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為何ISIS的錢取之不盡


【青林愛閱家分享報】提供生活、親子、知識各方面的最新閱讀趨勢,幫助大小朋友們優遊在童書的繽紛世界裡!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04 第5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周推薦 看!這就是智能手機的利潤
精彩摘要 蔣家第四代參政 要搶救國民黨?
虛虛實實的網絡廣告流量
活動快訊 換本雜誌看世界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訂閱優惠

     
看!這就是智能手機的利潤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當利潤全被蘋果和三星一掃而空,其他手機製造商還有什麼希望。「離頻果太近容易被壓得垂頭喪氣。

索尼(Sony)Xperia M4 Aqua聽起來十分美好。圓角邊緣顯得很時尚。防水。有一個1300圖元攝影鏡頭和Superior Auto拍攝模式,據索尼說在這種模式下手機「能識別52種場景,自動調整到最理想的設置—不需要你自己動手」。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人類不再需要像普通的動物一樣自己識別場景了。

然而,和很多智能手機一樣,絕大多數人將無緣一睹Xperia M4 Aqua的真身,更別說擁有它了。在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對領導層進行改組,以將戰略重心重新轉移到設備上後,索尼的智能手機銷量還是未能進入前十名。(公司拒絕置評。)有幾十家萎靡不振的生產商面臨這個局面,在這個星球上競爭最殘酷的產業裡苦熬著。除非你是蘋果(Apple)或三星(Samsung),「否則別想在手機上掙到錢,」端點技術諮詢公司(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諮詢主管凱(Roger Kay)說。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嘗試呢?

彭博整理的資料顯示,蘋果和三星合起來佔據的智能手機銷售份額在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蘋果吸走了這一產業90%以上的利潤,剩下的大多被三星拿走。另外六家智能手機大廠以及成群的創業公司只能搶一些麵包渣。

經過幾年的跌跌撞撞,惠普(Hewlett-Packard)和諾基亞(Nokia)等曾經的巨頭已經放棄。微軟(Microsoft)去年花95億美元買下了諾基亞的手機部門。LG、索尼、HTC和聯想等頑強的智能手機品牌越來越困難。它們就像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只不過那石頭每過一天都會變大一點。

2013年推出稍微低檔的iPhone 5C遭遇挫敗後,公司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每年推出一款萬眾期待的高價位旗艦手機上,不再為大眾生產較便宜的機型。靠著iPhone這個主要的盈利中心,這家全球最大的公司可以投入資金用於研發,包括高速、低功耗的晶片,結實而輕盈的材料,並不斷完善其軟件。

三星在很多方面都模仿了蘋果,但是卻沒獲得同樣的成功。它也在生產自己的晶片和軟件,時不時會推出一些自家獨有的特性,包括曲面螢幕和快速充電。三星也會出售中低價位的手機,據高德納(Gartner)的統計,它的季度出貨量約為7200萬台,相比之下蘋果為4800萬台。但三星的數位中以較低端、低利潤率的機型居多,由於被銷量平平的高端機型Galaxy S6拖了後腿,三星的利潤已經連續七個季下降。「三星在智能手機上是不怎麼賺錢的,」端點公司的凱說。「好消息是他們的規模足夠大,業務足夠多樣,不至於犯一點錯誤就完了。」

包括中國的聯想在內的其他大公在手機業務上就更說不過去了。聯想在去年用29億美元從谷歌(Google)那裡買來摩托羅拉,希望能藉此將業務拓展到PC以外的領域。但事與願違:上個季度,聯想移動部門報虧損2.92億美元,差不多抵消了其PC業務的利潤。公司稱可以通過減少出售的設備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再輔以「更快、更簡潔的商業模型」。

出售優化版Android系統的Cyanogen公司行政總裁、聯合創辦人麥克馬斯特(Kirt McMaster)說,大多數智能手機生產商都不容樂觀。在麥克馬斯特看來,如果說智能手機市場現在是在相互推推拉拉,那麼很快還會變得更困難。「手機已經商品化,」他說。「從科技設備變成了快消品。就跟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這些公司就是陷在這麼一場戰爭裡。這已經不是一個多時髦的產業了。」

