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在矽谷的專欄作家 Farhad Manjoo,最近給自己一次「戒網」的嘗試,切斷突發新聞通知,切斷所有社群網路,除了工作閱讀與電子郵件,幾乎與網路斷絕。而新聞的來源則訂了三份印刷版報紙,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記事報。以印刷版報紙為主要新聞來源的人越來越少,上次總統大選只有 3%,年輕人更不會從報紙讀取新聞,這位不到 40 歲又以科技為主的專欄作家「復古」,令人不可思意。 這位作家澄清並不是給紐約時報寫稿才訂閱紐時,紐時的 360 萬付費訂戶四分之三僅訂閱數位版,他自己並不喜歡印刷版的格式,絕對沒有手機便利多樣,而且每月 81 美元並不便宜,他所以嘗試報紙是體驗一件事:新聞。他說網路上的新聞不是真正的新聞,像似連續永無終點的論述,非但不能清晰的觀察真相,反而更擾亂對真相的了解。 他寫過一篇專欄 Breaking News Is Broken(突發新聞是破碎的),他說真實的生活是緩慢的,要專業的時間才能釐清來龍去脈,但科技是快速的,手機與社群網路給我們的新聞與資訊,過於快速而超過我們接受的容量,更不用說夾雜許多推測、錯誤、甚至有意誤導。報紙是昨天的新聞,但從事件的發生到報紙送到我家門口,這段時間的「落後」,卻有上百名專業編輯為我整理出真相。 戒網兩個月,他體認到網路與印刷的差別,也就是快與慢的差別,他並不建議大家訂閱報紙,但呼籲不要從社群網路讀取新聞與資訊,他說臉書與推特的設計,助長了速度掩蓋深度,熱度掩蓋事實,宣傳掩蓋分析,他說並不是報紙有多好,而是社群網路有多壞。 無獨有偶,「科學」雜誌日前發表一篇網路假新聞的研究報告,在 2006 到 2017 年間,從 300 萬人發出的推特之中,就有 126,000 筆推文是謠言、是假新聞,而傳播的人數遠超過真新聞。最熱門的 1% 假新聞可以輾轉傳送到 1,000 - 100,000 人,真新聞卻難傳送給 1,000 人,而假新聞較真新聞傳送的更快、更深、更廣,內容包括政治、恐攻、災難、科學、城市、財經。 幾年前我在另一個專欄介紹了「慢新聞」(Slow Journalism),新聞的賣點之一就是快,以網路作為新聞的傳播媒介,只能用快上加快來形容,就像賭博把贏的錢再作賭本注回賭局,這樣不斷的快速循環。幾年下來,現在越演越烈,到了我們無法承受、腦子裡一片渾沌的地步,看起來確實是要慢下來的時候了。 (「延遲的喜悅」Delayed Gratification 雜誌) 上圖是創刊於 2011 年在倫敦的「延遲的喜悅」(Delayed Gratification) 雜誌,是一本新聞類雜誌,但不是周刊、不是雙周刊、也不是月刊,這是一本季刊,也就是每三個月報一次新聞,報導的內容不用說是舊聞,恐怕也是聞所未聞。創辦人兼編輯主管 Rob Orchard 說,每天清晨打開手機瀏覽新聞,但偶而也求變化,舒適坐著閱讀一本印刷精美的雜誌,為自己加營養。 慢新聞有營養?用求正確、不求快的態度,找回我們要的新聞價值,包括內容、分析、專家意見。慢新聞最大的特色是「有尾」,任何新聞都有頭,卻侷限於速度與資源,有尾的卻不多,讓讀者的徬徨。這本慢新聞雜誌的報導不但有頭、有過程、有結尾,還分析後續的影響。 榮獲兩次普力茲獎的美國記者 Paul Salopek,20 年的全球報導,終於讓他慢了下來,2013 年開始「走出伊甸園」(Out of Eden Walk),預估以七年的時間,徒步從非洲、中東、亞洲,經過阿拉斯加到北美洲,最後走到智利,全程 32,000 公里。 這是一個人類遷徙的足跡之旅,由「延遲的喜悅」設計,國家地理雜誌贊助,目的在希望藉這一緩慢的旅程,讓各地的生活與文化彼此了解融合,把全人類連結在一起。他現在是第 1774 天,走了 8,300 公里,正在巴基斯坦的高地,海拔 2,880 米。 (2018/3/5 Paul Salopek 在巴基斯坦 Chelas 附近。取自國家地理網站) 這位新聞媒體的冒險家說,大家越走越快,但也越來越膚淺,為什麼不慢下來從相反方向捕捉一點心靈,所得到的報償遠遠超過職業與個人的期望。他呼籲大家必得找到放慢腳步的空間,來分析、吸取更有意義的資訊,我們不需要更多的資訊,我們需要更多的意義。 你每天在社群網路花多少時間?從社群網路獲取多少有意義的資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