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飢餓/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


台灣最新的發燒新車,國際車壇動向、新車試駕與知名賽事消息,【udn發燒車訊】每週五帶來最新的報導!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12/10 第9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飢餓/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
假聲低唱君之代/國事又似床事,列國競逐糾葛,如陷三角關係
資訊分享,鎖得住?/還在抱怨盜版?可是,網路科技已經回不去了。
聚焦全世界/勇敢的看世界,誠實的做自己
破彈/前進東京,重拾刑警熱血魂!
閱讀筆記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殺夫結下的情緣

新書鮮讀
飢餓/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是個食物資源最豐富,卻最飢餓的年代|失控的糧食分配正義第一手紀實。這個時代,不再有因匱乏而造成的飢餓,因為飢餓是人們的貪婪所造成。食物供給系統的失衡、糧食浪費帶的無盡揮霍,讓「吃的不公」惡化蔓延……

內容簡介:

據估全球每年可生產能餵飽約一百二十億人口的糧食,這將近是全球人口的兩倍,那為何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今──這有史以來生產最多糧食的時代,仍有超過十億以上的人們正忍受著飢餓或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十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

作者介紹:

馬丁•卡巴洛斯

西元1957年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於法國巴黎取得歷史碩士學位,曾旅居馬德里和紐約,辦過書籍雜誌與美食雜誌,翻譯過伏爾泰、莎翁和格維多(Quevedo)的作品。曾榮獲星球文學獎(Premio Planeta)、艾拉德小說文學獎(Herralde de Novela)、西班牙皇家國際新聞獎 (Internacional de Periodismo Rey de España)、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種過一顆檸檬樹,有一個兒子,也出版過幾本著作。最新著作包括小說Comí(暫譯:《我食也》),以及探討美食的Entre dientes(暫譯:《唇舌之間》)。

搶先試閱:

|緣起 Los principios|

我看著這三個女人,持續了有好長一段時間:一個外婆、一個母親和一個舅媽。那母親和舅媽緩慢地收拾放在醫院折疊床旁邊的兩個塑膠盤、三根湯匙、一個燻黑的小鍋子,還有那綠色的桶子,然後交給外婆。當這位媽媽和舅媽將被單、兩三件小小的襯衫收在一塊棕梠葉墊子,讓舅媽撐在頭上時,我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她們。但我接下來看到的光景讓我全身發軟:舅媽將身子往前傾趨向折疊床,抱起了孩子,將那小小身驅撐在半空中,用很怪異的表情看著──一種很驚訝,又感到極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然後將他放在媽媽的背上,那種非洲小孩被背在媽媽身上,伸長手臂和大腿,把臉朝向一邊的樣子,媽媽把被單束緊,就像非洲的媽媽們把孩子綁在背上那樣般地包裹著。孩子,動也不動地攤在媽媽的背上,如同往常一般準備回家,只是他是死了的。

天氣如平日那樣的燥熱。

我想這本書就是從這兒開始的:幾年前,在一個靠近尼日的小村落,與艾莎(Aisha) 坐在她家,一個茅草屋門前的一片柳條編織的草蓆上,正午的炙熱、乾旱的大地、幾無樹葉的樹蔭、一旁嬉鬧的孩童,她對我描述周而復始的主食──小米和麵粉裹成的麵球。我問她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這種麵球,我才猛然發現我們之間存在著認知上的隔閡。

「嗯……在每天都吃得到的時候吧。」

她說著,並羞愧地低下頭。我頓時覺得自己很窩囊。然後我們繼續聊關於她的食糧,食糧的匱乏,而我,愚癡的我,第一次面對到最極端的飢餓事實;在充滿驚異的幾個小時後,我問她──那是第一次,以及之後無數次提問的開始──如果有一個魔術師可以獻給妳任何東西,真的,任何妳想要的東西,妳會跟他要什麼?艾莎頓了一下,好像從未想過有這個可能似的。她大約三十或三十五歲,除了有個稚氣的鼻子、悲傷的眼神外,身體其他部分用一塊淺紫色的布遮著。

「我想要一頭能擠很多奶的牛,把這些牛奶賣掉的錢能讓我炸甜甜圈,多賺的這點錢大概也就夠了。」

「可是我跟妳說是妳任何想要的東西,魔術師都會給妳的。」

「真的,什麼都可以?」

「沒錯。」

「那兩頭牛呢?」

她輕聲地說。然後她告訴我:

「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挨餓了。」

好少啊,我心想。卻又多得不得了。

我們都知道挨餓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已經習慣每天總有兩三回會肚子餓。每日的生活裡,再沒有比餓的感覺更為尋常、更為即刻的了──然而,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那真正的飢餓感,同時也是最為陌生的。

是的,我們知道餓肚子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習慣一天中有兩三次肚子會餓。但是,在這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餓肚子和飽足的慣性中生活的我們,和那些每天都得面對充滿絕望的飢餓感,卻又不知所措的人們,存在同一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飢餓是促成社會改革、科技進步、革命和反革命的動機。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它更重大且深遠地影響到人類的發展歷程;也沒有一場病疫,或一場戰爭殺戮了更多的人。至今尚無一場瘟疫像飢餓一般,如此地致命,但卻又如此的容易避免。

