louis Kahn 1901-1974)和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科比意(Le Corbusier)、密斯(Mies van der Rohe)齊名,被奉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和理論對後世留下深遠影響。

台北市立美術館現正推出《建築之境:路易•康》展覽,展示近兩百件展品,包括路易•康的建築模型、設計手稿、素描和照片,帶領民眾進入建築的世界,發現路易•康的神奇與魅力。展覽區分為六大主題,分別包括:「城市」、「科學」、「住宅」、「地景」、「集合群組」和「永恆」。

路易•康於一九○一年出生於俄羅斯,之後移民愛沙尼亞;六歲時,再度隨家人移居美國費城。展覽一開始,以文字及圖片介紹了路易•康的生平,從中可發現,旅遊帶給路易•康許多靈感,他對埃及、希臘、羅馬等古文明建築特別著迷,帶給他許多設計上的靈感。現場還可看到路易•康旅行時攜帶的旅行箱,以及用來速寫各種建築的粉蠟筆和素描本。

路易•康在費城求學成長,執業初期的建築事務所也設立在此,因此費城可說是他的家鄉。在以「城市」為主題的展間壁面上,便有路易•康想像的費城理想發展圖。借展單位賓州大學建築檔案中心主任暨本展策展人William Whitaker解釋路易康的概念:「由於當地舊有街道過小,不適合汽車行駛,在他看來,街道秩序應該重新規劃,最好可以仿造中世紀城市高塔在市中心的設計,讓停車場設在中心,四周圍繞旅館、商場等建築,才能達到人車分流的目的。」

另一位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來自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他也表示,路易•康對探索大自然的形體、幾何體的邏輯十分感興趣,相信好的建築結構贈予人們光線。在「科學」主題展間,可看出他不斷以富有詩意的方式,思考光如何進入空間。對他來說,這才是建築真正的目的。位於美國新罕夏布州的艾克瑟特圖書館,便是這種詩意空間的最佳展現,圓形混凝土結構體中收藏大量書籍,並引導光線入內,學生則在四周讀書,使圖書館縈繞優閒情調。

一九六○年代時興大自然元素融入建築的表現方式,在「地景」主題中,可看到美國加州沙克生物醫學中心為大自然景觀打造了美好舞臺,兩側的生物實驗室造型簡潔,充滿力量,建築物中間原本計畫種樹,但之後決定保留空地,因而使園區內的天空、土地更加開闊。另外,德州沃斯堡金貝爾美術館則可看到山、水文和光對建築的影響,路易•康擅長運用鑿空的天井和大面積的窗戶,讓經過編排的光線進入,就連自然中的蟲鳴鳥唱也融入其中。

以「住宅」為主題的展品,傳遞路易•康對住家的前衛想法,他重視不同空間的連結,他認為,建築可視作城市和社會的縮影。在他的設計草圖中,可看到許多方塊代表房間,不同的房間就像是不同功能的社會場域。

「集合群組」裡的設計案,將社區視為城市的核心。路易•康曾為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種宗教的建築設計,其中,美國紐澤西州的「猶太社區中心」是他建築生涯的重要轉折。

最後一個主題為「永恆」,表現路易•康終其一生的思考:建築如何超越時空限制。以孟加拉達卡國民議會大廈為例,就可看出他以基本的建築形式,組構出多重空間,對光線的處理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是他建築理念的極致表現。

路易•康說:「連一塊平凡無奇的磚頭都想超越自身。」就他本人而言,他的每個生命歷程都在創造建築史的巔峰,也使得他建築裡的每塊磚頭,不再平凡無奇,反而創造出偉大又撼動人心的鉅作。

《建築之境:路易•康》展覽

時間:即日起至 7/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F展覽室

網址:www.tfam.museum

【完整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五月號568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臺北畫刊App》iOS版】。

【《臺北畫刊App》Android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