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MERS陰影籠罩 防疫須及早啟動


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04 第35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莫再催化集體恐慌
聯合報社論 聯合/MERS陰影籠罩 防疫須及早啟動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Restart or Reset─面對全球經濟成長期望降低的時代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國家檔案 應對全民開放
民意論壇 不是「無力」,是「無恥」
加入新氣候公約 關鍵在今年
馬以良性循環 締造區域和平
防堵MERS 第一時間不能漏接
電子腳鐐如標籤 恐助長脫逃
聯合筆記/因為他不是霍金!
農舍辦法修正 其實很寬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莫再催化集體恐慌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劉小妹遇害,家人悲痛,凡為人父母者都感同身受,卻也造成全國校園風聲鶴唳。這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暴增,校園附近警力加強,有些學校即時加裝監視器,補強鐵絲圍籬,提高圍牆高度。這是為了讓孩子上學更安心,還是反而更害怕?

這起事件攪動社會情緒,但平心而論,是人格偏激、精神病態的一個人犯下的案子,非常罕見而不幸,卻並非制度缺失才導致凶手犯案。社會為被害者同聲一哭,但此刻更需要平撫情緒,安定人心。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理解某些特殊個案裡黑暗力量的原委,就像兩個月前德國機師蓄意駕機撞山事件,造成機上一百五十人陪葬。但當時德國社會冷靜、理性處理此事,沒有人渲染悲痛,沒有人刻意騷擾或歸咎犯案機師的家人,沒有人去喧譁「以後還有人敢搭飛機嗎」這種問題。

台灣人或有路見不平的性格,民俗信仰裡也有「應報」的元素;但諸如追打凶嫌、包圍鄭捷父母逼著下跪道歉這類事,縱然出於一時義憤,終究不宜過度催化。現在,因一樁行為偏差者的個案鬧到舉國不安,有人硬要歸咎友善校園計畫,有人厲聲追問「馬總統你看到人民的恐懼了嗎」,有人將廢死主張指為「邪教」,還有網友號召上凱道……,歇斯底里的集體恐慌,渲染激盪,伊於胡底?

兩年前美國波士頓的馬拉松爆炸案,造成三人現場死亡,近兩百人受傷,其中約三十人傷重到必須截肢或終身傷殘。事後有人以罹難者之名設立獎學金,有截肢者受助穿戴上了生化義肢而重新站上舞台,以自身經歷鼓舞人心。台灣應有能力發揮這種善的精神,莫再一味催化集體恐慌。

   
聯合報社論
聯合/MERS陰影籠罩 防疫須及早啟動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韓國MERS─CoV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簡稱「新SARS」)急轉直下,出現兩死病例,成為二○一三年MERS出現後首見非中東地區死亡病例。迄今為止,韓國、世衛組織對MERS仍一籌莫展,沒有藥醫,甚至連它與當年的SARS差異在哪,傳播途徑為何,仍茫無頭緒。

韓國的首例「超級傳播者」,與他有「密切接觸」的六八二人,至今未能追蹤到位,疫情仍在瞎子摸象。這位超級傳播者遊歷過中東巴林,與MERS的發源地緊緊相扣。此外,沙烏地阿拉伯、卡達近日向世衛組織通報兩例MERS確診個案,一死一危殆。這顯示,東亞MERS與中東MERS應有臍帶關係,須釐清其因果。

從韓國確診病例升高至三十例看,MERS不僅有「人傳人」狀況,甚至出現「三次感染」,這從韓國超級傳播者之家人、醫護人員因近距離接觸而遭感染可獲證實。然而,首例超級傳播者在確診前八天在小診所、市井遊走,勉強查出六八二位密切接觸者,至今仍無法全納入醫療體系過濾,而昨日病情已由首爾延燒至釜山。更嚴重的是,兩個既知死亡病例,均非與防疫當局列管之隔離觀察對象接觸而病發致死,顯示疫情完全失控。

這波MERS危機只是前奏曲,而主旋律其實不是中東到東亞的人流,而是本月十七日起為期一個月的齋戒月,大量的朝聖人流往返將更助長病毒接觸與突變的機會,這是最難控制的一環,也是防疫及公衛體系的重大挑戰。

韓國總統朴槿惠痛斥衛生部門的應變神經太鬆,這樣的斥責,對尚無疫情的台灣也是須嚴加警惕的。以目前國際人流來往之頻密,不要說南韓飛台灣不超過三小時,中東疫區航班來台也不過七、八小時。之前的伊波拉隱憂,中央防疫單位曾說「等亞洲近鄰有疫情,防疫再升級」,這樣的心態,顯然過於消極。

