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一直當機,政府系統整合大有問題


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Mr.Play,不累 視視看】包含重要新聞、社群最夯話題、優質節目內容,讓你透過E-mail輕鬆觀看影音新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7/27 第354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這回,政治別再插手
聯合報社論 聯合/台灣一直當機,政府系統整合大有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破除創新迷思 幫經濟解悶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新聞自由與自律的雙重標準
民意論壇 日本大聲說殖民 反課綱不准說?
學生會思考 就會有自己課綱
輸光社會互信 贏得執政又如何
聯合筆記/狡黠留名而已
大數據救交通 用對才有效
施政資訊透明化 公民準備好了嗎
房市降價 要入市或避市?
回響/為了下一代 我願繳午餐費
回響/傳藝遇上文創 孵出新文化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這回,政治別再插手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反課綱學生夜闖教育部,教育部長吳思華決定提告;蔡英文隨即率民進黨十三縣市長發表聯合聲明,要求教育部道歉,並不得向學生提告。民進黨如此威風凜凜,難道不避挾政治力恐嚇行政部門之嫌?

反課綱運動之起,就是有政治力在幕後操作,煽風點火;也正因為有政治力護航,學生們有恃無恐。如今,這群學生衝過了頭,遭到逮捕,要面對司法;民進黨立刻跳出來阻擋,是覺得於心有愧,或者是看到了新的操作空間?

台灣的法治一直處於虛弱狀態,主要因素有二:其一,在威權年代,受到一黨獨大的政權主導;其二,在民主化後,受到藍綠對峙的拉扯,法治天平不時隨風搖擺。簡言之,隨著政治的民主化,政治力對行政及司法的干預未曾稍減,反而越發向核心地帶進擊。如今擺在眼前的,分明是一個懦弱怕事的政府,卻被形容成「白色恐怖」;學生屢屢進犯官署分明是踰法行為,卻被美化成「英勇果敢」。如此,有助於法治的健全嗎?

看民進黨發表的聯合聲明,說得動聽,卻亦矯情:「我們被這股勇氣所感動,同時也覺得慚愧,因為給孩子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和客觀的內容,本應是大人的責任……。」若果真如此,為什麼灌輸他們一些片面的史觀,慫恿他們抗爭,又任他們夜夜留在街頭不顧?

闖入教育部的卅多人中,身分各不相同,包括成年及未成年學生、一般民眾和記者;他們要如何處置,應留給司法部門獨立偵辦的空間,政治力須保持距離。當夜,十一名未成年學生被移送少年法庭後,法官發給他們憲法及刑法等相關法條,對人民的權利義務、侵入住居等犯行作了基本的解說。這些,都是公民必要的法治教育吧!

   
聯合報社論
聯合/台灣一直當機,政府系統整合大有問題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十九歲香港女大生日前擊敗眾多參賽者,開心擔任台東初鹿牧場「見習場長」;不料,上任第二天卻被不明人士檢舉「疑似非法打工」,而遭移民署專勤隊約談。哭了一整夜的吳女說:「實在搞不懂台灣,要外國人來台灣旅遊推廣觀光,又不歡迎他們來體驗」。一句「搞不懂」,道盡了台灣政府系統不整合的問題。

電腦與手機若系統整合得好,就會像iPhone一樣熱賣。而如果系統整合欠佳,經常當機,當然銷路差。一個國家系統不整合,結果會是如何?

過去十年,台灣觀光產業的產值成長八十%,是少數在台灣經濟逆境中高速爆發的行業,總產值超過九千五百億元,幾乎與面板產業等值。而且,觀光業與製造業不同,觀光帶來的效益是中央、地方都能雨露均霑;因此,任何有助觀光發展的政策,理論上都應該列為優先事項,盡力幫助它發展。

也許有些人會說,台灣觀光業的成長,完全是拜「陸客」所賜;但這樣的說法,只有部分正確。事實上,若按人口比例分析,東南亞、香港訪客才是真正的功臣。去年香港來台訪客接近一四○萬人次,此數看似僅及陸客的三分之一;但別忘了,香港的總人口只有區區七百七十萬人,換言之,等於去年平均每七個香港人就有一人來過台灣,比例之高居全球之冠。請注意,東南亞旅客也接近一百四十萬人。

香港的吳同學從一百六十三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正要向香港介紹港人最嚮往的台東大自然;而讓這樁美事突然變成憾事,主要癥結,就在政府的系統不整合。姑且不論檢舉人的心態為何,觀光這麼重要,為何台東縣政府未在事前協助釐清潛在的問題?

