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美豬叩關,蔡英文的答案是什麼?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7/23 第354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北京如何看宋楚瑜演出
聯合報社論 聯合/美豬叩關,蔡英文的答案是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證所稅:終究無一物 何需惹塵埃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正視「新台灣勞工」權益
民意論壇 社福基金黑洞…苗栗的神鬼奇航
又見隨機砍人/做他依靠 更做他榜樣
失業就魯蛇? 社會不需更多毒舌
讀者回響/麻雀還好嗎?作穡人的反躬自省
聯合筆記/ 「宅」不是問題 疏離才是
又見隨機砍人/隨機犯之謎 他們的腦不一樣?
又見隨機砍人/人心怎麼篩 獵巫非解答
又見隨機砍人/教他讀書 更教他生活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北京如何看宋楚瑜演出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宋楚瑜說,已經沒有泛藍。如今,在台灣政治光譜上把宋楚瑜看成「藍的」,恐怕只有北京了。

如果把反國民黨和反馬英九看成「綠」,目前台灣最綠的就是親民黨。不但其黨團與民進黨、台聯在立法院亦步亦趨,在電視上批藍罵馬的前幾名名嘴,都是宋楚瑜的嫡屬分身。罵得酣暢淋漓、不共戴天,連綠營名嘴都自嘆弗如。

北京仍將宋楚瑜和親民黨看成「藍」,主要是對宋的兩岸思維有想像。二○○五年,宋楚瑜和陳水扁搞「扁宋合」,並以陳水扁白手套的身分赴北京「宋胡會」,當時宋即提出「兩岸一中」,而這正是此時北京熱銷的概念,卻是十年前的老案。

此後,宋在台灣政壇日趨下坡,形象日毀,且在二○○六競選台北市長,及二○一二年投入總統大選,皆是分裂泛藍。但北京仍甚念舊,來人常探視宋,二○一四年五月並有宋習會,這自然是要把雞蛋分在幾個「藍」裡。

宋在二○○六台北市長選舉及二○一二總統大選,皆未成藍營大患。但二○一六的情勢不同,蔡英文看好,洪秀柱仍待蓄勢;宋若進來攪局,藍營的情勢將更複雜。北京對宋的抬舉,是使宋在台灣還有一些分量的原因之一,此時北京將如何看宋楚瑜的這場演出?

北京的統戰,不能只看某人在兩岸政策上幾句傾統的空話,也要看此人的人格形象在台灣是否能孚眾信及眾望,及其實際政治操作對台灣及兩岸大局究竟是成是毀。尤其,北京不能得一損友,卻讓泛藍撕裂。此人即使受北京青睞,也不可能使台灣人民追隨。

北京對宋楚瑜的待遇,可見對台灣政局的現實太過脫節,甚至不辨利害。現在宋楚瑜可能演出的這一齣戲,北京該鼓掌或搥胸?

   
聯合報社論
聯合/美豬叩關,蔡英文的答案是什麼?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經濟部次長卓士昭最近在演講中提到,台灣要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一定要開放美國豬肉,美豬雖不好吃,「有騷味」,但可以標示產地,讓消費者決定。但卓士昭次日隨即改口,稱這只是他「個人意見」,若知道那天有記者在場,就不會這麼說了。

卓士昭的惶恐與退縮,不難理解。台灣要加入TPP,當然要遵守該組織的相關規範;我方若片面對美豬設限,那麼加入TPP的計畫便可能受阻。這是魚與熊掌的問題,必須權衡輕重作出取捨。然而,正當大選當前,執政黨若輕率碰觸這個棘手議題,勢必遭反對黨抹黑,指責政府「不顧農民利益」,豬農也必然接踵上街抗議;如此一來,國民黨已然塗炭的選情就更水深火熱了。卓士昭急急收回自己的話,自是唯恐捅了馬蜂窩。

這項問題,可以從三個方向思考:第一,台灣是不是非加入TPP不可?若不加入,我們是不是仍可以在國際競爭中活得很好,無懼威脅?第二,如果非要加入TPP不可,那麼在堅持不開放美豬的情況,會不會受到阻撓?有沒有其他蹊徑或巧門可以進入TPP?第三,為了維護台灣豬農的利益,是不是犧牲其他產業的利益也無所謂,甚至放棄加入TPP?

