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No.374 穿越時空蔦松家:南科館公共藝術建置、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下)、憶起回家 m


【明潮娛樂•時尚電子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7/01 第3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穿越時空蔦松家:南科館公共藝術建置

南島文化專欄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下)

南島文化專欄

  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推廣多元文化 故事、美食、工藝、戲劇場場精彩

  史前館長期以來即致力於不同族群、社群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係與推廣計畫,執行多年持續累積經驗,也顯現出逐步努力耕耘的成果。多年來與東南亞外籍配偶社群合作,共同推廣認識多元文化活動,所呈現的深度與能見度,更頗為外界所肯定。

  2018年史前館推動友善平權業務,辦理新住民文化推廣教育活動計畫,包含邀請多元文化書車到台東、繪本故事、工藝教學與飲食文化等活動,實踐史前館教育資源中心成為多元文化的教室,擴大民眾對新住民文化(特別是東南亞文化)的接觸與認識。

  5-6月連結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辦理多元文化月主題活動,讓民眾得以透過新住民姊妹們策劃的飲食及工藝文化活動,瞭解各國的文化特色,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並落實文化平等參與的權力。分別於5/20辦理印尼主題:蠟染布batik狗筆筒、6/3泰國主題:泰有味-當海鮮東粉涼拌遇上泰式湯圓、6/10越南主題:Babh My越南法國麵包及香料茶飲、6/24中國主題:好戲開演-中國影戲等4場次主題活動,活動場場爆滿,更吸引超過160位民眾(含新住民親子)參加。

文•圖/邱瓊儀

 


 

  如何將遺址出土文物的意象與意義再轉化成為公共藝術的元素,對藝術工作者而言也是極有意思的挑戰。南科館蔦松人面陶偶厭世發呆的表情好撫慰人心,作為公共藝術的家族群象真的太可愛了。

  有意思的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來到最終回囉。這次特別針對林投葉的處理與染色提出紀錄,要將林投葉埋在泥巴不見天日兩天兩夜,才能確保處理過的林投葉可以妥善上色。

  崁頂百年特展策展人自我揭露這段從無到有的心路歷程,讓人感受到只有深刻生活在部落過才能呈現出來的心聲。從回憶敘事的憶起回家,到真正以行動一起走回山上的老家,崁頂的故事還在持續發聲。  

 
 

穿越時空蔦松家:南科館公共藝術建置

文•圖/傅鳳琴


參與活動小朋友的想像超乎預期,各式各樣的「蔦松人」作品,讓我們驚呼連連

一、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的交流

  2007年行政院核定史前館南科館建館計畫,目前正積極籌建中。史前館南科館佔地約2.42公頃,未來將結合展示呈現南臺灣地區的生態環境與變遷、復原南科地區發現的大坌坑文化五千年來人類的生活方式。2017年5月10日公開徵選公共藝術設置,徵求藝術創作者共同參與並提供民眾豐富多元的藝術文化體驗,也希冀藉由藝術家的巧手與新視野及創作理念,結合南科館的場域精神、願景,和南科跨越近5000年的考古文化,激盪出屬於此處獨一無二的作品;透過公共藝術的創意手法,展現南科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徵選方式分2階段方式進行,初選共徵集20件作品,入圍決選共有4件,在評選委員多次討論後,由藝術創作者李明道及其工作室以作品《蔦松家》獲得第一名。相對於過去李明道先生多以FRP材質進行公共藝術,此次選用不鏽鋼鑄造,雖可讓作品在戶外保存更久,但要如何呈現陶器的質感,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然而此作品將不鏽鋼與汽車烤漆為基底,並配合高科技掃描列印技術進行創作。作品以「爸爸、媽媽和兩個小孩、一隻狗」的家人概念,重現千年前原始陶偶的形象,並同時藉由「太空」以及「科技外衣」的元素,將陶偶搭配具未來感的造型,進而產生強烈的時光穿梭感,以不同時空的藝術形式,呈現人類文化演繹接續前進的概念。

詳全▲TOP

 
 

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下)