更有問題的,是移民署的「約談」。試想:「見習場長」只有體驗五天,而且有哪個十九歲的「非法打工仔」可以拿日薪一萬元,並住六星級宿舍,而且還要比人氣、比才藝、比國籍?看一眼初鹿牧場的臉書,或是問問縣府觀光處,即可了解這是屬於「用膝蓋想也知道」的觀光行銷手法,但移民署卻只能用會造成「歡笑而來、流淚而去」的約談來解決,原本要吸引香港年輕人,一天內就成為嚇跑教材!

依法、依職權,台東縣政府觀光處甚至交通部大可說自己沒錯,因為有無違法問題,是牧場主人自己的責任;移民署專勤隊也沒錯,因為有非法打工的嫌疑,SOP就是調查、約談再說,反正發展觀光跟移民署無關。每個「次系統」都有自己的任務職掌,但若以政府推動觀光發展的整體系統而言(也就是吳同學口中的「台灣」),每個「小系統」都按自己的SOP操作,就出現彼此的矛盾衝突,累積起來,就會讓台灣持續當機。

服務業發展因涉及的部會極多,特別需要系統整合。以吸引「腦實力」為例,一個外國金融專家來台,國發會雖大力推動人才引進,但要經過金管會審經歷、教育部審學歷、勞動部審工作證、移民署發居留證,以及外交部發簽證。文創業面對的情況亦然,文化部推動,地方政府管園區,金管會管募資、保險,科技部管技術,教育部勞動部照樣一關關審學歷及工作。每一關都是自成一格的小系統,過去常出現「卡卡」的問題,但誰負責大系統整合?

台灣政府各系統不整合的問題,不只發生在服務業。例如,是否要鬆綁日本食品進口,就出現食安與外交小系統不整合的問題。食安當然重要,但難道外交毫無價值?對台灣「大系統」最有利者,絕不是只顧食安或只談外交,而需要這兩個「小系統」的整合,也需要行政、立法小系統的整合。但我們常看到的不是政府出面整合系統,而是在不斷的矛盾、衝突下當機,前進再當機。

全球及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的製造業4.0,其中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生產智慧化」,亦即每個環節可以彼此溝通協調,以達到最佳效率。機器都能彼此溝通,政府更應汗顏。比製造業4.0更急的事,其實是「政府4.0」,先確立誰是系統整合者,給予對稱的權利、義務及資源,再強化小系統間的溝通協調,才不會不斷地讓台灣當機!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破除創新迷思 幫經濟解悶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呈現階梯式下滑,產官學界絞盡腦汁地推出各種破悶政策及建言,且言必稱「創新」,其用心值得肯定。只是,「創新」了這麼多年,各界對這個概念也相當買單,為何仍看不到顯著的成果?是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收成,抑或力道還不夠強?只怕問題在於眾人對創新存在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讓它淪為台灣經濟發展受挫的安慰劑。

千禧年後,轉型危機籠罩全台,各界便常以研究與發展(R&D)支出多寡,作為評估創新投入的指標。但觀諸企業財報,通常只有製造業可能編列高額的R&D預算,服務業的比例就相對較低。這並不代表服務業創新能力不足,如果服務業發展出新的生產組織,並帶動自身與相關產業出現顛覆性的改變,即使無法在財報上清楚臚列,也應歸類為創新。像是誠品書店的複合式經營模式,打破了書店框限的成功經驗,帶動後繼者仿效,並形成產業風潮就是一例。而國外更不乏服務業者成就巨大創新的案例,如IKEA、Walmart及星巴克等。所以,若執政者狹隘地認為創新只有那些可執行財報上R&D的企業,並將有限的經濟資源用在協助這些企業,縱使鼓勵了這個類型的創新,卻也阻礙其他諸多無形的創新機會。

