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就像生物一樣,於所處的生態環境中求生存,適應環境演化,但同時也影響環境,創造有利於自己繁衍的條件,所以企業會遊說政府,希望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營運條件,但卻經常挑起其他利益團體的抗議,政府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所產生的政策會不符合企業的期望。
除了法規環境外,企業與顧客、供應商、生產互補產品的「友商」(例如平板電腦廠商與各種應用程式廠商)、競爭者(例如兩家比鄰而居的餐廳),共同形成商業生態環境,大家相互依存,有時合作,有時競爭,甚至競爭者的存在反而有利於自己的生存,例如一條街上有不同的餐廳比較容易吸引食客人潮。一個好企業會創造適合自己的生態環境,例如巨大與美利達兩家互相競爭的自行車公司,一起與零件供應商創造一個有利的生態環境,叫做「A Team」,一時傳為佳話。
台灣的商業生態環境經常為企業所詬病。最有能力創造有利環境的有兩種企業:大型企業對就業及政府稅收的影響很大,甚至老百姓都會幫忙遊說政府,美國微軟公司在西雅圖的地位就舉足輕重;另一種企業市場力強,能說服其他廠商共同形塑新的生態環境,蘋果公司為了推廣iPod,與音樂業者創造出新的音樂下載模式,對原有的生態環境激發出革命性的改變;巨大因為有全球市場,所以能說服供應商形成A Team,產生共存共榮的環境。
台灣現在的商業生態環境無法在世界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的生產技術在電腦相關產品中有規模及成本優勢,但在品牌及通路方面尚待急起直追;在某些產業中的利基市場有物美價廉的優勢,但缺乏最尖端技術,或者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由於市場小,英語環境不成熟,而且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晚,在商業模式方面領先全球的例子更是絕無僅有。最近生技股價慘跌,基本上反映了台灣商業生態環境困境。
台灣企業間經常是價格競爭,對外的綜合市場力量小,由於大家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企業間的整併不易,加上多數企業主偏好多角化經營,賺了錢後不在本業繼續研發精進,反而投入其他短期獲利的投資機會,因此不易產生世界級企業,而且台灣企業習慣於國際貿易或在島內競爭,有逐鹿世界的豪情壯志者並不多見。
我在前兩次名人堂文章中所提出的台灣投資聯盟,將能創造出適合國家未來發展的商業生態環境。這個聯盟是由企業家個人出資形成的,就像是比爾.蓋茲用他的私人財富所創造的基金會,與微軟公司沒有關係,可以避免影響股東權益的相關公司治理爭議;大家出資的目的,是在自己生活無虞的情況下,將多餘的財富投入國家建設中,因為不是為了累積個人財富,將來資金的運用不是為了自己的企業或產業,對政府遊說時,可以避免公眾的疑慮;因為規模龐大,可能是數兆元的資金,可以吸引許多企業追隨,形成一個有遠見,對國家及世界有深遠影響的新商業生態環境。
台灣要有璀璨的未來,就必須大步躍升,擠入到世界最具競爭力的舞台中,唯有台灣投資連盟才有可能有這種規模、市場力、研發資源,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商業生態環境。有氣魄的企業家現在不做,將來一定會後悔!
(作者為政大財管系特聘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