卓士昭會說出「一定要開放」,顯示馬政府評估過,認為加入TPP對台灣的整體利益大於對養豬業的個別衝擊;至於減緩美豬衝擊之道,則可藉「標示產地」的方式,提醒民眾減少購買。同意「開放」,是遵從國際貿易原則;「標示產地」,則是藉消費者力量抑低美豬進口數量,共同支持本土豬農。這樣的思維,堪稱合理;但由於馬政府的畏怯,卻難以付諸行動。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民進黨對此將有什麼對策?

蔡英文日前會見美國前副總統奎爾,告別時,她說了一句:「我確信,我們明年會執政。」蔡英文的自信滿滿當然不是全無道理,不過,如果馬政府不處理這個問題,明年一旦政黨輪替,開放美豬進口問題就要落在民進黨手上。屆時,蔡英文能拿出比國民黨更高明的辦法嗎?答案是恐怕未必。

事實上,蔡英文上月的訪美之行,安排了一個訪問美國貿易代表署的祕密行程;據了解,即可能與開放美豬及美牛雜議題有關。在此之前,吳釗燮赴美為蔡英文鋪路,亦與美方就此議題有過默契。簡言之,蔡英文可能就此向美方作過不明形式的承諾,一旦執政,會同意開放美豬進口;甚至可能以此為籌碼,換取美方對她兩岸立場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蔡英文在國內擺出一副反美豬的姿態,指控國民黨不顧台灣豬農利益;而一旦明年政權到手,她卻可能改口「以大局為重」,親手放行美豬,台灣人民將作何感想?若是如此反反覆覆,表裡不一,她將如何維持自己的公信?

其實,美豬只是社會大眾更耳熟能詳的議題之一,當前國家政經大政中,還有許許多多要在個別群體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作出抉擇的事,還有許多必須抽絲剝繭或等待時日檢驗才能見真章的事;但在漫天的政治硝煙中,許多事實真相卻不斷遭到蒙蔽或欺瞞。正因如此,我們認為蔡英文有必要在大選過程中更清楚地說明她一直迴避或企圖隱藏的立場,例如廢死、低薪問題、分配不公、經濟轉型、服貿貨貿、年金改革等。民進黨目前只是在野黨,當然沒有執政責任的問題,但這並不表示在野黨可以不必表示態度;尤其民進黨杯葛政府施政的理由與手段常常無所不用其極,只求達到目的,不問手段與理念之正當。民進黨如果要再執政,民眾必須知道它是否真的胸有成竹,它的袖裡乾坤確實藏有錦囊妙計。

馬政府不敢提開放美豬,那是它懦弱的痼疾;但以蔡英文的盤算,若是她當選總統後大剌剌宣布開放美豬,那難道不是狡詐?目前許多民眾對馬總統一舉一動充滿譏嘲與謾罵,更不可能支持政府開放美豬;但如果開放美豬的決定最後換手由蔡英文拍板,而人們竟然也甘之如飴,這種迷亂狀態,豈不是民主最大的諷刺?

蔡英文對於加入TPP的立場如何,對開放美豬等項目的態度如何,是否對美國作過什麼承諾,請坦誠向民眾交代清楚吧!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證所稅:終究無一物 何需惹塵埃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在股市成交量低迷之際,證所稅、證交稅再一次形成話題。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認為證所稅衝擊台灣股票市場,而金管會更認為證交稅率跟鄰近國家相比偏高。但是我們有可能完全停徵證所稅,又降證交稅率嗎?綜合台灣股市20餘年的發展,每次復徵證所稅,幾乎是只有衝擊股市,實際上卻未有稅收;而目前的證交稅率千分之3實質上含有證所稅成分,因此停徵證所稅、接受「目前」證交稅率,應是可被接受的解方。

台灣股票市場相關稅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證所稅、證交稅,前者是資本利得稅,後者是交易稅;第二個部分是現金股利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補充保費,以及股利可扣抵稅額之減稅措施。

就第一個部分稅負來說,未課徵證所稅的國家,證交稅率當然比較高。台灣的演進歷程是,1988年財政部看到股市在不到二年間,加權股價指數從1,000點漲到8,000餘點,決定復徵證所稅、降低證交稅率;但是股市持續19天無量下跌,股價指數硬生生折半到4,000餘點。結果因證所稅制度設計無法執行,最後不了了之,再次停徵證所稅,改採提高證交稅率到千分之6;1993年初又將證交稅率降至千分之3,維持至今。