除了財報迷思之外,另一個常見的誤解便是把「創新」跟「創業」畫上等號。許多曾經歷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賢達人士,感嘆現在年輕人不敢勇於創業,進而造成當前的發展停滯。這種論述的盲點在於認為自雇者比率愈高,或中小企業占比愈多的國家,創新能力愈高,導致經濟政策常傾向鼓勵這種類型營運方式的形成。再者,自雇者比率或中小企業適量的國家,可使經濟體具備活力與應變彈性,雖不容抹滅。但若比重過高,則代表國家創新能量不足,甚至出現市場經濟失能的現象。

從創新之父熊彼得(J. Schumpeter)的觀點來看,創新是將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進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開發新市場的過程。而大部分自雇者與中小企業的創業行為,充其量只算是創新的初始階段,對經濟發展與生產力提升的作用有限。若再進一步以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 Christensen)倡議的三種創新──市場創造型(market-creating)、效率型(efficiency)及效能型(performance-improving)來看,市場創造型能帶動更多客戶、產品及就業,整體經濟效益最高,效率型次之,效能型居後。但要進行市場創造型的創新,不只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時間,造成財報上的負擔,甚至得承受高風險,才能換取成功的機會。因此,美、歐、日及台灣在內許多「堅守財務指標」的上市企業,即使在現在這個資本早非傳統經濟學所描述的稀有財,而是如洪水般泛濫的時代,仍不願從事市場創造型創新,頂多致力於資金需求少的效率型及效能型創新,甚至直接將耗費成本的製程外包,既省事又能因財報數字美化而獲利。

問題是一個經濟體想要有足以推動經濟持續前進的創新動能,就必須是三種創新不停的循環進行,缺一不可。少了市場創造型創新領跑,效率型和效能型創新即使再努力,也往往難成氣候,更可能因為察覺不到顛覆性的新時代將至,而招來被快速邊緣化的惡夢。

由此可知,創新不只一般認知的增加R&D支出、鼓勵創業及中小業企業等刻板印象,就可一筆概括;更不是單以產能及效率提升,就能搪塞過關。它是從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到開發新市場的一連串過程,亦需要由創造新市場起頭,帶動提高效率及效能三種型態創新的持續循環。因此,政府要談創新,必須先破除這兩大迷思,重新認清創新的本質何在,再以戰略的高度重新規畫一個包括資本市場、租稅結構在內,適合創新的經營環境,才能有收割成果的機會。但若僅是臨渴掘井的推出應急式戰術策略,甚至在各種政策名稱及內容中冠上創新二字做數,「創新」終將被消費成另一個民眾無感的代名詞罷了。

   
聯合晚報社論
聯晚/新聞自由與自律的雙重標準
午後熱評/聯合晚報
反課綱學生深夜闖入教育部,結果連同三名採訪現場的自由時報、苦勞網和一位獨立記者,共33人遭警方逮捕。簡稱「記協」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因此一天連發三聲明,譴責警方執法不當,干預新聞自由。一向以台灣記者代表自詡的記協,對維護記者尊嚴,看來不遺餘力。

但事實不然。最近自由時報一位記者因自己寫的新聞被資深媒體人李豔秋批評,竟然把情色文章改寫成新聞。結果不令人意外,由自由時報主管擔任會長的記協又再度沈默了。同樣的記協,同樣的自由時報記者涉案,處理傷害新聞人案件的態度與方式卻完全不同。顯然記協對於新聞自由和新聞自律,有兩套完全不同的標準。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學界。台大新聞所近年在各項反媒體壟斷運動、反媒體亂象運動裡,常常扮演急先鋒角色。但在該所任教的彭文正,在未經過校方同意情況下,已在電視台主持節目賺外快甚久。但台大新聞所的「媒體運動悍將」們,卻對此不發一詞,台大校方和所方迄今未依規定處置,若說包庇,實不為過。

不管是記協或者台大新聞所,這類對新聞自由、自律的雙重標準,都不是孤證。對於和自己立場一致,屬於是「自己人」者,就加強對「新聞自由」的要求,對「新聞自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若與自己不同立場者,就加重「新聞自律」的力道,放寬對「新聞自由」的要求。

之所以要維護新聞自由,就在於多元社會需要新聞自由來監督政府,讓民眾能充分接收到各種資訊。但打著新聞自由旗號的新聞社團,若只是為特定政治立場和媒體護航,卻打壓和「自己人」不同立場者;而所謂的新聞學者,若也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才決定出手輕重,午夜夢迴時,豈不心虛?

