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太遲的國民黨vs.光說不練的民進黨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07 第363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你不知道的自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太遲的國民黨vs.光說不練的民進黨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翻轉經濟需有人才大戰略
民意論壇 「兩岸規範」制約 綠營怎應對
除了找碴 柯P給點遠景吧
缺席論壇 蔡不屑青年選票?
高教問題 蔡英文真的關心?
首投族這票…請用辯論說服我
張逸帆,別害怕網路霸凌
嚴管總有漏 食安要靠全民「推」
聯合筆記/最後一個抗拒減排的國家 印度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你不知道的自由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想要成為總統,有一條你不知道的捷徑。一名男子今年中登記改名為「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洋洋灑灑十五字,創下最長姓名的紀錄。藉此,他也把總統二字鑲進了自己的名字裡了。

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改名如此方便,如此隨心所欲。最初,黃宏成在本名後加上「台灣阿成」四字,嫌不過癮,又加上「世界偉人」四字,然後又加了「財神總統」四字,這口氣也符合台灣葷素不忌的多神教氣味。黃宏成本來要參選總統,因過不了門檻,轉而參選立委。

撇開黃宏成名字中那些偉大封號不談,人們更好奇的是:戶政事務所對於改名已經到了百無禁忌一概接受的地步了嗎?這個問題,恐怕戶政部門也無法回答。在這些年個人自由和權益至上的年代,什麼固有習俗、制度規範、社會共識早都被解構,拋在腦後。

最近,幾家攝影器材行連續遭到詐騙,租借器材需要抵押身分證,但詐騙者藉口身分證遺失,一個月內向戶政部門申請補發七次,因而持續得逞。令人困惑的是,這家戶政事務所一個月內向同一個人發出七張身分證,難道只知公事公辦,一點警覺都沒有,不曉得自己在為虎作倀?

再看國家大政,也充滿這類無邊無界無規範的自由。以政黨為例,今年台灣新增了廿六個政黨,使全台政黨達到二八六個之多,其中九成以上是你我沒聽過的政黨。在黨禁森嚴的年代,組黨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在自由無限暢飲的時代,則比成立學生社團還容易。台灣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政府想要把人人變成大學生,結果卻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政府還得編列百億元預算才能教低品質的大學退場。

你不知道的自由還很多,別人無限暢飲,可能是你埋單。

   
聯合報社論
聯合/太遲的國民黨vs.光說不練的民進黨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距大選僅剩四十天,朝野政黨卻選在此際就「國會改革」問題展開角力。這一戰,民眾也許興趣不大,但行家要看的是誰比誰虛矯。

國民黨執政多年在立法院擁有絕對優勢,卻受制於王金平主導之密室協商,而屢遭在野黨掣肘;此刻,由王金平領銜站出來高喊改革,令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違和感,時機似乎嫌遲。但反觀民進黨的態度,同樣可笑:民進黨宣稱,本屆綠委共提過上千次國會改革方案,都遭到國民黨阻擋;言下,彷彿該黨具有多麼熱烈的改革宏圖。若果真如此,當時機來臨,為什麼民進黨不順水推舟參與改革,卻在那冷言冷語,光說不練?

正逢國會改選,此刻談國會改革,其實並無不當。原因是,就算改革無法一步到位,如果朝野能夠解決少許幾項影響台灣立法效能的制度因素,對於新一屆國會的運作都有一定助益,不必再卡卡四年。尤其,以目前朝野的提名看,下屆立委將出現大批不知政治及國會運作為何物的新手,雖然他們代表新民意,卻未必有能力扮演國會改革的推手。也因此,對於王金平的國會改革倡議,蔡英文問道:「不知道王金平在急什麼?」同樣的道理,亦可反問:「不知道蔡英文在推託什麼?」

要問國民黨遲來的行動與民進黨光說不練的倡議孰高孰低,不妨先比較藍綠兩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方案。國民黨團的提案有四大主張,包括:「國會議事效率化」、「杜絕非理性杯葛」、「破壞公物要求損害賠償」及「賦予國會主席動用警察權以維持議事運作」等。至於民進黨團的提案,則是以「人民的國會」、「開放的國會」、「專業的國會」為三大主軸,包含議長退出政黨活動、十八歲公民權及廢考監兩院等不同法規及憲政層次問題。