我居然一點也不知道。

對於飢餓,我最早的記憶浮現出一個肚子凸凸,腿瘦如柴的小孩,住在一個我不認識的國度:比亞法拉共和國(Biafra)。那是六ま年代末期,我第一次聽到對飢餓最粗暴的形容:飢荒。一個曇花一現的國家──比亞法拉共和國在我十歲生日那天脫離奈及利亞獨立,然後在我滿十三歲前就消失了。飢餓——在當年的黑白螢幕上,代表著那些一群蒼蠅始終圍繞身旁,一張張咧嘴的痛苦孩子們。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這個記憶牢牢地刻印在我的腦海中。因此我經常想像,對於飢荒,我將以一種毫無掩飾、極為露骨,又令人不可置信的敘述作為本書的開端。想像我尾隨一個醫療救援隊到一個充滿險惡的地方,可能在非洲,一個上千萬人正死於飢餓的國度。我將毫無保留地描述所有不堪入目的細節,然後我將鄭重聲明,該停止自欺欺人了:這不過是冰山中的一角罷了,現實可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的。

我早已想好這本書的敘述取向。然而寫著這本書的這些年來,卻從未發生過任何一場失控的飢荒──只有每天在新聞看到的:薩赫爾(Sahel)地區叫人絕望的食糧匱乏;索馬利亞或蘇丹難民的流離失所;孟加拉水災造成的無家可歸。一方面而言,這是條大新聞,但就另一方面來說,即便沒那麼重要,可也是一個問題。這些災難是唯一能夠讓不受挨餓之苦的人們,透過家裡的螢幕看見飢餓的機會。像是一場無情又適時的災難,飢荒只在有戰事或天災時才會發生。然而,新聞最難報導的,是那些天天都吃不飽的成千上萬的人為此受罪,他們的生命也因此一點一滴地在消耗著。飢餓的主題只不過是這本書希望試著陳述和引發思考的冰山一角罷了。

雖然說這書所敘述的,對誰而言都不陌生。每個人都知道這世上有飢餓的問題,有著數據不一的八或九億人口,每天都挨著餓。每個人都曾聽過或讀過這些統計數字,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作為或不願意有所作為。假如這些數據曾經起過作用,那現在這些最為露骨的證明,便失去其意義了。

難不成,只有沉默以對?

我想到艾莎,那位若有兩頭牛,生活便將變得多麼美好的媽媽。如果我必須向她解釋──雖然我不知道我是否需要──最讓我震撼的事情是,再也沒有任何一種更殘酷且更極端的貧窮,比得上被剝奪掉能夠想像人生有不同可能性的貧窮;一份無法開拓視野,甚或企求的貧窮。一種被套牢在無法擺脫的人生枷鎖裡的貧窮。

我想描繪,我想要敘述,但不知該如何訴說。您啊,親愛的讀者,出於好心又有些健忘的讀者,能不能想像:明天是否能夠飽食一餐的心情?更甚者,能否可想像:日復一日,面對無法得知第二天究竟有無飯吃的生活?您能想像,一個終日困在不確定感裡,沉浸在因它所引起的焦慮,再勉強打起精神想像如何舒緩這份焦慮,到最後再也無法想任何事情,只因為所有的思想都被這份焦慮給玷污的生活嗎?一種多麼狹隘、多麼短暫,有時多麼悲痛,飽受掙扎折磨的生活嗎?

沉默的面貌還真多樣。

這本書遇到許多困難。如何敘述一個遙遠的世界,一個「他方」的故事?身為讀者,您很可能認識一位因癌症過世,遭遇嚴重的打擊,失去愛人、工作、自尊的人;您幾乎不太可能認識一位每天與飢餓共存,受飢餓威脅而死亡的人。難以計數的人是離我們如此的遙遠:是我們不知如何,也不願意有所想像的人。

如何敘述這麼多的悲慘而不陷入悲嘆的惆悵裡,不去濫用他人悲痛的淚滴?或許,該先討論的是:為何要敘述這些悲慘?很多時候,對悲慘的描述就是在利用它的一種方式。許多不要臉的人對他人的悲慘很感興趣,想說服大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糟,或是,很單純地,讓那痛苦搔到癢處罷了。他人的悲慘──那份悲痛只是用來販賣、隱藏,用來混淆視聽的,舉例來說,假設個人的命運僅是個人的問題。

又如何抗拒對文字的疏離?「千萬人飽受飢餓」這句話該有其意義,可促成且引發一些反應啊!可是總體說來,文字已失去它的作用。或許,復甦文字該有的意義,會引發反應吧。

這本書的存在就是一場失敗,因為所有的書都是如此。但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探索人類最徹底的敗績本身就是一種失敗。而顯然地,這一切只能顯示我自身的不可能,懷疑和無能。即使如此,我並沒有愧疚:我該多了解歷史,思考更多的提問,深入更多的議題。不過有時失敗是值得的。

屢敗屢戰,愈挫愈勇。

前任聯合國糧食權利問題特別調查員齊格勒(Jean Ziegler),在最新著作《大規模毀滅:飢荒的地緣政治》(Destruction massive: Géopolitique de la faim) 中寫道:「每一年,幾千萬個男男女女和小孩因飢餓被抹滅掉的事實,是我們這個世紀的恥辱。每五秒鐘,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因飢餓而死;這居然發生在一個資源過剩的地球上。事實上,以當今全球的農業產值而言,其產量能夠讓一百二十億的人口吃飽,相當於目前人口總數的兩倍。因此,這不是宿命:一個因飢餓死亡的孩子是個被謀殺的孩子。」

成千上萬次的失敗。因飢餓或其相關原因,全世界每天不斷死去的,在這個地球上就有兩萬五千個人。如果您,親愛的讀者,願意看這本書,如果您有興趣,且可能花了八個小時看這本書,在這段時間當中將有八千個人因飢餓而死亡;八千人可真多啊。如果您不願看完這本書,這些人一樣會因此而死,不過您橫豎不會知道真相。也就是說,很可能您寧願不去看這本書,我或許也會選擇這麼做。這樣最好了,我不需要知道他們是誰,如何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

(不過您已花了半分鐘讀這一小段落;該知道在這期間,這世上只有八到十個人因飢餓而死,您可以放鬆呼口氣了。)

假若,您終於決定不讀這本書,或許以下這問題將在您的腦海翻覆著。在這本書裡,數不清的問題中,有一個拔得了頭籌:

「既然知道了這世界的真相,我們天殺的如何能不秉持良心,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地繼續生活?」

 
假聲低唱君之代/國事又似床事,列國競逐糾葛,如陷三角關係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如果沒讓女人支配過,身為台灣第二代的我,應該永遠都無法理解我是被日本這個國家怎樣對待的吧?