韓國疫情擴大,確實與防疫遲鈍有絕對關係。第一例超級傳播者在確診前一周,曾三次進出診所,小診所無法準確診斷倒不意外,但這也正提醒台灣防疫必須繃緊神經。通常人們發燒感冒多會求助社區診所,而非醫學中心等大型區域醫院,如何提高基層診所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的警覺,是必須加強的課題。

這位超級傳播者其後到大型醫院就診,醫院根據其中東巴林的旅遊史通報相關當局「不排除MERS可能」,韓國中央衛生機關竟然延遲三十六小時未處理,錯過防疫的黃金時間。也因此,與其相關的「密切接觸者」便失去掌控,有些感染者帶著病毒趴趴走四處傳播,造成防疫上「盲人騎瞎馬」的局面。這尤是台灣應引以為戒的。

MERS目前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現在根據電子顯微鏡顯示外觀是冠狀病毒,但與十餘年前的SARS差異何在,國際衛生機構尚無定論;而其宿主是單峰駱駝或是蝙蝠,迄今也無定論;傳播途徑是飛沫或空氣,也仍莫衷一是。有些患者在超過一公尺的病床距離,竟仍遭到感染,顯示有空氣傳染的可能;而若是循空氣途徑散播病毒,如「幽靈般」進入鼻腔呼吸道,預防難度勢將大增。

無論是飛沫或空氣傳播,世衛組織提醒:「MERS最不利的人傳人情況,確實可能在醫療機構與密切接觸者中出現,因此醫療機構的感染控制必須立即強化,嚴格執行基本的感染控制與防範措施」。此一防疫鐵律,是面對任何恐怖病毒都適用的。

台灣經歷過SARS荼毒,政府和民間都累積了相當水準的防疫作為。韓國傳出MERS疫情後,我地方政府已主動展開不少防疫作為,包括召開防疫會議、調度隔離病房等等,都展現了成熟之專業。二○○三年台灣SARS的高階防疫作為,是將「疑似患者」先送進隔離病房,不讓病毒有傳播可能,這是可貴的經驗。

另一重要應對,是強化基層診所的通報警覺。小感冒如何與MERS大幽靈連上線是有其難處,韓國首例超級傳播者遊走診所看病造成疫情擴散,台灣當然也難免如此;重點是要加強宣導,讓基層醫師及民眾均有警覺。衛福部疾管署派出假病人測試醫師警覺,也說明台灣防疫準備有一定水準。

十二年前,SARS的毒性及病理能被認識及遏止,是世衛組織防疫醫師歐巴尼不惜捨身相殉,以自己當檢體。面對更凶險的MERS,我們只能就已知的防疫經驗,步步為營。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Restart or Reset─面對全球經濟成長期望降低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上周來台訪問的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對當前全球低成長、低通膨及低利率的「三低」現象相當樂觀,認為這只是「暫時性、景氣循環」現象,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終能「重新啟動(restart)」經濟成長。然而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已結束六年,美國實施QE已近五年、日本兩年多,全球經濟不僅仍成長乏力,更瀰漫通貨緊縮陰霾。諸多結構性的負面因素,顯然正在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模式進行「重新設定(reset)」,全球經濟愈來愈可能進入成長期望降低的時代。

短期來看,美國第1季萎縮0.7%,預估全年僅成長1.8%;日本全年可能零成長,英國也明顯減緩;至於中國大陸,預估僅成長5.3%,遠低於7%的目標,甚至可能出現「硬著陸」,台灣、南韓等其他亞洲國家也都成長減緩。唯一亮點是歐元區,今年將成長1.8%。主要工業國家加上中國大陸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已由3.7%下修到3%。

柏南克認為,經濟成長減弱是「儲蓄遠超過投資」所致,並受到金融海嘯這項特殊因素影響。但以桑默斯為主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成長低落是「持續停滯(secular stagnation)」造成,亦即需求出現「慣性」不足,具有「持續性、結構性」的本質,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低利率也將為期更久。「持續」固然不是「永遠」,但可能是10到15年。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半年報,則提出全球「潛在產出成長率(POG)」下降的觀點,強調這將使投資長期疲軟,經濟成長難以持久。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原因都在於人口高齡化,及生產力成長減緩,工資無法明顯上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化及貧富不均,都將壓抑消費及經濟成長。