文•圖/方鈞瑋


Vatani村是一個小型的漁村,村中的男性以潛水捕捉魚貨為生

  本文接續前兩期在斐濟調查纖維植物的文章〈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上)〉〈人、自然與文化: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斐濟纖維植物藏品田野調查記錄(中)〉,這一期特別針對林投葉提出田野紀錄。

林投葉:編織的主要材料

  林投,又稱露兜樹pandanus,斐濟語稱為voivoi。處理後的林投葉是斐濟當地重要的編織材料之一,可以用來製作蓆子、籃子、背袋等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

  當我們第一天到達斐濟蘇瓦市區的傳統市場時,裡面除了販賣生鮮的蔬果肉類外,還有幾攤販賣處理完畢的林投葉。林投葉經過處理後繞成一綑綑,依不同的長度售價不同。除了原色的林投葉外,還有染成黑色的林投葉,當地稱為somo。

  販售林投葉的老闆娘非常熱心為我們解說林投葉處理與染色的步驟,她同時告訴我們,這些林投葉都是從離島或鄉間製作後運到此處,居住在蘇瓦的人基本上已經不處理林投葉的材料了。為此,我們決定前往位於Kaba地區一處目前還在種植、處理與進行林投葉染色的離島小村Vatani進行記錄。

詳全文▲TOP

 

 

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下)

文/ibu istanda takiscibanan(胡郁如)•圖/【崁頂百年•憶起回家】策展團隊提供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崁頂百年展會結束,但崁頂永遠都在,下一個十年、另一個百年,我們都不再缺席

  上一期文章〈憶起回家 muskun kata kulumah─記「崁頂百年展」(上)〉提到當初我們為什麼要為遷移百年的崁頂部落做展覽的初衷,還有訪談老人家時得到的感動,這一期就繼續講我們策展的做法、開幕的過程還有後續的迴響。

從老照片回憶當年青春歲月

  在「崁頂百年展」策展過程中,除了訪談跟錄影以外,我們沒有很刻意去想說要用甚麼方式去蒐集資料或是辦甚麼活動,而是順著找到的資料、不斷冒出新的想法思考可以怎麼做,後來就有了老照片工作坊、拍家族照、崁頂國小交流這些活動。

  透過老照片工作坊,喚起大家對於部落過去的記憶。在一個周末下午,把蒐集到的老照片投影出來讓大家講故事。地景故事比人物故事更多,大概是因為那是他們共同走過的路、共同整理出來的路。一條路的變化,從沒電到有電、從泥土到柏油,很多照片無法確定是哪個年份,長輩們只能用孩子出生的年份去推算。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

    時間:2018/7/13( 六) ∼ 2018/10/14( 日)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原來在這裡: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
    時間:2018/5/29( 二) ∼ 2018/9/2( 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圖紋.陶」-107 年第六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縣高中職原住民青年聯合展演
    時間:2018/5/29( 二) ∼ 2018/9/2( 日)
    地點:
    本館二樓迴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
    時間:2018/2/9( 五) ∼ 2019/3/8( 五)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7/12/1( 五) ∼ 2018/12/31( 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與祖先對唱:海端鄉布農族Pasibutbut特展
    時間:106年9月15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Pasibutbut:海端鄉部落的聲音
    時間:106年9月21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史前館X當代藝術
Intersection: Prehistoric Cultures X Contemporary Art
交流座談 / Lectures

  • 7/13(五) 14:00談族群的遷徙與地方故事
    主講:Na Hyun(韓國)、Shiro Masuyama(日本)/ 駐地藝術家
    林志興/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副館長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7/14(六)14:00看見文化的母體
    主講:安聖惠、林介文、Tommaso Muzzi(義大利)/參展藝術家
    林建成/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10/13(六)14:00穿越千年的南島游移
    主講:林舜龍 / 參展藝術家
    張至善/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7/14(六)14:00看見文化的母體
    主講:安聖惠、林介文、Tommaso Muzzi(義大利)/參展藝術家
    張至善/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駐地工作坊 / Workshops:

