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 潭陽國小魔法媽媽說故事 文/李政青;攝影/羅友辰;圖片提供/潭陽國小 學習不是只有一種方式,學校也不一定要很嚴肅, 在「少子化」浪潮下的今天,台灣的國中小學校園,開始突破過去僵化的教育方式, 改以多樣多變的姿態,展現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需求的教育理念。 學校好好玩,要帶你瞧瞧台中市國中小學的不一樣。 | | 潭陽國小的「魔法媽媽故事團隊」讓小朋友愛上閱讀。 | | 「我姊姊說到了四年級就只剩一場了,」就讀台中市潭子區的潭陽國小二年級的李宥葳談起往後聽故事的機會即將減少,臉上無限惋惜,「他們說得好好聽喔。」 說學逗唱演故事 什麼樣的故事這麼迷人?原來這是潭陽國小的「魔法媽媽故事團隊」,二十五位志工媽媽每個禮拜都會到學校說故事。有時候到各班級講、有時好幾個班級一起拉到校內的兒童美術館講,甚至有時候,直接圍著校園榕樹旁的小舞台就說起來了。 故事不只用說的、還有唱的、演的。小青蛙出場前先唱一段,「可愛的小青蛙,頭好壯壯,眼睛圓又大」,或者開場先全班來個帶動唱,邊說邊開放有獎徵答,「旁邊穿黑色的是什麼?」「道士?」「不是,是武士啦!」 熱鬧有趣的場景背後,是故事媽媽們無數的時間與心力。發起人翁玉枝還記得第一次演出的大型戲劇是「羊妹妹與三隻狼」,主要配合學校的憂鬱症宣導活動。「我在家裡先把劇本寫好,邊寫邊想這個角色可以給誰?她需要什麼道具?這個道具哪裡有?」翁玉枝說,劇本出爐後,就利用每個禮拜三固定的聚會時間找大家排演。第一次先順稿,大家念一念,台詞有問題的話,可以改成自己念得順的;念好之後回去開始背,第二個禮拜加上語氣,第三個禮拜搭配動作,想想看有哪些動作或橋段設計可以吸引觀眾反應;接下來是走位、排演,至少需要七、八次以上的時間,道具製作還得另外想辦法。由於準備期長,「有時候接活動,假如兩個月內要演出就沒辦法了。」 等待七年夢想成真 潭陽國小是所公立學校,位在台中加工出口區附近,許多學生家長都在園區內服務。翁玉枝是校內家長志工隊的成員之一,「我必須很驕傲的說,我在學校做了十八年志工,小孩一進來,我就進來了。」平常在家裡,翁玉枝喜歡跟孩子說故事,書看完了就送出去再買新的回來。加入志工隊之後,她覺得可以把這樣的活動帶到校園中,自己寫企劃書向校方提案,孰料一過七年,等到孩子都畢業了,終於在前任校長李英瑞的支持下,得以在2006年成立「魔法媽媽故事團隊」。 剛成立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從哪裡來」?所幸志工隊裡原本就有圖書組,性質類似,剛好成了招兵買馬的對象,順利募得七名團員之後,真正說起故事又是個難題:大家都在家裡跟自己的孩子說過故事,但這跟向一群陌生的孩子講故事畢竟不同。剛開始,校方幫忙請了講師上課,指導大家說故事的技巧,成員們也自己購買專業書籍自修。為了解決聲音太小的問題,還買了「小蜜蜂」(麥克風)。一個人上去講太孤單了,容易怯場,大家也想出辦法,再搭配一、兩個人當副手,兩、三人一組共同呈現故事。 | | 目前故事媽媽共有二十五位,許多人即使小孩都畢業了,仍然堅守崗位。 | | 成團之前,翁玉枝在班親會幫忙,每個禮拜一早上老師去開會時,就會進入教室陪小朋友做些活動,有時候說故事、有時做美勞。成立團隊之後,他們從這個雛形開始發展,先針對低年級設計「繪本說故事」的課程,一次拉好幾個班級一起到圖書館聽故事,接著逐步擴展到中、高年級,2008年之後更發展出「潭陽魔法故事劇團」,配合校方生命教育、性別平等議題,不定期演出兒童劇。每年新生入學的迎新活動中,也一定會上台表演。「我們好幾位媽媽都是在迎新的時候看到表演,才跑來當志工的,」翁玉枝說。2010年之後,則進一步發展成全校「入班」說故事課程,每個班級每學期都有機會在自己的教室內聽故事。 不同孩子不同策略 十年下來,目前團隊一學期要講的場次,從最先的十二場,到2014年下學期已經高達八十六場,平均每位故事媽媽要說四場。每次說完故事之後,他們還會開檢討會,看看有哪裡需要改進的地方。