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一位目前住在離島的大學生因為思念自己的寵物球蟒,因此請朋友把蛇打包擺在整理箱中,當成一般貨物空運遞送。然而在遞交前被發現因而退運,只好請朋友領回嘗試以海運遞送。多數媒體在呈現這則新聞的時候皆包含以下三元素:(1)蛇很可怕、(2)不知為何需要訪問防檢局人員談貓狗的運送規則,然後(3)強調若「飛機上有蛇後果不堪設想」。由媒體對此事的認知可以看到我們對貓狗以外寵物的認知與動物運輸的條件還有很多知識增長的空間。
郵寄蛇的不妥之處究竟是「蛇很危險」還是「寄送方式不妥當」?若我們把此事件中的「球蟒」置換成「貓狗鼠兔」,那麼媒體的報導角度會不會是先訪問「動保團體」或加上「檢疫單位」,也就是說關注的角度是「動物福利」與「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防疫」。但是我們絕對不會看到媒體以「飛機上若有貓咪或狗狗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報導的結尾,說不定還要特寫一下貓狗的表情,並宣稱「看起來累壞了」。
先說說大眾對寵物蛇為何如此陌生,使得媒體會使用這樣的角度來報導。華人社會對蛇一向具有相當多的偏見,因此在台灣媒體上的蛇類訊息多半只有三種:
(1)消防隊在民宅抓到多大的蛇,而且畫面上一定要把蛇拉直拍照(事實上那會損害蛇的脊椎);
(2)某條蛇爬到廟�的神桌或龍柱上,當地信眾認為這是神明的座騎;
(3)綜藝節目找來一條黃金蟒讓女藝人邊摸邊鬼叫。
然而,在我們的教育與文化中卻很少讓民眾瞭解到蛇類在農業與淺山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掠食者的功能,但會讓大眾隨著電影情節的誇大誤以為蛇類滿身黏液、會嘶嘶作響追著人跑、能上天遁地下海,充滿劇毒,然後把一切吞進肚中。所以當有人以蛇當寵物的時候,對於把「寵物」的想像限於貓狗鼠兔的人來說,便會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寵物蛇的馴養與馴化(domestication)自1960年代(或更早)就在北美洲蓬勃發展,多數受歡迎的寵物蛇都具有溫馴、體型小、照顧簡單、具有多樣化的品系以及可以抓著玩賞的特性,例如王蛇、玉米蛇、奶蛇、玫瑰蟒、紅尾蟒、綠樹蟒以及球蟒。而人工馴化的球蟒既非保育類野生動物,也不是危險動物,因此早在民國80年代就已經引入國內。由於不同寵物社群的差異性極大,再加上媒體的聚焦總是在貓狗與其它哺乳動物,所以對寵物社群陌生的媒體就一向把蛇當成「另類寵物」,而其飼主更是容易被視為「異類」。如果球蟒本身是一種小型而且容易受到驚嚇的蛇類,那麼媒體就不應該拿「飛機上有蛇」來增加恐嚇效果。
所有的外來爬蟲寵物都是由空運遞送,它們的運送與包裝也如貓狗一樣有一定的規格與要求。以蛇類來說,在合適的容器中提供合適的墊料、水份補給、通風,以及防逃設計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是活體動物,空運業者都會要求寄送人誠實填報,才能讓動物擺在溫度合適的貨艙中。多年前就曾發生業者由秘魯輸入寵物龜與寵物蜥蜴,但因空運業者擺錯貨艙而全數被冷凍死亡的慘劇。那麼蛇類在國際與國內的運輸會涉及檢疫問題嗎?答案是沒有。絕大多數的寵物蛇並不會攜帶會傳人的病原與傳染病,因此防檢局並沒有對蛇類訂定輸入檢疫條件,所以一條寵物蛇要如何在國內遞送本身就不涉及防疫問題。
在阿河事件中,我們見到的是相關法規無法有效地保障圈養動物在運輸中的安全,而在這個球蟒事件中,我們則看到媒體找錯報導的方向。媒體應該做的是好好地討論非貓狗寵物的運輸安全議題,而非製造不必要的焦慮,而且問錯了問題。
延伸閱讀
顏聖紘/哭哭的「阿河」掀開被忽視的動物運輸議題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專長為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擬態生物學,以及野生動物貿易管理政策。關切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政策、與社會公義事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