從上述主張可知,國民黨的改革方案,是從國會現有的效率不彰出發,格局較小卻也較實際,至少希望改善議事及立法效率;至於論及毀損公物之賠償,則未免瑣細。藍營這些觀點,其實是站在執政黨及國會優勢的立場思考,彷彿國民黨還未意識到自己即將失去國會主導權,因此,還在趕著幫未來可能成為國會多數的民進黨除去障礙。

反觀民進黨的國會改革方案,則是一個大頭大腦的架構,目的不在解決急迫的立法效率問題,而是要對憲法和體制大動干戈,因此才會把廢考監兩院以落實「單一國會」的構想包裹進來。換言之,民進黨的方案其實更像一個在野的高調方案,其落實則涉及了國會內規、立法、憲法等多層次的廣泛議題,由於工程浩大,改革難度極高;除非民進黨根本無意推動,或只是高懸夢想作為聖壇政治號召,否則難以落實。此外,民進黨所提主軸,包括「人民的國會」、「開放的國會」等目標,都顯得動聽而浮泛,迎合民眾口味,卻寫不出落實的路徑。

無論朝野如何唱國會改革的高調,如果不能觸及立法實質運作和效能的提升,如果不能反映社會與時俱進的思維和需要,都將只是空談。長期以來,台灣政治對於國會的反省一直停留在形式的層次,諸如立委席次減半,單複數選舉,同意權或質詢權的行使;卻從未對立委本身的責任課以更多要求,包括如何減少立委利用質詢作秀,如何建立更有品質的問政文化,如何透過更理性的辯論來推動國家大政。也難怪,對這次的改革呼聲,民眾反應冷淡。

數日前,英國國會就出兵敘利亞問題有過一番激辯,最後以三九七票對二二三票同意出兵。任何看過那場長達十小時的辯論幾眼的台灣民眾,一定印象深刻:上百個議員登記發言,朝野議員擠在狹小的議場中你來我往,質詢者發言如同發射機槍,直搗核心;首相卡麥隆即席接招回應,毫不閃躲。當時,議場外還有大批反戰民眾集結示威;表決時,堅決反對出兵的工黨黨魁柯賓作出妥協,同意黨員自由投票,最後有六十七名工黨議員倒戈投了贊成票。對台灣而言,我們在國家重大議題上,國會能不能像這樣理性地交鋒辯論,而不只是盤算一黨一派乃至一人的利益和立場?

覺醒遲緩的國民黨,和光說不練的民進黨,都該為台灣立法院的失效、空轉負起責任。說到底,藍綠同樣缺乏的,是就事論事的政治文化,而不是那些大話連篇的改革方案。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翻轉經濟需有人才大戰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行政院上周拍板將大幅鬆綁外籍白領、僑外生及藍領技術工在台工作限制,包括:刪除外籍白領人才來台工作的年資、薪資門檻等限制,改採「評點制」;刪除僑外生留台工作每年配額限制;藍領外勞在台工作滿九年,可轉申請為「外籍藍領技術人才」等。政府希望這些措施實施後,每年可多延攬及留下8,000人,以填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

人力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根據國發會估計,受少子化、高齡化因素影響,2016年起國內勞動人口每年將減少17萬人;勞動部統計也顯示,過去十年白領技術人才每年約移出2、3萬人,已變成「人才淨輸出國」。台灣人力、人才同時出現嚴重缺口,對經濟發展構成很大衝擊,政府為此大幅鬆綁外來人士在台工作限制,自屬必要,各界亦應給予支持。不過,國內因人口結構改變及產業外移所造成人力短缺及人才外移的問題,技術性鬆綁措施頂多是紓緩短期問題,未來必須有目標更清晰明確的人力及人才大戰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為翻轉台灣經濟,奠定根基。

台灣過去一直享有「人口紅利」,但據推估,工作年齡人口在今年達到1,738萬人高峰後將快速下降,到2060年將降至96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約17萬人;若以2015至2020年估算,則每年減少工作年齡人口15至16萬人,依實際從事工作比例計算,每年勞動力減少7至8萬人,勞動力缺口將愈來愈大。

目前政府因應勞動力短缺問題,是增加引進外勞,根據內政部統計,迄今年6月,在台外勞人數達57.9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6.3萬人,若和四年前比較,增加約17萬,增速之快是歷來之最,預估在馬總統卸任前,台灣外勞將突破60萬人大關。光是馬總統第二任期間,外勞增加近20萬人,高達過去的五成,其中又以產業外勞增加的數量最多。