聽故事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很新鮮,以李宥葳為例,他進潭陽之後才第一次遇到這類活動,每次要聽故事都興奮得不得了。故事媽媽帶動氣氛沒問題,但有時學生們太活潑了,秩序控管不易,必須事先講好規矩。 高年級則是另一種情況,聽故事聽了五、六年,新奇不再,有的會搗亂、嗆聲,甚至故意趴在桌上裝睡,初次碰到的故事媽媽難免氣餒。在檢討會上,翁玉枝也會趕緊幫故事媽媽做心理調適。「我也碰過趴在桌上的,結果最後問問題時還會舉手,原來是偷偷躲著聽。」透過檢討會,可以讓故事媽媽知道往後可能遇到什麼狀況、該如何解決。 面對特教班的小孩時,則必須把情節簡單化,貼近生活。前面說故事時,每個孩子都還有一位故事媽媽陪伴,一起把整個故事詮釋完。一般講完之後,故事媽媽們都會問問題帶領孩子思考,特教班則設計活動讓孩子一起參與,例如畫些跟這個故事有關的圖、一人發一張標籤紙貼出一件衣服等等。翁玉枝說,動物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小孩子對動物的敏感度、認同度比較高,聽起來比較有趣,也容易理解。」 故事不只是故事,當中包含了許多議題、觀念的探討。在每學期期初的讀書會當中,故事媽媽們會一起討論出每本書可能的呈現方式、如何引導學生,以及最後可以問哪些問題。例如,有個故事叫做「拼被人送的禮」,描述一位富有卻不快樂的國王,為了得到拼被人送的禮,甘願送出心愛的寶物。為了讓孩子們體會到分享的重要,在讀書會中,有的媽媽建議說故事前,先詢問孩子是否幫助過人或被幫助過?當下的心情是什麼?有的則認為,可以先介紹百納被的意義,再帶入故事。最後還提出三個課題讓孩子思考:如果你被幫助,會如何回報?幫助別人之前是否要考慮周延、是否會造成別人困擾?當別人的協助不是你需要的,該如何拒絕?最後說出來的成果,五年級的許芝綺非常喜歡,「國王把東西送光光了,很有趣,讓我們知道有東西可以跟別人分享。」 | | 在故事媽媽的陪伴下,成功帶動起潭陽國小的閱讀風氣。 | | 超強向心力戰勝零經費 整個團隊的成員合作多年下來,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已經有了一套自動成型的分工模式。翁玉枝個性活潑點子多,通常擔任編劇和導演的角色,另一位故事媽媽游瑾瑜喜歡看書、電腦又厲害,成了團隊最好的後盾,除了負責找故事、排班、還製作每個故事的投影片。為了自我成長,故事媽媽們每學期都會舉辦兩次研習活動,由於沒有經費,大家乾脆「自己教自己」,會做娃娃的教大家做娃娃、會電腦的教電腦,還有攝影課、各式手作課,長久下來凝聚了強大的向心力。上學期學校舉辦「新住民火炬計畫」,團隊不僅配合上台說了一場越南媽媽的故事,還舉辦舉多國文物展。經費只有三千多元,但相關展品光是租借至少就要一萬多元,於是故事媽媽各顯神通,到處找人借,最後展示品滿滿一間,連南非傳統文物都有。 提起這些付出,設備組長陳璧婉萬分感激,「學校有他們真的很幸福。」曾有其他學校的主任問她,潭陽故事媽媽的管理、隸屬和經費哪裡來,「我很不好意思的說,都沒有耶,她們完全自己來。」 最棒的是,說故事活動的成功,還帶動起整個學校的閱讀風氣。小朋友聽完故事後,都會忍不住跑去找相關的書籍來看。游瑾瑜身兼圖書室志工,據她觀察,以前下課時,來借書的同學門可羅雀,「現在下課大家都很忙,小朋友會跑來借書,排隊排很長。」根據統計,近十年下來,圖書館的借書量已大幅提升十倍以上,潭陽國小還兩度獲得教育部頒發的閱讀磐石獎。 「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穫:讓小朋友愛上閱讀,」翁玉枝開心的說。即使許多故事媽媽的小孩早就上大學了,她們還打算在學校一直說下去,引導孩子乘著想像的翅膀,繼續遨遊廣大的童話世界。 潭陽國小小檔案 地址:台中市潭子區潭陽路19號 成立時間:1991年 學生人數:1,481人 學校特色:2008年、2012年兩屆閱讀磐石獎、連續六年獲得台中縣閱讀博覽會特優獎、《親子天下》2014年全國100所「樂讀悅讀」學校。 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