  • 7/7(六) 10:00 / 14:00植物標本製作及自然觀察
    帶領藝術家:Na Hyun(韓國)
    與談人:張至善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10:00-12:00 專題座談
    14:00-17:00 植物標本製作工作坊
    ※本工作坊報名請洽台東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 089-320112
  • 7/08(日) 14:00 身分T恤計畫
    集合地點:本館大廳
    帶領藝術家:增山士郎 / Shiro Masuyama (日本)
    本活動報名請洽:https://goo.gl/forms/OyzxumaNtzIspEBj1
    「Identity T-shirts Project」身分T恤計畫,是由長居英國北愛爾蘭的日本籍藝術家增山士郎所預定進行的駐地創作計畫。他將與在地住民對話並尋找文本,接著再與住民進行身分T恤的創作。本活動僅開放參與6/21台東美術館場次之民眾報名參加,工作坊成果亦將於本館特展中同步展出。
  • 8/04(六)14:00記憶拆解
    地點:本館紀念商品店(瑪法琉工作室)
    帶領藝術家:林介文 線是太魯閣族傳統編織文化最源頭的元素。將回收毛衣上的毛線拆解下來,再重新成為織布的材料。透
    過拆解的過成體會時間與編織間的微妙關係,藉以初步了解編織文化。
  • 8/05(日)14:00 編吃芋葉工作坊
    地點:本館玻璃屋
    帶領藝術家:陳科廷
    在一次芋的田野調查,來到距離臺灣不遠的菲律賓巴丹島,島上的伊巴丹人不只食用新鮮的芋頭葉,也會將芋頭葉曬乾,再搓揉纏繞成束,做為食物保存的方式,芋頭也因此可以被攜帶到更遠的地方。 本次工作坊將帶領大家使用原本芋田間廢棄的芋葉,先將半乾燥的芋葉搓揉成繩索,再加入其他可食的植物,編織成可以攜帶的食物花環。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主題活動:

  • 【3D 列印教學工作坊】融合文化與數位科技的創新教學
    活動時間:2018/7/27(五)9:00-16:30
    地點:本館數位文創翻轉教室
    3D 列印技術能讓無形的創意轉化為有形的實體,可激發學童的學習動機及啟發學童的創意思考。本工作坊透過實作活動,讓教師認識3D 列印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操作,並帶領教師發揮創意產出融入史前文化的3D 列印作品,建立能整合文化內涵與數位科技之創新課程設計及教學技能。
    主講│呂清豪網上報名│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 限教師)活動費用│酌收費用200 元( 含材料、午餐)
  • 跟著植物去旅行
    活動時間:2018/7/28(六)、8/25(六)9:30-17:00
    地點: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
    仲夏本館特別結合「流浪的種子」特展導覽,以探索植物為主軸規劃了為期一天的套裝行程!不僅有小野柳的海濱植物導覽及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市集走訪,更有卑南遺址公園的拓印樹葉手提袋DIY !這個夏天讓我們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起發現沿途植物的內涵與奧妙吧!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活動洽詢│ (089)381166#766 張小姐、769 殷小姐、789 許小姐

教育資源中心:

