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精勤四修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7/02 第24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作大地貴人
證嚴上人專區 精勤四修
慈濟脈動 環保護地不爭利
焦點專欄 難民啟示錄
作大地貴人
同樣在做資源回收,有人賴以維生,有人為疼惜大地。

住在新店的麗華與素琴,因環保搭起友情的橋梁,

環保志工用疼惜的心照顧資源回收工作者,

就像素琴師姊常說的:「我們是互補而不是互爭!」

精勤四修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不漏失分秒去做好事,

不放棄度化每一個人,

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

勇猛精進不斷付出,

恭敬對待一切人、事、物,

生生世世修善因、結善緣。

尼泊爾四月二十五日強震後,至今已經快兩個月了,慈濟的愛依舊在災區——來自十一個國家、連續九梯次的志工接力奔赴災區關懷膚慰,希望透過持續陪伴、付出,幫助有病有痛、生活困難、災後心靈創傷的人們走出困境,綻放笑容。

有個五歲小女孩,地震中被瓦礫壓斷骨盆,雙腳也受傷,媽媽、姊姊和阿嬤在地震中往生了,只剩她和爸爸在帳棚中相依為命。五月中旬志工訪視帳棚區,發現受傷的她躺在地上,立即送去多功能摺疊床;之後經常去為她換藥,每次換藥她都痛到哭喊媽媽、阿嬤,爸爸只能在旁流淚。

一梯梯志工接力愛著她,傷勢日漸改善後,她看到慈濟人出現,不再哭泣害怕換藥,而是展開笑容,甚至親吻志工媽媽。六月初志工再訪,人醫會泌尿科醫師紀邦杰發現女孩腹部脹痛且發燒,研判是導尿管阻塞,馬上幫她把尿液引流出來,孩子就舒服多了。

另一位住在高山上的小女孩,也是在地震中壓傷了腿,爸爸揹著她迢迢下山求醫。他們沒錢坐車,白天趕路、晚上就地而眠,就這樣走了二十多天,終於來到加德滿都市區,慈濟人開始照顧她。由於女孩傷勢嚴重,需要治療一段長時間,慈濟人會用耐心和愛心持續陪伴。

災區滿目瘡痍,苦難人多,帳棚生活不知還要過多久?實在令人心疼。

慈濟「竹筒歲月」精神,也在尼泊爾傳揚開來——許多受災民眾得知慈濟是從號召人人「日存五毛錢」做起,聚小錢、行大善;而他們手中拿到的物資,也是來自全球點滴愛心的匯聚,因此紛紛響應「竹筒歲月」,你一盧比、我五盧比地捐出來,要幫助比自己更需要的同胞。

當一位九十二歲的老婆婆,拿出銅板投入竹筒中並露出笑容時,感動了一位慈濟賑災團員,腦海中浮現「貧婆供佛」的故事──

佛陀時代,迦葉尊者一次外出托缽,遇到一位貧窮的老太太。貧婆悲嘆自己身分低賤,很想供養出家人,可惜窮到一無所有,沒有東西可以供養。

尊者說,供養重在心意,只要出自最虔誠的心,就是真正的供養。於是貧婆撕下身上破衣的一角,歡喜地供養尊者。

佛陀知悉後,讚歎貧婆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能捨身上布塊,功德無量。為感念貧婆的布施,日後出家人在僧衣的領子後縫上一塊布,稱作「印」。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故鄉——尼泊爾。兩千多年後,有福接受佛法教育的慈濟人,來到尼泊爾地震災區,親身見證到佛陀所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感受「成、住、壞、空」之理;懷抱著感恩心,希望將佛法回饋佛陀的故鄉。

因此,慈濟人悲智雙運——以慈悲心急難救助,且運用智慧帶動當地人一起付出。只要啟發人人一念愛心,就可以發揮無限愛的力量,加速災後復甦。

強震損毀了許多學校,停課三十多天後,災區在五月三十一日復課。但很多教室都有裂痕,安全堪虞,所以師生在空地搭帳棚上課。帳棚環境簡陋,晴天炎熱、雨天淹水,師生們十分辛苦。眼看著雨季就要來臨,實在讓人擔心災上加災。

慈濟人腳步不停歇,用種種方法紓解災區人們苦痛,並且思考中長期如何讓他們安身、安心。教育能為社會培育人才,是最有價值的付出;慈濟計畫援建教室,讓孩子們在安全穩固的環境中安心讀書,將來成為社會棟梁。

