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台北雙年展做為巨獸眼中的「另外一個世界」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常念《文殊咒》、《藥師咒》等咒語,可帶來幸福、平安。欲進入咒語世界,歡迎訂閱【咒語漫談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典藏藝術網_首頁 典藏藝術網_今藝術
2014/11/27 656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 台北雙年展做為巨獸眼中的「另外一個世界」
想像一下類似《A.I.人工智慧》的場景:兩位來自外星高等文明的考古探勘隊員正在探測未來地球的地層,透過地層中細細的輻射層發現了地球曾經居住名為「智人」的愚蠢生物,已經透過核武戰爭來毀滅自己了。

□ 作為平台的雙年展還可以作些什麼?
策展人並無必要引起激辯,但事實上不論是在台灣內部還是全球或亞洲,都充滿著各種衝突跟矛盾,而策展人已經喪失或放棄、讓渡了創造世界的責任。

□ 《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談》
本書《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談》集結Yishu自2002年5月創刊至今,由總策劃鄭勝天專訪的當代中國及台灣藝術家,共計五十一次訪談,面會五十五位藝術家。
《藝術生活》
藝術與設計之外

日 期/2014.11.29(六)
時 間/下午2:30至4:00
講 師/陳盈卉、吳思瑩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部 編輯/外編) 談55位藝術家與Hans J. Wegner的故事~
 
本期精選

張恩滿│台灣原住民獵槍除罪化 錄像、獵槍、獸骨、文件31'40"裝置尺寸依空間而異 2014 獵槍製作:高獻庭、拉夫拉斯.馬帝靈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北雙年展做為巨獸眼中的「另外一個世界」 top
文/高森信男

「人類世」做為後設觀看的機械

「人類世」(anthropocene)在近年由科學家所提出,目的是在標示地質年代分層中,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新地質分層:所謂地質年代乃因為地球史不同時期大氣、海洋及土壤元素含量、自然環境溫度、隕石撞擊以及板塊運動等變因,而產生了性質不同的岩層。究竟使用核武以及大量的塑膠廢棄物等人類活動,是否構成讓「人類世」分離於「全新世」(holocene)之外的條件;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依舊有待商榷。對於今年的台北雙年展而言,「人類世」一詞所隱含的人文觀點,可能更甚於嚴肅的自然科學討論。地質年代分層其實是一種全然後設的觀看機械,隱含歐洲神話寓意的地質年代命名系統,不但對於創世之初的隕石雨自身無意義、也對曾經於地球上活動的三葉蟲和恐龍而言,沒有太多的意義;地質年代分層是一種置身於主體之外的命名系統,目的是為了滿足觀看/觀察者的想像,藉此將複雜的現實世界簡化為可供分類描述的編目系統。看似科學客觀的地質年代分層亦曾出錯,當「前寒武紀」(precambrian)的豐富生物證據被一一發現之時,「科學命名家」被迫放棄了「隱生宙」(cryptozoic eon) 這個名詞。

如果說地質年代分層是一種後設觀看的概念,那「人類世」所創造的一種獨特情境即是一種「去人化」的科幻世界。想像一下類似《A.I.人工智慧》的場景:兩位來自外星高等文明的考古探勘隊員正在探測未來地球的地層,透過地層中細細的輻射層發現了地球曾經居住名為「智人」的愚蠢生物,已經透過核武戰爭來毀滅自己了。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的確顯得幾分蒼白;過去幾屆所累積的龐大敘述系統,在本屆被一種品味優雅、卻充滿「去人化」意味的策展實踐所打散。藝術家島袋道浩(Shimabuku)將石器和智慧型手機並置展出的情境,若和《2001太空漫遊》中,猿人學會使用器具的場景相比,我們會發現,在2014年的展場太空.「慢」遊中,從古典歐陸哲學所延伸而出,對於人類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已經被後設觀看的機械給消弭了;而這僅只是為了滿足歐洲知識階級對於後設觀看的迷戀。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11月號•266期。

 
藝術評論

本期《今藝術》封面。

作為平台的雙年展還可以作些什麼? top
整理/孫孟巧、郭怡孜

陳界仁/台北/藝術家

我的問題大致分成三點。

第一個是關於我想像的雙年展。雙年展應是創造一個有創造性的、矛盾的、多重辯證性的世界。這裡我要提到「修辭分配」,這種修辭分配可以從基進政治談到去人類中心主義等,策展人並無必要引起激辯,但事實上不論是在台灣內部還是全球或亞洲,都充滿著各種衝突跟矛盾,而策展人已經喪失或放棄、讓渡了創造世界的責任。再者亞洲的雙年展普遍有一種「從屬性」,台北雙年展基本上就是一部從屬史,是我們自己把整個言說、書寫、甚至創造衝突跟矛盾這些權利,全部都讓渡掉。