實質工資不升反降相當普遍。美國目前平均實質工資仍比2009年初低1.2%,英國2009到2014年實質工資年年下降,德國目前實質工資也比2008年低2.4%。肇因包括資本所得(尤其是住宅)增加率一直高於勞動所得,資本財價格下降或功能提升使企業選擇把錢花在機器上,「全球化」也能使富裕國家的勞工需求減少,臨時及派遣性工作增加等。工資成長緩慢,加上勞工擔心工作缺乏保障,引發兩種怪現象。其一,「高收入、卻不算富有(年收入在10萬—25萬美元)」的「亨利族(HENRY)」,都在撙節支出;其二,國際油價重挫雖使各國汽油價格普遍下跌,但這筆「石油紅利」卻尚未被用於消費支出,寧願增加儲蓄或減少債務。

全球人口普遍高齡化,使勞動力萎縮,造成潛在產出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財富相對較多,但消費卻低。例如美國70到87歲的所謂「沈默世代」,擁有的淨資產在各年齡群中最高;遺憾的是高齡者的支出通常比中年人少,對消費支出及經濟成長發展都不利。基於以上的觀察,我們顯然正在見證一次全球經濟的基本性轉變,而不只是景氣循環性的滑坡。金融海嘯造成的衝擊,只不過是經濟嚴重脆弱且運作不良的先行指標;眼前的經濟問題,其實是在預示一個黯淡時代的起點。傳統的財金政策只有「微調」作用,並不能輕易扭轉此一趨勢,需要做更大的改革才能重振經濟活力。

那麼,究竟該如何因應呢?經濟學大師席勒及史賓塞都建議,既然民間投資不足,政府就應該趁利率低落時,以擴大「資產負債表」的方式增加公共建設支出;但絕不能只是東做一點、西做一點,而是要有靈感、有創意,幹一些具有革命性、能夠提升長期、永續性成長的大事。

全球經濟結構的「重新設定」,人口老化與貧富不均對經濟造成的壓力,台灣同樣也正逐步顯現;民眾與企業界應對此種新形勢有所體認,政府更須抱持宏偉願景來著手規劃。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國家檔案 應對全民開放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國家檔案管制時效過後對外公開,可讓民眾有機會了解政府決策過程的真實面貌,要成為開放社會,政府檔案公開是重要的一步。開放應是對全民開放,而非僅對學術象牙塔開放,近年來,政府機關開放腳步慢,有時流於敷衍,甚至不依法行政便宜行事,都有違立法意旨。

檔案法遲至民國88年才在立法院通過,政府機關初期不太懂得如何落實,尤其檔案法規定,非有法律依據不得拒絕民眾申請查閱,國防部總政戰局曾對民眾申請查閱軍中樂園檔案,既不准、也不駁,只派人口頭勸說申請人不要看,當作沒有這件申請案。

以軍中樂園為例,這是兩岸軍事對峙時期的產物,有其時代背景,但總政戰局認為是家醜,不宜張揚。要了解過去某些事情為何會發生,除了口述歷史之外,文件佐證事件因果也很重要,檔案內容不論好壞,都有助後人理解事情原委,一昧遮遮掩掩,反而易生誤會。

檔案法施行細則規定,國家檔案目錄及機關檔案目錄,應按季刊載政府公報或其他出版品,利用電信網路傳送或其他方式供公眾線上查詢。但很少有政府機關這樣作,外交部將檔案移給中研院,線上查閱僅有不知內容的檔名,不親民更不便民,有的檔名就寫密件兩字,申請查閱者如大海撈針,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耗時費神。

國史館近年整理不少冷戰時期機密檔案,或者要人書信、結集成冊出版,讓民眾不必奔波政府部會之間,是很好的便民措施。惟印刷敷衍,早年中文或英文打字紙張甚薄,後來複印時後張壓前張,許多字前後交疊模糊一團,缺乏背景知識者無從判讀,盡失政府開放檔案美意。

開放檔案需要有遠見的首長支持,國軍檔案開放優於外交部,就在多年前國防部長唐飛的魄力與遠見。開放檔案需要龐大預算,雖不如放國慶煙火、跨年晚會討喜,但卻是邁向開放政府的起點;我國已經慢了許多年,現在要加快腳步,如實如質的推動。

   
民意論壇
不是「無力」,是「無恥」
龔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聯合報
「許多人誤以為台灣生來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不是。」這是郭岱君博士新書開頭的第一句話。