內容簡介:

何謂國家?丸谷才一承襲日本近代文學以降對日本近代國家的挑戰,以古典與文化傳統修辭,直指日本近代國家進程的矛盾與缺陷,以當代政治小說寓言,在這部小說《假聲低唱君之代》裡呈現在日的台灣獨立運動。在丸谷戲謔的筆觸下,國家規訓的意識型態其可笑與偽善,無所遁形,近代國家的建國偉業不復嚴肅,而遭滑稽地解體。戰後東北亞情勢,雖是國事又似床事,列國競逐糾葛,如陷三角關係。個人與國家之間,宛若男女情事,輾轉反側,難捨難分,卻又相互角力,錯綜複雜。

作者介紹:

丸谷才一

出生於日本山形縣,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是日本小說家、文藝評論家與翻譯家,日本重量級文學推手,他在群像文學獎發掘了村上春樹《聽風的歌》。著有多部小說、評論,以及翻譯作品,並有「丸谷才一全集」全十二卷。

作品曾獲芥川龍之介獎、谷崎潤一郎獎、讀賣文學獎、野間文藝獎、川端康成文學獎、藝術選獎、大佛次郎奬、菊池寛獎、泉鏡花文学獎、朝日獎等,並於2011年獲文化勛章。

搶先試閱:

接近秋末的午後五點,外面已是昏暗的夕暮。地下鐵車站在螢光燈白光扁平地渲染下,絲毫不見陰影。再過五分或十分鐘之後,這裡便會擠滿急於返家的雜沓人群,但現在無論是月臺還是陡峭而長的電扶梯,都略顯空盪,同時並沒有可供上下的步行階梯。這車站位處河流所沖蝕出的深谷旁側,或許是因為電車鐵軌通過河川下方的關係吧,月台便橫亙在地底下。客人下車後,都必須靠著傾斜近五十度,同時蜿蜒有六十公尺的電扶梯來搬運,直到看見天日為止。由下往上仰望,左邊的兩部往上,右邊的兩部往下,全都是電扶梯。移動的四塊金屬板,井然有序地並列著。

男子獨自一人搭著左側的電扶梯上樓,手上空無一物,但也沒抓住扶手,年紀看來可說是即將邁入老年,但也可說是中年人。那是因為與這男子的孩提時期比較起來,今天的日本所認定的中年層範圍,較廣的關係。同時他滿頭豐饒的黑髮,讓他看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雖然略有中年發福的感覺,但大致可說是中等身材吧,沒蓄鬍子,五官既不美也不醜,非常普通,不過因為精悍與彷彿羞怯的靦腆感覺相互交錯,讓這複雜的重層感格外突出。那是一張有時非常平易近人,有時卻予人厚臉皮印象的臉孔,但現在卻顯得有些落寞,緊抿著嘴,既沒穿外套,也沒穿風衣,帶著綠色的上衣加上咖啡色的襯衫與灰色的褲子,沒繫領帶。他從事的行業,看來似乎對穿著相當講究。本人打算走的是畫家與上班族的中間路線,但旁人看來或許稍稍接近畫家,他是名叫梨田雄吉的畫商。

中年畫商的臉處於無表情以及不悅之間,他無意識地看著搭著兩部電扶梯,魚貫下樓去的人們,往樓上攀升而去。他前方約五公尺內,空無一人,緊鄰著右手邊上樓的電扶梯,同樣地人影稀疏。然而他對面往下滑去的兩部電扶梯,隔著三、四階,有時離得更遠,各自站著一人。有時非常稀罕地,有兩人併排而立,這些人們,朝他接近,與他擦身而過,緊接著馬上分開,順流而下。有買完東西返家的主婦、白人男性、有穿著黝黑的風衣,由上而下的扣子都牢牢扣上的老人、國籍不明的少年、白人女性、穿著夾克的年輕人、兩名女學生、上班族。

就在再十五公尺左右便能抵達頂端的這時,梨田的臉突然神采飛揚了起來,因為他看見搭著隔壁的隔壁的電扶梯,正要下樓的年輕女子。女子穿著混著銀色的灰色洋裝,批著葡萄紫的開襟毛衣,齊整且白皙的臉配上大眼睛,顯得聰慧,但卻有著一筆淡淡的寂寥氛圍。那是無論是任何人,在這樣的地方,獨自一人搭著電扶梯時,都容易陷入的一種失神狀態,也因為這樣,更加深了那樣的寂寥感。梨田凝視著那白皙臉龐,想著這絕對是之前到小手工藝店去送版畫時,人家介紹的那位女子沒錯。但總覺得女子與那時親切近人、沉穩的樣子不同,懷疑當時的女子或是妹妹,而這位是姐姐,也或許是完全不相干的陌生人也說不定。下定決心:萬一認錯人了,大不了道歉,於是便大聲呼喚。「朝子小姐!朝子小姐!」

朝子急忙尋找呼喊著自己的男子到底位在何方(此時,電扶梯已經往下約有一公尺,男子也以同樣的距離靠近),緊接著,對於這名揮舞著手,看來頗為高興的男子到底是誰,瞬間感到疑惑(在此時又縮短了相當的距離),但馬上浮現微笑,打了招呼。