2011年,HTC曾短暫成為世界第一智能手機生產商。這家始創於1997年的台灣企業最早在這個市場上闖出名聲。在嘗試了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那時候看起來頗有前途後,HTC推出了第一款運行谷歌的Android的手機。「是我們開的頭,」HTC美國總裁麥肯齊(Jason Mackenzie)說。「我們開始做手持設備的時候,這些東西還遠沒被稱為智能手機呢。」然而,蘋果和三星的左右夾擊,讓它的銷售陷入停滯。

HTC試圖用配備了更好的攝影鏡頭和揚聲器的高端機型來建立自己的地盤,但這些特性並不足以贏回消費者。公司目前在智能手機生產商中已經跌出前五,6月報季度虧損2.57億美元。目前HTC正在以極低的價格推出高端機型,旨在爭奪高銷量、低利潤率的市場。麥肯齊說,人們對智能手機的口味是會變的,HTC依然有望在下一次努力中掙到錢。「消費者跟智能手機的關係要比跟他們的電腦深刻的多,」他說,「他們總是在尋找新東西。」

HTC還在和Under Armour這樣的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幫助這個運動服飾品牌在其產品中置入移動技術。「離蘋果太近很容易被壓得垂頭喪氣,利潤都被它掃走了,」麥肯齊說,「但你可以對一切聯網的東西抱有樂觀的期待。」拓寬範圍、壓低價格並不一定等於能盈利。包括三星、聯想和HTC在內的公司即使在高速增長的市場都沒什麼生意,因為它們的價格無法跟本地那些如飢似渴的創業公司競爭。小米在中國出色地阻擊了這三家公司,而在印度,大公司被迫要跟土生土長的手機生產商Micromax打價格戰。Cyanogen的麥克麥斯特說,印尼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會發展出它們自己的主導性生產商。端點的凱說,一些處境不妙的手機生產商可能認為薄利多銷是個盈利的途徑,而微軟和索尼等公司會保留這個業務,以盡可能推廣它們的軟件產品。

即使蘋果也並非不受潮流的影響。據研究公司EMarketer估計,現今全球有約20億人擁有智能手機,還有1.5到2億人將在未來三年裡購買他們的第一部智能手機。首次購買者大多會在盡可能低的價位中尋找高性能的機型,麥克馬斯特說,每一家公司都得考慮這場在低端的競賽。那些能在廉價手機上建起盈利性服務的本土企業,將會有大發展。「未來兩年裡,我們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見到低於35美元的設備,」他說,「只是時間問題。」

蔣家第四代參政 要搶救國民黨?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打破24年前蔣友松「蔣家第四代絕不從政」的宣示,蔣萬安以海歸律師的身份,投入2016立委選戰。他講帶給國民黨支持者希望,也想好要以「三心二意」面對兩岸議題。

2015年11月23日,36歲的蔣萬安與其他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一同現身台北市選委會,正式登記成為台北市南松山、中山區的立委候選人,宣告蔣家第四代成員即將重新現身台灣政治舞台。

蔣萬安,前立法委員蔣孝嚴之子,出生於1978年,即祖父蔣經國接任台灣總統的第一年。年輕的蔣經國親自為庶出的小孫子取名,沒有讓他隨家族「友」字輩排序,反而特意喚他「萬安」,以紀念當年章亞若猝然身亡後,章家人帶著章孝嚴、章孝慈兄弟(2005年更姓為蔣孝嚴、蔣孝慈)避居江西萬安的往事。

這個身世,讓蔣萬安儘管只是參選地區立委,也格外引人注目。畢竟,他的曾祖父蔣介石曾是上世紀最知名的中國強人之一,連同蔣經國在內,蔣家前後治理台灣超過40年。1991年,最有希望成為蔣經國接班人的次子蔣孝武病逝,年僅18歲的長子蔣友松回台奔喪,公開宣示「蔣家第四代絕不從政」。自此後蔣友松堅守商界,蔣孝勇這一脈的第四代蔣友柏、蔣友常聯袂朝文創產業發展,么兒蔣友青則因恐嚇台灣的美國學校而惹上官司。幾位兄弟看來均與政治絕緣,但這位高中之後才隨父親認祖歸宗的堂弟蔣萬安,卻打破蔣友松宣言,重返政治圈。