   
民意論壇
日本大聲說殖民 反課綱不准說?
黃樸/文字工作者(台中市)/聯合報
教育部的課綱微調竟然引發了高中生的群起抗爭,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莫名其妙。

課綱微調的重點之一在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顧名思義,馬政府想要強調當年的日本人不把台灣人當國民看,其統治也因此欠缺正當性。事實上,今天的日本人就是以殖民地稱呼當年的台灣。左派的朝日新聞不用說,即使是極右(全盤否認日本的二戰罪行)的產經新聞也是如此。例如後者在今年二月間就刊載了一篇慶應大學名譽教授池井優評論電影「KANO」的文章,裡面稱:「日清(甲午)戰爭之後,領有台灣的日本利用棒球作為統治殖民地的方法之一。」

村山富市與小泉純一郎首相先後在一九九五年與二○○五年的終戰紀念日談話中都提到他們為當年的殖民地支配與侵略行為深切反省。依照公認的說法,這裡的殖民地指的就是台灣與朝鮮。由於安倍有意不循例在下月發表類似談話,七十四位知名日本歷史與法政學者於日前連署請願,呼籲他從善如流,公開信中除了提到「日本對台灣與朝鮮進行殖民統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還引用孫中山一九二四年於神戶發表的「大亞洲主義」演講,稱日本當年走的是西洋霸道而非東方王道路線。

日本人說:「我們當年把你們當二等人看。」台灣人卻說:「我們絕對不能這麼講!」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心態,全世界的殖民地之中恐怕也只有台灣人會對當年的奴隸主如此卑躬屈膝!

高中生當然不是飽讀詩書後才變得這麼極端。不過,除了政治性「去中國化」外,歷史學界絕對也難辭其咎。這些年來,親綠學者為建立台獨的意識形態,極力推展反中與親日的論調。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化日本統治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學生會思考 就會有自己課綱
馮丹妮/教(台北市)/聯合報
怎樣的課綱才是對學生有益、才是歷史的真相,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與其爭論什麼樣的課綱才是正確的,筆者更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

如果學生能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查詢資訊的能力,就算課綱怎麼改,都會因為學生獨立思考而有自己的看法;而這卻是台灣最缺乏的,因為我們太依賴課本的標準答案。真實的世界與想法必須是學生去大量體驗、閱讀後,自己思考消化出來的東西,課本及老師的講課只是帶給學生好奇的引子,並不是標準答案。

我們的教育始終缺少討論、思考和激辯的過程,因為我們都太重視答案了,但真實世界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連我們小時候學習的九大行星都在後來改了,最小基本粒子中子、質子也在科技進步下改變。我們應該更重視學生自己思考找答案的能力,如此那課綱是照什麼人的思想所改,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我們會找到自己版本的課綱。

   
輸光社會互信 贏得執政又如何
翁履中/紐約大學科特蘭分校政治系/聯合報
可能成為台灣下一任總統的蔡英文與民進黨的地方首長們,針對學生的抗議發表聯合聲明,明確表示民進黨將鼓勵執政的區域不配合中央政府的課綱決策。對很多人,尤其是年輕學生們,這樣的聲明聽起來或許很感動,但是真的應該被感動嗎?

高中生關心公眾事務不是壞事,但是,就像蔡英文自己說的,該是大人們要做好的事,為什麼會變成要高中生來承擔?鼓勵高中生們有勇氣的同時,不也正說明了民進黨其實也並不值得信賴?