這幾年產業外勞不斷增加,說穿了,主要是為因應勞力密集產業尤其是技術層次不高的低階資通訊等製造業的人力需求,延長這些產業的生存或延緩外移。這樣的目的和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及以機器人替代基層勞工的產業趨勢,其實是背道而馳;也不足以因應國內因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勞動供需失衡問題。事實上,短期外勞大量增加所帶來的問題較想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更多,政府應該先檢討放寬後的成效及相關問題,再作更適切的調整。至於勞動人口減少問題,應該有更宏觀的人力運用戰略,如擴大勞動參與率尤其是婦女的勞參率,延緩退休年齡及促進銀髮勞動力的再就業,調整移民政策,以及改善產業結構等層面著手。

在人才問題方面,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公布「2015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在「人才外流」評比上,台灣在61個國家中排行第50名;去年也有兩份國外調查報顯示,2021年台灣將出現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可見問題的嚴重與急迫性。

馬政府將人才外流視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也提出很多留才、引才的措施,但問題卻是不斷惡化,例如目前在台工作的外籍白領專才約僅1.6萬人,但每年移出的年白領技術人才達2、3萬人,據估計目前赴大陸工作的白領技術人才更高達百萬人以上。政府對外籍白領技術人員限制的技術性鬆綁,充其量每年可增加1、2千人,對彌補外移的技術人才,只是杯水車薪。尤其,放寬年資、薪資門檻吸引的可能只是低階的白領外勞,無法挹注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之需要。

所以,要翻轉台灣經濟,必須要有宏觀、前瞻、有效及可行的人力及人才大戰略;目前三組正、副總統候選人皆強調要拚經濟,我們希望他們能就最關鍵的人力政策問題提出具體政見,並進行充分辯論,讓拚經濟不致成為虛幻的想像而已。

   
民意論壇
「兩岸規範」制約 綠營怎應對
李英明/中原大學副校長(桃園市)/聯合報
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並沒有因為台灣大選將屆的影響,仍然按照既定的兩會互訪規畫訪台。一如過去的模式,陳德銘還是著重非政治性的文教經濟領域,並且重申大陸最近一貫不介入台灣選舉的立場,一派「淡定」的神情。一般多從兩會制度化互訪來看待陳德銘這次的訪台,不過,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陳德銘這次訪台是在馬習會之後,後馬習會的元素不只制約著這次的陳德銘訪台,而且將制約著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通過馬習會後,兩岸之間已然確立了「兩岸規範」。這樣的規範包含了兩個層面:其一,屬於顯(正式的制度化)規範的層面,其中包含二十三個協議、兩會制度化互訪以及兩岸事務性首長定期會面等,而更為重要的是,還包括雖互不承認主權但卻互不否認治權以及力求和平解決爭端;其二,屬於潛(非正式)規範的層面,其中包含相互尊重對方體制,儘量互相給面子,儘可能的表現對等,而更為重要的是,還包括採取循序漸進、協商以及謀求共識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九二共識則是做為上述「兩岸規範」之所以能夠成立的頂層設計及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一方面支撐兩岸顯規範層面的制度化發展,另一方面也賦予兩岸潛規範發展的正當性基礎及動能。馬習會確立九二共識做為兩岸關係的頂層設計及政治基礎的同時,不只規定了兩岸的互動框架,從而也因此讓「兩岸規範」獲得完整的建構。

這一套「兩岸規範」的建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歷經跌跌撞撞的過程,後來通過從二○○八年以來的具體實踐,才得以逐步的完成。「兩岸規範」中的顯潛規範兩個層面,形成有機結合的關係,並且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兩個輪子,它們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一體兩面,彼此互相支持,互相保證,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其終極目的,就是促進兩岸關係能夠繼續和平穩定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套「兩岸規範」建構的發展過程中,兩岸相互認知的認識基礎,也不斷獲得鞏固和成熟,而且具體的表現為:其一,逐步學會如何處理分岐以及如何控制分岐;其二,逐步養成通過溝通和協商解決問題的模式和習慣;其三,逐步學會相互尊重對方體制;其四,逐步學會不把各自的意志強加在對方身上。