本來20餘年沒有再談證所稅議題,但是2012年上半年政府又很快速度提出復徵證所稅;在引起軒然大波後,立法院修正通過指數8,500點以上、每年成交金額10億元以上與初次上市櫃股票,以設算或實際申報,繳納證所稅。結果造成股市成交量大幅萎縮,隔年刪除指數8,500點以上復徵的規定,再一年後又將每年成交金額10億元以上復徵的規定延緩三年,等同冰凍起來,等到2017年再議。目前等同只有對初次上市櫃公司,有條件式課證所稅。股市經此一翻攪,大傷元氣,證券商叫苦連天,但政府也沒有課到稅。

台灣股市這20餘年來,證所稅真是「終究無一物」,我們呼籲大家接受證交稅已包含證所稅在內,回到停徵證所稅的年代。雖然證交稅是不管漲跌,賣出股票時皆須課徵,未符合有所得就課徵的原則,但就把目前證交稅率千分之3,視為包含證交稅與設算式的證所稅制度吧!

既然要把目前證交稅率千分之3,視為包含證交稅與設算式的證所稅,那麼在停徵證所稅後,適合又調降證交稅率嗎?我們抱持保留的態度。證所稅、證交稅是全民高度關注的議題,現在我們是以維持證交稅率,說服政府接受停徵證所稅,現在倘若又要調降證交稅,社會大眾尤其未參與股票投資的人,可以接受嗎?有人提到調降證交稅可以刺激成交量,證交稅收未必減少,但是誰可以保證當證交稅率降一半、成交量可提升一倍?

至於股市稅制的第二個部分,涉及現金股利的相關稅制,包含將個人所得稅率最高級距從40%提高到45%、股利可扣抵稅額從完全扣抵降為一半的討論,最基本要考量政府財政健全性。若財政尚可,當然可以討論;唯股利可扣抵稅額的減半,應視為稅制優惠的縮減,而非增稅,況且過去股利可扣抵稅額為100%(營利事業所得稅、個人綜合所得稅之兩稅完全合一)亦未達到提升投資意顧,縮減稅制優惠並非無立論基礎。另外,有鑑於台灣全民健保是社會安定基礎,我們呼籲股利的補充健保費,就當成繳納者對未繳納者的扶持。當然若健保的財務有改善,健保補充保費亦可調降。

談論到稅制,每個國家會有不同的背景與演化,要參考國際趨勢,也要尊重個別國家的差異。有關股市稅制,除考量股市的發展,亦應關注政府財政健全度與課稅目的,絕對不能僅以股市成交量與漲跌來論斷。畢竟,影響成交量與漲跌因素最重要的是長期經濟成長潛能,調降稅制只是短期的興奮劑而已。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正視「新台灣勞工」權益
聯合晚報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一如三年前,印尼移工周日在火車站慶祝回教開齋節,又引發議題。這回不僅網友論戰,還引起府院高層「關切」,請勞動部等單位「協助輔導」,另覓地點。台灣開放移工23年,已逼近60萬大關,但台灣政府與社會對於移工的尊重與包容,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猶記得三年前台北車站以妨礙動線為由,在車站大廳畫設一道紅龍長線;台鐵雖然否認與移工群聚有關,明眼人都知道所為何來。這條長線被外勞解讀為「歧視」,也將國人與移工之間,築起一道長牆;牆裡牆外是不同的種族,相異的世界。

離鄉背景的數十萬移工,不是來搶工作,他們做的是國人不願從事的工作,無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3K」產業,還是24小時沒有輪班、終年無休看顧病人,為國人承擔的是不可或缺的責任。

曾有人引述已故瑞士知名作家弗里施(Max Frisch),針對早期歐洲外籍勞工現象的一句經典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提醒政府制訂移工政策必須考慮移工或許是外來客,卻有人性的需求。但台灣從未正視移工做為「台灣勞工」之一,應有的權益。

火車站因為交通、天氣等因素,成為移工假日聚集首選;但車站並非純休憩空間,而是交通往返頻繁要道,運輸及休閒功能的確互有扞格。總統府強調另覓地點是基於「尊重多元文化」、「公共安全」的善意,話說得沒錯,但經歷三年前的爭議,不也意味這幾年來政府毫無作為?