「啊,之前多謝您。」

「不,不,您一切可好?」

「都好。」

「正要回家嗎?」

「是的。」

就在此時,兩人擦身而過,應該各自便在樓上與樓下告別,朝子這麼想,邊微笑著,邊微微點頭致意。

然而此時梨田迅速地回過頭來,往下看,確認自己搭的電扶梯沒什麼人,馬上急速轉身,朝不停地往極為陡峭的坡道攀升的金屬樓梯若無其事似地小跑步下樓去。朝子小小地喊出聲來,但並不介意。他身手敏捷,腳步極為輕盈,依舊還是沒抓住扶手。

站在距離約有十個階梯下方的年輕人,吃了一驚,側過身子往邊靠,畫商喊了聲:「多謝」。站在距離三個階梯下方,提著大紙袋的白髮老太太,以不悅的神情直瞪著他,但他慇勤地招呼: 「失禮了」,「失禮了」,因此不得不將身子側向與年輕人的相反方向,但仍繼續瞪著他。梨田將右手輕輕地舉起至胸前致謝,穿越通過。緊接著,有三名一起的上班族,個別站在各自的階梯,嘟噥著:「這人是怎麼回事…」

「那有人這樣的!」

「沒人這樣吧!」

但梨田以開朗的聲音一邊道歉,穿越而過。在四台電扶梯半數乘客(或許更多)的注目下,就這樣往下移動了數十公尺,比朝子要早些站在電扶梯終點的台階上,在隔了一個電扶梯的下樓專用口,笑嘻嘻地,但同時還是不由得稍稍喘息地等待著。此時,神情顯得興奮的年輕女子,緩緩地走近。朝子一開口馬上便說:「真是魯莽呢!」她說這話的口氣, 與其說是責備,不如說是嘆息。兩人心中之間的距離,正因剛剛發生的事,一下子快速地短縮。

梨田前天才認識了三村朝子。

……

梨田一出剪票口,邊走邊低聲說:「哎,對了。」緊接著露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表情,說:「吃飯前,我必須先到個地方去。我露個臉,再一起去餐廳。請給我三十分鐘左右。是個小小的集會。」

「是什麼會呢?」

朝子會問到,是理所當然,也就是說,正因為電扶梯以及日本錦蛇事件跟他親近起來,反倒讓她覺得需要更小心。因此,要是梨田隨便說些突兀的事,她一定會拒絕與他前往。但畫商的回答出乎她意表。

「哎,就是總統就職宴會嘛。」他平心靜氣地回答。

「那是…」,朝子的表情顯得認真,躊躇了一會兒,似乎下定決心似的,與其說是半信半疑,不如說是試圖努力地笑著說:「美國的嗎?」

畫商也毫不在意地笑著說:「不,是我沒說清楚。不是美國,是台灣。雖說如此,也不用搭飛機,當然就在東京,在附近。台灣的,該說是流亡政權嗎?台灣民主共和國預備政府。政府就在東京,我的台灣友人,這次就任總統了。」

 
資訊分享,鎖得住?/還在抱怨盜版?可是,網路科技已經回不去了。
文、圖節錄自行路出版
圖/行路出版提供
那一段飲食體驗與街道時光,是城市身體認同的印記。時空流轉,在味覺的邊境上,記憶如果百味雜陳,卻正是我城台北緩緩現身的一刻。

內容簡介:

如今,拷貝東西輕而易舉,彈指分享更是這時代的溝通方式,然而,不講「比例原則」的著作權規矩,讓你我「躺著都中槍」!著作權規範越掐越緊、用數位工具防堵資訊流通等,其實不只保障不了創作者的利益,還會削弱產業發展活力,並且最終斷送你我的隱私與表意自由。

作者介紹:

柯利•多克托羅

加拿大知名科幻作家,著作豐富,亦曾榮獲許多獎項。他支持資訊自由並且身體力行,很早便倡議散播電子著作,他的首部科幻小說出版時,提供了多種格式供人免費下載,結果名利雙收。他也是營運相當成功、報導科技趨勢的知名網站Boing Boing的編輯。

搶先試閱:

網路,讓「作品換成錢」的舊交易體系砍掉重練

鎖上網路通道、架起重重規則,圈禁原本無償分享的作品,不啻於扼殺整個世代的演化,妨礙他們自然建立更能彼此扶持的生態系。我們的確無法預知這個生態系的樣貌或運作方式,但只要人類依舊樂於交易創作與資訊,這樣的生態系就可能出現。

用我常年混街頭的方式來說:鎖上網路上的作品,就像強迫塞住街頭歌手的嘴,等到某個有興趣的路人跟中間人談妥價錢之後,中間人才扯出歌手嘴裡的布,讓他唱個幾分鐘,然後再把布塞回他嘴裡、雙手綁上。立法禁止資訊、聲音、影像自由流通,等於關閉了真誠交易的可能性。創作者和公眾的主導權都被剝奪,後者不再能決定他們是否願意出手支持。

  我兩年前提出一個群眾募資計劃,募到超過一百萬美元,讓我可以不靠大唱片公司自己出專輯。很多人大惑不解:這怎麼可能呢?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報紙、雜誌、部落客紛紛討論:這是音樂的未來嗎?這種群眾募資「模式」可以「複製」嗎?或者我只是特例,剛好我很怪,出資的群眾更怪,於是意外造就這個破天荒的美好結局?