這一套「兩岸規範」的建構完成,不只讓兩岸互動的認知基礎獲得鞏固,而且也讓兩岸關係開始具有軟實力,可以形塑相關利害關係人的選擇與偏好,其具體的表現如下:其一,台灣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在兩岸關係的政見上,高舉「維持現狀」的主張;而眾所週知,目前兩岸的現狀是通過「兩岸規範」為底蘊創造出來。其二,華盛頓表態歡迎馬習會,這表示華盛頓接受「兩岸規範」的邏輯,並且被引入「兩岸規範」的框架中,從而使九二共識和一法(對台灣關係法)三公報,成為美國處理台灣問題的依據。

「兩岸規範」的軟實力已然展現,不只會將美國導入其邏輯中,還會持續導入其他利害關係方,就算這次台灣大選在野黨獲勝,在野黨將如何面對「兩岸規範」的磁吸引力,我們且拭目以待。

   
除了找碴 柯P給點遠景吧
潘襎/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聯合報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具有不斷茁壯的生命力,唯有遠見的政策以及高度執行力,才能使城市日新月異。李登輝對柯文哲市長的評論,讓我們為台北市捏一把冷汗,台北到底怎麼了?

李登輝接受《財訊》專訪提到柯市長時指出:「醫生看得不夠遠、太近了,…現在只有喊,這點柯文哲很勉強。」柯文哲面對老市長的批評,只說「滿中肯的」,但接著又不甘心地反駁,上任一年來都在收拾殘局,大巨蛋、美河市到現在都還沒有搞定。

柯市長的直白回答,顯示他絲毫沒有察覺市政問題所在。柯市長的反駁中,隱約透露著大巨蛋、美河市案沒搞定,其他事情就沒得玩,頗有先「除弊」,再「興利」的想法。

偌大的巨蛋橫躺在那裡,台北出了什麼問題?我直覺地感受到柯市長把台北市當成大病院來處理,那裡正躺一個名為「大巨蛋」的植物人。可以類推,台北市內還躺著一些類似大巨蛋的「病患」,柯市長的殘局還有得收拾呢!

我們一直期許於柯市長的是,台北市進步了,台灣才有亮點,才有城市競爭力可言。特別是兩岸發展此消彼長之際,台北市更應奮起向前邁進。

柯市長「收拾殘局」的猛勁,讓我們不禁回想到,扁政府上任數年後,依然以「新政府」自詡,卻不知老百姓雖沉默不語,心情卻是焦慮萬分。

台北市民選柯P上台,難道只是要他「收拾殘局」嗎?一座城市的興利與除弊難道不能並行不悖嗎?我住過巴黎、東京數年,倒可以外國城市發展為例。我們看的是結果,時間殘酷,不進則退。

巴黎市從十九世紀起奠定今日世界都會的基礎。十九世紀中葉的塞納大省長奧斯曼男爵為巴黎進行脫胎換骨的下水道工程、環狀交通建設,十九世紀後期是蒙馬特區有了卓越發展,廿世紀初期蒙巴那斯出現嶄新市容,二次大戰後發展到塞那河前端區,世紀末以前進入到拉德芳斯。奧塞美術館本是車站,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世界典範,從龐畢度中心、國家圖書館到千禧年以後的布朗堤博物館,巴黎從沒有與世界脈動脫離過,創造出傲人文明。

他們不是憑著一任、兩任市長的卓見或者熱忱,而是巴黎市民具有必須永遠傲然站立在世界文明洪流裡的企圖心與自覺。我們的台北市呢?時至今日,老百姓關心市長的「一言一行」,卻欠缺一股發自內在的鞭策與驅動的能力。

老友漢寶德生前最後力作《設計型思考》,乃是數十年來從事公共建設的心得,期許給予政策擬訂與執行者的反省之資。其中,他語重心長地說:「不知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出一個奇招去轉移焦點,讓大家把原始目標忘記,在設計界是常見的,從事設計的人可以用這個辦法欺騙世人,卻不能糊塗到把自己也騙了。」他認為擬定政策與推動方案都必須要有設計思考的能力,這些能力依次為「找碴兒」的能力、深思問題所在的分析能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創造思維能力以及功能評估的能力。

我們期許柯市長,除了「找碴兒」能力外,也許台北市民一個可行的遠景吧!可別停留在永遠只是「找碴兒」的本事上。

   
缺席論壇 蔡不屑青年選票?
高文文/公(新北市)/聯合報
蔡英文針對缺席青年論壇回應,事先已安排一天行程,長久以來很重視青年問題和政策,誰出席不代表民進黨有無重視青年。朱立倫則批蔡已自認當選,所以才不出席。

青年是國家棟樑、時代主流,許多政策都與青年息息相關,尤以青年求學、就業、住屋及子女養育等問題,更需要聽取候選人政見。朱立倫與宋楚瑜親自出席青年論壇,有備而來,蔡卻到南部跑行程,試問,朱、宋都沒有行程嗎?蔡的行程會比青年議題更重要嗎?形式上不屑參加,遑論實質上重視,蔡的澄清,恐怕太低估青年智慧了!