移工休閒規畫,只是移工在台問題之一,外顯的是國人的運輸權益,隱含的卻是政府及國人對移工不夠友善,否則一年一次的印勞重要慶典活動,不會如此難以包容,更不致開放移工20年後,還成為爭議話題。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移工來源母國經濟起飛,加上各國都在搶工,台灣吸引移工來台的優勢不再,近來政府更力推將移工來台年限由12年延長為15年、放寬85歲以上輕度失能老人聘僱外籍監護工等重大政策,若不能由心出發,看重移工對台灣的貢獻,從各個層面善待移工,當移工不再來台,任何開放政策都將淪為空談。

   
民意論壇
社福基金黑洞…苗栗的神鬼奇航
古允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聯合報
加勒比海海盜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是這麼一個背景:一群海盜掠奪了一大筆受到詛咒的金幣,卻淪為沒有知覺的永生骷髏,除非他們歸還所有的金幣,否則無法打破這個詛咒。金幣都找回來了,只剩最後一枚,因此衍生出精彩的故事…。

然而,這跟苗栗縣有什麼關係?大家若開車經過苗栗縣,應該都會為這一片青蔥的田野所著迷,我的好朋友也在此隱居修行,每次往訪都有如經過心靈洗滌一般。但最近苗栗縣在媒體上猛烈放送的形象卻是「第一個希臘化的縣市」,財政負債問題不斷被檢視,現任縣長甚至用「淘空」來形容前任所留下的債務黑洞,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苗栗縣廿三個基金專戶明細,未償還餘額高達一百四十三多億元,帳戶僅剩二億五千多萬元。與弱勢相關的社會福利基金只剩下卅九萬元,一億七千萬元都被調借走了。很難想像在如此充滿靈性的地方竟有此不堪聞問的地方治理。

苗栗縣的社會福利基金由政府預算、上級政府補助、基金利息收入、公益彩券盈餘、受贈收入與其他收入等多種來源所組成,基金動支應依據原核定之計畫進度及預算執行,年度結束後,除已發生權責者得依規申請保留,經核准後繼續使用外,應停止動支,繳回基金專戶。而且,苗栗縣也設有社會福利基金管理委員會與公益彩券盈餘經費補助作業審查小組,並明訂社福基金運用「應徵詢苗栗縣社會福利基金管理委員會意見」,怎麼還是會發生社福基金被調借一空的問題?這或許可從衛福部在網頁上公布對苗栗縣督考的評語看出端倪:「該府置有苗栗縣公益彩券盈餘經費補助作業審查小組…僅具諮詢功能,宜請改善」。

一個僅具諮詢功能的委員會,就如同沒有感覺的永生骷髏,大筆金幣(經費)的移轉激不起他們作為活生生人類應有的感覺。當然我們可以設立更多的監理審議機制來監督縣政府與這些委員會,要求他們必須善盡良善管理的責任以杜絕弊端,但會不會因此創造出更多永生骷髏,而問題卻終究無解,則是值得深思。

那麼,該怎麼辦?回到電影,永生骷髏開始對金幣有感是因為他們必須歸還每一枚金幣,才能變回活生生的人,尋回金幣於是跟骷髏們心中的渴望連接在一起,隨著每一枚金幣被找回來而變得更加強烈。如果社福基金的監理機制能夠回歸人性的本質,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能變成金幣(例如弱勢團體的評價、公民社會的回饋)回來,委員會就會變得有感,而不再是永生骷髏了。

但是,這種童話式的快樂結局來臨前,電影總是還會加上一個前提:大魔王要先被毀滅才能大快人心,幸福也才能降臨。在苗栗縣的神鬼奇航中,到底誰是那個應該被毀滅的大魔王呢?留給各位自行判斷了。

   
又見隨機砍人/做他依靠 更做他榜樣
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聯合報
載老媽去裝配助聽器,看到診間電視報導北捷隨機殺人,沒多久又報導一名國中生也隨機殺人。媽媽嘆一口氣說:「現在不是自己小心即可,要小心的是別人呀!以前我們都說自己的孩子要管好,現在別人的孩子不管好,可能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呀!」

曾經有個孩子因父母離異,無法處理情緒而打架鬧事,我請同仁找她去當志工,陪伴她度過那個時期,安靜了一年,一年後又打架了,詢問後才知道她母親要她不要再去找她了,因為媽媽要再婚,「不要破壞媽媽的幸福」,那孩子以打人來發洩。我在辦公室用力抱著她,告訴她「我是你的媽咪」,她強裝堅強不哭出聲來,但小小肩膀不停抖動。