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學士、美國賓州大學法學博士畢業的蔣萬安,原在美國加州矽谷擔任合伙律師,專長新創融資、企業併購,卻因為想讓四歲的兒子母語是中文,而返台定居。蔣萬安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從2013年返國後,他即頻繁對台灣新創法規提出建言,卻成效不彰,因此萌生從政念頭;眼見2014年學生佔領立法院,國民黨士氣低迷,決定挺身參選,「想讓支持者知道,國民黨也會有年輕人、有新血出來,我們可以一起努力。」

不同於蔣萬安出生時,蔣經國在台灣仍維持強人領導的局面,2014年11月29日,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敗,僅獲40.7%得票率,被稱為「1949年來最慘一役」,老店亟需整軍轉型。蔣萬安既有血脈「正統」優勢,形象又相對清新親民,決意參選,對國民黨無疑是雪中送炭的義舉。2015年的全台黨代表大會上,蔣萬安一介新人卻能排站在馬英九左側,與當時尚未被撤換的總統候選人洪秀柱並列,黨內對他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AppleAndroid 繁體版APP】

虛虛實實的網絡廣告流量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行銷人員以為網路廣告能做到目標客戶的完美定位,但目前還沒有找到實現它的方法。

阿姆拉姆(RonAmram)在品牌行銷行業已經呆了20多年。在千禧年的頭十年裡,他是斯普林特(Sprint)的預付費行動電話集團的媒體總監,工作主要是決定這家公司應該在何處投放廣告—是印刷媒體、戶外、數字媒體還是廣播電視。電視在那會兒始終位於媒體金字塔的頂端。阿姆拉姆說,電視推廣就像是「空軍」。「你想把資訊傳播出去,就要搞地毯式轟炸。」但電視投放可不便宜,而且它也無法解決「那個古老的問題:我的行銷一半有效,一半無效,而且我根本不知道起作用的究竟是哪一半。」

大約在10年前的時候,那會兒谷歌(Google)剛上市,雅虎(Yahoo!)的市值仍然高達500億美元,業內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數字搜索和顯示廣告(display ads)有可能覆蓋與電視一樣多的受眾,價格卻只及後者的幾分之一。「人們以為它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姆拉姆說。隨著2010年前後程式化廣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的到來,這種喜悅之情逐步升級;所謂程式化廣告,一聽就是那種乏味的行業術語,指的其實就是自動化這件事。理想化的程式化廣告交易是這樣的:用戶點擊一個網站,她的網絡位置和瀏覽記錄被迅速打包並瞬間發送給一個競拍網站,這個網站代表廣告商用軟件對她的資料(或者是匿名資料)進行分析,決定是否拍下該用戶所瀏覽的文章旁邊的廣告位。福特汽車(Ford Motor)可以利用這個技術把廣告投放到車迷網站上,又或者在網絡餅乾(cookie)的幫助下,用戶無論訪問什麼網站,福特都能追蹤到。福特的皮卡廣告可能希望瞄準的是25~40歲的男性,或者,瞄準的是在這個年齡範圍內、在過去六個月裡閱讀過關於皮卡汽車文章的男性。

對於廣告商來說,天下居然還有此等美事:以地毯式轟炸的規模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攻擊。對於隱私權的擁護者來說,這當然是惡兆,但是對於廣告公司、出版商和廣告客戶來說,簡直就是極樂世界。終於,他們知道花的每一分錢最後去了哪裡,以及錢是否花得值。

阿姆拉姆現在在喜力啤酒美國分公司(Heineken USA)工作,這家公司每年的廣告預算大約在1.5億美元左右。那年晚些時候,他和五六位同事去紐約參加了一個關於網絡廣告效果的說明會。會上所聞,令他們大吃一驚。數字媒體的投入回報率大概在2比1,也就是廣告開支每增加1美元,收入會增加2美元;而電視的投入回報率至少在6比1。而最令人震驚的是,只有20%出現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螢幕上的廣告是被真人看到。