當地的菩薩種子已經浮現,許多民眾紛紛登記當志工。但願這一粒粒新芽萌發、成為小樹,有朝一日蔚為菩提林。

眾生平等,

人人可成佛;

好事無大小,

做就對了。

二○○八年五月,緬甸遭受納吉斯風災侵襲,慈濟前往賑災;不只是解一時的困難,也了解貧農之苦——必須向人借穀種種田,利息很重,有時借一擔,收成後就要還幾十籮,剩下的自己吃都不夠,生活難脫貧困。

於是急難救助告一段落後,慈濟展開稻種援助計畫,希望改善貧農世代窮困之苦;同時傳達慈濟精神,開啟人人的心靈財富。

農民烏丁屯,將慈濟「竹筒歲月」故事聽進心中,但是自己這麼窮,「日存五毛錢」有困難,要如何幫助人呢?他想到一個辦法——每天煮飯前,將今天要吃的米量抓出一小把,放進塑膠罐存起來;一段時間累積下來,這個塑膠罐裝滿的米,就可以救濟比自己更窮困的人家。

不僅「日存一把米」,烏丁屯知道慈濟提倡「不殺生」,決定不再用農藥。每天耕作完,他就在稻田旁祈禱,對稻子說好話、讀「靜思語」。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別人的田有蟲害,他的田不但沒有蟲害,收成還比別人多;稻田年年豐收,他開始捐穀種給窮人。

自從做善事後,烏丁屯愈來愈開心,進而投入慈濟志工培訓。他說,每天家人少吃一口飯,存「米撲滿」,是他能力所及的事;但要持之以恆、每天提醒自己,這也是一種修行,就像不想弄髒身上穿的志工服,就要時時謹慎行為,還要常常培養正向力量。

今年五月,烏丁屯的草屋翻修,空間比以前大了,他很知足,覺得好像住在「豪宅」�。就如《法華經•授記品》中,佛陀說須菩提成佛後,「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烏丁屯知足心常樂,在他看來,任何東西都像寶一樣,他的小屋就像佛經中的「寶臺珍妙樓閣」。真正是安貧樂道,富有餘。

不只自己做好事,烏丁屯也希望帶動村民一起做;所以邀請大家來家�喝茶,向大家介紹慈濟。鄰居說,看到烏丁屯這麼知足、肯布施,能與他比鄰而居很光榮,也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得到。

烏丁屯過去種田年年負債,風災後愛心受啟發,不等收成有錢才付出,而是每天一把米、一把米地存下來助人。佛教中有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因為願意付出,烏丁屯的人生起了大轉變,從一位貧農,轉變成為受村民尊重的志工。

佛陀教導四種修行方法——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烏丁屯做到了「無餘修」——好事不分大小,該做的就認真做,把握時間充分付出,也要帶動他人一起行善,不斷在人群中修福緣、長智慧。

人生苦短,不要將心消磨在雜念中、將身荒廢在無明的病態中。精勤勇猛,沒有剎那間的荒廢,就是「無間修」;誠懇發願,長年累月記住這一念心,持之以恆付出,就是「長時修」。

還要「尊重修」——恭敬佛、法、僧三寶。志為人間菩薩,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選擇,鍛鍊身心力量以荷擔天下重擔;恭敬對待人人如同敬佛,在團體中互為善知識,彼此勉勵。

菩薩行,除了六度,還要四修——以「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四種方法,漏盡煩惱,讓佛法清新入心。恆持清淨心,做就對了,持續在人群中結善緣,自然能不斷累積成佛的福慧資糧。

人心調和,

無處不莊嚴;

人人共福業,

國泰民安。

人人與生俱來清淨的智慧,只因煩惱無明,覆蓋了真如本性。即使「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心起起落落,就像在海面上載浮載沈,有時候浮上來看到天空,但一陣波浪襲來又沈下去,陷入暗無天日的迷茫境界。

氣象預報常聽到「霾害」——微細的塵沙讓整個天空霧茫茫。人心也有塵沙,就是「無明」;心地乾旱,一點點惑風,就能讓心地塵沙濛濛飛起。

要時時自我反省,一天之中,起了多少煩惱?是否常常覺得委屈?「無明惑」讓人看不清楚道理,一知半解,苦不堪言。要用心修行,滅除無明。只要不被境轉起煩惱,惡因減少,善因就增加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順著道理行路、守家庭倫理,每個家庭都在倫理禮儀中,無量數的家庭合成的社會自然祥和,國泰民安。