   
高教問題 蔡英文真的關心?
涂敏/大學生(台北市)/聯合報
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舉辦與否,由於藍綠候選人在選擇主辦媒體上的不同調,而近乎破局;昨日下午落幕的「二○一六總統候選人與青年對談」,蔡英文也未出席面對關心公共議題的青年學子,而由其副手陳建仁代打上陣。陳建仁固然可以替蔡英文發聲,在高教與青年就業議題上也提出了許多不錯的理念與政策,但蔡英文不願排除萬難、親自回應青年對未來政策的疑惑與期盼,不免令人覺得這場對談有些遺憾,也使人不禁懷疑蔡英文在積極搶年輕選票時,心是否也真的與年輕人在一起?

「二○一六總統候選人青年對談」中大專青年們關心的問題之一,是高教「重研究,輕教學」與「論文產業化」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我在大學學習的日子裡算是感觸良多,因為不只一次聽過教授在課堂上大吐苦水,說學校一天到晚要求老師們出產論文,就算寫到沒題目可寫了,也得想辦法繼續交出一篇又一篇的論文,如此一來,論文的品質不但難以把關,也壓縮到教授們備課的時間。但是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更好的高教改革對策。

無論如何,如今最為勝券在握的總統候選人未出席青年對談,令人不免擔心,在民進黨上台後,高教畸形的問題能否被重視?而當初與學運青年學子們站在同一邊的蔡英文,如今又是否真正願意出面解決青年們擔心的問題?

   
首投族這票…請用辯論說服我
王睿/大學生(台北市)/聯合報
二○一六總統大選將會湧入一二九萬首投族,各個政黨皆想要吸引多一些的年輕選票。為何首投族成為兵家必爭的票源?原因有三:

一、首投族多半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或是政黨認同,主要透過候選人的形象以及他人的評論來決定選票的方向。二、因為第一次參與總統大選投票,首投族的投票率較高。三、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不管在社群媒體、家庭、學校社團上掌握較多的話語權,形成一種新興的民意氣候。

首投族也是謹慎看待這次選舉的一群人,究竟票往何處,於何處開枝散葉,首投族無比關心。然而現今候選人的政策牛肉皆未完整的端上,且彼此之間沒有相互交流,僅在個人粉絲專頁、造勢行程上打出形象牌,在首投族的眼中,只是選舉落於民粹的步調。

候選人辯論有好有壞,有人詬病辯論也是另一場作秀。然而辯論至少可以讓民眾看到候選人完整精闢的闡述個人政見,並且接受他人公評與質問。如何回應?回應什麼?都考驗著候選人的能耐與準備。這些細節不管是要在三立電視舉辦或是公視舉辦多方總統候選人的辯論,皆會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且全民都在看。

選票不是衛生紙,選民也不只單看政黨品牌,尤其對於首投族來說,我們嚴肅看待,若要讓我們埋單,請給我們一場公平、理性的辯論。

   
張逸帆,別害怕網路霸凌
羅智強/自由作家(美國波士頓)/聯合報
台大政治研究所陸生張逸帆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我從未向你們乞討」的文章,遭到不同意見的網友群起撻伐,發動「人海檢舉」,讓張生在臉書的文章被連刪三篇。

張生覺得挫折,情緒難免受影響,並表示未來他在類似議題上「不再講話」,專心過自己的生活。

看到張生的這段話,生長在台灣的大多數人才要感到挫折。張生關於「陸生納保」的相關意見,筆者也看過,文章雖然尖銳,但也只是犀利的表述己見。如果連這樣的討論意見,都不能接受,只能說,我們所謂的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生那被封殺的三篇文章,反映的是台灣充斥的一股法西斯的氛圍,所謂的言論自由,只有「我」的言論自由,與我意見不同者,就用人身攻擊、網路霸凌、人海檢舉的方式圍剿消音。我們該要問的是,這就是我們自詡的民主社會?竟容不下一點異聲,竟忘卻了民主社會最重要的言論自由精神是:「我不贊同的你的意見,但我誓死保護你發表言論的自由。」