阿姆拉姆說,「作為廣告客戶,我們付錢買眼球,而且還以為我們買到了關注。但在數碼世界,你花錢打廣告,卻無法保證誰會看見它,甚至無法保證看廣告的是否是人類。」

數碼廣告的受眾不再是真人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去年全國廣告商協會(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參與的一項研究中,給數十億個數碼廣告中嵌入了代碼,試圖搞清楚看廣告的究竟是人還是什麼其他的。結果表明,11%的顯示廣告和近四分之一的視頻廣告都是由軟件「觀看」,而不是真人。根據全國廣告商協會所做的這項名為《數碼廣告中的欺詐》(The Bot Baseline: Fraud In Digital Advertising)的研究(由White Ops安全公司負責調查的具體執行),每年假流量令廣告商損失63億美元。

這項研究跟蹤了克萊斯勒去年在美食和旅行生活方式類線上雜誌Saveur.tv上投放的一個視頻廣告。根據一位聽取了研究結果的人說,只有2%的廣告播放是被真的人所看到。克萊斯勒對於這個資料沒有表現出異議,該汽車廠商的發言人文德利希(Eileen Wunderlich)說,公司一發現存在「欺詐行為」,就停止在該網站投放廣告。White Ops在這份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隱去了廣告商和網站的名字,並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Saveur.tv的母公司邦尼爾集團(Bonnier)的高層表示,他們對廣告的每次曝光進行檢查,而White Ops的研究只看了5700個廣告,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他們還表示,檢測非真人流量的辦法有很多種,並沒有一個行業公認的唯一標準。「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問題,或者接到任何的投訴。如果有什麼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會進行修復,」邦尼爾的發言人多塞特(Perri Dorset)說。

假流量已經成為了可以買賣的商品。有惡意軟件負責生成流量,有人負責銷售。有的公司是特地出錢購買,有的是意外,還有的則對流量的出處不聞不問。「我想不出還有什麼對互聯網所造成的損害比廣告技術更大,」資深廣告經理人霍夫曼(Bob Hoffman)說道。「它干擾到我們在網上要做的所有事情。它令廣告業變得低劣、不高級,滋生出犯罪帝國來,」他又補充,最荒謬的是,對於「我的預算究竟有多少起了作用」這個老問題,廣告商更難找到答案了。「沒人知道準確的數字,」霍夫曼說。「可能你在網上半數左右的廣告投入,都打了水漂。」

邦尼爾是瑞典一家有著211年歷史的媒體集團。就跟許多傳統出版企業一樣,一直在奮力融入互聯網時代。用數碼業務產生的收入抵消傳統印刷業務收入的下降是重中之重,而視頻廣告的利潤尤其豐厚。去年開始,這家公司為Saveur打造了以視頻為中心的網站,此外還有旗下其他媒體《戶

外生活》(Outdoor Life)《職業媽媽》(Working Mother)《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等等的視頻網站。

邦尼爾面臨著建立觀眾群的挑戰。這可以通過有機的方式來完成—拿出許多內容,大力推廣直到人們開始收看,勸說廣告商投放廣告。或者,還有一個新的捷徑:買流量。這並非一定意味著造假。出版商經常會付費,把訪問其他網站的用戶引導至自己的網站,Taboola和Outbrain這樣的公司就專做這種流量生意。甲網站請來Taboola,付錢給乙網站,把「來自網絡的內容」框放在其頁面的下方。瀏覽者被「關於斯嘉麗·詹森你不知道的37件事」這樣的標題所誘惑,點擊方框,這樣就被帶到了甲網站。但這種流量的引導也會價格不菲。實際生活中,一個網站的訪客中只有2%的人會點擊那些方框,同時甲網站還得支付不少錢給乙網站以彌補訪客流失。而一些不那麼道德的方法,則便宜得多。快顯廣告是把訪問人數搞大的一個方法,也就是那些不遭人待見、你會關掉或者根本不予理會的瀏覽視窗。那個視窗一旦出現你的電腦上,你就被算作看了那條廣告。還有一個更為經濟的技術,就是廣告殭屍(ad bot),這種惡意軟件會偷偷地控制別人的電腦,創造出一個虛擬瀏覽器。電腦主人看不到這個虛擬瀏覽器,但它會瀏覽網站,滾動頁面,點選連結。當然,看這些頁面的不是真人,而是惡意軟件。除非廣告殭屍被人發現,否則會被流量統計服務所記錄。一個成千上萬台遭劫持的電腦組成的殭屍網(botnet),可以分工合作,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創造出巨大的「受眾群」。