按照現在情況,不管你支不支持,蔡英文的當選看來很有可能只是勝負差距大小的問題,但是這樣的聲明,凸顯了未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跟已經失去民心的國民黨一樣,沒有想著如何讓台灣社會能放下成見往前走。相反地,兩黨都只想著要在選民面前表演得像是只有自己最了解民意。

另外,這樣的聲明模式,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國民黨A咖們不願意投入這場總統選舉。怎麼說?在台灣逐漸形成兩黨政治的過程中,因為兩黨的炒作,使得選民們對政黨及政治人物的態度演變成不論是非只問顏色。也因為這兩大政黨在過去幾十年來,從不放棄任何能夠激起選民對另一方陣營不滿的機會,透過媒體渲染和宣傳,將台灣社會的相互信任消耗殆盡。所以,只要未來的四年,民進黨執政有任何一點閃失,國民黨必然也不會放過機會發出類似的聲明,抨擊政府並且強調自己跟人民站在一起。試想,到時作為總統的蔡英文該如何面對?民意如流水,轉換速度驚人,如果再一次執政的民進黨沒能在短期內繳出漂亮的成績,四年後的下一次總統選舉,難說會不會再一次換成另一個黨躺著選!

激化選民的敵我意識也許可以獲得更多的選票,但也同時傷害了社會的互信。對一個將要執政的領導人來說,一個缺乏社會互信的國家很難取得共識並推動政見;換言之,接手一個社會充滿對立的政府,就像是買了豪宅才發現裡面被破壞無法居住需要重新整修一樣。

不過,從這樣的聲明內容來看,民進黨目前想的恐怕還是只有如何重新執政,而不是台灣社會應該要如何團結向前走。無奈的是,這就是現在台灣的兩大黨面對爭議話題所採取的態度,也是最能快速獲得支持的方法。勝券在握的蔡英文真的不妨拉高格局,展現眾所期待的理性,讓台灣能夠真正跨越黨派門戶之爭。

為了台灣好,請政治人物別再把「區分你我」當成是選票的來源,畢竟,輸了選舉還可以贏回來,但是如果輸掉了社會互信這個凝聚共識的基礎,誰還能把台灣的團結找回來?

   
聯合筆記/狡黠留名而已
謝邦振/聯合報
前總統李登輝,在日本的演講從「託古改制」談到「脫古改新」,並稱之為台灣民主典範轉移,又引起一陣議論。其實,全篇演講了無新意,內容不出二○一三年中出版的「為主作見證—李登輝的信仰告白」。

這本書記錄李登輝從副總統到總統十二年,以迄於今的從政歷程、驚濤駭浪、民主改革到自我定位。揚己抑人,尤其對政敵,從原來很難證實的腹誹流言,進而見諸文字。李是改革者,其他的人在他眼裡,都是反改革,或是民主化的障礙。

從日本演講對照這本書來看,李登輝凡事兩面顛倒。演講中,最得意的莫過解決法統與國民黨當權派死抱「反攻大陸」的迂腐。演講中一句「心生一計」,難掩計終得逞的炫耀—制訂國統綱領而瞞天過海,「國民黨當權派才放心支持我當總統」。

不過,「為主」書附錄答邱永漢卻是另有說法:一九九一修正憲法時,在大陸事務方面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頒布國家統一綱領,當時考慮到如果將來中國大陸也民主化的話,兩岸就可以討論統一問題。

哪一個說法是真的?事實發展至今,連維繫兩岸關係、在他任內形成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他都三番兩次否認,顯然,當時國統綱領只是內鬥的黠技,不是政策。

「為主」書中,把修憲形容是民主化成就,詳列任內六次修憲的正面功績,以至完成寧靜革命。但不論演講或「為主」書,都不提修憲造成總統有權無責、自己任內集黨政軍特的大權於一身,卻在演講中感嘆別人當總統時,「憲法對總統的權力沒有明確規範…,理應對民選總統的權力設限」。李登輝修憲是改革,馬英九只會濫權,話隨他說。

李登輝怎麼看權力?他答覆最相契的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這樣說:「我並沒有想要獨攬權力。況且更無意讓自己成為權力本身…,就把權力放在這裡(指桌上),加以客觀化…,我採取的是實際主義,而我只要從權力之中,擷取有用的就好了。」權力怎麼客觀化?真是違心之論。「為主」書中,大力描述運用權力鬥倒俞國華、郝柏村、李煥,出神入化,連二桃殺三士的形容都出現了。

李登輝非常特殊,他格我,「我是不是我的我」。不是本我自我超我那一套,也不是超人哲學的另一套;而是「李登輝是不是李登輝的李登輝」,是「基督在我裡面的我」。每次權鬥或決策都禱告,抽讀經文獲得指引,「排除自我」的李登輝,權力運作與決策幾乎都能應驗。只能說,「不是神站在他這邊」,就是「他走到神的那一邊」。