這本書叫《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新由「聯經」出版。郭岱君真是一位說「故事」的能手,她以淺白的文字,生動的描述,跨過學術藩籬,直接告訴讀者,台灣是怎樣「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別小看括弧內這區區十個字,可是重若千鈞。因為從「計劃」轉到「市場」,當年風雨飄搖的台灣,才能生存穩定,國民生活才能改善,美援停止也才能自力發展,終於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雖然現在敗家子們只會揮霍,不思發展,但仍有先人的餘蔭撐住不倒。

當時官員…內心知恥 願流血汗

為什麼台灣能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為國家找到活路,郭岱君在書中陳述得條理分明,言而有徵。依筆者閱讀的心得,當時政府官員內心「知恥」和願流「血汗」,更是成功的關鍵。

蔣介石日記自從在美國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展出以來,中外近代史學者絡繹於途。在八年對日抗戰期間,他每天日記的開頭,都寫一個大大的「恥」字。國家受敵人蹂躪,百姓輾轉於流亡途中,蔣介石要雪恥,他堅持八年,達到目標。

如果日本侵略是恥,把大陸丟掉更是蔣介石的奇恥大辱。他到台灣力圖振作,想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長,以發展經濟來穩住這個孤島。但立法院因派系利益之爭,杯葛這項任命。

一九五○年三月六日國民黨在中山堂舉行總理紀念會,蔣介石一上台,劈頭就說:「中華民國亡了!」在座的黨政幹部嚇了一跳,全場頓時鴉雀無聲。蔣介石接著指著自己說「我是亡國之奴。」亡國之奴要對「亡國之主」講幾句話。他說,大陸失敗是他領導無方,心中羞愧,無地自容。今天大家在台灣,實際上是處於死裡求生的狀況,他也沒臉去流亡海外。可是,同志到了這個地步還在計較個人利害、相互攻訐,他至為痛心。說到這裡,蔣介石眼淚奪眶而出,言語哽咽,幾度中斷說話。

蔣介石一向嚴謹自制、重視個人尊嚴,這種「失態」是表示他對失掉大陸內心極度悲憤自責。他的言辭和眼淚感動了在場一千多名黨政幹部,很多人隨著流淚。反對者的態度軟化了,同意陳誠出任行政院長。

國府大陸新敗,台灣處境艱難,發展經濟是國家唯一出路。陳誠本此政策,延攬了一批有學養有能力的技術官僚,包括尹仲容、嚴家淦、徐柏園、俞鴻鈞、李國鼎、王作榮、王蓬、費驊等人。照郭岱君的說法:他們都抱著一種孤臣孽子、雪恥復國的憂患意識,也都有「背水一戰」的重大壓力。蔣介石、陳誠願意深切反省,把財經問題交給技術官僚,甚至將財經大權都完全交給非國民黨員的尹仲容。而尹仲容和嚴家淦等不畏艱難、不計榮辱的「雪恥」決心,激勵了追隨他們的年輕幕僚群,以「士為知己者死」的心志,不分晝夜,戮力從公。

尹仲容疾病纏身 仍為政策奔走

這群技術官僚,以尹仲容為領袖。由於蔣介石和陳誠支持他、信任他,當時台灣經濟規劃、金融、外匯管理、美援運用、對外貿易,都在他手中。而他聰明率直,勇於任事,做了別人不願做的事,也擔負了別人不願擔負的風險。這樣的人,竟然也受到立、監兩院利益集團的誣陷,因揚子公司案去職兩年。但蔣介石、陳誠都信任他清白,官司三審判他無罪,政府再請他回任。他復出後仍然勇猛剛毅如昔。三次財經大辯論,他無役不與。到國會解釋他的政策,侃侃而談,據理力爭。他也不怕「圖利他人」,台灣引進塑膠業時,政府官員都主張公營,但尹仲容力主民營,把這項台灣前所未有的大事業,交給一位賣米的小商人王永慶。

他發表《台灣工業發展之逆流》,坦率批評某些人士對經濟活動的觀念不正確,把政府保護視為當然,一見民間企業獲利就「貿然加以抨擊」,「嫌貧又怕富」,這種心理妨礙企業發展。

尹仲容政務繁忙,且又摩頂放踵,到處解釋國家經濟政策,體力消耗過甚。他本有胃病、肝病和嚴重痔疾。有一次他到革命實驗研究院演講時,他當時的秘書葉萬安看到有血從他褲管流下,濕了鞋子,也濕了地板。上前小聲告訴他,他不動聲色,從容講完。同事怕他撐不了,勸他回家休息,他不肯,自認受國家重託,感陳誠厚愛,「願以一死報知遇」。他終於求仁得仁,一九五八年尹氏病逝,只活了六十歲。