曾經轉來一名孩子,面無表情的臉像日本貞子般,她的外婆痛訴女兒夫妻不想要孩子,把孩子丟給她,我阻止外婆在孩子面前陳述,怕孩子難過。後來幾次在校園遇到,那孩子依然面無表情到可怕的地步。有一回我看到她在筆記本上畫畫,回辦公室拿一本筆記本送她,她的臉上依然沒表情,但眼神的流動洩漏了一些訊息,後來專輔老師告訴我那孩子說了我送她筆記本一事,「她是在乎的」。

曾經一個受過傷害的孩子送我一缸蝦子,告訴我「蝦子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讓牠一次又一次的脫殼,牠才會長大成為武士」,我心疼地許她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

但是,我可以許孩子一個安寧的安全的校園環境,我卻無法許每個孩子有個好的家庭環境、好的社會環境。

曾經有家長感慨生活不易,分身乏術難照料孩子,我想到鄉下的農夫父母,那一代的我們從沒有不安定感,因為父母的陪伴就是最安定的力量,父母堅強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依賴,父母感恩知足的生活態度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生活教育。

北捷再傳隨機殺人的事件,讓人驚悚的是「隨機」二字,但更讓人感到驚悚不安的是:這樣的隨機砍人事件一再發生,有可能停嗎?心理衛生檢測、輔導…政治人物提出種種因應機制都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回歸最基本的「教育」;我們該問:家庭教育給了孩子什麼生活環境?教導孩子什麼道理?長輩做了什麼身教?

我們也該問:一年又一年紛紛擾擾的選舉,政治人物操作議題,除了抹黑攻擊仇恨,可有注意到毒品、奢侈逸樂正改變我們的生活?可有想過要給孩子們什麼樣的生活環境?給孩子們什麼樣的學習榜樣?

在一個不安寧不安全的社會中,蝦子如何一次次脫殼成為武士?

這些孩子一刀刀砍掉愛與希望,但砍出來的是一個病態的社會樣貌,您注意到了嗎?

   
失業就魯蛇? 社會不需更多毒舌
翟敬宜/教(新北市)/聯合報
「失業」在重大案件裡很容易成為關鍵字。一如捷運發生隨機殺人,專家大聊崩世代魯蛇,除了分析心理狀態,也不忘帶上失業。「沒工作」的負面形象愈來愈多,這群人很容易被視為自卑、懶散、消極、偏激,進而反社會的複合代言人。

官方剛公布了最新失業率,聲稱是十五年同期最低,求才求職都很旺。人力銀行卻發現事多人少,畢業生的求職狀態並不熱絡。儘管各有解讀,主調卻相同:「只要你願意,現在處處是機會」。

兩句話看似勉勵,卻也是壓力,不論對哪種年齡的待業者。

「找工作明明不難,是你米蟲啃老,沒本事又嫌錢少」這類指控,年輕人聽了很火大,充滿不被了解的相對剝奪感,22K累到爆肝又升遷緩慢,你們這些待在冷氣房的既得利益者懂什麼!

對中高齡待業者,到處是機會聽在耳裡更淒涼,他們多的是十幾廿年耿耿忠心,卻換來無情資遣或無良老闆掏空倒閉,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未了,想再就業卻困難重重,除非是頂尖專業,獵人頭不感興趣,履歷表石沉大海,人資連給個面談都嫌多。年齡欄就像一道無情柵欄,阻卻了太多仍能貢獻、正成熟的人力資本。

很多學者將失業問題指向薪資水準與產業結構,說到最後不是凌空畫大餅就是兩手一攤,敬請自求多福。失業者的心情與需求,得不到更多細緻的同理心,與真實有效的協助。

舉個例子,年輕人找了好一陣子還是嘸頭路,並不見得是人們以為的不耐挫或眼高手低,問題可能出在對工作價值的認知。中高齡求職屢次碰壁,更未必是端架子或彎不下腰,而是摸不著職涯轉彎的策略,或遇不到一雙友善的眼,願意公平的給個機會。

跨世代、跨族群的理解,是台灣當前最缺乏的溫柔。人們習慣在媒體上臉書上比情緒比毒舌,將非我族類一律視為低等生物或不友善的分歧者,爭先恐後的貼標籤。卻忘了際遇是變動的,歲月是公平的,就算現下春風得意,有一天你也可能失業,有一天你也會老;現在學習去看待的,試著去協助的,不只為別人,更為了未來的你,和你的下一代。