人心若美,所見的境界都美;人心調和,所在之處無不莊嚴。人人共福業,就能創造美好人間。

深心不動,安忍自在;

精勤四修,度煩惱河。

娑婆世界多苦難,面對種種苦,要能「安忍」;安然自在、深心不動,就不會起煩惱。

《賢愚經》中記載——

佛陀弟子中,「論議第一」的摩訶迦旃延,有次托缽時走過溪邊,遇見一位正在拿瓶子取水的老婆婆悲傷哭泣,於是走近她身邊安慰。

老婆婆哭訴身為賤民,為人當奴婢,受到刻薄對待,衣不蔽形、食不充體,生活痛苦,卻求死不得。

摩訶迦旃延耐心聽完後,輕聲柔語說:「何不將您的貧窮賣出去呢?」

老婆婆驚訝回答:「貧窮可以賣?有誰要買呢?」

摩訶迦旃延教導她:「用您手上的瓶子盛裝清水,布施給我。」

老婆婆照做。摩訶迦旃延說:「因為布施,現在您不窮了,也有福了。人間本質是苦,要堪受這一世的苦,安貧忍耐,常起正念、勿生惡念。」

老婆婆允諾,從此心清淨,念念在佛、法、僧;有一天完成工作後坐下來,無病無痛命終,生忉利天。

貪、瞋、癡、慢、疑這人心「五毒」,會不斷複製苦因。心無明,就會起煩惱,也是造業的源頭。

要防患於未然。不要讓貪念一起、瞋怒一發,就不可收拾。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對治心中的「五毒」;不招煩惱,且安忍一切苦,就能度過千尺浪的煩惱河,運行到涅槃的彼岸。

請大家多用心!

環保護地不爭利
撰文•黃筱哲、蔡瑜璇 攝影•黃筱
新北市

廖素琴

「感恩我的父親,把店面的二樓留給我運用,如果沒有這個空間,我今天也無法回收這麼多塑膠袋。」短短的一句話,道出廖素琴師姊做環保十幾年來最感恩的事。

一包包混合著各種材質的塑膠袋,體積龐大笨重,在寸土寸金的新北市實在很難找到這些回收物的容身之處。位於新店這約五、六坪大的倉庫,是師姊從小長大的地方,充滿童年回憶,父親放棄店租的利潤,用行動支持女兒的心願。看著層層堆疊的回收物,感受濃濃滿溢的愛。

不遠處的仁愛市場,攤販密集,商店林立,生活機能方便,使得人潮往來不絕,素琴師姊幾乎天天來報到,嫻熟地穿梭市場,逢店家主動問候,一一詢問有無回收物,長久下來與店家建立起信賴的情誼。素琴師姊有感於這幾年下來塑膠袋用量驚人,自己的力量有限,期盼能有更多人投入回收。

就讓我來幫助你

三年前,素琴師姊在市場看見一位以資源回收維生的工作者,在人車交錯的地方撿回收物,行動緩慢,走路一跛一跛,不免為她的安全擔憂。

一念悲心起,素琴師姊主動前去攀談關懷。這位女士名叫麗華,因小時候發燒過度而導致智力受損,雖然無法勝任與一般人同樣的工作,但麗華仍每天勤奮地到市場撿回收物,賺點微薄費用。素琴師姊看在眼�難免不捨,心想:「既然麗華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在做回收時,何不將她需要的紙板、寶特瓶、鐵罐給她,這樣她就不用那麼辛苦。」

於是兩人結下了好因緣,現在不僅一起做回收,素琴師姊還會教麗華一些回收的方法與訣竅。為了幫助麗華增加回收的來源,素琴師姊還主動帶麗華來到自己熟識的店家,向店家說明原由,以後就改由麗華來回收。而麗華收到塑膠袋,就會交給素琴師姊,兩人情同姊妹,成了守護大地的好搭檔,就像素琴師姊常說的:「我們是互補而不是互爭!」