李登輝演講,引用日本人喜歡的魯迅,批評中國政治的幽暗陰沉。所謂託古改制的中國式法統,不被近代民主化潮流接受,所以他提出「脫古改新」的新思維。他很有學問的引用託古改制,批判兩岸都是同一個封建遺緒,必須「脫」這個「古」,說穿了,兩岸一家燴,脫古就是脫離兩岸「中華」。改新,改什麼新?新即台灣主體的民主化—不敢說出口的獨。李登輝用最典雅的文字包裝意圖,多麼狡獪!

他把「為主」書濃縮後總題冠上台灣民主化典範轉移,透過日本幫腔行銷,目的何在?確認典範自我始。

然而,李氏民主化所留下的民粹化、黑金化、對立化…,一直都在啃噬著台灣,這些負面典範已被貶抑為「台式民主」。對照李登輝急著為自己「典範定位」,台灣民主化歷程,卻仍傷痕纍纍,這又怎麼說?

   
大數據救交通 用對才有效
李克聰/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聯合報
大數據應用正夯,交通部長陳建宇與六都交通局長達成六大核心共識,將透過共享將交通數據應用在公共運輸服務創新、重大交通路況疏導及提升交通安全等三方向。究竟這三大方向是否適合運用大數據、如何運用及效果是否如預期?需產官學研各界集思廣益共商良策。

每當引進新的方法或技術如BOT、ITS(智慧型運輸系統)及雲端等,各級政府就會一窩蜂運用,而未審慎評估其適用性。近日行政院長毛治國才裁示以後公共建設「不要為BOT而BOT」;當初發展ITS也是如此,在未全力將交通規畫管理方法發揮極致前,就貿然由上而下應用科技,如在大眾運輸供需嚴重失調區域,未調整營運方式,反而建置公車動態資訊系統;未依時段需求設計路口號誌,反建置昂貴的電腦智慧號誌等,造成許多資源與時間的浪費。

大數據要應用得當,其蒐集、分析及應用的資料須有4V(巨量、即時快速、複雜變異大、真實準確或價值)之特色。交通行為相關資料複雜多元,目前蒐集管道已有車輛偵測器、閉路電視、車輛GPS、手機及ETC之eTag等交通及相關觀光和氣象資料等,所有資料應傳至雲端共享應用。

大數據在交通管理之應用與一般公司或個人決策不同,應採行反推法,先完整分析想改善的交通問題特性及其所需資料,倘目前既有資料已足夠,缺的只是營運管理機制調整,如客運公車監理應開放離峰時段彈性路線及彈性班次,或問題明確如重現性路段塞車等,就應展現行政改革魄力,立刻調整改善。

其實必須依賴大數據之分析應用才能改善的交通問題有限,如北宜塞車,現有蒐集資料即可提供每天「交通預報」,並回饋檢視預報資訊準確性及用路人遵從率;加上全面宣導民眾計畫旅遊觀念及整合各旅館民宿、台灣好行及公車預約接駁轉乘功能,加強公共運輸服務,以有效分散私人運具車潮。

大數據應用在公共運輸、觀光旅遊、住宿及餐飲等多元資訊之整合,可規畫二、三年之資訊蒐集彙整分析後,建置聯網雲端式公共運輸旅行者資訊預約平台。才能滿足民眾計畫旅遊需求,達到公共運輸服務創新及交通路況疏導的目標。

大數據要有文化詮釋才有意義,因此如何蒐集普及化及人性化之真實有價值資訊是關鍵。建議除了現有蒐集管道外,應由下而上透過各社區主動蒐集居民每天運具使用時空資訊,並調查各時段停車供需,透過隱私保護將其資訊上傳至政府規畫管理的雲端平台應用。

如要運用eTag蒐集分析,須注意資安及企業公平競爭問題,因是BOT建置,建議應將資訊回歸政府所有綜合運用。如能將eTag與車上顯示器或手機結合,運用適當技術,提供安全路徑導引及危險路況與天候預警,或能說服大眾,將eTag成為超速、打手機及未繫安全帶等違規之執法單元,提升交通安全。