我可不覺得如此,因為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多得數不勝數,現在如此,過去亦然,而同樣的「意外」,現在也不斷誕生。

我們這些新一代的藝術家、創作者、贊助人和消費者相信:作品與金錢的舊交易體系已經死了。

不是苟延殘喘,而是死了:翹辮子了,救不了了,死透透了。但這項事實一點也不令我們哀慟(靠!杯具!沒有唱片公司怎麼辦?以後他媽怎麼賣唱片賺錢啊?),相反的,我們對此歡天喜地,準備大肆慶祝重獲自由(宋啦!恁祖媽以後愛把作品免費給誰就給誰!他們想付錢就直接進我口袋!再也沒人機機歪歪該怎麼創作、怎麼付錢了!)。

身為搖滾歌手以及披婚紗多年的街頭藝人,我學到的是:

・讓作品真誠,

・讓交易真誠,

・善用各種可能的方法散播訊息,

・然後就有人來。

・只要有人來,而他們欣賞你,很多人會願意付費。

當大家知道、感受到你敞開大門、解開大鎖、暢通交流管道、大方分享創作……他們就會來,而且為了繼續欣賞作品、保持交流,他們會願意付出自己的血汗錢。

新生代歌手光是創作就忙不完了。他們寫完一首就上傳一首,在網路上狂轟猛炸,而且完全免費,巴不得更多人看見他們、欣賞他們,與他們一同締造新的傳奇。

保護一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體系,就像試著把烏雲趕走,叫西北雨下到別的地方。我認為你還是面對它、接受它、撐起雨傘比較好。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認識的很多人一樣:脫個精光跑到街上,享受大雨淋漓的快感,興奮不已的大聲狂呼:

COPY! COPY! COPY! COPY! COPY! COPY!

上文摘自行路出版《資訊分享,鎖得住?還在抱怨盜版?可是,網路科技已經回不去了。》一書的「前言」,前言作者為美國演員及樂手Amanda Palmer

________________底下為box之類的處理____________xkcd 的啟示

蘭德爾・門羅(Randall Munroe)是個很好玩的人,畫畫能力差強人意,可是很紅。他是物理學科班出身,後來開始塗鴉,把自創的條狀人漫畫貼到自己網站上(網址挺怪:xkcd.com,他說這個名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大家瘋搶四個字母的網域時,他剛好趁亂撈到的而已)。總之,他開始定期畫些連環漫畫,也大方提供創用CC授權(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亦即許可無限制的非商業分享。他的作品充滿濃濃的科技風(漫畫的副標就是:充滿故事、諷刺、數學與語言的網路漫畫),幾乎每間大學的數學、科學、資訊系所辦公室都有他的漫畫海報。而且不只學校,很多研究機構也張貼他的海報,例如擁有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以及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子機構惠康信託桑洛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阿宅們對蘭德爾的景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但他當然不能吃讚維生。所以他開始賣周邊商品,『賣很多、很多』周邊商品。蘭哥現在跟他太太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把客廳變成玩具球池,他跟朋友就窩在球池裡打電動打一整天。直到現在,蘭德爾還是固定每週畫畫、貼文三次。另一件例行公事則單調得多:把販售他T恤、海報的代理商寄來的支票存到銀行去。什麼叫做「美夢成真」?這傢伙的日子就叫美夢成真。

蘭德爾的漫畫越多、越出名、越常被『拷貝』,他就賺越多錢,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去掌控或減少拷貝——這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他很清楚想管也管不了。

 
聚焦全世界/勇敢的看世界,誠實的做自己
文、圖節錄自人類文化事業
圖/人類文化事業提供
東森新聞秉持著地球公民的社會責任,製作一系列國際深度報導專題節目<聚焦全世界>,自2011年開始,便以地球環保、人道關懷與人類文明生活為主題,遠赴世界各地進行深度採訪報導,傳遞全球化宏觀視野與生態關懷的教育理念、拓展台灣觀眾國際視野。

內容簡介:

一、自2011年開播至今約播出共20餘集,本書精選出其中非常精彩的14集集結成書,並加強節目內容深度,搭配上節目精彩獨家配圖。

二、每個章節增加「夢蘭隨筆-鏡頭之外的世界」,由舒夢蘭親自執筆,分享電視節目上沒播出過的獨家精彩畫面內容。

作者介紹:

舒夢蘭

現任:

*東森新聞<聚焦全世界>主持人兼製作人*東森新聞主播

著作:

*一生一次的奢華滋味─舒夢蘭夢幻精品採訪紀實*拒當新貧族─我的第一本家計簿*25歲花小錢創業大成功

搶先試閱:

聖地傳說-聚焦 以色列

以色列可以算是當今世界舞台上最複雜而特別的國家,位在中東的彈丸小國,面積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二,人口更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但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基督和回教的聖地。

1948年以色列堅持在聖經記載的上帝應許之地,也就是巴勒斯坦地區復國,猶太教和回教的宗教歧異,加上領土爭奪仇恨,激怒了周圍所有的阿拉伯鄰國,建國當天就爆發以阿大戰,導致以色列就此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頭號敵人。而現在國際最關注的伊朗核武,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最為緊張,因為以色列很可能就是核彈的首要目標,而以色列和境內巴勒斯坦人之間的衝突,更是人類近代史上最難以化解的死結,內外夾攻、腹背受敵,是聖地也是戰地的以色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以色列是聖地也是戰地

湛藍的地中海,戲水的人群,這裡就像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悠閒的度假天堂,嗅不出一絲絲火藥味,但她卻是被稱為中東火藥庫的以色列。摩登市容、繁華街景,古城牆與新建築彼此交錯,從清晨到夜晚,城市的繁榮進步,與人民無窮的活力,在短短64年的建國史中,堆砌出一個國民所得3萬美金的現代化國家,更是中東唯一的民主國家。

但回溯這片土地的歷史,卻是一部人類史上最古老、引發最多紛爭的聖地血淚史。耶路撒冷這個無論在任何宗教信仰者心中,都會百轉千迴的名字,現在是以色列的首都,也是第一大城。這一片哭牆3000年來,都一直是猶太人的精神堡壘,以色列復國之後,每年更吸引了350萬名的信徒和觀光客前來朝聖。哭牆前,來自世界各地虔誠的信仰者,親吻、撫摸石牆,將寫下願望的小紙條,塞進牆縫祈求上帝應許,而哭牆下被回教徒刻意埋葬了的城牆通道,帶我們跨越3000年鴻溝,尋找聖地的歷史源頭。