嚴家淦不畏羞辱 推動外匯改革

台灣經濟發展另一要角應屬嚴家淦,他恆以國家為念,不計個人榮辱。他當過財政部長,「升任」台灣省主席,但陳誠二次組閣時,知道經濟改革必須有財政支持,又請他回任財政部長,雖形同「降級改敘」,嚴氏也欣然就道。他做人圓融,做事能調和鼎鼐,與勇猛精進的尹仲容正是最好的組合。

郭岱君舉了一個實例:外匯貿易改革,從本位上說,對財政部不利,但嚴家淦全力支持。關務署長周德偉為此案當面羞辱他,彈他一身煙灰,但他全不在意,苦口婆心的與同人溝通,使大家願意接受。外匯鬆綁,為自由化開啟了大門,終於使台灣經濟轉型成功。國人「龍」飛鳳舞之餘,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些前賢,以及他們雪恥的決心,和流血流汗的拚搏?

現在,台灣經濟萎縮了,倒退了,「台勞」出去打工了,當年四小龍後段班的韓國早不把台灣放在眼裡了,李光耀的新書《觀天下》竟然不提台灣了,對這些多麼不堪的事,有人感到羞恥嗎?無羞惡之心,就不會有奮發圖強的意志、流血流汗的犧牲,大家在內鬥中消沉,在街頭上迷失,以「小確幸」麻醉自己,把正向的動能消耗殆盡。

台灣當前只有一件事比過去「大躍進」,那就是國會對政府政策的無理杯葛,對政務大臣的無盡殘害。不要說今天已無尹仲容、嚴家淦、李國鼎、孫運璿這樣的人,即使有,能存活嗎?

仿郭岱君開卷的第一句話:「別以為台灣生來就是衰敗的,其實不是。」

   
加入新氣候公約 關鍵在今年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聯合報
歐巴馬總統日前特別將氣候變遷列為「國安問題」道盡危機迫切。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為減緩溫室效應,經逾廿年談判,年底巴黎會議可望達成新協議;國際氣候法將從軟法進入「對幾乎所有國家具法律拘束力」的硬法時代。我國廿年來爭取加入,行政、立法兩院務請抓緊佳機完成關鍵一哩。

氣候公約(例如UNFCCC及所屬京都議定書)文本,我國尚未以施行法模式立法,的確令人著急。

巴黎新協議將取代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成為UNFCCC的新核心;一九五個締約方提出自主減碳義務承諾,違反承諾者將受制裁。據知我政府也計畫在十月主動提減碳承諾。

一九八七年成立環保署以來,台灣制訂了四一七項法律以遵循聯合國各環保公約、發布碳排量及減碳政策。但仍須警惕:台灣今年IMD世界競爭力雖排名十一,但能源消費密度偏高/倒數十四、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大/倒數十五!在新氣候秩序洗牌下,如何維繫競爭力是極大的挑戰。

或有論者誤以為「台灣沒加入正好免負減碳義務,有利產業發展」,但事實正相反:我國是出口貿易大國,海外市場及生產基地都是公約成員,我必將因「人均排碳量全球前廿」名列貿易制裁對象。

台灣近年飽受旱澇交替的極端氣候所苦,應更體會「環保救國」,並系統性全觀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止環保,還涉及全球經貿、能源科技、生態防疫、國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多層次複雜挑戰。

我們期盼,一、立法院年底前完成法制接軌,宣示「台灣準備好了」:今年下會期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謀《能源稅法》過關以完成減碳四法,奠定清潔發展及碳交易機制的基礎;以公約施行法模式,將「綱要公約本文、京都議定書、巴黎協議」國內法化,確保與國際環保法無縫接軌,為參與國際聯合執行創造條件。二、我政府宜儘速與大陸積極協商,支持台灣以「氣候主體」資格出席年底巴黎會議、並加入UNFCCC公約及相關協議。

   
馬以良性循環 締造區域和平
趙春山/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台北/聯合報
馬英九總統昨天在出席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系列活動」視訊會議中,對於我國為二戰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美國在抗戰期間提供的大力協助,作了完整的陳述。馬總統的目的應該不只要回顧過去,而是在展望未來,希望為其繼任者留下一個寶貴的歷史經驗。