失業,在各國都是深沉艱難的課題,需要各種層次的精準分析,輔以到位的資源和政策導入,幫助社會把珍貴的就業力放進適合的位置。儘管怎麼做都很難得到好評,主政者卻不能放棄改進。至於普羅大眾則應反求諸己,魯蛇或許是個問題,但毒舌對社會帶來的包袱與傷害,絕對猶有過之。

   
讀者回響/麻雀還好嗎?作穡人的反躬自省
王朝源/農(台中市)/聯合報
拜讀昨日名人堂劉克襄「麻雀還好嗎」大作,陣陣感傷湧現心頭。

有了去年稻穀被成群麻雀啄食,損失慘痛經驗;今年一期稻剛結穗時,即下田插旗(選舉過後留下的旗幟)準備驅鳥,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結穗期,出現田間啄食的麻雀,與往年相較顯得寥寥無幾,正納悶與慶幸未遭鳥害之餘,讀劉克襄大作後始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插旗效果出奇好,而是麻雀數量的確是在減少。

早期農夫驅鳥的方式,不是紮綁幾個稻草人,就是像筆者一樣以插旗來驅趕,但這種柔性驅趕方法,對麻雀漸漸起不了作用。於是農夫們採取敲鑼、放沖天炮、架魚網,麻雀只要一被纏住,肯定死路一條,甚至有些農夫,以白米浸「紅花米」來毒殺麻雀,農路上偶爾會見到麻雀橫屍遍野,數量之多直叫人不忍卒睹。

在筆者的記憶裡,麻雀是作穡人最痛恨的害鳥之一,偏偏牠的數量又是多到數不清,每逢稻子收割前後,曬穀場或稻田周圍的電線桿及木麻黃(田埂防風林)樹欉上,停滿了麻雀,趕也趕不走,餓了就俯衝下來啄食稻穀,令作穡人心痛又不勝其煩,恨得牙癢癢的,所以作穡人會用盡各種方法,欲除之而後快。

麻雀在作穡人的心目中,牠是不折不扣的害鳥,但劉克襄卻徹底翻轉了這個刻板印象,說那是嚴重的誤解,麻雀大半時間都在捕食昆蟲,如果麻雀的數量減少,害蟲量勢必增加,對農作物生長反而不利。

此時突令筆者想起,去年一期稻雖說有麻雀為害,但收成卻比今年無鳥害的一期稻來得好,難道真的是因麻雀替稻子除害蟲的關係嗎?

仔細思量,麻雀如真能替農作物除害蟲,即便啄食少量的稻穀,農夫也不應該灑農藥將其趕盡殺絕,何況上天有好生之德!筆者以往做了諸多對麻雀不友善的舉措,內心深感愧疚,此刻下定決心,自今年二期稻開始,往後再也不做驅趕麻雀的措施,以自我反省。

一聲「麻雀還好嗎」,勾起「十隻粟鳥仔飛來停,五隻五隻分雙爿,互相對唱真無閒。」

孩提時曾唱過粟鳥仔童謠的美好記憶;又為此美好記憶,有朝一日可能消失而不禁喟然長嘆:「去年今日此田中,麻雀稻穗相映黃,麻雀不知何處去,稻浪依舊任翻風。」(改寫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

   
聯合筆記/ 「宅」不是問題 疏離才是
張立/聯合報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谷歌(Google),上周五股價一天大漲百分之十六,單日市值激增兩兆台幣,主要受惠於行動業務快速成長。到哪都離不開網路,這是現代社會特徵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正步入與日本相同的高齡社會,更有甚者,未來五十年內,台灣人口將因過度集中都會區呈現集體老化。大量老年人口宅在家裡,也是社會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網路與老年人口,看似並不相關,卻因高齡長者快速加入網路世界,已將兩者可能面臨的問題密切牽連在一起。

廿多年前,個人電腦開始普及的時候,聽到有人出國留學主修電腦,總讓人肅然起敬。當時電腦程式不僅深奧難懂,甚至連如何操作都充滿玄機,這是數位落差的源起。

就這幾年光景,簡單而直覺的智慧手機已逐漸取代電腦,使用者不需要懂冰冷的程式,也讓高齡者終於甩掉「電腦文盲」的遺憾,快速投身網路時代。

相對於年輕人本來就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年長者是由紙本世代移民到數位;智慧手機「傻瓜化」的趨勢,原本應該可以減少世代間的數位落差,但事實是,世代間已發展出不同的使用模式,數位落差並沒有因此縮減。