永遠打不開的死結──以阿紛爭

以色列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即使與阿拉伯世界敵對,但是境內卻有超過百萬的人口,都是阿拉伯人,像這個古代城市,叫做Akko,裡面的居民幾乎都是阿拉伯裔。Akko再往南走,我們來到另一個阿拉伯古城Osafia。我們拜會了阿蜜拉和他的兒子奧薩瑪,他們的祖先是八百年前從黎巴嫩移民來的阿拉伯人,現在是以色列國民。這天,正巧他們的猶太朋友雷恩,也來家裡作客,他們已認識47年。

結識將近半世紀的兩家人,跨越種族、宗教的鴻溝,成為世交,也顛覆以阿之間,誓不兩立的刻板印象。奧薩瑪說:「以色列的確是很特別的國家,但對我來說,很簡單,這就是我的國家,我是以色列公民,就和雷恩一樣,如果我的國家,與其他中東國家出了問題,那也一樣是我們的問題。」路上行人有的包著頭巾或戴著猶太小圓帽,兩個種族和平相處的踩在這塊四千年歷史的土地上,以色列的每個路標,都標明了猶太人的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英文等三種文字。

除了三大宗教之外,還有奧薩瑪信仰的圖魯斯派,此外,巴哈伊教的世界中心也設在以色列的海法港。猶如大熔爐的社會,以色列建構了不同於一般國家的多元圖騰。但猶太人與阿拉伯裔的和平相處,僅限於國境之內,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紛爭,仍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

就在以色列宣布獨立不到24小時,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埃及、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六個鄰國,從三個方向齊攻以色列,第一次的中東戰爭於是爆發。巴勒斯坦的槍砲聲響徹全世界,這場戰火持續一年,最後小國少人的以色列竟然奇蹟般的打敗阿拉伯六聯軍,簽了一連串休戰協定,還額外多了23.5%的領土。之後以阿之間,陸續發動四次大戰,確立了只有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共2500平方公里屬於巴勒斯坦人自治區,其他都歸屬以色列。

八公尺高隔離牆,以巴衝突難平息

以色列從2002年開始,在約旦河西岸和巴勒斯坦自治區邊界修建高達八公尺、長達700公里的隔離牆,鋼筋混凝土的隔離牆內部有高壓電網和電子監控,因為牆的另一頭,是巴勒斯坦自治區,而牆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的炸彈攻擊。

但西岸也因此被隔成了三區,巴勒斯坦人進出都必須經過以色列方面的安檢。國際上因此出現違反人道、種族隔離的譴責聲浪,以色列不得不拆除部分高牆。而西邊的加薩走廊,以巴衝突更是時時發生,經常遭受火箭炮襲擊,平均每三天就會發生一次。

父親是知名文學家,本身是以色列電視製作人的Gidi,除了做節目他每週還在學校兼課,授課的學校就位在衝突最多的加薩走廊旁。「這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覺,在教書時,突然有警報聲響,然後警示紅燈亮起,這時大家都得躲到安全區裡。」不論在邊界或國內,很多公民被殺害,城市被炸彈攻擊,自殺炸彈客入侵市中心、巴士,然後自爆。以色列人基本上缺乏安全感,你真的會害怕,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是很大的恐懼。」Gidi說。

 
破彈/前進東京,重拾刑警熱血魂!
文、圖節錄自青空文化
圖/青空文化提供
精采絕倫,令人廢寢忘食的警察小說,日本刑事控書店員黑著眼圈熬夜也要推薦!

內容簡介:

在故鄉新潟立下大功,卻質疑自己刑警失格的鳴澤了,最後決定辭職,離開故鄉與家人來到東京流浪。然而抵不過內心刑警魂的呼喚,又報考了警視廳特別錄用考試,最終又走回了刑警的老路……

作者介紹:

堂場瞬一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部。二○○○年出道作以運動小說《8年》獲得集英社創辦的「小說昂新人獎」。隨後風格一變,第二部交出了警察小說「刑警鳴澤了」首部曲《雪蟲》引起文壇注目,從此成為最受日本讀者期待的警察小說作家。除了「刑警鳴澤了」系列,另著有「警視廳失蹤課高城賢吾」系列、「警察廳追蹤搜查係」系列等膾炙人口作品,也屢屢影像化,搬上螢光幕。

搶先試閱:

第一部 緩坡

刑警的工作有八成是寫報告。

一般人認為報告給誰寫都沒兩樣,但確實有人寫得好,有人寫得差,而無論報告寫得多差,都一定會冒出濃濃的案件味。

我在資料室的摺疊椅上坐了五分滿,桌上攤開一片老舊的辦案資料,是關於三年前發生的便利超商搶案。案件本身並不怎麼稀奇,但有一點與其他搶案不同,那就是案件中的傷者並非店員,而是搶匪。那天晚上值大夜班的工讀生是空手道三段,看到搶匪把手伸向收銀機,就靈活地抓住手腕扭了半圈,接著狠狠對著脖子一記手刀,臉上又一記肘擊,打得搶匪臉部頰骨骨折,身受重傷。

這份報告所描述的經過,簡直就像格鬥技雜誌的專題報導。

我不禁冷笑。兇手是中國人,他後來怎麼了?是不是逃回老家,忍著臉上的凹陷與疼痛,回想闖蕩日本的恐怖經驗?

