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今年五月才滿三十歲,若論四十歲以下我最欣賞、喜愛與佩服的小提琴家,我的答案是哈察特楊(Sergey Khachatryan,1985-)。 這位亞美尼亞俊彥比賽經歷極為輝煌:十五歲就得到克萊斯勒小提琴比賽二獎、史博青年小提琴家比賽冠軍與西貝流士小提琴大賽冠軍,2005年更拿下伊莉莎白大賽冠軍。哈察特楊十七歲就在EMI發行獨奏專輯,挑戰諸多難曲竟面面俱到,完全不見技巧瑕疵。比技巧更驚人的,是他極其成熟老練的音樂詮釋。2009年我第一次聽他現場演奏,曲目是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二十四歲的他音樂卻如四十四歲,青春之火在深厚內力下燦爛燃燒,全場聽眾為之瘋狂,卻又被他一曲巴赫小調,沸騰情緒剎那間自盛夏沉澱成晚秋。 哈察特楊再一次證明一件常被人忽略的事,那就是「深度,也是一種天分。」 如此天分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布拉姆斯二十五歲以前的創作,無一不是絕佳示範。和人生閱歷不見得有關,有人就是能在小小年紀就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深度,悟性之靈通神妙讓人無話可說。多數人雖無如此天分,但上蒼通常也不殘忍:只要你願意持續耕耘累積,就算思考與表達較為晚熟,終究還是會熟。 比方說來台已近十次的伽佛利柳克(Alexander Gavrylyuk,1984-),論技巧當然是罕見奇才,但他的演出我其實難得滿意—從死亡車禍撿回一命,歷劫歸來的他,音樂反而變得幼稚,演奏仿佛只是在證明「我還活著、我可以彈」,總是在狂飆速度和轟炸琴鍵。可惜音樂並不是快速和大聲就好。伽佛利柳克的演奏始終誠實,人也謙虛可愛又努力上進,但我就是無法欣賞這樣猛砸鋼琴的演奏。 從驚訝到失望,失望到更失望,就當我準備要放棄欣賞這位鋼琴家時,他的演奏竟然變了。最近兩次來台,他的技巧仍然極為可觀,快速凌厲和音量對比依舊驚人,音色卻變得飽滿豐實,音樂也有截然不同以往的開闔吞吐。 是什麼讓伽佛利柳克變了?據他所言,當然是剛出生的女兒,他當爸爸了!但若這些年來他未曾認真累積,想必也難等到如此蛻變。一如演奏技巧某程度可勤能補拙,「深度」若是一種天分,不斷積累總是會有收穫。許多學生只練技巧而不練腦練心,認為「年紀大了自然會有深度」,實在錯得離譜。可嘆的是不少家長居然也持這種想法,不正是證明「智慧不見得會隨年紀增長」? 暑假快過一半,願我們都能不斷進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