  • 【種子廚房】流浪的種子∼可可椰子
    活動時間:7/29(日)、8/18(六)14: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 7/29(日)14:00-16:00 │「都歷之眼」"Mata no Turik"
    融合臺灣樹薯、芋頭、紅豆等部落食材,加入臺東當地椰子三寶(椰仁、椰槳、椰粉)激發出三味一體的美味甜點,適合親子一同動手製作。除了認識及講授椰子的運用外,現場提供刮椰仁體驗。 材料費| 酌收材料費100 元(可製作5 顆)
  • 8/18(六)14:00-17:00 │自己的飯碗自己做∼椰殼碗製作
    炎熱的夏天來顆清涼的椰子水真是舒心暢快!椰子厚實的果皮清除後,內部質地堅硬細密,經常被用來作成水壺、杓子以及飯碗。除了椰殼碗製作,現場還提供椰仁糖美食及刮椰仁體驗。 材料費| 酌收材料費200 元(含椰仁糖一份、椰殼碗製作教學)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教師請上全國教師研習網報名 活動洽詢│ (089)233466#592、523
  • 親子共讀• 史前繪本創作營
    活動時間:7/19 ∼ 7/21(四∼六)9: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本館發揮創意暑假營隊又來囉!
    繪本小書創作不僅可以滿足學童愛塗鴉的本性,訓練學童巧手的工藝外,也可以培養學童獨立思考繪本內容的創作,引導學童透過繪本提升環境知識效益,讓學童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與寫作!活動對象│國小3-6 年級
    活動費用│一梯次為3 天共300 元
    聯絡洽詢│ (089)381166 轉592※ 報名及課程詳見本館官網
  • 8/18(六)14:00-17:00 │自己的飯碗自己做∼椰殼碗製作
    活動時間:7/15、8/19(日)10:00-10:3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透過有趣的故事,可以涵融嚴密的思考,我們為孩子設計了精彩的故事與遊戲,全程參與聽故事活動,還可以當場玩戳戳樂遊戲!
    講者| 故事媽媽  免費,每場限25 人,報名請洽(089)381166 轉523 或592。

  》卑南遺址公園 

  • 考古台灣:經典雜誌影像展
    活動時間:6/14(四)∼ 8/26(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台灣自三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直至十七世紀初才進入文字記錄的歷史時代,史前時代久遠而漫長,考古學家就像偵探,從地層中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命史,以及這片土地上的漫長變遷。精選《考古台灣》書中內容,囊括近二十年台灣最重要考古發現,數十位考古學家傾囊相授,收錄兩百件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考古藏品,精彩插畫生動再現。
  • 放假探索趣—暑期特別活動
    活動時間:7/1(日)∼ 8/26(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小朋友暑假哪裡去呢? 卑南遺址公園的展示廳除了展示遺址出土的寶貴文物外,還有很多好玩的互動照相與傳說故事哦,拿著我們特別設計的學習單展開一場自由探索的遊戲吧。
    活動費用│酌收門票費 報名方式│至服務台報名即可
  • 《背包客來了》及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7/6(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手寫的溫度人文空間
    觀光產業已成為當代全球化衝擊最大的力量之一,在這些被稱為「老外路線」的旅遊景點中,大多數的背包客都覺得自己是隱形的,事實上卻步步隱含著矛盾與衝突。本片追蹤了長達30 年間的演變,呈現出當代旅遊業對於文化、經濟以及環境,所帶來的非預期影響。
  • 《海洋奇緣》及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8/17(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手寫的溫度人文空間
    科技飛速進步的現代,兒童的玩具也日新月異,在你的想像中很久很久以前的小朋友他們有什麼玩具呢? 是水槍、彈弓還是陀螺嗎? 是用買的還是自己做呢? 再想像一下幾千年前住在卑南遺址上的小朋友平常又玩些什麼,能不能從出土的寶物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來比較看看誰的玩具新奇又好玩。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0 元
  • 考古玩一夏
    活動時間:7/20、8/10(五)9: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16 歲的小女孩莫娜來自古老的航海家族,當小島環境遭到破壞並面臨生存危機,她必須去尋找關鍵人物──掌管海洋和風的半神人毛伊,並攜手展開冒險旅程。故事取材於太平洋島嶼玻里尼西亞文化流傳許久的毛伊半神人故事。
  • 夏夜觀星∼英仙座流星雨
    活動時間:8/10(五)19:00-21: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靜謐幽暗的夜空,星星成了最亮眼的裝飾,夏夜也是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時節,跟著老師瞭解觀測竅門,在家也能欣賞浪漫流星雨。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 元
  • 史前家屋
    活動時間:即日起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推出全新的戶外展示「史前家屋」,由考古學與建築學者合作,以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結合地形、氣候、房屋結構、地方材料、生活功能及邏輯等進行推理,以一比一尺寸打造史前卑南文化人的家屋,展現實驗考古與公眾考古的成果。 配合「史前家屋」戶外展示,推出應用程式「好家在卑南(Life@Peinan)」,歡迎下載!
  • 預約卑南文化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107年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文化公園DIY體驗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7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