根據多項使用者調查,愈來愈多高齡者是LINE的重度使用者,特別是退休族群轉文數量,遠高於年輕人;網路上流傳許久的訊息、錯誤知識,或是不太好笑的笑話,持續被流傳著,也常分享兒孫輩,只是小輩多不買帳。

對於上有高堂,下有幼子的中年人,LINE是工作與生活必備的通訊軟體;比起高齡者,中年人還多了一項工具——臉書。中年人使用臉書,有許多人是因為想知道子女的動態,自己平時大多扮演潛水者的角色。尷尬的是,子女臉書可能早把父母封鎖。

年輕一輩的,習慣於無聲的網路環境,不喜歡爺奶們LINE的叮叮咚咚,多半靜音或是已讀不回;而對於父母輩臉書監控,不想給長輩看的內容,則另以Instagram發文。

同樣的網路,仍舊是不同的世界;同儕間即使網路上交往頻繁,但現實生活上卻很疏離,更何況是不同年齡層,小至家庭,大至社會,代間差異很大,人與人的距離很遠。

為縮短城市與偏鄉的學習落差,總有人熱血奉獻,但是數位落差卻始終沒被重視,老宅與小宅的鴻溝也比以往更大。北捷又出現隨機砍人事件,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宅男」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後來改口稱「孤立疏離者」,孤立、疏離確實才是這個社會更大的問題。

   
又見隨機砍人/隨機犯之謎 他們的腦不一樣?
陳若璋/慈濟大學人發系臨床心理組/聯合報
隨機殺人案一樁接一樁後,柯市長提出對宅男的心理衛生篩選機制,又引起討論。過去類似事件後的討論大多皆是亡羊補牢的建議,但僅能亡羊補牢嗎?還是可以事先辨識與預防呢?鄭捷事件後,本人接受許多大專院校的邀請,提供如何辨識可能的高危險暴力犯及相關處遇流程的技術,希望能夠提高相關機構的辨識與預防能力,本人相信提高這些能力比建立篩選機制更重要。

他們到底是生而邪惡,還是大腦生病?報載這些隨機犯在落網、應訊中,像冷血動物,毫無畏懼之色,之後能吃能睡;就像鄭捷每次開庭時的毫不在乎,而割喉案之龔嫌及此次之郭嫌亦神情冷漠。他們是怎麼回事?

媒體常提及這類兇嫌是「反社會人格」,其實是錯誤的。在精神醫療診斷手冊中,「反社會人格」指的是那些從青少年期,不停的欺騙、偷竊、打架傷害及反覆進出監獄的犯人(如陳進興);反看最近的隨機犯,過去並無打架鬧事及進出監獄之紀錄;在精神醫學診斷中,有更貼近的描繪應為:「心理病態者」。二千年加拿大的Dr. Hare及其同儕,對這類犯案者有完整的描述:「傾向使用冷血的威嚇與暴力來滿足慾望;不論其行為後果多嚴重,對別人傷害多大,完全不會自責或內疚;藐視所有社會規範與他人權利;更習於從被害人的痛苦中獲得樂趣…」。君不見這些描述都極為貼近上述兩人。

之後又有上百篇的論文探討這些心理病態者形成的主因:一為後天家庭教養及創傷交織而成;二為生理成因。許多心理病態者的國外犯人,其生長的過程大多出身混亂的家庭,極度的虐待,極不良管教;但也不是人人皆有這些混亂的生長史,如美國兇殘虐殺十一人的Dennis Rader,他就有正常的家庭及工作,同時是教會的領導者,平日過著雙面的生活,甚至被抓後,有女性朋友反諷感嘆說:「過去若我晚歸,最想找陪伴回家的人就是他」。

至於生理成因,有假說認為他們大腦皮質喚起水準(大腦皮質額葉處)有問題,故需要尋求更高度的刺激,甚至不惜冷血虐殺,以避免乏味、無聊;目前最新且最具權威的心理病態者專家基爾博士(Dr. Kiehl),使用了三四百個這類犯人進行腦波及核磁共振的檢測,發現他們有九十七%的腦波異常;其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他稱為「副邊緣系統缺損」現象,來解釋這些犯人為何沒有太多的情緒且極其殘忍。