馬總統任內的最大成就,是為台灣內政建設營造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也就是把過去兩岸關係和外交關係一度出現的「惡性循環」,轉變為目前的「良性循環」。有人把馬總統的大陸政策和外交政策簡單歸納為「和陸、親美、友日」,甚至認為這是玩「外交平衡」的遊戲。實際上,台灣與美、日、中共的三組雙邊關係性質不同,追求的利益也不一致,故不能視為要與三方維持等距離的關係。另一方面,以台灣的角色與能力,嘗試走外交鋼索帶來的風險極高,有可能加劇猜忌,造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惡果。

考慮到台灣的經濟和安全利益,馬總統是從推動兩岸和解切入,意圖打破過去的「惡性循環」局面。馬政府的這項政策調整,受到美國的歡迎,因為它使美國可以避免介入一場可能與中共之間的軍事攤牌,這是促進過去七年來台美關係步步升高的原因;這項政策也讓周邊國家,包括日本在內,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發展與台灣的實質關係。台日順利簽署漁業協定就是實例。馬總統把處理兩岸問題的「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原則,擴大運用到處理東海與南海的領土爭議方面,這也獲得相關國家的讚賞。實際上,馬總統的「倡議」不但擴大了台灣在國際舞台「發聲」的機會,也為國際爭議的解決,提供了一項確實可行的辦法。因此,馬政府的立場,以針對南海緊張情勢為例,不存在和任何一方合作或對抗的問題。

馬總統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美期間,針對兩岸關係和外交關係重申政府一貫立場,意義更是非比尋常。雖然有人以「面試」來形容蔡英文的訪美舉動,但身為在野黨領袖,又是該黨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此次利用美國之行來闡述其重大的政策主張,實亦無可厚非;蔡主席在美期間以民主為主軸,來強化她論述的說服力,也得到若干國際友人和國內支持者的歡迎,我們也不必因人廢言。但我們必須警惕,民主不是護身符。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的政治發展經驗顯示,當民主被異化成民粹後,不但沒有帶來社會的穩定,也沒有使國家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

蔡主席也多次強調「台灣意識」的概念,但沒有釐清台灣意識和國家認同的關係。政治學者杭廷頓說過:「國家利益源自於國家認同」。當一個國家內部成員存有「非我族類」的相互排斥感時,我們很難期待大家對諸如國家安全的重大利益問題會產生共識。

就此而論,馬總統在視訊會上的總結,可以作為如何建立台灣共識的參考。第一是馬政府成功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處理兩岸關係;第二是以「低調」、「零意外」原則與美方維持雙邊關係。前者是根據中華民國的憲法架構,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讓政策具有「合法性」的來源;後者是考量國家的現實處境,讓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預測性」。在台灣即將進入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我們期待所有角逐大位或是可能成為新的國家領導人,都能客觀評價馬總統明年卸任後留下的政治資產,讓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能有序地經營下去!

   
防堵MERS 第一時間不能漏接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顏/聯合報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至六月三日的卅名韓國病例中,兩人死亡,且有韓籍患者將病毒波及香港與中國大陸。明顯地,MERS冠狀病毒流行潛力自二○一二年駱駝至人,經二○一四年四月在阿拉伯國高峰流行後,病毒較適應人群,至韓國已趨人傳人,傳布力較SARS更快,未來流行走向需嚴密監控。

韓國此次流行,在第一號病例出國「前」及回國「後」對MERS的臨床病徵、流行病學與防疫作法,毫無認知致首度漏球;他五月四日返國至十一日發病,而十二至十五日於診所與住院時的醫護人員,均未因其旅遊史與接觸史而提高警覺,致二度漏球擴大波及面;疫情調查又未涵蓋五月四日回國第一日始的所有接觸者,致最近的死亡病例居然是「疑似病例」,為三度漏球!

此漏網之魚錯失早療治癒機會,官方至此才速上緊發條,擴大疫情調查,成立專家對策組,隔離一千三百多人,所以第一時間點的誤判與傳染流行病專業不足,讓病毒有壯大機會!

為何一位境外移入病例,自五月十五至十七日快速傳播達廿七人(扣除三度傳播三人)?尤其MERS冠狀病毒較易感染下呼吸道,致其在二○一四年三月前的人際傳播慢。此病例去中東後呈呼吸道病癥未戴口罩求醫,因此在五月廿日被確診前,病毒在無妥當防護最輕忽時傳播開;加上SARS與MERS病徵惡化與病毒量增高有關,病程趨嚴重時的傳播效率會大幅提高!