類似的情景,筆者今年初也曾遇過,當時柯文哲以「死亡之握」嘲諷馬總統,我在臉書上發表了「『死亡之握』殺了誰」一文,提醒柯文哲,死亡之握這種說法,殺的不是馬英九的人格與尊嚴,殺的是人心裡的那一份厚道,殺的是就事論事的理性,殺的是對喪家與往生者的同理心與同情心。

文章一出,立刻獲得「廣大」罵潮,網路上柯粉們對我發動如潮般的人身攻擊,罵得不夠,又發動人海檢舉,很快的,和張生一樣,我的文章被檢舉到刪文,這還不夠,網友繼續檢舉到我的臉書被停權。

這個經驗看起來很令人氣餒對不對?當下,確實是,但這個「氣餒」的經驗,也是我想分享的一個感受。不要放棄,把時間放長,你會發現,歪曲的黑暗之霧會散去,改變會因為你的堅持而發生。「死亡之握」這不厚道的話語,現在回頭來看,已經沒有多少人會拿來亂開玩笑了,因為,死亡之握那惡質笑話的「國王新衣」已被揭穿,使得包括柯文哲在內的一些習慣用言語霸凌他人的政治人物不敢再提。而當初對我人身攻擊的那群網軍,現在也消聲匿跡了。這不正是一種進步?只是這個進步,需要承受一時被人海檢舉、被網路霸凌的打壓。

所以,不管是張生,或所有曾因發表意見被霸凌的朋友,不要氣餒,不要因此「不再講話」,愈是被法西斯式的封殺意見,要更堅持的把自己認為對的事大聲的說出來。如果我們真的因為害怕而沉默,那才是真正的黑暗。

不用害怕一時一刻的酸言圍剿。要相信,時間會站在道理的這一邊。

   
嚴管總有漏 食安要靠全民「推」
黃丞儀/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台/聯合報
食安問題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彰化地院判決作出後,爭議不減反增,大眾對司法更多所責難。事實上,司法在食安問題上並非最有效的管制者,刑罰往往只是事後究責的工具,無法事前防範。

從二千年以來,美國社會不斷爆發食安危機,為了因應這項挑戰,歐巴馬上台後即提出〈食品安全現代化法〉,並於二○一一年經國會通過生效。該法號稱是七十年來,食品安全管制領域最大規模的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食安現代化法〉大幅授予食品藥物管理局廣泛的管制權力,食品廠商不僅需要針對產製過程中可能發生問題的「關鍵控制節點」進行分析,更必須針對食品產製的全部過程,辨識出已知或合理可預期的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及放射性危害,擬定「危害分析與風險預防控制」計畫,自行執行、監督。

這是一種全景監控的行政管制模式,「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但是,廠商將耗費龐大成本,因此對於在地生產的小農相當不利。雖然有五十萬美金的免除規定,但隨之而來的是這個門檻造成的創新阻礙。再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事前預防的監控往往意味著龐大的資訊成本。政府很難一般人想像的那樣無所不在、無所不知,更何況這當中還會有官僚怠惰的問題。

〈食安現代化法〉授權食藥局制定相關行政命令,這些命令送到白宮的資訊及管制事務辦公室(OIRA)後,理論上必須在一二○天內審畢。但幾乎所有的食安命令都花費超過一二○天的時間,甚至長達一年都才通過審查。許多美國學者和輿論都批評OIRA阻礙了〈食安現代化法〉的落實。但是,從白宮的角度來看,〈食安現代化法〉的管制手段過度依賴政府的全面監控,無法通過成本效益分析的考驗。

即將來台訪問的哈佛法學院教授桑思汀,就是在當時擔任俗稱「管制沙皇」的OIRA主管。他認為所有的權利保護或公共政策都必須考慮到成本問題。如果今天政府只做一件事情,食品安全當然可以無限上綱。但如果政府同時要提供十二年國教、提供健保、防治環境汙染、改善交通、建設國防、提供房屋減免或獎勵生育津貼,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如何確保人民飲食健康,就必須更有效率和創意 。