   
施政資訊透明化 公民準備好了嗎
吳怡彥/東南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聯合報
參加公民團體舉辦演講時,演講者提及柯市府宣示要採取公民參與式預算編列,也提及相關施政資料要公開透明化。演講者列舉柯市府透明化宣示,執行卻是牛步,三月宣示要公開之資料至今未見。尋思至此,聯想不日前看到相關教育文章談及認為當代學子學習態度低落應非事實,因為這是資訊爆炸時代,當代學子每日接收資訊恐較吾輩過往更甚,難以消化。

期待公民參與共同監督的時代,資訊透明化是否必要?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同樣的,資訊爆炸的時代,吾人目前每日接收與搜尋,不管是被動的或主動取得的資訊應該遠較智慧載具普及前多數十倍。如果政府全數公開財政、教育、交通、環保等資訊,大數據時代來臨時,我們準備好充分消化解讀與吸收嗎?

事實上,即便政府把全部施政細則公開上網,期待全民揉捻全部政策是很難的事情。多數人平日疲於工作家庭等,稍有公民意識者願意花費個人時間針砭時事,被動參與已屬不易,真正能主動花費時間研讀施政白皮書,討論公共事務者更屬有限。近年來每逢選舉或特殊公共議題爭議時,就有些所謂「懶人包」在網路瘋狂流傳;這些簡化摘要的條例論述自然稍微有助於公民瞭解,然而也因「懶人包」很多是個人整理,可能流於主觀或有心操弄,而扭曲真實。有時這些瘋狂流傳的文章,也成為政客操弄選民的最有效工具。

那麼當代忙碌社會中,即便施政透明化,公民如何參與?客觀公民團體如何監督政府施政?比方我們也倡議立委議員施政質詢需公開、遊說需要透明化,假若未來政府資訊確實也願意公開了,公民是否有能力去咀嚼與討論這些施政是否符合公義的原則?

希臘城邦民主時代,公民人數不多,且存在奴隸階級制度,少數公民有能力有時間直接參與。但在大數據時代,國家概念,不管是地理尺度或議題面向膨脹,公民參與就只有透過分工與聯盟。立法院也有專業分工,對應施政體系有不同委員會。所謂公民團體,不管是以環境議題、食安問題、社福議題為主,目前諸多活躍團體關注議題有相當重疊且多元,NGO性質運作的公民團體受限財源多維持小編制,少數專職人員要關注各地議題確實相當困難,所以必須分工再合作。比方關注美濃水庫開發者當以當地社區為主力,並有能力就此議題從法律環保等面向進行檢視與論述;不同個別鎖定特殊在地議題團體,則可以再進行組織動員或抗爭活動的結盟與支援。

如此,所謂的施政公開透明化,才能由資料轉換為真正有用的資訊,作為公民參與的基石。

   
房市降價 要入市或避市?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聯合報
房市近來變化很大,從房地合一稅之前的量縮價穩到量縮價微跌,到最近房地合一稅之後,越來越多降價個案出現,而且降價幅度也越來越大。從台北萬華水岸第一排個案,建商開價主動打七五折,新莊副都心屋主賠售逃命潮,到桃園不只青埔慘,市區新屋打六折出清,顯示各地區房價的降價折扣戰已經開始。

個案降價主要是對後市的預期看法及資金周轉成本高低所致,前者為外在因素,後者是內在考量。雖然目前大家對後市多不看好,但會持續多久仍有不同期待;而資金周轉成本固因個人能力有所不同,但金融市場的資金鬆緊與利率高低變化,以及金融機構的風險控管態度亦是關鍵。

在後市不看好的情況下,越早降價,見不好就收,還有可能「獲利了結」;反之,越晚降價,見不好還不收,不但增加資金周轉成本,未來的不確定性越高,購屋者預期降價幅度也越來越大,屆時只好「認賠殺出」。

降價的依據應以鄰近相似個案的「實價登錄」資料為基準,而非以業者宣稱的「開價」為依據,以免失真。各地區產品的「降價幅度」也反應過去三至五年該地區產品的「漲價幅度」。換言之,過去漲越多,現在就可能跌越多。目前降幅若還低於漲幅,顯示該地區個案仍有降價空間。

固然每個個案狀況不同,降價幅度也未必相同,但個案的「價格破壞」及「降幅比較」效果卻逐漸在各該地區發酵擴散。換言之,房市的「個案現象」將逐漸發展成「普遍趨勢」。

購屋者面對當前降價風潮,是否現在就是最好購屋時機?