不管是網站的營運者還是流量供應商,一個發展中的媒體大佬唯有套利才能掙到錢,也就是低買高賣。訣竅就是要讓虛假的流量看起來跟真的一樣,這就得在網站上放足夠的內容,令它們看起來真實可信。程式性的廣告購買系統不一定能夠把真實的用戶和機器人區分開,或者把有著新鮮、原創內容的網站與以素材圖片和複製粘貼的文章作為偽裝的假網站區分開。

邦尼爾可沒有那麼鹵莽。但哪怕是它自己的高層都說,視頻網站上的內容僅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創造、留住太多觀眾的。所以,他們找到幾個不同的流量商,或者用業內的委婉說法就是受眾網絡(audience networks)。邦尼爾的數碼收入總監霍爾茨曼(Sean Holzman)說,這種做法對於大出版商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尤其是在推出新產品的時候,因為廣告客戶根本不會理睬哪些還沒有建立起受眾群的網站。「這就像是一個測試,來試一把看看我們能否在這個價位點建起網站,」他說道。「一般流量一直都得買下去,因為你得到的受眾並沒有很高的忠誠度。」

還有一件慣常的做法,就是出版商不會告訴廣告商什麼時候的流量是買的,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邦尼爾都沒有告知。邦尼爾的發言人多塞特表示,若是廣告商問起,公司對此不會隱瞞。霍爾茨曼說,公司無意欺騙任何人。他又補充,邦尼爾請來安防企業,包括網絡廣告認證商(Double Verify),審查那些網站是否使用了廣告殭屍,確保購買的是真實的人類訪問者。不過他也表示,不會高價購買流量。他說,在各種受眾網絡中,「有些你會稱作豐田,還有些你會當成賓士。我們的價位是在豐田水準。」

邦尼爾開始購買流量後沒多久,它的訪問人數開始出現大幅上漲。根據互聯網流量跟蹤分析、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的資料, 在2014年夏天,邦尼爾的幾個視頻網站訪問人數幾乎都是零。根據邦尼爾的資料,到了當年12月,Saveur.tv的訪問人數達到600萬,WorkingMotherTV.com有400萬。到今年5月,流量繼續跳升:Saveur.tv有900萬,WorkingMotherTV.com有500萬。但這些數字至少有一個大的廣告交易平台SiteScout沒有給與認可,該平台集中列明6.8萬個網站的待售廣告位,它表示由於存在「太多不真實流量」,已經將邦尼爾旗下的幾個新網站屏蔽。邦尼爾表示他們沒有與SiteScout直接合作,也不清楚遭其封殺的情況。

邦尼爾拒絕提供該公司的流量供應商名字,但流量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一名分析員指出,它的絕大多數流量都來自於幾個名叫Omnaling.com和Connect5364.com、看起來一模一樣的網站,每個都自稱為「廣告網絡技術域」。從本質上說,這些域都像是消防水龍帶,向互聯網的任何地方注入流量。它們匿名註冊,卻與其他網站共用電腦位址,其中包括一個名叫Daniel-Yomtobian.com的網站。約姆托比恩(Daniel Yomtobian)是位於加州謝爾曼奧克斯(Sherman Oaks)的流量供應商Advertise.com的行政總裁。

