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吧!妳才在荷蘭讀過一年書,荷語就講這麼好!」
上個月我又去了荷蘭一趟,雖然讀書已是十多年前的事,荷語生疏不少,但每回海關人員的讚美,總會使我暗自得意。
不少台灣人愛把荷蘭拿來和自己做比較,因為乍看下兩者都是人口密度高的小國,發展的資訊、電子產業等類別也相似;只不過,荷蘭的強勁世界競爭力,台灣似乎不及,不得不心痛地承認,好吧,我們一點也不像。
小國人的生存之道,務實的荷蘭人最清楚。他們甚至會對學習荷蘭語的外國人感到納悶:「我們這麼小,世界上用荷語的人口也不多,為什麼不去學德文、法文,還實用一些?」這就是荷蘭人,不會因為本國的競爭力強擺出高姿態,相反的,正因是小國,思維與格局更需宏大。荷蘭人處處保持開放的態度,明白衝突不會帶來進步,唯有放下身段,一起合作、包容,才有可能帶來正向改變。
旅居荷蘭期間,我不止一次經歷這個國家帶給我的文化衝擊。
駕馭多國語言的荷蘭人
瑪麗亞在辦公室接起電話。喔,是德國客戶,「Guten morgen(早安)……」馬上轉換德語模式;不一會兒,法國客戶打來:「Bonjour(您好)……」繼續無縫接軌。
當時我敬佩不已,後來才發現,一名荷蘭人會至少三到四種語言根本是常態--除了荷蘭語和英語之外,中學學生多半會再選修一門外語,大部分人挑同屬日耳曼語系、較類似的德語。當然,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甚至中文,亦在不少學校的選項中。順帶一提,荷蘭皇室小公主的選修課程即為中文。
小國思維緊緊結合了語言學習,就是知道自己的渺小,因此更積極把語言學好。要不然,誰要跟我們做生意?又怎麼走得出去?這樣的務實與自信,語言能力強也不難理解。荷人的英語能力在歐陸可說數一數二,幾乎僅次於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計程車司機、餐廳服務生、清道夫……幾乎每個人都會講英語,友善的環境令荷蘭成為不少人歐洲自助旅行的首選。
不過,荷蘭孩子多從十歲左右才開始學習英文,在大環境非英語的情況下,為什麼可以學得這麼好?
學校裡,和我們一樣,作為國語的荷文、英文和數學是主科,但學習方式大相逕庭。就英文課來說,荷蘭孩子會被要求大量閱讀,而非僅為升學考試專攻文法,課堂也多用英語討論,以大量口說來熟悉文法與用法,並常常練習手寫英文,藉由寫作增加字彙量。
此外,我就近觀察,發覺「自信心」也非常重要。課堂上,沒有人擔憂自己講得不好而不敢開口--環境是自己創造的,荷蘭的讀書風氣不僅為了升學考試,更多時候是為了與世界連結做預備。反觀從小也接觸英文的台灣孩子,其實不比荷蘭人差,但礙於不敢開口,一不講就愈不敢講,有時連大人也非常抗拒,又怎麼以身教令孩子明白學習一種新的語言難免出錯,重點在於勇敢與人溝通並持續精進呢?
直截了當、開放包容的胸襟
小金高中畢業那天,興匆匆地跟她媽媽報告要和朋友外出過夜慶祝。她媽媽不但核准,還給了一盒保險套要她注意安全、保護自己……當年也是高中學生的我聽來直覺不可思議,畢竟台灣父母幾乎不和孩子聊性,但戀愛、性行為教育卻是如此重要,與其迴避不談,不如用健康的方式教育子女。是以,荷蘭青少年中未婚生子比率是整個歐盟國家裡最低的。
此外,荷蘭人的直接也展現在送禮方面。主人一定會列出希望收到的禮物清單,讓客人從清單上選擇,一方面避免收到無用的禮物,另一方面不浪費時間想要送什麼。而客人也會在送禮時附上發票,若主人不滿意,可以拿回商店退換。是不是很實際呢?
亞洲父母經常不自覺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比較:「你看,小玉直排輪溜得好好喔!」「阿德都可以乖乖坐好喔!」諸如此類。但荷蘭父母較不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相比,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也絕不會一樣,唯有尊重、適度放手,才能讓孩子盡情在玩耍中學習社交、衝突處理、人格發展、照顧自己的能力等等,也才能養出獨立的孩子。
荷蘭父母的觀念很單純,把孩子當成一名「社會成員」培養,不堅持大人就一定是對的。他們鼓勵思辨,家家都有書櫃,我也真的在寄宿期間,從同儕中領略閱讀的力量,更體會一個愛看書的家庭,孩子也會享受閱讀。孩子是家長的翻版,大人愛看電視,孩子一定也樂當沙發馬鈴薯。國家競爭力來自家庭教育,這一點,很難否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