掛在腰間的手機震動起來,打斷我對受傷中國人的天馬行空。

「鳴澤?」

「是。」

「人在哪?」

「資料室。」

「原來在那裡啊。」

刑警課係長水島一朗的口氣聽來有些錯愕,因為資料室就在刑警課隔壁,我拿好手機反問:「什麼事?」

「發生傷害事件,被害人是街友,地點在多摩南公園,其他人都沒空,就你去一趟吧。」他前半段的口氣平鋪直敘,後半段頓了一下,透露出真心話:「反正你這個時候還在泡資料室,應該也很閒吧。」

是很閒,不用別人提醒自己也清楚得很,現在快晚上九點鐘,我卻沒有回家,而是獨自泡在資料室裡弄得滿身灰。我晚上不是看老案子的資料,就是在街頭隻身閒逛──這算是我的個人巡邏吧。自從到多摩警署上任以來,我的工作就只有處理雜務,就算回家也只能慢跑或擦鞋,這兩件事成了我傍晚之後僅剩的殺時間活動。

我已經打了太久的空檔,這樣下去引擎遲早會報銷,最近我愈來愈想做些刑警該做的工作,什麼都行,今天總算讓我碰上一件,就算只是單純的傷害,被害人又只是個街友,一樣是件刑案。我很高興能幫那些懶得跑現場的人代班。

我沒去刑警課就直接離開警署,綿綿細雨打溼了皮鞋,但今晚我毫不在乎。

來到案發現場多摩南公園,這裡離京王小田急線多摩中心站的鬧區有些距離,處於國宅的角落,公園有些破舊,廁所和飲水機髒兮兮的,沾了秋雨的草木也顯得有氣無力。

公園角落拉起了封鎖線,裡面有許多藍色塑膠布搭成的帳篷,我上任已經好幾個月,還以為早就把管區逛得滴水不漏,卻還不知道這裡住了一批街友。鑑識人員正在採集證據,雨勢逐漸轉強,相機閃光燈把雨絲閃得清晰可見,我把風雨大衣的釦子全扣滿,拉起衣領,寒風毫不留情地吹來,連厚重大衣都擋不住,冰冷刺骨。

當我穿過黃色封鎖線進入現場,突然與某女子四目相接,小野寺冴,一個月前剛來多摩警署上任的刑警,之前和她打過招呼,每天還在警署碰面,卻不記得和她說上半句話。或許她也不認得我,只是皺起眉頭盯著我,應該是在腦海中比對長相和姓名──不對,她看我的眼神還帶些責難,似乎是嫌我太慢。

我暫時放慢腳步,快快打量這人。她頗高,如果再穿高一點的高跟鞋,眼睛的高度應該和我差不多,明明已經這麼晚了,氣色卻像剛睡飽八小時一樣清爽,身穿深藍長褲套裝配薄大衣,服裝相當整齊,只是大衣底下若隱若現的那雙腿稍微長得不像話。

「什麼情況?」

我點頭致意,上前搭話,冴不滿地皺起眉頭。

「真搞不懂。」

「什麼搞不懂?沒線索搞不懂?還是不曉得什麼不懂?」

冴的臉色漲紅起來。

「你是……鳴澤對吧?」

「對,鳴澤了。」

「你是遲到過頭打算找我吵架?」

「原來妳只有這種口氣。」

「你最好改改你那脾氣。」

「三十歲了,脾氣應該改不動。」

「三十?難不成跟我同期?」

「應該是。」

「是喔。」

當冴一發現這件事,口氣立刻從客氣改為隨便,但不代表是拉近距離,態度完全沒有絲毫軟化。

「所以問題在哪?」

「沒有被害人。」

「沒有?」

「消失了。」

我皺起眉頭想確認冴是不是在開玩笑,應該不是,她看起來也不像會說笑的人。「是誰報的案?」

「住這裡的街友,已經問過話了。」

「我再問一次好了。」

「你信不過我?」

「不是不信妳,是不信別人傳的話。」

冴聳聳肩,作勢望向其中一頂帳篷,我上前掀開帳棚入口的毯子,裡面有名男子坐在摺疊椅上,嚇得抬起頭來。看男子縮成一團,我先微笑致意,但男子臭著一張臉,一看就知道他被搞得很不耐煩。

帳篷裡意外地舒適,塑膠布掛在樹枝上,下邊用大釘子釘在地面上,整體呈現三角形,看來有點像雪國的透天厝,屋頂角度相當陡,住在裡面一定很窘迫,但至少不必風吹雨打,而且也不怕下雨天帳篷積水。帳篷角落有台髒兮兮的煤油暖爐,有它應該能撐過不久之後的寒冬。原本以為街友的帳篷裡會有濃濃的腐臭味,但實際上竟然是濃濃的醬油和砂糖味。仔細一看,原來角落還有一座卡式瓦斯爐,爐上放了口黑漆漆的鍋子,瓦斯爐旁有個開過的秋刀魚罐頭,帳篷最裡面還胡亂擺了幾台電腦,應該是從垃圾場撿來的,聽說撿破爛可以賣點錢。另外還有一張歪斜的矮桌,上面的液晶小電視閃著藍白色的雜訊,男子伸手把電視音量轉小。

 
閱讀筆記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殺夫結下的情緣
聯合報/李昂
《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書影。 九歌提供
這標題看來聳動,好似真的得把一個丈夫殺了,然後才結下另外一段情緣。

事實上當然並非如此, 殺夫是殺了,結的是一段超過三十年,而且還要繼續的情緣。

2015年九月中旬,我排除兩個必須參與的活動,特別飛到北京,參加一個N.G.O.舉辦的女性影展,為了要看《殺夫》,這部由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離1986年《殺夫》影片拍成,至今已經三十年。這件事情對我如此重要,因為《殺夫》小說的確在我的人生當中,造成許多重大的、不可改變、不可磨滅的影響。