在接受電話採訪的時候,約姆托比恩的態度客氣、友好。他把Advertise.com比作一個廣告網絡,每個月向那些希望提升流量的企業賣出超過3億次的頁面訪問量。邦尼爾也是他的客戶,他表示對方主要是購買最便宜的流量,包括tab-under。比如你正在奈飛(Netflix)上面看電影。tab-unders在播放電影的視窗下面再打開一個視窗。你可能從來沒有注意到那個顯示出Advertise.com客戶網站的新視窗,不過這位客戶的網站仍然會多得到一個訪問量。這樣的操作重複幾千次,你的網站流量自然會變大。

「我發現在Advertise.com上面可以找到每一種我能發現的無價值流量類型,」哈佛大學商學院研究數碼經濟的埃德爾曼(Benjamin Edelman)教授說。「他們經年累月地幹著這件事。」

約姆托比恩承認tab-under是「低品質流量」,邦尼爾對此也頗有微詞。不過,他說公司會檢查供應夥伴提供的流量是否是殭屍軟件生成,他們只把真正人類生成的流量提供給邦尼爾的網站。「我們從來不會給予我們認為不真實的流量,」他說。約姆托比恩對於埃德爾曼關於Advertise.com的流量都沒有價值的說法持有異議。畢竟,人們有時候的確還是會看到tab-unders,然後點擊。「無價值流量和低品質流量之間,」他說,「還是有一個很大區別的。」

你可能從未登陸過MyTopFace.com。根據SiteScout的資料,在這個化妝品網站上,廣告位每1000個訪問量的價格從73美分到10美元不等,視頻廣告比傳統的顯示廣告收費要高得多。在9月初,MyTopFace的頭條是一篇帶視頻的文章《如何畫一個像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那樣的煙熏妝》,但這篇文章已經在那裡放了至少5個月了。陳舊的內容怎麼會吸引讀者呢,但如果讀者是自動程式,則另當別論了。所以,假設MyTopFace的成本接近於零,以1美元買到1000個訪問量計算,一個訪問者就可以帶來9美元。在MyTopFace上投放廣告的企業和品牌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希伯來全民牌熱狗(Hebrew National)。

在十來封郵件和電話後,MyTopFace的營運者同意跟《彭博商業周刊》的記者碰面。他28歲,住在布魯克林區,自稱為伯里斯(Boris Boris,不過他的多個網絡位址都是以其他不同名字註冊)。不過,伯里斯看到網絡廣告的真正機會在別處。五年不到的時間,主要通過購買便宜的,以及往往是虛假的流量,他打造出伯里斯媒體集團(Boris Media Group)這樣一個迷你出版帝國。伯里斯在領英上的介紹稱,他的網站每天合計有超過1000萬的訪問者,算起來他四天的訪問量就相當於《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一個月的訪問量。伯里斯的流量數字很難加以證實,他對於提供所擁有網站完整名錄的要求予以拒絕。根據SiteScout的數字,在今年夏天的絕大多數時間裡,MyTopFace每天銷售的投放次數在3萬次到10萬次不等。

在採訪中,他坦率地承認給自己的網站買了許多訪問者。每年他要花費大約5萬美元,從臉書(Facebook)為MyTopFace購買高品質的流量(這並非不法之舉,你給自己的公司創建一個臉書帳戶,然後付錢給臉書,就可以在人們的新聞推送裡打廣告)。此外,他還要再花5萬美元左右的錢用於購買便宜的流量,但對於這些流量的來源,他並不清楚。臉書的流量都是真實的人,每位訪問者的收費與那些神秘的便宜流量相比,要貴出100多倍。

《彭博商業周刊》讓兩個專門探查假流量的公司來評估MyTopFace最近的流量;他們同意了,但前提是不可以透露他們的公司名字。其中一個公司發現3萬個訪問者中,94%是殭屍軟件;另外一個認為殭屍軟件產生的流量佔了74%。伯里斯對於這個發現沒有異議,甚至完全不在乎的樣子。「如果我可以買到流量,而且有人願意賣,何樂而不為?」他說道。如果廣告商不喜歡—他補充說,「他們應該去其他地方投廣告。他們只想花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流量,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他們要的全部是真實流量,他們應該直接去找出版商,花更多錢。」