MERS冠狀病毒在韓國已快速傳播,且其流行的複製率(即一人仙女散花傳播至多少人)數目也較二○一二至一四年中東的平均二至三人、沙烏地吉達的三點五至六點七人、及SARS的二至六人更高,所以防堵要迅速、確實、有效,尤其決戰境外要抓緊第一時間點的防控到位。

我國觀光旅遊業一向缺危機意識,對當地重要傳染病與萬一染病後的標準作業(如需先帶妥口罩而儘速就醫)仍不清楚,許多航班沒N95口罩,且患者在機上咳良久而毫無警覺,恰可趁此次強化防疫,且須自旅客未出發疫區開始。其次是民航局、航空公司地/空勤與機場人員對患者的病徵、流行病學關聯性及防控措施須全面到位,尤其廁所須常消毒,防杜接觸傳播散布多人。

脈絡針期刊發表至二○一三年八月八日共九四○病例致死率,初發病例達七十四%,應為高估,主因偵測系統察覺重症忽略輕徵病例;而二次病例致死率已降至廿%。韓國至今致死率為六點六%(三十病例二人死亡),未來仍有賴偵測與接觸史追蹤涵蓋所有病例才能下結論。重要的是中東六十二%的確定病例一開始診斷失誤,而此病毒會影響腎功能,所以啟用症候群偵測應輕症(發燒+咳嗽或發燒+腹瀉)及重症(發燒+呼吸困難、發燒+肺炎、發燒+尿毒症、發燒+敗血性休克)雙管齊下,用大數據加上採檢檢測,減少人為失誤。

台灣曾經歷SARS慘痛教訓與經濟損失,醫療院所應即開始演習,而第一時間點可能漏球處易在診所,防疫策略須嚴防最早時間點的所有可能失球處,以提升成功防疫的信心。

   
電子腳鐐如標籤 恐助長脫逃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主任(新北/聯合報
法務部研擬擴大電子監控適用範圍,以紓解監獄擁擠的狀況。只是近來有兩名性侵假釋犯剪除電子腳鐐後脫逃,雖又被捕,卻讓人對擴大電子監控運用憂心。

關於電子監控於刑事司法之適用,除常見緩刑或假釋犯外,亦可防止被告逃亡,或是用以替代短期自由刑,甚至家暴保護令執行等等,都有賴此設備的輔助。

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廿條第二項四、五、八款,受保護管束之性侵害緩刑或假釋犯,若無一定居所、有夜間犯罪習性或有再犯之虞,檢察官得命其居住指定住所、實施宵禁或禁止接近特定對象與處所。只是此禁制令無法僅靠觀護人定時或不定時訪談落實,故同條項第六款,授權檢察官得對之施以科技設備為監視,成為電子監控的法源。

拜科技之賜,對於性侵害犯多已採用新型GPS定位系統的監控模式,能全天候掌控行蹤,只要未遵守住居命令或進入禁制區域,觀護人或警察即可前往逮捕。所以電子監控不僅可讓性侵害犯儘早重返社會,減少監獄處遇的成本,更可防止其再犯,似乎百利而無一害。

惟須思考的是,每套設備價錢動輒上千萬,以八十人左右的性侵假釋犯計算,已是一筆不小數目;若擴大電子監控適用對象,勢必帶來財政極大負擔。此外,最新式的GPS系統,雖能全天候監控行蹤,卻也因此讓性侵犯無所遁形,在其內心形成一道無形的枷鎖,是否有利於再社會化,有相當大的疑問。

現行電子腳鐐仍顯醒目,也易對假釋者造成一種標籤或烙印,帶來工作與生活的不便,而讓人更想擺脫監控。尤其是目前的電子設備極易被卸除,一旦脫逃,就會帶來治安的壓力。

關於電子監控技術,絕對可以達到全面監控且難以拆除的程度,甚至在可見未來,必會發展出以晶片植入體內,同時紀錄生理狀況,以判斷是否將犯罪且能事前防止的境地。只是此等作法,肯定會對人權帶來極大的侵害。更重要的是,越嚴密的電子監控,無助於假釋者的改過遷善,反助長其亟欲逃脫之心。

   
聯合筆記/因為他不是霍金!
梁玉芳/聯合報
或許你聽過這個名字,孫嘉梁,他腦性麻痺且是數理資優生。說話不太清楚、不太能握筆、動作也不靈便,完全不符合為一般人打造的考試制度。所以,每一次升學,他就會成為考場及榜單上最有梗的一位,用白話說,記者都會報。