首先,降價風潮才剛開始不久,目前時機是否已到底?過去該地區個案房價的發展經驗為何?未來後續會如何發展?簡言之,未來是否還會持續降價?購屋者應審慎判斷。

其次,降價幅度是否能夠接受?降價後的房價是否合理?鄰近地區產品降價幅度為何?過去漲幅與當前降幅是否符合比例?簡言之,降價幅度是否明顯有感且自認滿意?購屋者也應審慎判斷。

第三,最重要的是對購買產品是否滿意?此產品是否稀少,未來是否不易找到類似產品?建商品牌聲譽是否良好?是否目前有急切購屋需求?購屋者也應自我判斷。

面對當前房市不景氣,購屋者到底應「危機入市」還是「危機避市」?主要是看這個危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若認為房市危機只是短期現象,可考慮危機入市,就像當年SARS情勢;反之,若房市危機是長期趨勢,則應考慮資金周轉成本,危機避市應是風險控管的必要思維。

購屋乃終身大事,花費金額是一輩子的儲蓄與努力,面對當前房市剛剛反轉下滑之際,千萬不要只聽片面之詞,更要小心銷售業者的行銷話術,多作功課,自我審慎判斷該地區產品的房市趨勢,掌握降價幅度與房屋品質,仍是最終購屋關鍵。

   
回響/為了下一代 我願繳午餐費
李文娟/公(高雄市)/聯合報
拜讀昨天「苦悶台灣出現奇蹟—多數民眾要翻轉『白吃午餐』心態」一文,高希均教授點出許多民眾想法。只想討好選民的首長們,為了下一代生存,放下錯誤的執著吧!

有些首長為選票提出免費午餐政見,地方有限財源,無法提供餘裕經費,校方當然也無法提供色香味俱全的菜色,不但學生吃不好,各項教育設備經費也短缺,這樣的惡性循環,我想大多數國民是不願意見到的。

其實弱勢小孩午餐費,政府本就有補助,無需繳費,若真再有其他因素無法繳午餐費的小朋友,校方也會極力尋求慈善團體支援,絕不會有小朋友吃不到午餐的情形。

多數家庭不會將小孩每天三十五元的營養午餐視為負擔,相信家長不會因此就不投你一票!開始收費吧,小朋友會吃得更有尊嚴、更惜福,用餘裕的教育經費,讓小朋友吃得更好、將各項設備做得更好,政府減少資源分配的扭曲,下一代才看得到未來!

   
回響/傳藝遇上文創 孵出新文化
翁煙源/藝術工作者(宜蘭市)/聯合報
看了昨天「頭城喚醒堂,耕耘在地文創」一文,思及日前遇到一位年輕人,念的是設計科系,恰聊及喚醒堂的扶鸞,其對常民文化生活有興趣頗不容易,在民間信仰中也許存有些迷信,但不執迷,也可能從其中尋求靈感,孕育出新的文化。

兩天前也有一位念工業設計的女生,跟我聊及她曾參與宜蘭市碧霞宮的廟會活動,與年輕人的文創市集結合,本以為會格格不入,結果廟方年長者竟會結合版畫與彩繪刺青(因主祀岳飛,岳母在其背刺「精忠報國」),雙方配合得不錯。

碧霞宮背鄰的楊士芳紀念林園,也常有小農與文創市集活動,附近鄂王社區的營造,更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訪;還有一位外地來落腳的女生,說要跟老藝師學蓪草花(今老藝師已仙逝);而宜蘭舊城不少百工店面,也是由年輕人參與規畫執行。

   
面對客訴時,贏了爭辯反而輸了客人!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指出,一般人很容易把客訴當成危機,事實上,只要懂得妥善處理,客訴反而是把「奧客」變成「粉絲」的轉機。

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現代家長壓力不小,總是擔心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刺激、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尤其是學外語這件事。但你知道嗎?其實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