在後來的一封電子郵件中,他對自己的業務做出了一番不同的解釋。「我們的網絡買的不是流量,而是能帶來流量的廣告,」伯里斯寫道。他使用了機器人過濾軟件—他補充道,廣告商只要發現了機器人自動生成的流量,是可以拒絕付款的。無論如何,欺詐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說。

伯里斯一個主要的廣告收入來源是Myspace。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社交網絡後來有了新主人—廣告科技公司維安特(Viant),2013年的時候他們將Myspace重新推出,這次他們專注在視頻內容上。維安特對Myspace進行了獨家投資,還推出了定制的視頻播放機,其他網站可以嵌在裡面,這跟YouTube很像。當訪問者在去年夏天登陸MyTopFace.com時,一個Myspace播放機會在螢幕右下角彈出。先是播放一條廣告,之後才是真正的內容—一名男子在夜裡駕車的15秒視頻。

根據Viant的說法, 那個名為《Hitboy》的夜駕視頻,是由一名Myspace員工做的幾個佔位文件中的一個。Myspace只要屏蔽一個網站播放真正的視頻內容時,就會出現這段視頻。如果這個網站違反了Myspace的條款和條件,或者一段視頻的播放權在Myspace手裡過期,就會出現佔位文件。

但是佔位文件前面也會帶廣告。Kozy Shack布丁、雪佛蘭汽車(Chevrolet)、聯合利華(Unilever)和寶潔(Procter & Gamble)旗下的各品牌,都花錢買了這個特別播映權。伯里斯說,他兌現的支票都是來自一個聯盟行銷計劃,根據該計劃,Viant與那些顯示其播放機的出版商分享廣告收入。Viants的高層稱,他們的確是有一個聯盟行銷計劃,卻從未聽說過伯里斯或者MyTopFace.com。他們拒絕提供任何一家加入該計劃的企業名稱。伯里斯說,有中間人找到他,然後他就把Myspace播放機放在了自己的網站上,不過他拒絕說出這名中間人的名字。

Viant的行政總裁范德胡克(Chris Vanderhook)稱,公司擁有發現那些虛假流量的技術。「如果一個網站百分之八九十的流量都是殭屍生成的,我們就會把它從我們的廣告圈中剔除,」他說。但伯里斯的MyTopFace,根據提供給《彭博商業周刊》的估算數字,虛假流量還是介於74%到94%之間,卻沒有被截斷。范德胡克說,這就意味著Viant的軟件從中看到了價值。他說,如果一個網站有Myspace播放機播放廣告,「我們就認為它的品質是足夠拿出來拍賣的。」9月份的時候,在《彭博商業周刊》向Viant詢問這家網站的內容之後,Myspace播放機開始播放視頻。如果嵌入在播放機裡的計數器準確無誤的話,這些佔位文件是互聯網歷史上被觀看次數最多的視頻。Hitboy的觀看次數達到6.9億次。Sufing的觀看次數更高,它看來就像是手機放在屁股口袋裡不小心碰了什麼鍵自己錄下來的視頻:持續5秒鐘的黑屏,伴隨著聽不大清楚的背景雜音。根據Myspace的計數,Sufing被觀看了15億次。除了《江南Style》,YouTube上沒有哪段視頻的歷史成績超過它。

程式化廣告把資料公司、市場行銷公司、戰略公司以及廣告技術公司纏結在一起,以至最大的品牌也難以對其進行完全跟蹤。三年前,家樂氏(Kellogg)的高層開始注意到Cheez-It、Pop-Tarts和Special K這些旗下品牌的廣告出現在一些簡陋的網站上,藏在快顯視窗的下面,或者擠在螢幕上,只有一個圖案大小。還有一些則出現在「受眾」是機器人軟件的網站上。「結果表明,賣給我廣告的是一個在路邊掀開外套,說『嗨,你要買廣告嗎?』的傢伙,」這家食品企業負責數碼戰略的高級經理基斯卡(Jim Kiszka)說道。