頭一次和孫嘉梁說話,是在朋友的聚會上,他停好電動代步車,朋友扶他踩上電梯前那三階不知為何存在的階梯。

開玩笑跟他說,我是一路在報紙上看著他長大的,比如,記得他考上建中那年,是榜首。如今,他是留美的數學博士,在中研院數學所做博士後研究。他說,我也知道你,你寫過瑞典的阿娟。重殘的李娟在瑞典政府支持下,獨立租屋、生活、參與社會。

最近一則和孫嘉梁有關的新聞是他四年前和一群身障朋友上了凱道,「發表自立生活宣言,要求政府重視身心障礙者獨立生活的基本權益」。那天是他卅歲生日。

三十而立。

「自立生活」理念發源於美國柏克萊,是障礙者權利運動的終極目標,強調障礙者的主體性,靠著科技輔具、無障礙環境及個人助理,依自己的意志自主生活,扮演公民角色。

這是孫嘉梁給自己的生活藍圖。返台前就找房子,他回台不到十天,就搬出去住了。

急著獨立,才知多麼不容易。這個社會在觀念上、制度上、硬體上,還沒有準備好;孫嘉梁發現自己也還沒準備好。許多事是離開父母之後,才發現需要學習的。

他老實寫著:「我曾經嘗試自己出門買菜,……,我花了兩天,才摸清楚怎麼走到一間有『無障礙環境』的超市。去傳統市場逛逛,才知道自己對於食材種類與烹調方法的認識有限,又怎麼告訴個人助理協助準備三餐?」

正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提出的:「一般人都是經過許多決定、選擇、挫折、冒險而成長。先學習如何處理生活瑣事,能夠決定何時吃東西、如廁,才能進一步外出、認路、搭乘交通工具,最後融入社會人群;自立生活是重建障礙者的自主能力,找回一般人都曾有過的學習過程。」

這些,我們可能連想都沒想過。進入障礙者的世界,我們也需要練習。

那天,在孫嘉梁到達之前,老實說,我們有點緊張,比如聽不懂他的話要一直追問嗎?移位時,要抱還是扶?總結是:我們該拿孫嘉梁怎麼辦?

這種尷尬對孫嘉梁來說,太小兒科了。和女友Peggy逛街買東西,常被認為是「有愛心的姊姊照顧智障的弟弟」,他從不被當成是決策者或對話對象。Peggy有時為孫嘉梁被人冒犯而生氣,他會說,這是整個社會還不夠成熟,不用對個別的人生氣。

生活上,他說很幸運有個人助理Henry,一名烏克麗麗老師在下班後協助他運動、洗澡、就寢;即使政府補助的時薪偏低,一百四十元。個助永遠供不應求,太少人願意,卻太多人需要。當Henry周休二日時怎辦?回頭尋求家人愛的勞務?自立也就破功了。孫嘉梁在臉書急尋代班個助。

職涯上,他和其他學者一樣,需要發表論文。台灣是科技大國不是?但沒適合障礙科學家使用的發表工具。

「那為什麼不用霍金那套很厲害的語音合成器?」英國知名物理學家史蒂夫.霍金有客製化的精密輔具,做為他意志與思想的延伸。

為什麼不?「因為他不是霍金啊!」我們都笑了。笑聲還有點酸楚。

   
農舍辦法修正 其實很寬鬆
葉昱呈/公(屏東市)/聯合報
「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傳出暫緩修正消息,個人十分詫異,因為興建資格之規定相當寬鬆,只是媒體聚焦在「農保」資格,造成社會大眾誤解資格變嚴。

事實上,興建農舍資格,除投保農保者外,尚規定健保第三類(畜牧、漁業業)者亦可申請興建農舍,如再加上未具上述資格者,亦可檢附經營計畫書,以從事農業經營者身分申請之規定,實在看不出修法後,有何嚴格限縮規定。

   
貼身觀察伊隆·馬斯克 成功特質只有兩個字
問答網站Quora一名用戶提問:「我如何才能像比爾.蓋茲、史帝夫.賈伯斯、伊隆.馬斯克和理查.布蘭森一樣偉大?」馬斯克的前妻,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見解,在大人物間激起一些騷動。

博物館好好玩!親子必去博物館點點名
愈來愈多博物館為孩子量身訂做專屬的「兒童美術館」或「兒童探索體驗區」,提供他們最愛的互動與創作環境,讓孩子愛上博物館。本次介紹許多親子必去的博物館,一起來看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