再回到1983年夏天,我從長達一個月的歐洲之旅回台,看到聯合報副刊寄來的一封信,《殺夫》小說獲得是年的中篇小說首獎。

真的是高興的時間很短,接下來面臨到了我這一輩子因寫作而來真正重大的壓力。但另外也帶來了對我影響終身的重大契機──那就是與國際接軌的實質的機會。

我從小真的是看西方的翻譯作品長大的,我的家裡有六個兄弟姊妹出國讀書,我自己在美國受到研究所教育。國際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必要的選項。可是我所謂的創作實際與國際接軌,仍是過去從來不曾設想過的。

最開始到來的是國際會議,而且都是透過西方教授學者專家的安排。經由德國漢學教授馬漢茂先生的安排,我到德國開了生平第一次盛大的國際文學會議,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者,還有,這也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作家。

接下來的是《殺夫》翻譯成為外文的機會。最早開始來和我洽談英文翻譯的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學生,在還沒有來得及答應之前,我見到了葛浩文教授,相談甚歡有了合作的計畫。葛浩文教授經過努力,也得到了美國西岸一家文學出版社的出版機會。

最先出的是精裝本,得到了媒體廣泛的討論,這樣一本非大出版社出版的小說,有了《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等等的書評,接下來雜誌的評論,平裝版的出版,也連帶著英國一家出版社出平裝版,到目前為止,仍是網路最容易購得的英文版。

德文版由馬漢茂教授的學生翻譯,期間以英文版相互參照翻譯完成。有些其他語言的翻譯,往後我也由翻譯者口中得知,他們會參照英文版本。我由此深切知道英文版出版的重要性,許多外國出版社,不見得有懂中文的閱書者,但英文是共通的世界語言,由此來決定選書,是極為重要的管道。

法文版由法國著名的教授貝羅貝先生親自翻譯,還上了法國《世界報》大版的介紹。亞洲方面,日文版的翻譯由東京大學藤井省三教授大力協助。之後翻譯並出版了《迷園》、《自傳ソ小說》兩本作品。

台灣本地的推廣力量在這個階段我並不曾受益太多,理由當然是因為我寫的小說絕不符合當權者的文化政策,更不是要向國際推廣的。我還深切的記得,英文翻譯過程也向台灣方面尋求可能的協助,一位掌控文化資源的女教授悍然拒絕並阻擋,認為殺夫這樣的作品外譯有損台灣的國際形象。

我自己從年輕時與台灣的反對運動異議分子來往,當然知道「歡喜做、甘願受」的道理,也有這樣承擔的準備和勇氣,只希望繼續書寫我自己想要寫的。

早年《殺夫》在不同的國家出版之後,帶來打書的機會。這給了我實質上和國際文化深一層的親身接觸,旅行便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和在地的文化工作者有更多參照的機會。我必得承認,如此真的形成了我很主要的國際觀,特別是像我這樣有強烈的台灣主體性、並且以台灣作為我創作最主要來源的作家,讓我能夠用一種更宏觀的眼界,來建立我個人的文學視野,而不至只拘泥於在地。

用我個人來談葛浩文夫婦這些年翻譯台灣文學,之於作品、作者的重大影響,是想要作為一個例子來談翻譯的重要性。《從美國軍官到華文翻譯家》這本書中詳細地談到了與台灣的結緣,將許多作品譯介到國際舞台,可以說是另外一部台灣文學史的書寫,提供了英語世界的台灣文學面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也會是研究這個階段的台灣文學必用的參考書籍。

之於我,更重要的是這些翻譯者,往後都和我成為多年的好友,可惜馬哈茂教授早過世,葛浩文、藤井省三和他們的家人,我們都有三十年以上的往來,這樣的情誼,已經遠遠超過只是一般的原著和翻譯者的關係,我至為珍惜,當然也會繼續維持。

我們之間會因為不同的看法,而對於翻譯的結果有所爭執嗎?過去倒是從來沒有發生過。我的外文能力極為有限,不至有任何意見與看法。只有最近葛浩文和林麗君翻譯我的小說《鴛鴦春膳》,對於篇章的選擇,有不同的看法。經過很簡單的討論,我相信翻譯者的判斷,他們身在國外,對於所在地的書市有更多的了解。

晚近葛教授的妻子林麗君教授加入了翻譯,成為「葛氏夫妻,品質保證」。對於林麗君教授在完全沒有任何奧援的狀況下,開始翻譯我的小說《迷園》,並得到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我更是只有說不出的感謝了。

中國大陸的崛起,絕對真正的壓縮了台灣文學的國際空間,特別是,華文書籍的出版,似乎熱潮已過。中國大陸的小說要翻譯出版,都有一定的困難,更遑論地位未定、不是那麼多人知道的台灣。

如同我前面所言,英文翻譯還是外譯的一個最重要的基本。成功的將莫言推上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葛浩文夫婦願意不計代價的翻譯台灣的作品,更令人感佩。這個時候,我們更期許與台灣有深厚淵源的葛氏夫婦,能繼續為台灣文學翻譯努力。

 
紡織業聯手科技業 智慧衣搶進千億新商機
「蹦蹦!蹦蹦!蹦蹦!」心跳聲貫穿了台北南港展覽館紡織展會場,這場吸引90餘個國際品牌大廠光臨、帶來超過6300萬美元(約20.7億元台幣)商機的2015年台北紡織展,大家的話題都集中在「智慧衣來了」!

幼兒噎到該怎麼辦?
幼兒噎住時該如何處理?孩子如果可以咳嗽、說話或哭泣,那麼氣管並沒有完全堵住,鼓勵孩子咳嗽,如果咳不出東西,打電話叫救護車。照顧孩童的人應該隨身攜帶手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