第二個問題從我的台灣經驗出發,以「生命政治」為例子。當我們將之放到亞洲或台灣時,—甚至是台灣內部,都不在同樣的語境下,而在台灣的語境裡,我們首先要面對自己的不堪。第一個是日本殖民的現代性問題始終深植台灣。第二個是官方用一個「威權主義」把戒嚴簡化帶過,戒嚴就是死亡政治,而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的「美國因素」則扮演著救贖者,執行生命政治—給一個封閉的假政治,宣告台灣解嚴。因此,在談銜接不同世代的生命經驗的斷裂,尤其是身體性或情感性或感知經驗的斷裂,通常會提到參與性藝術或介入式藝術,但兩者皆已經預設了藝術家就是外部者,即便這個交疊過程充滿矛盾與衝突,但應該是跟陌生的或者不同世代的人之間重新做疊合。當我們在台灣或亞洲談這個問題時,明明不是外部者為何用這樣的命名或論述邏輯去思考?

第三個是關於所謂的國際主義。台灣有一種很嚴重的西方國際明星策展人迷思,台灣內部找國際策展人,存在著「從屬性」的問題。據說今年台北雙年展大廳可以躺在吊椅泡茶,但在台灣很多老人都在泡茶,憑什麼美術館做就是藝術、老人做的就不是藝術?換言之,我們一直都在替金字塔型的藝術背書,若策展人沒有創造矛盾或事件,我們就有責任將之挑起,重點不是看到什麼,而是發生了什麼關係,如此簡單的現實卻要用一堆藝術的修辭談論。但今日整個現當代藝術史的脈絡,都是西方的書寫者所建構,我們因而成為無脈絡者,因為長期不做建構的工作,我們的生命經驗變成不知道要如何訴說,所以要從被命名者轉換成為自我命名者,這才是我們需要雙年展的必要,否則為何需要雙年展?

徐明瀚/台北/工廠小組

以一般的定義來說,雙年展的設定是要偏離主流性、要邁向邊緣跨向外部性的知識,然後去加以搜掠,雙年展做為這樣的知識進入亞洲的時候,是否適用這個邏輯進行搜掠?雙年展策展人本身可能並非燒殺擄掠,但應該是用「飛掠」的方式—像老鷹從地面抓起來一個東西就飛走的狀態,到底這種所謂的全球雙年展,對於相應的世界藝術家、或在地藝術家的關係會是如何可能?目前,我看到全球雙年展化的狀態對在地來說是無生產的生產,主要是雙年展不夠經營在地,沒有辦法停留在一個地區/地方足夠的時間,所以這個部分就會有所謂的「液體化的變態再生產」。比方就時間層面來說,法蘭克(Anselm Franke)在這次上海雙年展以八個月時間來策展,有上海媒體問他說你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處理?他說:Like a cold shower.也是一個劇烈加速下的生產狀態;再談空間的部分,作品延續性在哪裡?如果北美館向策展人提出能否把展出的作品留在區域/地方?有些策展人可能不置可否。或者是說可不可以把你這次策的藝術家帶出去?他們也可能不置可否。換言之,這顆蛋只孵了一半,他可能沒有真正的時間或空間進行孵化。

另外,在地(local)藝術家自己本身有沒有對全球化的(global)策展人有一些拮抗;再者就是空間上同時把國際視野帶入台灣,創造一種時間差或空間差,是否再進行深耕或是帶出國外。據布西歐說,他每次策完雙年展都會寫一本書,我非常好奇我們這18位亞洲藝術家,包括10來位的台灣藝術家,是否會被寫到書裡面?我們可以去檢視,他後續孵這些小雞蛋的過程是否如實。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11月號•266期。

 
優惠推薦
 
《走近當代藝術家──鄭勝天的五十一次訪談》 top

作者:鄭勝天

跨足兩岸三地,亞、歐、北美,從藝術家童年、家庭、求學談起!

走近去看,他們並不陌生,也是街頭頑童或鄰家女孩長成,也都一如凡人有真情實性。在張揚亮麗的背後,依然敏感脆弱。聽他們如實道來自己的心路歷程,更能使我們感動。 read more

     
訊息公告
換掉失敗腦 向成功者借腦袋
出了社會,還在用「學生腦袋」或陳舊思維做事情的人,一輩子都不會進步。 想早一步邁向成功,就請先換掉以下的失敗腦袋,學習成功者如何思考吧!

日本最知名的家庭主婦
誰說家庭主婦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油煙、杯盤狼藉中埋藏青春?栗原晴美將家庭主婦一職做到極致,成為歐美媒體人口中的「日本瑪莎史都華」,堪稱是日本最知名的家庭主婦!
 

其他相關新聞請見典藏藝術網  聯絡e-mail:service@artouch.com 廣告刊登:02-2560-2220 ext.31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