迷宮般的數碼廣告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成本是多少?家樂氏想要進行一番簡單的分析,結果卻變得令人更加惱火:根本不可能得到答案。家樂氏找自己僱傭的各種廣告代理和資料公司索要項目清單,但他們全部予以拒絕。「它不是一個事實確鑿的證據,」基斯卡說。「而更像是一個偵探故事,你得把證據一點一點拼接起來。顯然在一個不大透明的系統裡,這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

作為回應,家樂氏拋開了代理,由自己的廣告部門控制與出版商以及谷歌和雅虎這樣的廣告平台的合同。家樂氏還開始使用軟件,當廣告在可疑的網站運行時會得到提醒,而且拒絕跟任何不允許協力廠商驗證程式檢查不良流量的網站合作。基斯卡表示,公司的殭屍流量下降了50%到75%,Raisin Bran和Corn Flakes這兩款產品的廣告投入所產生的回報出現激增。廣告欺詐或許最終將變得跟商店行竊一樣,成為可控的麻煩,雖無法根除,但企業可以學會將其控制住。廣告商通過與出版商直接交易,而不採用程式化廣告交易平台,從而令流量欺詐能夠顯著下降。當然,這也意味著無法盡享自動化所帶來的便利。像臉書這樣用戶超過10億人的網站,相對來說沒有機器人程式,雖然廣告價格不便宜,但還是值得在這裡投放廣告。今年早些時候,臉書表示,廣告客戶只用為真實使用者所看到的廣告付費。

許多規模小一些的廣告技術企業有可能在將來會認真對待流量欺詐問題。程式化廣告交易平台Sovrn Holdings的行政總裁納普(Walter Knapp)說,自己對流量欺詐氾濫的現象很警惕。他認為這事關企業的生存。「現在有2000家廣告科技公司,但恐怕只有20家的生存空間,」他說。「我環顧四周,忍不住說,'這是什麼鬼⋯⋯'」

他並不認為真假流量區分起來很困難。「根本不用把手伸到空中,念叨『我不知道,也許它是真的,也許不是真的,』」他說。「你絕對能分辨出來。」他用最高法院法官斯圖爾特(Potter Stewart)鑒別黃色作品的辦法來看待它。「你要怎麼區分它是不是色情?你看到的時候自然會知道,」納普說。「夥計,去網站看看你就知道流量真假了。」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AppleAndroid 繁體版APP】

換本雜誌看世界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訂閱優惠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享譽全球的重量級財經雜誌《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於2014年5月2日在台灣以雙周刊形式銷售。《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的獨創、獨特及獨立風格,將為台灣讀者帶來全景式、具深度的全新閱讀體驗。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於香港創刊,結合兩岸三地財經、文化和藝術菁英編輯團隊,報導資本市場熱點公司和話題,深度研究新經濟下社會變革的要求,讓讀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瞭解世界潮流,成為世界經濟舞台的主角。每期內容聚焦全球經濟發展,深入分析公司產業趨勢,剖析政治政策,追蹤科技,解構市場金融 ,探索ETC智趣生活,再加上最權威的彭博觀點,帶給讀者全視角的國際財經資訊。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每期售價台幣 130元,可至全台7-11、誠品、金石堂、機場書店、法雅客、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等通路購買。除了零售,也歡迎長期訂閱,立即訂閱即享有優惠,原價每年26期3380元,優惠價2699元(每本約103元)。

訂閱即贈送一年份iOS版APP閱讀權限及商務可攜式閱讀燈 (USB插頭,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訂閱總代理:台灣英文雜誌社
Tel:02-2361-2151
Fax:02-2375-2670

靠手機就能住 W飯店用App黏住你
用手機訂房、繳費不稀奇,你用過手機開房間嗎?「祕密入住行動」正式發起,從Check-in到退房,不用經過任何櫃檯人員,用智慧型手機就能搞定。這樣的服務,目前全台只有最潮的台北W飯店才有!

滿山遍野芒花隨風飄舞 全台最美芒花景緻在這
唐朝詩人雍裕之的《蘆花》意境絕佳,「夾岸復連沙,枝枝遙浪花。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蘆花隨風輕揚,盪起層層浪花,一望無際遠遠望去燦爛耀眼,猶如晶瑩白雪,明月下淡淡色調令人讚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