桑思汀和芝加哥商學院教授塞勒提出「推力」(nudge)理論,受到美國、英國和德國政府學習、應用。他們認為政府可以透過誘因結構的設計,引導人民作出更好的選擇,進而改善社會整體的生活品質。以食安為例,強調鐵腕的全面管控作法,往往會陷入「越管越亂」、「掛萬漏一」等局面,因為管制者和一般人往往只知道「已知的風險」,只會重複去做既定的步驟,無法預期到風險真正的所在。

最好的管制手段並非政府全面監控,也不是完全交由市場決定,而是由政府設計出符合「推力」的政策,讓人民可以及早發現有問題的食品,甚至在產製過程就減低發生危害的機率。簡單的推力設計如警告圖示、成本揭露、預設規則、保障吹哨人或社會規範的運用,都可以避免無效管制。簡單說,行政管制不是單向的,必須推促人民一起協力達成治理目標。把食安問題全部丟給行政部門、甚至是司法部門,除了一時洩憤外,往往會導致政府權力(包括檢察官)極度擴張,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通向海耶克所說的「奴役之路」。

   
聯合筆記/最後一個抗拒減排的國家 印度
郭崇倫/聯合報
到達德里的十一月最後一天,空氣懸浮指數破了最高紀錄,馬路上灰濛濛的一片,空氣中有種說不出來的刺鼻氣味,當天也正是印度總理莫迪在巴黎氣候峰會上發表演說,強調氣候正義,堅持印度不會放棄燃煤發電。

高峰會的重頭戲,已經不再是中美氣候變遷的協議,反倒是,排放量占全球第四的印度,對於巴黎會議上能否達成全球碳排協議,具有成敗的決定性。

莫迪在卅日的巴黎峰會演說中指出,全球氣候變遷不是印度的錯,「但今天印度人卻得承擔這樣的後果」,他抨擊已發展國家是「偽善」,因為這些國家發展在前,汙染在先,卻限制發展中國家使用化石燃料,令其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像印度現今仍然有三億的人無電可用,怎麼可能放棄燃煤發電。

這是典型南北發展的爭辯,中國已經全球經濟排名第二,在減排問題上加入已發展國家的論調,印度的莫迪一躍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龍頭,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與已發展國家為敵,即使是與他有私人交情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很難讓莫迪在這件事上讓步。

目前已發展國家將成立一千億元乾淨能源基金,希望能夠換取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目標讓步,印度不排除適量減排,也希望得到援助,但並不是用以購買已開發國家的清潔能源設備而被再次剝削,而是強調「以我為主」的開發。

印度提議由一二一個國家組成太陽能聯盟(Solar Alliance),由美國及日本等國提供技術支援,以及乾淨能源基金的資助,全力發展太陽能發電,總部要設在印度國家太陽能研究院。

然而,印度雖然堅持自主,但最終還是像中國大陸一樣,將採取減排政策,同意減排協議,這並不是因為外面來的壓力,也不是因為援助誘惑,而是受到內部的政治壓力。

今年以來,季節陣雨不定時,已經造成農業歉收,甚至衝擊經濟,而南部清奈單單是十二月二日的雨量就是過去平均的卅四倍,造成機場關閉,軍隊出動救災。雖然目前還沒有確切科學證明,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些極端氣候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而且將成為常態。

其中最直接影響一般人的生活的,莫過於空氣汙染,越多人聚集的大都市,越頻繁使用煤炭作為能源的,就越受到空汙襲擊,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最汙染的全世界廿個城市,印度赫然占了十三個。在汙染最嚴重的卅日,北京發布了橘色警告,學校停課,而首都德里竟然沒有空氣品質通報機制,這簡直令人不敢想像。

印度可以不理會國際壓力,也可以忽略科學分析,但是,空氣汙染、洪災、極端氣候,一般人所親身感受到的,印度只要做為一個民主國家,就不可能一直抗拒減排下去的。

   
牛津代表字 表情符號首入選
《牛津字典》16日公布2015年度代表字。雖然是票選代表「字」,但今年選出的卻不是個典型的字,而是又稱「繪文字」的表情符號(emoji) ,代表「笑到飆淚」或「喜極而泣」。

《小王子》只有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本片主要故事線分為兩條,一方面是老爺爺和小女孩,另一方面則是是小王子,如何從孤單一人,到後來與玫瑰的愛情、狐狸的友情、沙漠墜機的飛行員相遇,以及各式各樣人事物,瞭解到人生很多時候的無能為力,只能學著去面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