這種人可以教化嗎?其實過去十年這類治療研究讓我們悲觀:當他們在監獄時,經常變成模範犯人,但出獄後再犯比率卻比一般犯人高三倍,再犯下更兇殘案件比率也較一般犯人高五倍。

成人「心理病態者」雖然目前研究顯示可教化程度不高,但基爾博士卻建議我們對於呈現相同症狀的兒童、青少年,可用新的量表來篩選,在這些症狀變得嚴重前,嘗試大量介入與處遇。

台灣精神醫療界、法務系統及校園應積極了解這些新的篩選量表及治療方案。教育部及立法機構也需盡速制定通報系統。未來若有類似鄭捷的同學在校園內號稱要大量殺人,學校除需積極通報外,更應制定類似像性騷擾、性侵相對人處置辦法:進行八到十次的強制輔導;類似像龔嫌等不在校園系統內而被辨識出來的潛在暴力犯,社會及醫療體制也需放寬強制送醫的可能性而強制住院監禁評估,避免讓社會大眾痛心疾首的兇殘事件再發生。相關機構和教育部趕快行動吧!

   
又見隨機砍人/人心怎麼篩 獵巫非解答
陳正哲/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健康/聯合報
幾起隨機殺人犯罪,引起社會恐慌。媒體詢問官員,政治人物搶著公開放話。然而,預防犯罪跟公共衛生類似,缺乏足夠病理證據與統計驗證前,說要篩檢更像是獵巫行為。

多數犯罪有其行為特徵與因果邏輯可循,但是隨機殺人案件相當罕見,發生時間短暫,台灣的政府與專家有足夠經驗來了解這些犯人並加以歸納嗎?目前再怎麼著急,即使媒體廿四小時追蹤報導,任何專家也僅能依靠片面的媒體訊息推論,這都不是可靠的科學證據。無論是政府或人民,都不該期待直覺與臆測,來預防或減少下一次犯案。

我們可以先做的,是強化現有社會安全網:學校教職員有足夠時間心力,了解學生與其家庭嗎?政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促進,企業是否只是辦幾場演講就算結案?那些失業者主動或被動離開職場後,企業與政府有依照法規來保障人權與協助發展?各縣市社工充足到可以關懷需要介入的高風險家庭及離群個體嗎?倘若這些可預期犯罪因子,都還做得不夠好,那麼要用已匱乏的資源,來預防隨機犯罪就更不可能。

最後,在我們把這些重大罪犯永久逐出社會前,要讓相關專家們有時間來記錄、分析犯罪者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特徵,如果不了解犯罪者的動機成因,此時談篩檢與預防,實在言之過早。

   
又見隨機砍人/教他讀書 更教他生活
李寶珍/國中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每年暑假學校會開暑期輔導班,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都樂意參加,泰半是被家長逼來。看到新聞報導有國中生隨機砍人發洩怒氣,原因之一竟是被姑姑強押上暑期輔導班。長輩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反成孩子無形壓力。

筆者認為,家長不必迷信參加暑期輔導,課業必定不會退步;畢竟孩子辛苦學習一學期,讓他們休息從事課外活動也很好。今年學校就辦了兩種夏令營,一是由各班導師推薦弱勢生參加的英語夏令營,由海外歸國青年擔任志工,很容易跟孩子打成一片,教學內容活潑,學習沒壓力,孩子自然就提升了學英語的興趣。

再來是烘焙夏令營,今年學校的磚窯剛落成,同仁特別規劃一系列的烘焙課程,聘請外面的講師教孩子做披薩,從揉麵、發酵到處理配料,完成後一片片送進窯烤。孩子們不僅學習到手藝,也能親嘗自己辛苦成果。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家長們不能只要求孩子的成績,暑假也是訓練孩子日常生活技能最好的時間。教育出獨立並感恩的孩子,相信社會的亂源自然會減少。

   
與日本人聊天,再熟也別開口問…
在日本,就算是感情很好的同事,或在毫無關聯的不同公司工作,絕對不會出現「收入多少呀?」這類問題。特別是涉及(對方的)月薪,這種問題是被禁止的。

通車捷運宅東方不敗神話破滅了嗎?
預計年底前完工通車的捷運土城線延伸頂埔站及機場捷運,沿線房市今年上半年有些區域房價還不漲反跌。因此,大家開始質疑,捷運宅東方不敗神話,是否就此破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