一個感恩的擁抱

麗華的父親今年已八十二歲,每天目送麗華出門收回收物,雖然心中難免牽掛,但父親深知無法陪伴女兒一輩子,倒不如訓練她謀生的能力。等到門鈴再次響起,女兒歸來,慈藹的父親總是站在門口微笑迎接,接著協助回收分類。不管麗華一天的收穫多少,看到女兒歡喜的樣子,是他老人家最欣慰的時刻,也是父女倆的幸福時光。

其實麗華一開始在撿回收物時,因動作遲緩、行動不便,曾遇到有心人士刁難而收不到東西,父親只能安慰沮喪的麗華。直到素琴師姊的出現,終於讓父親卸下心中的一顆石頭。

這日,我們到了麗華家,在聊天中隨口問麗華有什麼話想對師姊說,個性含蓄又不善於表達的她遲疑良久,突然緊緊擁抱住素琴師姊,以行動代替言語,表達出無限感恩之意。同樣在做資源回收,麗華賴以維生,素琴師姊疼惜大地,雖然兩人的目的不同,卻都因環保搭起友情的橋梁。環保志工不為爭利,只為護地,更用疼惜的心照顧資源回收工作者,彼此以誠相待,正是愛與善的循環!

難民啟示錄
每年六月二十日是「世界難民日」,安居於寶島臺灣的人們很難想像,去年全球有近六千萬人因暴亂流離失所,其中三分之一被迫逃到海外。前一陣子,緬甸羅興亞族成千上萬人因宗教、種族迫害出走,漂流於東南亞海上,鄰近國家拒絕收留,存亡關頭,其中數百人被印尼亞齊漁民救上岸。

難民潮主要源於「不容異己」的心態演化,以族群、宗教和主權為由,排擠欺壓弱勢者。如中東地區戰爭衝突頻仍,敘利亞難民在二○一四年已超過三百萬,成為全球難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他如北非、阿富汗內戰亦久久未能平息,重返家園的人數少之又少;有些難民流亡多年,已過了好幾代。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曾沈痛指出,聯合國難民署及慈善組織拯救難民,提供食宿、安全和教育等人道關懷,但種種統計數字提醒人們,國際社會對克服分歧,防止和結束衝突無能為力,「戰爭造成的離散家庭哪怕只有一個,也嫌太多。」他呼籲各國盡最大努力,支持那些接納難民的國家和社區。

這些「不知何處是家鄉」的生命悲歌,慈濟志工有不少見證。如羅興亞族難民被救時,多有脫水症狀,罹患腹瀉、皮膚或眼部疾病。慈濟志工立即為他們義診,送上維他命、沙龍布、內衣褲,讓他們在難民營中感受到人間仍有溫情。

又如泰國,偷渡入境和旅遊滯留的難民人數估計已有萬餘人。他們來自四十七個國家,雖想追求自由安定的生活,但因缺乏合法身分,只能靠慈善組織救濟,又得戰戰兢兢躲藏,以免遭到拘留。他們健康狀況也堪虞,難民中心只能提供簡易的醫療,沒有醫師駐診。

泰國慈濟志工去年接受美國駐泰大使館難民組邀約,開始籌辦義診活動。由當地慈濟人醫會號召在地醫師,組團到臺灣了解慈濟醫療人文;也召募翻譯人員作醫病之間的溝通橋梁。今年一月起,在曼谷慈濟分會開辦每月義診,至今已服務過兩千一百餘人次。

候診中的病患,可以放心地用母語交談,親切招呼的志工和醫護人員,用泰語、中文和英文交錯翻譯。這小小「聯合國」帶給人諸多啟示,那就是同是地球的一分子,每一個生命皆應受到尊重。

人心的無明,確會殃及無數的生靈,這苦難人間確需源源不絕的愛來膚慰,步向和平的境地。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83期

《聶隱娘》憑什麼讓電影人折服?
坎城影展評審團是用最佳導演獎座,肯定侯孝賢的執導功力,更有評審認為,「《聶隱娘》的詩意,到了難以企及的境界。」侯孝賢這部暌違已久的新作,究竟有什麼魔力,令眾多電影人為之傾倒?

晃晃以書換宿 旅人與書的美好相遇
晃晃書店是移居台東的書店主人,以旅人的浪漫與愛書人的堅持,一手打造的空間。不論你是拿著二手書交換住宿的背包客,或是踏進書店找書的客人,彼此聊聊,手裡每本書、每個作品都有精采的故事等著述說。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